之前有不止一个人跟我说,我觉得你很像郑微,你肯定会喜欢致青春的,你一定得去看。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其实很惶恐,作为一个曾经看过原著作者所有小说的人,我记忆中是非常不待见郑姑娘的。而从我特意独自观影的前十分钟开始,就基本验证了我去之前的隐隐担心。我太坐立难安了,有几个瞬间,我几乎都要弃剧而去。虽然我并不太喜欢这个故事,但是,我必须承认,原著是基本上符合我们八零后青春的。而电影,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怀旧的色彩开始,从那些凌乱的动荡的宿舍开始,从还有新白娘子传奇以及游戏的开始,然后就是无缘无故总是冒出的伊利盒装奶开始,这都不是属于我们的青春回忆,那些场景,符号化的时时刻刻让我出戏。
我不明白赵薇为什么会挑了这么一个她驾驭起来节奏完全不对的剧本,直到我们的郑姑娘一脸大无畏的冲上舞台说要唱《红日》,我才缓过劲来,这是赵薇向她自己的青春致敬,跟看的这些人,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些青春是属于那些觉得自己在校园里惊天动地过的姑娘们的,她说她们受过伤,流过泪,爱过人渣,回过头来却青春无悔。她们多矫情啊,其实都是负气。
所以赵薇是响亮亮的抽了自己的青春一个耳光,你瞧瞧我们少女时爱过的那些男孩们啊,自私、懦弱、如花似玉、人格破产。这也轻易的解释了为什么我觉得里面的恋爱桥段无比牵强,男孩们面目模糊,我完全感觉不到女主为什么爱上男主,为什么爱上了刻骨铭心没羞没躁无休无止。
所以我只是在红日片段的时候看到赵薇自己的影子,即便她结婚生了子,她还是那个,以为世界是自己的,以为自己是无敌的,以为人人都必须爱自己包容自己的,少女心。
所以,这部电影是拍给所有自恋自怜的姑娘们的,那里面有奋不顾身莫名其妙的勇气,有求而不得越挫越勇的傲娇气,还有,你们都来诋毁但我偏要说无怨无悔的负气。
很残酷不是吗,但我也曾在男生的寝室楼底下打过电话;但我也曾像郑微唱红日一样莫名其妙的参加过一个辩论会;但我也曾出格出位出挑到只是为了吸引某人的目光。
我也曾是这些自恋自怜姑娘中的一个,得到过,再释怀过。
而赵同学,她并没有释怀。
所以,跟林孝正同一个寝室的老张,最终被改编成了一个屌丝,然后在阮阮死去之后揭晓,他是那个专业护花的满天星。
为什么老张从一个正常的事业有成人士被改编成了落魄的屌丝呢?
因为在赵薇的认知里,只有屌丝才会一直对女神保持忠诚,只有竞争失败的男人,才会永远活在永垂不朽的青春。
而当我们最终变成了我们当初讨厌的那种人,我们只有怀念或者哀悼,或者更装逼的是,致敬。
我无比艰难的看完了最后一分钟,心情愤懑,我觉得我必须去肯德基吃一个汉堡才能缓解,然后诡异的,今天的肯德基居然大扫除提前关门。这个感觉,大概才是致逝去的青春吧。
Ps:把七零后的青春拍的最写实的,把七零和八零后的感情拍的最到位最淋漓的,只有《颐和园》。
再p一下:除了导戏演戏用力过度一样,除了布景道具跟穿衣的品味一样,还有,赵薇挑男演员的眼光就跟当年挑男朋友一样。
唉,还是我妈那句话,长成这样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多难改啊。
如果说《分手合约》硬生生把一个mv的情节拍成了一部电影的长度,那么《致青春》就是它的另一个极端:好好儿的一部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愣是浓缩成了130分钟。
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1.情节线铺展过开,全部点到为止;2.人物平面化,脸谱化;3.段落拼接生硬,各种跳切;4.镜头短而急促,缺乏构思和设计。
除此之外,看得出赵薇上了几年导演系,确实学了不少,所以恨不得把影史一百多年来所有的戏剧桥段和风格流派都拍进自己的毕业作品里。本来我只期待这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商业类型片,结果华丽的特效一出场,嚯,魔幻现实主义!戏剧冲突和笑点都停留在电视剧的层次上,结构非常局促,看得出是上映限制和导演的期待之间不断妥协的结果。所以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赵薇身上,不懂得取舍,什么什么都想讲,最终什么也没讲好。
先从剧作说起,原小说我没看过,但李樯是我最喜欢的编剧。读过《孔雀》和《立春》的剧本,才知道什么叫“影视剧本的文学价值”。到了《致青春》里,情节通俗化,台词舞台化,人物脸谱化,不伦不类的改编导致了剧作上的全面沦陷。十几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有台词,有故事,无奈赵薇的水平显然达不到能拍出“青春史诗”的地步。再加上时代特点的弱化,动机不明确,使得整个人物设定有些四六不搭,变成一锅大杂烩,像是好几部电视剧里抠出来的。
人物确实典型,也很有特色,涵盖了很多种不同的年轻人,但是每个人物的逻辑都太过简单,缺乏深度,十分肤浅。比如出身贫穷的女人就该爱钱,嫁给五十多岁的富人;痴情女就该容忍男朋友出轨,为他打胎;阔少就该飞扬跋扈等等,这都是典型的电视剧逻辑。唯一有机会扳回一局的段落出现在影片最后四分之一,韩庚扮演的林静给一个女人灌药,本来这一段可以更好地塑造一下这个人物的性格,写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结果仍是一败涂地。林静还是林静,一个大脑简单得像一张白纸的人物。
剧作的失败还体现在一些异想天开的抒情段落,先不提突然冒出来的特效水晶鞋,还有一些什么别的特效(我有点忘记了),单是女主角的室友意外死亡之后她对着尸体的两分钟表白,就让人不寒而栗。太反人类了,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我们想一下,你平时最亲近的人被车撞成那个惨样,你不仅可以盯着她的尸体看,还滔滔不绝地对着她的尸体抒情。女主角你是有多矫情,琼瑶阿姨都被你感动了啊。
这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意淫,所有的情节都特别顺利,理所当然,阳春白雪,花好月圆,连哭哭啼啼和大吼大叫都似曾相识。你说不出这些情节有什么不好,但就是有些腻人。这是明晓溪,是可爱淘,是你能想到的任何一部或好或烂的偶像剧。尽管有山羊皮提升逼格,但还是无法挽救庸俗和幼稚的情节带来的低级趣味。
附带提一句李樯的台词,文学性上还不错,就是舞台化了一点,话剧语言,不接地气。我印象比较深的两句一是“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二是“爬行动物”那句,都像是孟京辉的先锋剧里的台词。最出戏的一句是:“爱一个人应当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整个电影院爆笑,顿时就成主旋律影片了。
分享我最喜欢的一句现代诗,跟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深爱自己童贞的睾丸/像祖国热爱着台湾和海南”
这才叫接地气的文艺范儿,生动形象,能打动人。
不知不觉在剧作上说了这么多,下面简单说一下电影的视听语言。可以看得出,赵薇是下了功夫的,镜头很多,各个机位和景别拍了不少,但还是那句话:太不懂得取舍。而且恰巧是因为素材多,剪得太碎了,失去了电影原有的叙事节奏,削弱了镜头的张力。比如很多抒情段落,完全不用再切来切去了,保持演员的情绪,给一个稍微长一点的镜头,反而能达到效果。切得太碎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没有调度,外部调度和内部调度都很少,就是说1.演员在画面里不灵活;2.镜头的设计感少。
表演上差强人意(就是差不多让人满意),毕竟赵薇在指导演员上应该有一些经验。赵又廷比较出彩,整部片子只有他的眼神里是带着戏的,其他人只是演得过关而已。再有就是那个“张开”也不错。女主角毕业前后的状态像是两个人,太生硬,表演上科班痕迹太重,不自然。
总结一下:《致青春》这种急不可耐地一股脑把故事堆到观众面前的拍法,主要是源于剧本上的失败。如果把节奏放缓,剪成三到五集的迷你剧,效果会比现在好太多太多。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段和段之间毫无过渡,电光火石,故事情节呈点状,碎片化,电影不像电影,电视剧不像电视剧。
如何对自己的作品有取舍,有构思,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全”,将是导演赵薇需要花时间学习的课题。
附:《分手合约》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64533/笔者没有读过《致青春》的小说就走进了影院,看后感觉,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著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和压缩极大。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花雪月也没精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阳光和希望了。
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从整个故事来看,爱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到了后半段的闪回,墓前祷告还在继续扩大化呢),种种爱情故事,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
而这爱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热的冲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爱恨交织,完全跳脱了“爱不爱,爱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爱男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
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这是(当然有原著的功劳)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谈谈印象深刻的演员和角色。赵又廷的流川枫式演法很吸引人,那木讷的脸孔和与众不同的台湾腔反倒成了营造孤傲酷感的天然优势,但他的扮相却并不讨喜,演学生时一看就是老青年装嫩,留起胡子又显得故作沧桑,以他这个年龄,这种长相,也确实挺为难造型师。他最华丽的表演不是失声痛哭,而是屡次义正词严的训斥杨子珊“没有教养”、“胡搅蛮缠”,那时刻真如正能量炸弹在银幕上被引爆了一样,完全可以被我公安机关拿来震慑恶势力,笔者强烈期待赵公子演更多的银幕英雄,而且必须要有正义演说。
杨子珊这种演员天生就适合装嫩,学生时代毫无违和感,一到办公室白骨精就显得底气不足。郑微倒追陈孝正的段子,笔者在大学时代曾目睹过现实版,那姑娘的性格和郑微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关系进展也大同小异,不知原作者是否也来自亲身经历。女调戏男的野蛮俏皮台词十分出彩,恰到好处的无赖,蛮横中蕴藏的小可爱,叫人无法抗拒。关键时刻那句“是不是太小了”,爆笑过之后想想,还真是这种姑娘这时候该说的话。
说到实感,最经得起考验的还属包贝尔饰演的张开,该片所有角色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剧化,惟独张同学高度写实,笔者特地琢磨了一下,他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举止,放进现实里都毫无做作,事实上,谁读书时候周围没一两个这种人呢,讲义气的老油子,外表混不吝的洒脱,心里有从不示人的酸楚。而阮莞一角则被不可避免的“演义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被命运一步步摧毁的最彻底的人。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如果观众事先察觉这美好之物早已千疮百孔,倒并不觉得太过悲戚,只是哀其不幸之余,实在狠不下心怒其不争。
影片种种校园景致,令笔者找回几缕象牙塔时的回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时代感的混乱: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实在不知身处哪个年代;“七年不见”的台词,结合后半段的布景,也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犯了跟《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失误。另外,很多对白也很不对味,明明是两人对话,却反复加上对方全名,非常缺乏生活感,这方面香港做的好多了,角色只有在见面招呼、强调、争执和多人场合才会先称呼全名再说话,所以港片有一种独特的“市井味”,相比之下,《致青春》比台湾的《那些年》好些,但还是有一份挥散不去的做作。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但是,正如科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文/方聿南
赵薇在两小时片长里,将原著中几乎所有人物历程都交待的很完整,节奏把控得当、镜头感很强。前半段大学生活笑点密集,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文艺范儿十足。故事完全以女性视角展开,相信很多男性观众会不理解片中的一些段落。两位新人表现可圈可点,赵、韩的表演也不会让人跳戏,赵薇诠释出了青春的精髓。
我得说这绝对不是烂片,那是因为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里面,开心过犯傻过迷茫过痛哭过,足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真要说些不足,多一些镜头语言凸显导演的功力,剪辑包装再多加一些心思,会更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商业片,个人觉得比《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出色。看本片时一直哭,后来仔细想了想,主要还是因为自怜,可怜自己青春有悔,却再也回不去了。只是觉得suede的那首《so young》跟本片基调其实很不搭,这是一首畸零病态负能量爆棚的歌曲,而本片中的人物都太正常太主流了……
一水儿的侠女!超好笑又好哭,轻微煽情算是节制,大学生活场景极有共鸣。结尾那句话可以更好。去掉所有特技更好。一定大卖!!以及,南京好美,还我青春呀。
很有感触,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居中的男女主角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青春是一场又一场无能为力的爱”前半还行,后面交代太急太乱,又有点过度抒情,只为迎合主题。不过对没了青春的人来说,青春题材真是个攻城利器。这样的影片总会带出些回忆,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很喜欢穿水晶鞋的一场,它对美好的描述比我想象的好。不过不喜欢这里的台词,太做,太文艺气,还总用成语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他的人只有上学。
女主角得知未婚夫有个为他疯狂甚至寻死觅活的追求者后,觉得对方爱爱情胜过爱自己,遂将认识17年的男友出让。她这是爱爱情呢还是爱自己?都不是,她爱她对爱情有过的憧憬。“有时爱情徒有虚名”。多一颗星给赵导。
0.5 归根结底还是赵薇品位太烂,连《读者》都没到。赵又廷演戏真是天大的笑话啊。
谈谈女导演们的青春情结好了:黄蜀芹的《青春万岁》是王蒙的小说,是五十年代建国初期的背景。张暖忻的《青春祭》是张蔓菱的小说,讲的是文革期间,女知青在傣族的故事。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网络小说,描述的是如何通过意淫从没发生过在自己身上凄美偶像剧步入老处女更年期。
赵薇「致青春」悲喜只因真实,完整,更难得摒弃赘笔。无需花哨影像,台词掷地有声,充满朴素力量,虽简单但见真情。到场演员也是第一次看成片,上台多哽咽无暇多说,一部作品百战艰辛,感慨良多。
生涩,热血,用力稍猛,轻微失控。因为优点和缺点都和青春的记忆息息相关,所以没有那么突兀。细节好于整体,困死在原著里的李樯帮了倒忙。但赵薇和电影本身都是青春的写照,用青涩和幼稚去完成一个或许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连不成熟都质朴的一塌糊涂。可能多年以后回头看,现在的遗憾都值得怀念。
两段式的故事没有割裂感,所有人物都面目清晰,一半的角色真实又接地气,另一半的角色则是拧巴矫情。每个人的结局都很唏嘘,李樯很厉害。张瑶的表演大放异彩,两位新人女主角略显拘谨。槽点是部分戏剧化的对白,比《大明宫词》还要作。
前半段很顺,后半段略卡,但整体制作水准四星不怀疑。故事倚赖李樯,那些台词、超现实主义和性格极其分明的众人物。从演员的表现来看赵薇的这份毕设很不错,杨子姗必火,连大屎球韩庚都能让人毫不出戏。喜欢从校园到社会的利落切换,但真心没有高级到赵导之前一直强调的大时代变迁,也确实不用那么强求
上映第一天来豆瓣看7.3分 呵 有些人就是喜欢装逼 这个片再怎么也不会只有一星那么差吧 不过至少说明赵薇同学没有请水军来豆瓣刷分 像泰囧跟西雅图这样的烂片子上映前几天都有8.几分 冲这个我也要给赵薇打5星
女主角在寝室发神经那场戏,我真以为是还珠格格附身了呢
看得出赵导对四字成语一往情深执迷不悔,料想定是当年在漱芳斋夙兴夜寐博闻强识,是故积重难返,以致剧本佶屈聱牙惺惺作态,叫人如坠云雾。#诚如所见,堆砌四字成语对于文采真的一点帮助没有,还要加油啊年轻人#
有笑有泪,人设立体。但后半失控,韩庚也莫名其妙。配角出彩,怒赞寝室妹子们和老张。赵薇没玩“小清新”,这点很好。
作为女导演处女作,和预期差不多,这故事应该改名叫绿茶婊的青春。青春就是你看着自己慢慢变成自己当年讨厌的那种人,导演有一个很适合怀旧和消费的主题,无奈编剧制造的过程中显得太重主题,只剩怀旧的青春校园一过,整个故事马不停蹄的陷入了凌乱,冲着缅怀来的主题更是掩盖了一切。★★☆
片尾王菲的歌一出来,赵薇前130分钟都白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