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引发大家思考,这是本片的闪光点。带给我的思考是,该遵从内心但成为少数派,还是压抑自我但与大众看齐?影片中,两种选择的人都有,看似大家都活出了自己,但天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无论选择了哪种,个中苦与乐一样,都没办法假装。我一直认为,能带来思考的片子,至少三星及格。
而从电影叙事和表达来看,还是未能做到直达内心。这部片子和不少LGBT题材的片子一样,都存在科普群像的问题。表现群像不是问题,但篇幅有限,无法聚焦,难以深入,只能流于"科普"。所以,本片最多打三星半,半星是给题材,但到不了四星。
无论观影的人是抱着什么目的看的,我相信,最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阿莉芙还是阿利夫,我的选择是?
别跟我讲什么菩萨佛祖会照顾好人 老子我不相信啦
这是两次进出监狱、在变装酒吧做水电工的老吴在好友雪莉葬礼上说的话。致辞最后并没有说完,因为没怎么读过书的老吴觉得,人都死了,再说些什么话又有什么意思呢。
老吴最大的遗憾,大概是未能如雪莉爱他一般回馈给这个苦苦挣扎一辈子、仍然死着心眼爱着他的变性女子。但我相信,老吴是真心爱着雪莉的,虽然并未能在身体上给予雪莉一直想要的亲密感。
这种亲密感是一种超越身体和基本欲望的爱,也是台湾导演王育麟希望在《阿莉芙》中正面传达出来的。
身体和欲望并不一定会成为爱情路上的障碍,上天并没有为我们的爱情与身体定下必需遵守的模式和约定。理解、尊重和珍惜,才是守护爱情最正确的方式。
所以在《阿莉芙》中有了在偶尔中喜欢上变装的直男正哲,爱上直男的变性女阿莉芙,守护爱人一辈子的雪莉,在阿莉芙还没有变性之前就已经爱上她的铁 T 李佩贞,还有至今我还不知道是男是女、但毫无畏惧地乐观生活的嘉莉。
他们[以下无论男女统称他们]就像森林里那些不断克服地心引力努力生长的生命,即使柔弱,也有着如电目光。
如果说阿莉芙/李佩贞/雪莉/嘉莉他们代表着勇敢追求自我生活、不断积极向上的参天大树,那么阿莉芙的父母、老吴、安琪和李佩贞的姐姐,则是那些扶植他们的太阳,用他们的善良给予这些勇敢生活的人一些温暖的支持。
当然,这不是童话故事,他们也并未一如既往地 100% 支持和给予鼓励,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和困惑,但最终都能以自己特有的、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善良对待自己的亲人。
有些人采取了陪伴的方式(如阿莉芙的母亲)、有些人在他们困惑时伸出援手(如在李佩贞得悉怀孕时仍然支持她的姐姐)、有些人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如阿莉芙的父亲,即使儿子变女儿,也仍然为阿莉芙加冕传予头目之位)……
雪莉是全剧的灵魂人物,虽然与剧中的各个主角交集有限,陈竹昇却把这一个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柔弱女子形象演绎得丰满和层次感十足,力度恰到好处,金马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雪莉是变性人群体目前最最最真实的写照,被父母、被朋友、被世界抛弃、很多时候不得善终,老吴年轻入狱时她对他说最能理解这种孤苦无助和飘零的感受。欲爱不能,对心中的爱人老吴是真的无奈了,她能够感受得到老吴的关怀和体贴,但始终无法理解老吴一直在门外徘徊的挣扎。
最后杀死雪莉的,不是社会的孤立和冷漠,因为她都挺过来了;不是熬过来的,而是一路积极笑着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唯独癌症,她抗不过。
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可改变,也并不代表这些年来受过的苦和不公允对待是应该的。若身边的你我,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关怀和理解,雪莉的生活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上天对她最大的不公,是未能让她拥有一份她所应得的爱情。
雪莉不断提醒着人们过去和现在变性人所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一切,他们坚强生活的勇气伴随着的是社会不愿认真对待的态度,而阿莉芙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所以电影名起为《阿莉芙》而不是《雪莉》。
《阿莉芙》算不得上完成度高的作品,但瑕不掩瑜,光是导演诚意和想要探讨变性群体的勇气就值 4 星了。
剧情虽然有点跳跃,在剪辑上也略显突兀和生硬,但全组演员,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只有一两句台词的客串都能够在单点场景上做到情绪饱满和到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整体情绪的切割感,有足够的煽动力去与观众产生共鸣。
所以即使是时不时被导演神经般的镜头切换出戏,但总能很快地重新回到人物情绪当中。
有很多人吐槽配乐,但时不时响起魏如萱的《无声电影》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接轨剧情,不断循环的“差不多要亲下去,差不多让我触碰你”正是雪莉/老吴、阿莉芙/佩贞之间最为准确的描述。
前些天看了《谁先爱上他的》,顺带着下载了这部来看,同样的LGBT话题,这部片子的视角放在了跨性别人群上。老板娘默默的喜欢身边的男人那么多年,知道最后的最后才说出来…公务员瞒着女友,去扮装…和女孩分手的爷T喜欢上了和自己同屋合租的跨性别…
看到阿利夫的爸爸在台北的发廊,对着穿了女装的阿莉芙大喊“请问我的儿子阿利夫呢?”那一刻会觉得很心疼,老爷子连夜回了部落,尝试着去接触了和他儿子一样的男孩子,很庆幸的是片子里的老爷子选择了接纳,而不是像很多同类型片子选择放大这种矛盾。
总是会有一种情绪,就是觉得不管我们喜欢男生或者是喜欢女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原生家庭,当父母得知后产生矛盾时会觉得,“是你们我才会这样的,错的是你们。”其实父母本身也很难过,会觉得是不是病了,就是不愿意去承认去面对。换个角度看,其实父母也很自责,以至于没有办法平和的去看待问题。
归根结底,人都是一样的。
由于多年来各种各样的LGBT运动此起彼伏,不仅LGBT群体在社会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与接受,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从电影工业角度而言,更是拓宽了电影上的对于LGBT群体的关注与生活的反映。LGBT者再也不是单薄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力量坚实的群体存在着。因此,不少电影节甚至特地设立专门为LGBT题材电影服务的特别单元,比如戛纳电影节的酷儿棕榈单元,又比如柏林电影节的泰迪熊单元。在这种环境下,多年来诞生的佳作自然不少,但谈及华语电影的LGBT电影,却始终一言难尽,在大陆,这些电影往往遭遇被禁,惨淡收场,而在香港,LGBT者们却又被当作商业电影中嘲弄的喜剧对象,或是这些年来香港电影新导演们题材上的噱头。相比之下,台湾或许是华语电影LGBT题材的最后一片净土。对于这些电影的出现,台湾本土的金马奖也不吝赞美,比如49届金马奖上,《女朋友·男朋友》便成功助力桂纶镁拿下影后,更有甚者,52届金马奖上,同性题材的《醉·生梦死》就收获10项提名,并斩获4项奖项,成为历届金马奖上同题材的最大赢家;有先前的高峰,这次54届金马奖上,《阿莉芙》作为唯二的LGBT题材电影,(另一部是获得最佳动画短片的《暗房夜空》)仅有的两项(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剧本)提名无疑显得单薄。但最终能以陈竹昇格外动人的表演拿下最佳男配,也实在令人欣慰。
说了这么多,我自然是喜欢这部电影的。《阿莉芙》的好,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保持了它的本土特色,一个想要变性的排湾族少年,却被迫继承父亲的头目位置,他该如何取舍,引人入胜。又比如陈竹昇扮演的变性人段落里,雪莉与水电工老吴的细腻爱情,以及那场葬礼上的回忆,最是动人。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演员陈竹昇,在54届金马奖上,陈竹昇成了最大的忙人,他是《嘉年华》中的黑店老板,又是《大佛普拉斯》中的男主角,可最后却因为这部《阿莉芙》中的变性人取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桂冠,从作品数量而言便可见他的努力,纵观完《阿莉芙》全片后更是会被他那痴情柔弱的“雪莉”一角感动。
在电影结构上,由于单纯描写LGBT群体的生活,剧情难免会比较单薄,为了拓宽剧情导演常常会用大量的生活细节来填充缺失的情感,很容易就变成一部冗长的空壳,但《阿莉芙》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具有多角度描写的野心,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用了三条线三个故事,既顺利拓展了故事发展的可能性,又兼顾主题的统一,不同的族群性别,不同的烦恼,但唯一相同的是爱。导演王育麟让三条线中的人物彼此认识,最后又借一场葬礼将全员汇聚,处理完每个人的段落,再回到主线,不得不说,的确是高招。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雪莉死后的葬礼上,老吴发自肺腑的发言,令人感动得噙着泪看完,这两个人的爱情也是全片最佳段落。而纵观三条叙事线,郑人硕的异装癖段落明显最为苍白无力,不仅放在全片中显得多余,单独来看也难以产生观众对于角色同情与理解的共鸣。
电影最后,对阿莉芙的烦恼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处理,阿莉芙变性后,与父亲达成了和解,作为女儿的身份接替了父亲的头目,而与佩贞的爱情,也因为变性前的爱欲而有了孩子,结尾一家人漫步海滩,其乐融融。
值得一提的是,《阿莉芙》片尾曲是台湾女歌手魏如萱《末路狂花》专辑中的《无声电影》,抒情的歌声背后,仔细推敲歌词,却似与电影大有关联。“不打算认真回应,那么意思意思几句”正对阿莉芙对继承父亲头目的敷衍,“撕谈交碎的无声电影,所有角色一律平等”,也不妨看作是三条叙事线里人物的平等性。“差不多要亲下去,差不多让我触碰你”则写尽了LGBT群体爱情背后的痛苦。
而歌曲的最后一句,“你甚至比珊瑚美丽”,也是我对整部电影的总结,珊瑚是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珊瑚虫们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最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它的美,是由坚强的求生而来。电影中的这些LGBT者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爱,他(她)们忍受着生活的艰难,最后长出了保护自己的外壳。
谁又能说,他(她)们不比珊瑚美丽呢。
最開始是看到性別認同跟原住民部落傳統的交雜 覺得一定會好看 然後聽台灣朋友說評價普普的樣子 期待值降低了不少 沒想到還是被觸動很多 運鏡一如近年台灣電影的乾淨 很多題材交織(transgender dragqueen 原住民傳統 性小眾生育問題)處理得也不突兀 而且很意外地 居然幾乎沒有筆墨花在社會普羅大眾的接受度上(想像最一般的關於跨性別的題材或多或少都會至少拍到路人的反應之類) 最後大跨步的happy ending居然完全可以接受
另外 台東真是太美了 小姊姊帥慘 阿莉芙好美
原住民,同志,性别倒错者,异装癖,变性人,空有题材,大而不当,不具内核,拍得松散,零碎,不入心,电影质感差,陈竹昇倒是演得真的好,眨巴眨巴的小眼神,就像一个小媳妇,最佳男配实至名归。
關注台灣LGBT群體。當一個鐵T愛上準備變性的男同,當一個變性男要擔當起族群頭目的責任,當一個直男開始做變裝秀,當一對老夫老夫相濡以沫走過最後一段路...其實四段故事都不夠深入,整體也還算不錯。但還是有被感動到。尤其是陳竹昇的表演和角色讓人難忘,葬禮戲真是強忍淚水看完的。三星半
不反对变性这件事 但是如果有孩子的话 不要这么做 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下LGBT电影越来越趋向于“众人大同”了,这也与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中所说的关于多种性颠倒者的相似之处相符合,无论是发廊的小妹还是部落的继承者,抑或是朝五晚九的公务员,都有自己的选择,或许他们的选择不那么寻常,但总是不该被另眼相看的。
LGBT的人生艱辛但是好精彩。我一直被陳竹昇的眼眸迷倒,他也太美
配乐简直荒谬。看到快结束才发现其中一个跨性别者是我老师演的……
跨性别比同性恋更辛苦。
除了剧情和配乐怪怪的,其他都不错,从肚财到雪莉,陈竹昇演技太厉害了
LGBT群像,群戏演员都在水准之上
居然还可以。剧本很好,节奏不错;很有张力的故事被导演处理得很泄气,结尾草率,音乐用得不好。感情戏挺有说服力的。陈竹昇真不错,《大佛普拉斯》他不起眼,《嘉年华》他让我出戏,但是这一部真是成功地be somebody else了。
陈竹昇的角色去世之后,这片子也就没法看了,后面半小时几条线一起崩溃,配乐还总是火上加油,他比导演更懂电影的节奏。
群像其实写的很乱,没有个中心,几乎完全平行的故事线,收束时也略显着急,匆匆一瞥,若是专注其中一段故事为主线或许会更好。陈竹晟真的太棒了!
郑人硕太拼 还好今年已经没有想看的电影里有他不然无法直视 故事和立意不错 但铁T爱上要变性的男人强暴他还为他生娃这个情节也太雷太抓马 配乐最差 单听没有一首有问题 但加在一起完全错用 配得乱七八糟也完全搭不上节奏 胡德夫太可爱了 自带嫌弃脸萌翻 以后要抑制这种为了猎奇而看的冲动
2.5 1.前半部分有多好,后半部分就有多差,全线逐渐崩溃,除陈竹昇和吴朋奉二人表演上乘外,再无任何可夸耀的地方。2.横向比较,《丹麦女孩》败在对他者的架空,《阿莉芙》败在自我的盲目,流露出缓慢脱离角色的窘态。3.为硕哥爆灯。
电影拍的不错,男主演的不错,小8也很帅
⒈有佳句欠佳章,多個人物多條線索來回交叉敘事,導致故事情節有些跳躍,倒是生活味挺足的台詞蠻多亮點「甜甜圈會變銅鑼燒、你都要強暴我了還閉眼睛啊?兩隻藍鳥要相撞嗎?……」;⒉《阿莉芙》的雪莉和《大佛拉普斯》裡的肚財氣質差太多,以至於我一時都沒認出來;⒊難得的華語跨性別電影,給個推薦。
酷影卡姐 & 羅比
无法体会这种心理(必须)过渡到生理的奇特变化。
很好
片名像传记片,结果是群像,还乱糟糟的。去年的劳模陈竹昇演什么都很匠气,论塑造力不如郑人硕,赵逸岚倒是和十年前的《漂浪青春》里一样不错。变装题材当年周美玲早就拍过《艳光四射歌舞团》,更有创造力,原声也惊艳,里面的十来首插曲我现在还能张口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