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就是反映历史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这部电影最大程度上给我们还原了历史,逼真的历史画面和场景和写真一样的人物画像和性情。
1840年,一个遥远的年份,鸦片战争,一个让人扼腕的年代。这一年,是道光皇帝登基的第二十个年头,自从1644年满清入关统治以来,也已经有了二百多年了。道光在太庙里面涕泗横流的对着列祖列宗太过生动......英国领衔的工业革命已经80年之久,美利坚合众国刚刚诞生不过六十年,在这一年之后二十一年,俄国才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农奴制改革,距离1868年的明治维新,还有着一代人的时间......
我们习惯了把这一年当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确实从这一年开始,打破了维持了上千年的稳定局面,就像电影里面,轻轻一碰就支离破碎的“china”一样,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开始陷入无尽的长夜,与之同时开始了寻找光明艰苦历程。从那之后又过了许多年,我们才知道,中国只有近代化,才能够顺应世界潮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历史是那么的绵长而悠久,我们的文化是那么的渊源而流长。到了这样国家存亡的关头,这些历史、这样一种醇厚的文化,并没有帮助我们幸免于这一场兵燹和灾祸,同样没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盲目自大。被迫的拖入到世界的滚滚洪流之中还犹不自知,接着到来的只能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恐吓和欺诈,羞辱和践踏。
从上到下,应该从这里面反思的太多太多,中国人的面子和里子的问题,为人臣为人君的问题。我们在想假如重用林则徐会怎么样?假如琦善不卖国怎么样?这些都是表面问题,无论是林则徐也好,琦善也好,或者是道光皇帝也好,这些都是历史车轮碾压而过的一部分,他们的一举一动,性格、办事风格,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已。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里面评价林文忠公如是说道:“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林则徐的所作所为已经近了全力诠释他作为那个时代的士人所有应尽的光辉举动,所以我们至今都景仰之,然则他已经做到他骨子里士人的最大展示面,只能是那般,决计不能前进一步,退半步......琦善等人卖国?我们习惯了接受以纪传体为正宗的史学,太过注重人物的褒贬,人物的一己之为对历史的作用了......电影里面所讲的琦善,实则是将其设身处地的放到了时局里面,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这才是人性,其中两个画面,让人感伤,其一,琦善到广州接替林则徐钦差大臣一职,琦善张口就说,密友私会,望开诚相见,而后说到动情、痛处之时,更是俯首跪地道“大清国的灾星到了”;其二,琦善与林则徐江边一别,琦善道出了心中肺腑之言:"林公与我俱败,然林公或可名垂千古,而我则身败名裂,永背骂名",不得不说,这样的人物形象虽艺术加工,但这样的真性情是否比那些死板的人物形象更鲜活呢?
1997年的影片,正值香港回归之际,也算是见证历史,追思历史。到现在来说,也已经180年之久了,这段历史太过于沉重,也太值得沉思,我们沉思的目的何在呢?用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应较为贴切:“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他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0、为香港回归而拍摄,1997年上映。怡和洋行的少东家机缘巧合成了颠地、林则徐的中间人;少东家的相好蓉儿是乾隆爷被发配手下的孙女。夹在卖艺卖身、中国男人外国男人之间,被爷爷的身世诅咒,身不由己,最终被沉潭。
1、义律故意把鸦片交给林则徐,是以退为进,造成被羞辱的事实,然后才有口实发动伦敦的舆论挑起战争。(此处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设计,历史中的义律并没有设计这场局)
2、鸦片乃中华千古未见之物,这是不对的,也是历史争端的一个焦点,即鸦片到底是不是英国人强加给中国的。英国人的逻辑是,谁在卖鸦片不重要,谁在吃鸦片才是根本,中国人吃鸦片历史悠久,英国不卖,中国也会向其他国家买。
3、女王坚持打仗的原因,不是为了鸦片贩子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帝国的尊严,而是要给中国补课,补“自由贸易这一课”,不然拒绝自由贸易成风,英帝国就完蛋了。(但“自由贸易”是应该遵循的世界大潮么?拒绝自由贸易就是闭关自守就该打么?此处不知道在当时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背景下,电影想要给观众传递一种怎样的历史观。)
4、CHINA,从青铜bronze到玉器jade到瓷器china,它满身自以为是,但只要轻轻一碰,就粉身碎骨,这就是我献给你们的“中国”。(此处是不是还有点80年代河殇的回音?)
5、最后琦善和林则徐的面谈,很有意思。林则徐虽然还是英雄,琦善虽然还是个负面形象,但基本实现了去脸谱化,不再是绝对的善善恶恶。有引导观众去思考,历史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人的善恶。
电影不值五星,但历史值。以前学这段历史都恨不得把列强给剐了剁了,谢晋导演最起码拍出来了,放眼现在真的拍不出来了,年轻人估计也不会买账。
简单从历史事件来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一个世纪过一点,从封建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建立,从溥仪的退位到孙中山的民国,再到新中国,中华历史上,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从此因战乱而相识,中华因战乱而崛起。从遭受列强的侵略,再到日本法西斯的蹂躏,中华这只大公鸡已经瘦骨嶙峋,百年耻辱从未忘记。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新中国面临一次次的险境,但如今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附近几个邻国虎视眈眈,远处各国隔岸观火,恰似一百多年前清朝面临的同样困境,但又不一样的是,中国韬光养晦,实力足以震慑周边国家,但远方有一只鹰,还在等着吃我们的肉。
许多人不喜欢清,原因种种。但我喜欢,我喜欢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历史,他不仅可以让我们汲取教训,也可以让我变得强大。这是历史,上改变不了的事实,落后就要挨打,老祖宗拼了命维护的不仅仅是清,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华子民。
如果人没了,那么这个文明也没了。
上课前要求看完此片。观后感慨良多。惜清无能、反思落后自是不必多说,民族豪义也涌上心头。待静下心来,便思索来龙去脉,希冀分析出战败之因。 如许多人所说,失败的直接原因是销烟惹起英怒,根本原因是英的资本主义市场扩张、清的落后与自大。如果将战争的罪责一味怪罪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有些武断,而满清败得一败涂地,固然可耻,却也不能站在现在人的视角下高高指责,需得要抛却涌入心头的直观感情和现代的观念,才可以客观评判,汲取教训。 差距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众所周知是从简单协作到手工工场,再由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推动的,后续便开始了解放民族和瓜分世界的热潮等。以这样的顺序,英拥有了先进的炮舰和代议制制度。反观另一方,清的官员呐喊着“我们的炮打不到他们”,可见科学技术之落后。 而缺少坚枪利炮并未触及到问题的根本,为何缺少才是可供反思之处。清的闭关锁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作出这个决定,一是因为没有开放的需求(懒得分析了),二是因为皇帝本人的独断。这即看出影片中英女王和众人商议的场景深意所在,即在于说明两种制度的重大差异。清的皇权收容了相权,已经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统治者的任何命令实在是执掌国家方向的。清代的部族统治又将全国各地的势力都压制住,繁复官僚体制使得地方无权无能作出实事。满清政府即便是没有英势力的介入,不久也将从内部被破坏的。 除了交流问题,为何在当时社会上不能萌发出工业革命也是诸方议论不绝,莫衷一是的问题。我倾向从科举制度出发谈论这事:科举制度在中国自始以来就有开放政权,“给社会一条出路”的意思在。在此基础上,正如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聪明的头脑都并不去从商,商人亦是被抑制的一个群体。传统在此处起了一个大作用,使得资本主义终究是不好在中国成为全国范围的思想。
不知道说什么 最近正好在做十九世纪早期嘉道年间的各种文化文学问题 尤其以英帝国的接触最为显著(沙俄也不赖) 无论是其带来活字印刷传教还是其依赖鸦片烟通商 再加上夏秋以来某村不断飘动的米字旗和花旗 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龚自珍,在那个初次与西方真正交手(明对葡萄牙基本上是全胜战绩)的历史时刻 各方的态度和抉择 从被英国人收买的官员到流氓鸦片贩子从想尽办法抹黑辉格党的托利党众到坚定硝烟的大清臣众从以武力维持本国贸易与经济的首相到显然自居甚高以施舍礼让为气度而浑然不知在新国际秩序面前直落下风的道光皇帝。参考最近的一些研究其实这场战争胜负远没有那么确定 就好像半个世纪后的甲午 问题还是出在情报和理念这片子也强调了英国人对中国情报的掌握迅速、翔实,其中郭士立的情报最为重要,这点美国学得很好
电影中的气氛窝囊至极,片尾那在列祖列宗怒目下哭泣的道光,何尝不是我们这背负泱泱五千年文明却又不得不被漫天大雨淋醒的国人们的化身。可是怪谁呢?似乎需要找一个人来怪罪,是琦善?是道光?是何家?是被描述成色狼的颠地和义律?抑或就是林则徐?或许历史上,林则徐从未有机会给琦善理一理披风,电影虽然对琦善也极尽贬损,但是在这一刻,是给了那个时代一个和解——正如琦善大人说:“大清国的灾星到了!”这大清国是终究一定要亡的啊!
我们不是来求和,是来赐和~
很早看的,印象中这片子的OST很不错~谁有收藏么?
看得人心里堵,看完当场拒绝了美国小哥的约会邀请。我朋友说我是不是太Drama了一点,这些历史的东西也能这么代入如此之深,但是只要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我说的是中华文明不是某D盲目的爱国主义教育)看完肯定会觉得非常难受。没有心情约会白人。而且我是个文化身份认同度非常强烈的人,因为我前未婚夫居然跟我因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里没有日本而跟我吵架(未婚夫典型的英国白男从小喜欢日漫以及KPOP。。。),我去你大爷的!再帅也立刻叫停婚约分手。这种原则性问题都不说我爱不爱国了,而是大部分白男看亚洲女性根本就没有看到个体而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已。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我认为海外的华人或者留学生真的还是要有骨气一点。爱国是个假大空的概念,但是爱自己的文化身份是我的原则。我不管别人如何选择,这是我的底线。
我关于童年电影的回忆,停留在厂里职工电影院橱窗里那张鸦片战争的海报。时隔接近20年后有一次路过早已不是家的家,那座职工电影院已经成了危房拉起警戒线,里面瓦砾成堆,我钻过警戒线进去看了看,橱窗玻璃都不在了,那幅鸦片战争的海报还在!全然已褪色模糊,我忆起20年前看电影的那个夜晚……
短评被删后补记:林则徐和奇善只不过是棋子,清皇帝那一跪焉能辞其咎?7.7
时间很久了,只记得自己看过,对丢炸弹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面对屈辱的历史,每个人都是悲伤情的过客,林则徐和琦善都是配角,连道光皇帝都是,愧对先皇列祖的那泪流满面的长跪中,偌大的国度陷落了。
这样篡改历史真的好么?我们总说其他国家篡改,我们自己也不能无中生有吧,有些地方还不错,直接没给一星。
时值香港回归之际,为国献礼而拍的片子,谢晋作为大陆公认的一代名导,完成得中规中矩,基本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勾勒清晰,而又没有完全从主旋律的立场出发谈论问题,这点颇为难能可贵。鲍国安的林则徐刻画得不错,电影中的人物也基本能够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热血悲壮的结局也足以令人深刻反思
原来香港是这么丢掉的。整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无奈呵... -- 2008-12-28
小时候看了两遍。有段经典对白至今还记得,直隶总督琦善看着西餐牛排长叹一声,说道:“茹毛饮血、生性好战。”谁知义律反唇相讥:“如果中国的大炮都像中国菜肴一样精美,哪还会有今日之败?”
中国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投资了一个亿,然后才有了横店影视城。演何老爷的是郎雄。其实影片一般,不如谢导80年代的作品。监制是许鞍华。
套着主旋律的紧身衣,导演能发挥的地方真的很少,导致片子寡淡如水。但谢导还是尽可能地保持艺术态度,没有丑化英国人和满清官员,并也努力刻画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kill the chicken to terrify the mokey~哈哈
“如果我是林则徐,我也会把鸦片销毁,而现在,不是鸦片的问题,也不是商人的财产,更不是英国的尊严,而是如果别国也学中国,避免自由贸易,一年后英国就不复存在,这才是必须出兵的理由。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一言蔽之。谢晋大师之作,比教科书深刻!
153分钟版。香港回归献礼片,“我们中国人让了你们一百年”,开场和片尾字幕,明白无误的自陈摄制的政治意图,但本片又并非全然的政治宣讲。抛开剧情和历史文本上的一些出入,电影的戏剧跟美学构建都很圆熟,这是谢晋身上海派电影文化的精炼内核,放到现在也不落伍,横向比较亦不吃亏。几乎每个主要角色的故事都有头有尾,几乎每个场景都有细节的设计,像道光硝烟后祭祖,给一个年幼贝子们嬉笑的镜头烘托轻松气氛;邓廷桢盲书亮相到见不到林则徐的自嘲。林则徐的主线饱满,从道光给药方斩老师祭旗,到焚烧行贿记录团结地方官(开长会逼退吸大烟官员),最后与琦善路线之争(当然他身上有些政委气息,包括关天培),是个有城府跟信念的形象。琦善和义律等人也有各自性格并非脸谱。配乐和摄影气势充沛,包括外国演员在内的整体演技没有纰漏,大局观清晰
谢晋周旋于主旋律与作者意识间的一次大手笔,编剧团队极其华丽,剧情上也能胜出大部分中国近代史作品。
很小的时候看的电影……是我对南京条约的第一印象……那时看还蛮震撼的~有时间可以考虑回顾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