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很考验人,它考验编剧,因为一个人在那里,你要制造戏剧性很有难度;它考验导演,因为一个人在那里,你要调度出戏剧感也难;它考验演员,我们常津津乐道什么“对手戏”、“飚戏”,一个人演怎么飚,飚个球啊?!从这个角度看,《活埋》是部很棒的独角戏,它带着悬疑与惊悚,又充满了强烈抓人的戏剧性,让人紧紧为男主命运揪心,直到最后一刻。
《活埋》的剧情充满了悬疑色彩,同时带着些让人感觉“荒唐”的感觉,因为男主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男主不远万里来到伊拉克,想赚钱一笔,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谋生精神啊。但是,不想却被抓活埋在一个密闭的,只能躺着的空间中,其实就是一口棺材,可怜啊,本来想赚一笔,却反倒被绑架要钱。其实,一般的恐怖分子,绑匪本身也怂,他们绑架不了比尔盖茨这等巨富,只能拿小人物撒气撞大运。片中男主的戏剧化遭遇其实跟《127小时》,或者《荒岛余生》主人公其实挺像,但是他更加不幸,因为那两位主要与天斗,他要与人斗,本片的特色正在于,在一个小小的棺材中,通过手机,让他与世界,与社会互联,从一口小小的棺材中反映出社会因素,有恐怖主义,有官僚主义,有真挚亲情,有冷漠人性,世态炎凉与世态动人之处皆在于此。
如果真的就只是一个角色,是很难拍出一部戏的,所以,《127》小时要以事发前主人公与两个女游客的互动表现他的性格,要以幻觉让他与不在身边的人互动产生戏剧性;《荒岛余生》除了结尾煽情的“放弃”制造戏剧感,主人公在岛上的戏也要用排球制造一个威尔森的“角色”,让它与主人公互动,拍“对手戏”。而《活埋》则很现代的用上了电话,而且还有网络视频,倒是很能反映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科技下,人们真的达到了随时与世界互联的程度。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悲剧性更加突出,与世界互联只是个形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并未因此发生变化,也并不必然美好。于是,我们看到听到,主人公通过电话面对的都是谁?是恼羞成怒的绑匪,不带一丝怜悯,只是把主人公当作一个道具一般,想让他干啥就干啥;是冷漠的公司管理层,当员工出事儿,他们首先做的是挖掘合同里面的条款,迫不及待的以免责条款让自己与这件事两清,你出事儿与我无关,深表遗憾,再见;是官僚主义机构下的政府人员,说起来工作人员也算态度很好,耐心很好,还不时给予主人公安慰,但问题就是死活不给力,其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和语言本身就令人感到绝望。小小的棺材中,依然透出社会百态,在这里,手机没有体现现代科技带给社会的福音,倒是更真实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如何深入各个角落。
从逻辑和细节上,你可以说本片有不少漏洞,但是大体上,它达到了紧扣人心,以至于让大部分人来不及细想的地步。从主人公陷入绝境,到他发现手机、小刀、蜡烛,活脱脱一个生存游戏,充满了悬疑与解谜味道。接着,观众便被导入到导演精心设计的跌宕起伏的剧情中,简单的说就是,死,生,死,生,死,生......,我们就看到主人公在死定了和希望又起的过程中折腾。导演这方面节奏拿捏很出色,总是在观众随着主人公陷入一种绝望或者希望时,突然来一个反转,而且整个流程充满了时间滴答滴答的紧张感,加之密闭空间形成的压迫感,整部影片的张力就已经非常强了。影片最终的走向充满了无力感、宿命感和悲剧感,绝境中,一个人求生下的潜力常常得到最大激发,也因此让他的挣扎令人同情,也更感到悲哀;绝境中,一个人对生的留恋常常催生对亲人和朋友最真挚情感的抒发,也因此让他对家人的爱令人触动,也更感到伤感。个体的挣扎在冷酷运转的社会机器中显得似乎毫无价值,这台机器碾压掉一个政权,催生一个吸引力的机会,又制造更多摧毁你的敌人,你的命运任他摆布,就如通常没有国家因为个体向敌人完全的妥协,在他们看来,向恐怖主义低头比个体的生命更危险,会催生更多危害个体的恐怖主义行动,所以,为了保护虚拟的未来的个体伤害,要眼看一个当前的生命消逝,这个逻辑看起来合理,但是又合理的让人感到无力。
影片结局的反转充满了黑色幽默,结局给我以无语的感觉,却倒也让主人公的挣扎显得并不是毫无意义。至少,他努力了,让家人听到了最后的话语,也阴差阳错的催生了另一男孩的下落得以明晰,撑住了,总是存在一丝希望,至于结局,那就要看天看地看人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ebc3941667a77e45f2de322e.html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以为《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已经足够冒险,观众就盯着俊男美女聊天,盯了90分钟(记不清啦),但庆幸男女主角够漂亮,三部曲也算带着观众游览了三个城市的日常街景,顶重要的是,聊的内容也够有趣。这三个要素使得电影成为经典。而这部《活埋》,导演冷酷地骈弃这三大要素,没有美女,俊男狼狈到根本没法在乎他的外表;没有街景,只有狭窄到只能做平躺和蜷缩两个动作的棺材内景;没有活泼精致的聊天内容,有的是一通又一通欺骗的、冷漠的电话。整个影片96分钟,我们就盯着男主角躺在棺材中打电话,还有比这做的更绝的事吗?(《blue》不算,导演本身就没想鸟谁。)
影片开始,在伊拉克做卡车司机的美国男主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关在封闭的棺材中,挣扎无效,焦虑症发作,崩溃、哀嚎,粗口,怨天怨地。继而发现棺材中的手机,看到一线希望,稍稍理智下来,给能想到的一切人和有关部门打电话——911、家中座机、妻子手机、妻子闺蜜、FBI、国务院、自己所在的公司……这里有些缺陷,所有人在接到电话后,都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愚蠢。911一再不可思议地确认这是从伊拉克打来的求救电话(至于这么惊讶吗?你们国家和伊拉克多么大的孽缘全世界都知道哇),在确认之后,表现出对繁复规章的木讷遵从,以及对受害者的冷漠态度。其次是妻子的闺蜜,居然没有意识好朋友丈夫声音激动到嘶哑,依然对其态度斤斤计较。不过反观他妻子90分钟都不接电话,最后居然回拨说自己没带手机,这种情商/智商倒是可以匹配闺蜜。
期间,将他埋在棺材中的恐怖分子打来电话,要求赎金,男主与他的国家负责人商议无果后,各方表演层第进行。他的公司以莫须有的罪名及时解雇了他,国务院一再确保他没有通知媒体(看到这里觉得男主太老实),然后开始无尽的抚慰模式。直到男主猜透了其深意,从狂躁、恐惧、崩溃、希望、失望、绝望、讽刺。最后,他知道没人会来救他,录下了遗嘱,然后昏沉的睡去(晕过去?)中间,我一度以为会有另一幕去展现掌权者的嘴脸,在整洁舒适安全的办公室里讨论下一步如何去蒙骗男主,直到他物理性地闭嘴。但没有,这反而有更好的效果,掌权者遥远到只能从电话中得到一点他们的线索——名字、状态。导演不让观众有一分钟的时间离开窒息的棺木,他要你与男主感同身受。
在这时,出现了影片最大的讽刺,mark white这个名字。这个在人质营救队负责人口中被解救出的名字,是男主的全部希望,然而最后一刻,电话那头负责人口气愈发激昂,几乎像是在头顶上喊叫着解救他。影片出现挖掘声、直升机的轰鸣、嘈杂的人声,棺木破裂的地方,沙子飞快地涌进来,向海水一样贪婪地侵吞他的身体,他移动着身体,让沙子尽量掉在他的身子下面,他的头与顶端的木板越挨越近。电话那头激烈的鼓舞着他:“再撑三分钟!”忽然妻子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出门没带手机,啰啰嗦嗦地讲着我爱你我爱你,一切忽然充满了希望。眼看着男主的脸快要被沙子挤扁,电话那头,慷慨解救他的声音忽然变得冷静,那是在为自己的表演谢幕。
“对不起,挖出来的是mark white。”
1. 照电影中发视频的速度,极有可能是3G网络。作为高频信号,3G比2G的穿透力要弱,甚至无法穿透北京的雾霾天(相关新闻)。同时,炸弹对棺材的破坏和没有耗尽迹象的氧气供应也说明,男主角被埋的深度并不深。因此,孤注一掷破板而出,说不定还有生的希望。
2. 先是公司人事部打来电话,然后有救援人员打来电话,再之后Paul的老婆才打来电话,当然Paul有把电话号码在留言中告诉他老婆,那么请问她老婆打来电话之前那些人是怎么知道Paul的号码的呢?应该是影片中忽略了Paul通知其他人号码的片段。否则,在Paul问如果恐怖分子都被炸死了,谁来救他时,Dan也不会说:”我们可以再定位一次。“
3. 我不怀疑救援人员真的实施了营救,因为电话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卡车和最后挖掘的声音。而Mark White应该是两星期前因为营救失败而殒命的,否则如果Mark是同一天被营救的对象,当最后打开棺木时应该有Mark的声音和救援人员的询问。另外,如何第一眼就知道一具沉尸2周满是沙土的尸体就是Mark White可能不是那么的容易。
4. 从Mark White死的方式可以看出极有可能是同一团伙所为。因此,从对Mark White挖掘的时间之短,再次印证了第一条假设,Paul被埋的并不深。
本片最后一幕乃本片的核心之所在,那样一种绝望与希望碰撞交织的场景,Paul听到救援人员说: "Sorry."而应和: "OK."的一幕,让人目目相视而不知所措,成为这部电影的索引标签。
极度憋屈和压抑的95分钟,总算伴随着一支颇不搭调的轻快民谣结束。电影《活埋》的结尾字幕里,走到演员表时,“Paul Conway—Ryan Reynolds”这个角色和演员跃然而出十分显眼,往后隔开几行的,都是“配音演员”。
单角色电影,从无声时代到MV
的确,不算我们悲惨的主角Paul收到的20秒手机视频中的女性的话,这部叫《活埋》的西班牙电影,自始至终只有他自己一个角色,被埋于2米多长的一口棺材里。从单场景的《心慌方》系列到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再到如今这部独角戏《活埋》,导演得有多大自信,投资人得有多大勇气,才能在处处要顾及市场反响随时得紧打紧算的当代电影格局中,玩耍出这么几番让人瞠目结舌的魔术。
其实,要说单角色电影,那么作为工业技术的电影,在115年前的发明伊始,受条件所限,注定就有着一大批像是舞台独角戏一样的电影,譬如卢米埃尔的《小女孩和她的猫》(1895)、乔治.梅里爱的《月球之旅》(1902)。没办法,在那上上个世纪不能推拉摇移的笨重摄像机的面前,表演者只能如同马戏演员,卓别林不也常一个人对着镜头让大家捧腹大笑吗?而在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把剪辑技术和蒙太奇艺术搞得天翻地覆之前,作为戏剧舞台延展的电影,也就将其所能容纳的一群人几个景甚至只是一张脸,规规矩矩地呈现就行。
电影工业的突飞猛进,让类型片得以越来越丰富并逐渐有了定式,可无论是保证观众审美安全感的商业片还是追求电影语言和观念革新的独立艺术片,都在殊途同归中安置着剧情冲突,为主角间、主角与配角间制造着一个个冲突,并在90分钟里发展和化解冲突。电影说到底,还是故事,人之间的故事。此后的“独角戏”,只能在手舞足蹈耍酷的5分钟MV里见到,长点的也就短片,比如《波莱罗舞鼓手》中那被摄影机盯牢10分钟依然心不在焉的发福中年小鼓手。
独角戏更得有戏
在开头交代完制片商、制片人和导演后,银幕全黑,伴随着渐强的喘息和Zippo声响,有光了,照亮了一张疲惫而绝望的脸。好了,有光就有希望,至少这不是部那观众开涮或表达古怪观念的实验短片。《活埋》里的惟一角色Paul还算轻易的挣脱绳缚,开始死命撞击棺材木板,经典的大卫逃生魔术,似曾相识。
大卫魔术至少用着里外的多个机位,在现场主持、焦虑观众和挣扎大卫间来回切换,并从不给出怎样从狰狞到潇洒面市的转变结果。作为电影的《活埋》得有戏,就得有矛盾,现在好了,Paul找到了空钱包、有信号和半管电池的手机、Zippo、铅笔,并随后找到了微弱电力的电筒、纸条、荧光棒和小刀,电影变成了经典的网页游戏《逃出房间》。
可是,独角怎能制造戏剧冲突怎能演进剧情发展呢?结尾字幕里那堆“配音演员”和棺材里那部手机就派上用场了。显然,处于1.5平米密闭绝境中的人,怎么都比一个在大户型里睡觉的家伙有戏吧。《活埋》与现实几乎有着1:1的真实时间比,剧情时间更依赖于手机待机时间,因此手机就在方寸之间制造了最强烈的戏剧冲突。“你好,欢迎致电XX银行,我们竭诚为您服务……人工服务请拨零……电话转接中……我是XX部门,现在不方便接听您的电话,请在bee声后留言……”,我们都有被电话接线服务搞得精疲力竭的倒霉经验,更何况置身棺材的Paul。我猜想编导在这个故事上一定是概念先行,然后为这场不知生死的逃生巧妙地安排诸多环节,以便完成90分钟并让观众心悦诚服。比如,让角色天然带有焦虑症并找药吃,5分钟;给它安排一只眼镜蛇朋友并送走,5分钟。而为“电话表演”更全设置了特别配音角色,教条刻板的接线员、官僚的FBI、经验丰富又实在没辙的指挥官、一步步要挟的恐怖分子、绝情的公司人事处、患痴呆症的妈妈、生活中就有矛盾的闺蜜。短信、彩信和手机视频,一道为电讯技术加入了叙事能力。每当焦灼到了极点,角色累趴了,也适时的给出黑屏让观众歇息。
一切,像极了让观众比选手还提心吊胆跳水和举重比赛。而同样被困于绝境的独角故事,也出现于《荒岛余生》、《月球》和《127小时》,孤独和迫近眼前的死亡是最让人恐惧的。虽然几部片子从形式上都没《活埋》这般极端,都用丰富的配乐来延展情绪,用幻想和回忆来进行转场,甚至在绝境前后或主观闪回中安排诸多的其他角色以丰富叙事,但都能将受困者的绝望和挣扎烘托到最具生命力的爆发高度。《荒岛余生》中的查克有排球威尔森陪伴,《月球》中的萨姆有克隆的自己可以打架,《127小时》的亚伦只有头顶上的乌鸦告诉他日夜更替。
极度逼仄的狭窄景别,希望点亮瞬间的快切镜头,以及几乎咬在心头的绝望呐喊,一个人一场戏,也是十分精彩的。
企业很邪恶,国家靠不住,人命很贱。这样拍出来让人看到后面感同身受得又恐惧又愤怒
年度最省钱的电影!★★★★
从来没有如此少的演员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以如此可怜的道具折磨着如此多的观众。
此片告诉我们,拥有一台超长待机时间的手机是多么重要
大胆的想法,牛逼的剧本。绝对的小成本,密室恐惧症的噩梦,这片太压抑了,看得人胸闷。
找白眉学铁砂掌啊
难道只有像《变形金刚》一样充满爆炸和特技才算好电影?难道只有像《敢死队》一样弄一帮子怀旧的老梆子们才算是大制作?好好品味吧!仔细的品尝!别光盯着那些商业片儿看!还有,我看有人提氧气和蛇的问题!放心,导演比你懂得和智商都要高!知道?! 唯一的缺点,字幕不给力!
恐慌 - 哀求 - 失望 - 沮丧 - 绝望 - 希望 - 狂喜 - 渴求 - 绝望 - 放弃最后我哭了... 希望这个东西... 其实很可怕
no one gives a shit about you when shit happens
片尾曲是怎么回事啊喂
从始至终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不变的场景里,瑞恩·雷诺兹这次是一个人在战斗。大胆的创意,诡异精妙的作品,新颖的拍摄手法,讽刺的结局,让一个如此小成本的电影也能让人神经紧绷的看着主角独自呻吟90分钟而不觉得沉闷枯燥。此刻,有一部Made in China的超长待机手机是何等重要。★★★★
三星半;一个人撑起的低成本电影,男主将情绪变化的层次演绎得很清晰,从最初的语无伦次、急怒攻心,到后来逐渐绝望,看得很是揪心憋屈;周遭一片冷漠,只要一句sorry就能推卸所有责任,在利益面前,普通人命如草芥;摒弃片中极端环境,我们生活的周围不也如此么,没有所谓感同身受。
一个演员,一个场景,这是电影中的极限运动啊,没摔死就值得鼓励
为啥男猪脚不关闭手机振动和按键音呢,至少死之前还可以省点电上豆瓣。另外,这部手机要是iphone的,剧本应该改成,男主角忙里偷闲玩了一个游戏之后发现就米有电了。。。
80/100。荧光棒没光、手电筒没电、打火机没火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心中的那片光芒最后被冰冷的木板、灼热的流沙取代,生命之火才就此消逝。
我一直很想看一个拥有永生超能力人被活埋的故事。
电影院内的空气就像逐渐被大银幕上的Ryan吸走了一样,而谁又会想到一部关于一个男人被困在一个木箱子里面歇斯底里90分钟的电影如此好看?影片向观众传达的不再是老套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取而代之的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而结果是导演做到了。【建议远离剧透】
本年度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戈达尔说:“一部电影只需要一个女孩和一把枪。”科特兹用一个男人和一口棺材同样能拍出一部好片子。手机那一端的世界所能带来的希望甚至还不如手机本身。求生是人的本能,坚持、有希望不绝望,才是自己对自己的救赎,与旁人无关。
学一招能击碎棺材的五雷摧心掌是多么滴重要
我知道他最后肯定活不了的,但没想到是经历了无比巨大的希望之后的彻底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