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迪曾是一名优秀的骑士。
巨大的伤痛找到了他,让他不得不告别圈马地。
整部电影透着一股幽深的意境。
色彩,构图,光线,都在诉说着骑士的内心。
我想他一个人在卧室,赤着上身玩弄枪支那一刻,定有杀死自己的想法。
这样,除了唏嘘不已,他还能给身边人留下一个决绝的形象。
事实上,成为骑士,本就无法选择。
出身西部乡下,那里似乎是片草原,在他张口呼吸那瞬,便注定与各种野性为伴。
缺少温柔的母爱,必须怜惜年轻的存在智力缺陷的妹妹,与父亲的交流又总覆盖着男子汉气质的外壳。这使得他表达细腻情感无比艰难。
作为野性西部少年群体中的一员,走到青年,他的身体,他对世界的认知,比其他同伴更需要被承认,被鼓励。
这时,或主动或被动,危险刺激的牛仔表演,进入了他的人生。
然而命运只垂青了他几次。
之后,便把他送到了单调乏味的超市收银台。
他试着接受,但骑士的基因已经融入他的身体。
布拉迪挣扎,抗争,在他精神最痛苦的时刻,只有继续参加比赛是唯一解药。
他决定做最后挑战,成功便踏过血地,失败便永留赛场。
在参赛前,他又一次看望了全身接近瘫痪的旧友(同样因马受伤),似做最后告别。
可当他看到赛场外来自至亲的那两双眼神时,沉重的包袱消失了。
他选择了放弃,走到至亲面前,彼此拥抱。
影片在布拉迪黎明时分驱马疾驰的慢镜头中结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镜头在我眼里是冗长沉闷的,只看到一半。
第二次看,因为自身经历了很多,我把注意力都投入到人物表演所传达的情感之上。
这一次不再是沉闷的,而是一次精神上的沟通。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给写给失意者的电影。
他让我们知道,平凡与伟大的界限是模糊的。
抗争,是人类生命史上的主题之一。
失败永远大于成功。
唯精神永存。
(一)拟像的美国
在《骑士》的标题出现以后,我们看到的第一帧画面即Brady的背影,他头部包扎着的白色纱布在黑暗中依稀可见,接下来,一系列更为细碎的镜头展现了他服药、吸烟、取下纱布,在这里,所有的景别大多为近景与特写——它们与观众分享着Brady的疼痛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幕中,Brady被放在了一个逼仄的空间。
但更为逼仄的空间来自狭小的手机屏幕,它代替了倒叙闪回,屏幕上的视频证明着Brady曾经的“骑士”身份,或者Brady的身份是被其“赋予”的,这也正是一个所谓“骑士精神消逝的年代”,用一个更加现代意味的词汇代替即是“拟像”,也就是现实感的缺席,拟像化并不是正在进行,而是已经完成。
在此之前,Brady的身份并不是狂奔在美国西部沙漠、荒原中的骑士,而是一个诞生于竞技场赛事之间的骑士,竞技场是被框定的沙漠景观,被归化的19世纪式牛仔决斗,省略了野牛、强盗,驿马车与印第安“红番”的狂野西部,观众席与围栏完成了向“可观看”的娱乐行为之间的转化。
欢迎来到拟像的美国,三重“囚禁”意味着真实性的逐渐流失。
(二)光芒消逝的年代——终结的类型神话
如同山田洋次在《黄昏清兵卫》之中把幕府末年的落魄武士贬入家庭与厨房,《骑士》的主人公Brady也不得不面对着一个缺乏奇迹与冒险的日常性空间:家庭,超市收银台的机械重复,这是美国西部的另外一面。
在曾经被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所建立起来的西部影片类型神话中,西部英雄通常是集体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是家庭、集体、社会等保守价值的捍卫者,经常与“男性主义的”、“白人的”、“美国的”等形容词连接。但矛盾的是:这些除暴安良的英雄很少参与其所守护之物,即使他们承认自己是其中(这里的“其中”可能意味着某种价值观)一员,通常,他们是独自或小群体行动,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崇拜父权,尊重父亲,但是在“父权”层面上保持自由......这些“拒绝参与”与“非社群的”经常被读解为一种英雄主义的牺牲,这种解读掩盖了西部英雄之中“不合群”的性格与“被保护”之物与“保护”这一行为之间的对立。当Brady不得不进入这些日常性之中,不得不被他的父亲训斥时,在这里,身体状况与医学报告成为了新的审判者,宣告了英雄的消解。、
在一个远景镜头下,Brady凝视的是一座低矮的小山,而不是传说中符号性质的纪念碑谷,他不是《搜索者》中骑马穿越纪念碑谷的约翰·韦恩,更不是轮廓硬朗,口叼雪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只是作为一个疲软而不完整的男性而存在。
虽然在影片中显现为低落的与消亡的,《骑士》却留存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它关于一个试图找回失去的男性特质的男性,但是,呈现出这些影像的“作者”却属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左翼身份——导演赵婷既非“美国”,又是“女性”,如果不是这种身份,《骑士》或许不能够完成,由于它来源于一个想象意义上的美国,一个与特朗普时代电影业界的集体性犬儒主义保持距离的文化美国,它被封印在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影片中或海明威、杰克·伦敦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悖谬,在“立场”越来越重要的年代,而异乡人,反而热衷于建立美国文化的自留地。
(三)温柔的一击
相当程度上,《骑士》哀悼着逝去着的类型神话,哀悼着一个在异乡人眼中被电影与文学建构起来的文化美国,但与此同时,它也给予“古典”温柔的一击。
它保留着三段式结构,在好莱坞影片的三段式结构中,通行的是开端—第一次尝试(失败)—再一次尝试(成功),在最后一幕英雄性质的行为中,通常是仪式性的,影片迫使观众观看着主人公的行为,分享这个凝结而无法逃脱的时间,而在《骑士》叙事意义上的最后一幕,通过仪式性地展现的(Brady自己以及周围观看者的)近景却指向了他的放弃。
如果影片选择在这一幕的不久之前的一个黄昏大远景之后结束,在这里,Brady杀掉了他心爱的名叫Apollo的马匹,那么,《骑士》将会成为另外一部影片,马匹的死代替了Brady悲壮地以殉道者的身份终结。
“对于马而言,它们的目标就是在草原上驰骋,对于牛仔而言,则是马术竞技......”
这些来自于Brady与Lily的谈话,甚至是画面低沉的色调都暗示着一种消亡的诱惑,即将“消亡”作为结局。
但Brady依旧活着,他必须再次前往赛马场并亲手终结“牛仔”的身份,这个三段式中,将“成功”置换为“放弃”。
它给予了由“Do What You Want”堆砌起来的欲望叙事的最后一击,这些来自于呈现并认同Brady的自身边界,也就是被“自我”限制,永不能及的视域,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之中,这种“边界”通常带有神性,它或许不属于上帝,但是不得不敬畏。这是Brady的成长,以及西部的终结。
骑士永远地被封印在9.7英寸的IPAD之内,Brady与曾经同样辉煌的骑士Lane Scott模仿着骑马的姿势,却永远不会触及真正的马匹,这里,他就如同西部影片中独自骑马离开小镇继续前行的牛仔,或是小津安二郎影片中亲眼目睹女儿出嫁的父亲。
参考文献
让鲍德里亚 :《美国》,张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栏目的参赛片。写牛仔竞技秀骑士的美国电影,编导竟然是个中国去美国学电影的女孩子;人物全部是牛仔们自己演自己,不仅驯马、赛马十分专业,表演也全无业余痕迹;8万美元的极低成本,就拍成了这样一部在戛纳导演双周等众多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的佳片!一切都是匪夷所思,但却是眼前的事实!导演的表达及掌控才华,毋庸置疑!
导演赵婷的身份已经不是秘密,她从中国去英国上的高中,后到美国纽约大学学的电影。这是她的第二部长片。她是演员宋丹丹的继女。今天她的家人全都赶到现场,观看这部影片的中国首映。祝贺!
女导演,这三个字在影视圈仿佛与生俱来的被贴上了弱势标签。
为什么喜欢赵婷,抛开其他一切因素 作为观众我们只欣赏她的作品。赵婷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揭去这些刻板印象的标签。不得不承认 我一开始也轻视了她,但当我真正看完她的电影,从《Nomadland》到《The rider》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
“这是我见过最不像女导演的女导演”。
如果一位不了解电影的人问我 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哪里动人,那回答一定是他动人心弦的长镜头和举世无双的一镜到底,问我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哪里动人,那一定是脑洞大开的剧情和一丝不苟的镜头实拍。如果你问我 赵婷哪里动人 《The rider》哪里动人,大概我会一时语塞 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如果细细回味 我想这部电影值得讲上三天三夜,赵婷的电影题材 看似平淡 实则锐利,无论是骑士还是无依之地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角都是底层人民、弱势群体。我想在这个流媒体信息时代,没有什么是能比一部电影更能带来社会关注度了。
赵婷或许是我看过最写实的导演 作品巧妙的游走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纪录片与电影的最大区别是,纪录片是一种科普形式而电影则是时间艺术。既然是艺术它的核心灵感一定来源于生活。赵婷最特别的一点 她的电影选用的都是非专业演员,骑士的主角真的就是一名牛仔 戏里他的父亲也确实是他的亲生父亲。追求最真实的演绎,让表演不那么表演。换种话说她让电影脱离了剧本。
我看电影一直着重于镜头美学,一直把用镜头来代替语言作为导演执导功底的一项重要标准《骑士》绝对是我看过将这项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影片之一,西部的荒凉之美、静谧之美被发挥到了极致,Brady不善言辞 赵婷替他用摄影机表达了千言万语的同时又是那么的安静怡人,习惯了市井生活的我们内心难免有着几分浮躁之气。何不在周末安静的晚上欣赏一部赵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做到笃根本 去浮华呢?
《骑士》就像一张宣纸,空白无彩的,赵婷往上面泼洒了几滴象征着内心最柔软情感的水粉看似很淡,但实际上已经把这张宣纸浸透了,这张宣纸就是我们看似平淡坚强却又热烈柔软的内心。如果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欲望无奈和不甘 不妨让Chloe Zhao陪你体会这最安静的孤独之美。
作为观众(包括我自己),很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认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导演,会拍出哪些想当然的陈词滥调(譬如作为女性的弱势地位),或者是矫情造作(沉湎于某种情绪)。
这种想法,当然很不正确,但我想说,对《骑士》最神奇也最有色眼镜的评价是:它一点都不女导演!甚至很野很大气,很man很细腻。
再不然就像朋友说的,不仅要鼓掌,它更值得脱帽致敬。
赵婷令我想到的,不是嗑类型、吃硬骨头的女汉子凯瑟琳·毕格罗,而是伊斯特伍德,或者李安,还有那些在西部片历史征战的大导演们。
众所周知,李安的独特才华,在于跨越不同族群背景的人文故事,以亚文化,次文化甚至是有违主流的电影人物,去打动世人。在美国的华裔,英国人的《理智与情感》,断背山上的牛仔,沦陷时期的上海,太平洋上的印度少年,伊拉克战场的美国士兵……他似乎无所不能,在写全人类的故事。考究这一切根源,固然与导演本人的温文性格有关,又何尝不是一个华人试图在好莱坞立足的写照。
赵婷的《哥哥教我唱的歌》和《骑士》,外景选择都在美国的印第安保留地,生存环境比较艰苦。关于印第安领地的故事,前年还有一部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猎凶风河谷》,值得推荐。
赵婷为何选择少数边缘的印第安保留地?
你可能会得到一些个人冲击的故事,赵婷的说法是,被布雷迪·詹德罗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接连拍摄相似题材背景,其实更有利于新导演的成长。比如不少新人导演,会选择三部曲创作,那不是意味着你在以李安为榜样,亦或者你想成为杰兰(锡兰)和贾樟柯等电影节好手。事实上,即便你只是想一鼓作气,那也比其他人要容易成功得多。
三部电影,相似主题的反复捶打,不仅能施展自己的长处,也能在这个过程,发现自己的限制与不足,从而更加游刃有余,去拍摄其他题材。被神话的毕赣,无论他正在做的,还是之前完成的,实际上也是一个类三部曲的打磨过程。
赵婷前作像是新手上路的风格练习。到《骑士》里头,她所挑战的,就是传说中好莱坞电影制作的谋条定律:不要跟动物与孩子一起工作。后来,国内媒体不知为何,误植出来一项:水。
《骑士》不仅是真人真事,而且是让现实中的詹德罗一家去饰演自己,即布雷迪·詹德罗,蒂姆·詹德罗,莉莉·詹德罗,还有那些马。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取巧投机的事情。今年,伊斯特伍德让真人在电影里扮演自己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却翻了车,而且成片一片狼藉。那可是一个惊险,弘扬主旋律,打击恐怖分子的英雄故事。
《骑士》前半段有点缓慢。中段开始,布雷迪找到驯马工作,与这种伴随人类历史文明前进的动物,重新建立联系,彼此间的接触与亲近,耐心反复的交流,令人非常感动。通过镜头的运动,包括大范围的旋转环绕和跟拍,你仿佛能感知到人与动物的沟通,尤其是那种伴随共情的信任,互相理解,释放对方的天性与能量。
许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布雷迪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骑在马背上,当个风光的牛仔。这不仅有危险性(被踩碎的颅骨),似乎也不太能够保障一家人的生活(需要人照顾的妹妹)。
简言之,《骑士》说的不过一个人类的驰骋梦想,而放弃梦想,又比追逐梦想难太多了。不见得骑士就得傲立于世,只不过,赵婷刚好选择这片土地上为数不少的刚强牛仔们——就如同阿伦诺夫斯基拍摄《摔角王》,李安去拍拳王阿里的《马尼拉之战》,从赛场,舞台到聚光灯,无数电影描述过这一类人物。愈简单,却愈有力量。
通过时长不短的驯马工作,《骑士》成功说服了观众,能在草原上,与骏马一起奔跑,是很神奇的时刻。人类不仅可以超越自己,更可以感受自然的博大。
不少人把《骑士》的摄影,封为了马力克大神的魔幻时刻再现。但在我看来,《骑士》的故事,显然跟马力克不是一路子。马力克推崇神游九天之外的去叙事,《骑士》却扎扎实实,反复围绕布雷迪的纠结、不甘与遗憾说事。无论是照顾朋友,还是超市被求合影,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绪波动,痛苦,不仅能被感受到,而且需要出口。
布雷迪在围栏里,用独门技法让马从桀骜狂躁到放松驯服,产生变化。他同样不厌其烦地,帮助朋友做康复训练。一件看上去有效的事情,与一件看上去无效的事情(朋友显然无法重新上马背),它们最终的目的却是一致的:不要忘记梦想。而那匹不再能站起来的马,那个生不如死的牛仔,它们都是布雷迪的生命投射。
选择继续驰骋,还是选择家。选择慷慨一死,还是选择遗憾。
看完电影还挺感动的。
因为事先没有看过简介,看的时候觉得镜头很稳,尤其是最后30分钟,情感很强烈,所以原以为会是一个更加老成一点的导演。
当Brady拿枪指着Apollo的时候,我的心都颤了一下,心想,这导演可真狠呐。
看的时候就有几点很疑惑,其中之一就是像horse riding这样高难度的戏应该很难有演员可以完成,所以开始以为是在选角方面下了功夫。
到电影结束看到字幕才知道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以为这部电影的精彩仅仅只是因为导演说了一个好故事,那你就错了。
因为这除了是一部“传记电影”之外,还是一部“纪录片”。因为片中每个人都是在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当然,这里的“纪录片”要引起来。
男主角Brady的经历在影片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之后在采访中他有说除了受伤部分,其实很多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这里我想说的是Brady的好友,影片中也有出现的——Lane Scott。
影片对于Lane的经历并没有细说,只是通过开头几个牛仔的回忆提了一下。所以我原本以为他跟Brady一样也是在比赛中出现了意外(其实不是)。
甚至Brady在医院里播放的那几段关于Lane的视频我都一度以为是虚构的。(emmm……主要是视频中的Lane和轮椅上的Lane差别太大,很难想象是同一个人……)
然而,并不是。
Lane Scott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至今仍然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在影片中由他自己本人出演。
如电影中的视频所说,18岁的Lane曾经是个superman,在“牛仔圈”所向披靡。
在Brady2岁半,Lane3岁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学习如何成为牛仔。所以Brady在电影中说,Lane对于他就像是一个big brother。
但是2013年的9月3号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车祸,悲剧降临在这个19岁少年的身上。
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网上说的不多,所以我也无法了解。只知道这之后Lane就陷入了长达7个月的昏迷状态。
在Google上搜索Lane Scott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名叫#PrayersforLaneScott#的Facebook主页,是Lane的家人和朋友建立的。
第一篇帖子发表于2013年的9月5日,车祸发生的第二天。之后,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更新,为大家讲述Lane的实时状态。
但是帖子目前已经停更了。我个人猜测应该是Lane的状态已经基本达到了稳定,加上后来《骑士》这部电影的拍摄,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
最后一篇发表于2015年9月3日,车祸发生的2周年那天。它比较详细地讲述了Lane从昏迷到苏醒的过程。
翻译一下吧:
2年:2013年9月3日,这一天让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坐上了充满恐惧、祈祷和巨大希望的过山车。但不知为何,Lane和我们都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去(与死亡)斗争,并且一直如此。
Lane昏迷了7个月,终于在2014年5月醒来。从那以后,他在治疗方面非常努力。
Lane在几天内自学了手语,这样他就可以和护理人员、家人和朋友交流了。
2014年12月,我们实现了圣诞愿望..Lane终于可以回家了!!
Lane每天都在进步。他思考他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更重要的是,Lane真的经历了太多。Lane的进步以及他今天仍与我们在一起的事实简直是一个奇迹。Lane有他自己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们。我们也相信他会的。 Lane自始至终都很幽默,这可能也是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Lane喜欢有人来拜访他,也喜欢使他们为难。(笑脸)
有时我们很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我们仍然感到非常幸运,因为Lane现在仍然和我们在一起。我们非常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医务人员,他们在Lane的康复过程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并将一直如此。在这其间,我们遇到了很多人,他们最后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对于你们一路以来的祈祷、善意和支持,我们永远无法回报,但我们仍要再次感谢你们。
“告诉我我做不到。告诉我我甚至不应该尝试。告诉我这不可能。告诉我这里面风险太大了,挑战太多了,成功太难了。告诉我我不会再去尝试了,但是我仍会去做的!”# sayiwont
之前也看过几部关于牛仔的电影,所以对于一个牛仔所要承受的风险有一定了解。他们是的确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因此,我也十分佩服他们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当灾难降临,我们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但是,如果一切已成定局,我们或许可以考虑用另一种更加坚强的方式去面对。就像乐观的Lane一样,面对病痛,面对梦想,永不言弃。
这种精神,远比电影里表现出的要强大。即使生活已经把你逼到绝路,你也要再搏一回。
无论Brady在最后的比赛前选择继续上场或是转身离开,他都没有错。他当然知道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然人生毫无意义;但是,他也知道,在马场的另一边,有两个爱他的人在等他平安地回家。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各有选择,没有对错。
最后,贴一段在油管上找到的Lane Scott跳舞的视频,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也希望我们在今后在面对生活的苦痛时能够像Brady一样走出阴影,像Lane一样勇敢面对。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错误请指正。
就不能一丧到底?偏要让他“活”过来。
最神奇也最有色眼镜的评价是:一点都不女导演!而且很野很大气,很man很细腻。布拉迪驯马接触和亲近,耐心反复的交流,令人非常感动。马背上的牛仔,不过是一个人类的驰骋梦想。
握紧与放手的鸡汤主题在导演的克制之下写成歌颂人类理性之美的散文诗,人的执拗对应马的野性,驯马就是征服命运,区别是臣服命运也能获得自由。美国独立电影的套路太多,好几个部分都感觉是陈词滥调。
难怪呢,由真实故事改编,所以逻辑、人物都特别对。这个骑手沉默笃定,关照身边的亲人,虽然他也身负重伤。人类最最扎实的一种力量都在这类人身上。
除了印第安地域特色外,赵婷暂时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并能逐步丰富完善的作品个性,对马力克仅仅停留在形上的模仿以及学院派剧作的模式化其实都是通往作者之路上的阻碍,希望能在下部作品中看到更加清晰的她,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临摹者。
叙事好弱所以前面80分钟无聊到爆,最后的煽情我也觉得太俗了。看完觉得没有对主角产生足够的同情去构成共鸣。景挺美。
一到抒情时刻就化身泰伦斯·马利克。融合了纪录片手法(有真人搬演自己),虽然牛仔这个选题不及上一步印第安小镇青年那么犀利但是难得地破了套路(比如没有女孩,没有性等等),差点以为最后要变成《摔跤手》但结尾确实转得漂亮。驯马段落很专业。但是还是有典型的学院风,比如破碎家庭……
近乎纪录片的形式做的很足,摄影对南达科他风貌展现也令人心醉,不过叙事还需进一步打磨。整体很容易让人想起达伦的「摔角王」,不过也许是因为主人公更年轻,结尾更有希望
Everything is so fragile. 我们爱的人 我们自己 我们爱的东西
赵婷拥有着动人,成熟,粗放而细腻的电影语言,这部作品里看到了她非常不中国却骨子里深受东方价值观影响的部分,像早期的李安。虽然可以把骑手看作是文艺版的摔角王,但影片最后部分的隐喻之死却让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我认为赵婷只要不被漫威绊倒,她极有可能会是第一个拿奥斯卡的大陆导演。
对于骑士,颅骨重伤和不能重握缰绳,哪个更痛?对于野马,大腿撕裂和无法驰骋草原,哪个更疼?大脑的信号传递不到手掌,生命的快乐满足不了生活。徒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只能在颓丧的人生面前败下阵来。牛仔要照顾智障的妹妹、癫痫的兄弟,刷超市条形码,在夕阳下狂奔,之后懂得原来自己也在被照顾。
很淡,但如果我有钱拍电影,或许就是想拍这样的一部片吧。#不计功名#
7,以小见大的故事,里面藏了很多东西。影像也用了不少心思,未来可期。
看得难过...是我本年度的海曼吧。同样是非演员,同样展现一个偏远的地域,同样是character driven,个人觉得这部比今年另一部片子传达情绪的渗透感强多了。
收尾的几场戏非常赞,骨子里有点奥斯卡学院范儿的美国独立电影,非常的圣丹斯,自然光的摄影质感很棒,有点泰伦斯·马力克的感觉。片子讲牛仔精神,故事却是一反常态,相比励志,也许选择放弃更难,有些野马就该属于广袤的草原,对于它们来说,要么自由,要么接受死亡,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巨大的勇气。
不能自已的手是个充满矛盾的载体,既导致了他梦想的破灭,又象征着紧握梦想不甘松开的力不从心。受伤的马儿死路一条,受伤的男儿梦想不弃。苍茫大地、落日夕阳,那份心余力绌、这份永不言弃,人有多渺小、心就有多庞大。
几天前手不小心割伤,我望着那个小缺口一点点愈合消失。突然间终于明白这部电影动人在哪里了,没错,有漂亮的风景,有追求梦想而不得的遗憾,有家人的理解和扶持,但让它变得特别的是“愈合”,一道真实的伤口,一个年轻的骑士,在身体遭受重创之后重新找回了自己,这大概是生命中最幸福的瞬间
不只是安静的镜头语言,而且还非常专注:画面不是男孩就是马,或者是男孩和马,这种专注性带来了情感重量,让人与马命运并列在一起时特别有说服力。电影结尾男孩的选择让我想到“极速风流”,哪怕有千般不舍也要学会放手,因为有人在等你回家。
和想象中很不一样,和马利克没太大关系、也没任何过度解读必要,就是简单朴素地拍了个关于坠落和放弃的故事,些许设定稍显陈词。男主有着细腻自然、有呼吸感的表演;地域感融入得很好,剧本写得单纯、专注。这种把一切都明了放台面上的拍法,就看观众心境进不进得去,最后半小时几乎一路哭过来的。#豆瓣标记的第5000部电影#
一部全方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导演平庸创作能力的影片。导演没有任何藏叙事的意识,想表达的每一点意思(比如男主怎样受伤、男主家经济窘迫)都要拍一场戏,让角色直接讲/演出来。太呆板的叙事也导致镜头和文本信息量贫乏。还有,不是镜头语言功力十分深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配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