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风起瑟瑟
首先我要说,这片子还行,75分。至少我一路看下来了,没瞌睡,没早退,比近期很多电影强了。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可这电影却是虎头蛇尾。
影片是通过人物刻画来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刻画的大多不成功,很幼稚,不严谨。不过自从领教过真理部的御制大片后,我相信,这也就是国家水平了。
孙文:孙中山算是最成功的人物了。他是一个宣传符号,一面旗帜。孙大炮是干不了实事的。他带来的只有“革命精神”。他是理论家,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是康有为这种自学成才者。“大元帅不是国家元首”这句台词还是挺得神韵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中国才混不开吧,最后终于有了觉悟,创建中华革命党,实行独裁,入党者必须向党魁绝对效忠。武昌起义是文学社和新军的事,组建国民党是宋教仁的事,孙中山只是一个符号,当然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黄兴:对成龙无好感。这个黄兴也怪怪的,设计那么多打斗场面,意思是用黄兴来衬托成龙吗?黄兴是革命将领而不是一个打手。这个黄兴苍白无力,毫无血肉。黄兴才是真正无私的人,南京留守任上,为大局为革命裁汰三十万军队。
隆裕:失败。不是说陈冲演的不好。完全是设定的问题。不是每个太后都是慈禧啊!隆裕完全是个毫无见识的老实妇人,被袁世凯一逼,自己的私房钱都交出来。哪里轮得到她颐指气使拿腔拿调的。
袁世凯:驻节朝鲜,处理拳乱,编练新军,老谋深算,威服内外的袁项城原来是马戏团小丑?
徐宗汉:对李冰冰我无话可说。成龙是导演就忍了,以她的形象为什么出现在这部剧里。
林觉民:还好。应该展现下与妻书,很多人并不了解。比如说电影院有人惊呼黄兴,这个人的名字跟步行街一样啊。
首义三武中好像就看到了蒋翊武。
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
辛亥革命并不等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真正值得尊重缅怀的是一百年前为我们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清军,只有流血才能带来变革,镜头更多应该对准他们。青年人是最早觉醒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都是当时青年人中的精英,他们以武装暴动者的身份牺牲让人不得不叹息。但是他们又是令人羡慕的,生命为了家国大义为了信仰燃烧。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现在的社会是麻木的,人们都只想着赚钱买房买车,信仰?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连丞相都出来表示“道德严重滑坡”,你说这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年轻人又是最麻木的,相信你我都了解,自觉“承接国统”的对岸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想着升官发财娶美女,可对百年前的他们,我存着一份敬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岳麓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是怀着敬意经过黄兴蔡锷的埋冢处呢?近现代人才井喷的湖南,成了著名的娱乐之都,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蛮子现今热衷于洗脚歌厅泡桑拿。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我们现在处于太平世,一个轮回又要重新开始,保持清醒,我不想成为下一辈林觉民们带血控诉的对象。
2 ) 生活的意义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辛亥革命》。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有勇气与决心。有理想与信仰。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而今的少年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日忧伤颓废。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何如盛?我们的名族如何强?如何大?
二、革命是什么?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秋瑾说,革命是给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他们的革命成功了。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如今一个安逸的生活。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的确还有许多不完美,可比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清朝的压迫中,生活在战争的烟火中。他们无力抵抗。我们这点不完美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在悲伤什么?你在抱怨什么?你又在愤怒什么?请你在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革命成功了。革命却又还未成功。
电影里袁世凯大笑孙中山说,“无私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人!”是,我相信而今已没有无私的人了。这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可真正无私的人又有几人?人人自私自利,如今的社会早已千疮百孔。
可我无比坚信在那时除了孙中山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他们都是无私的人。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秋瑾死了,所以林觉民死了,所以无数的革命烈士死了。
他们抛家弃子仅仅是为了我们能获取安逸的生活。
我们怀念纪念悼念他们。更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感激他们为了我们而今的生活做出了这样的牺牲。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唯有愉悦的幸福的生活才对得起他们的血与命。因为他们正是希望我们能过幸福的生活。
此后,我将心存感激,微笑幸福的生活。若这世间真有鬼神之说,我想他们看见也该心存安慰,因为他们要的只是我们能幸福。
什么是好的电影。我以为,好的电影便是看完后给人以深深地启示。而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它让许多人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革命,更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3 ) 《辛亥革命》:华彩者,孙淳也!
先说几句张黎。
如果要在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中找到一个我最喜欢甚至是唯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张黎。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拍出了《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让我百看不厌的作品,纵然之后他的“招安”之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看得我数度热血沸腾。张黎为中国的电视剧树立了一个其他电视剧导演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是因为他,使我觉得中国荧屏上的连续剧尽皆糟粕。
这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一。
接着就说说孙淳。
《走向共和》之前,中国荧屏(荧幕)之上没有袁世凯,《走向共和》之后,中国荧屏(荧幕)之上只有一个袁世凯,那就是孙淳的袁世凯。《走向共和》若无孙淳的袁世凯,魅力立减三分,也因为《走向共和》,孙淳也成了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日后我之所以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为张黎,二为孙淳。
这就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二。
仅此两点,没有之三。
可以说,若没有此二人,一部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片是不一定会有让我掏钱的理由。今年辛亥百年,其敏感不亚于60大庆和90寿庆,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辛亥革命》的过审必然艰辛,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导演还是个有案底的。鉴于当下中国,有着在荧幕上美化历史的传统,在看到《辛亥革命》之前,我很担心,这会成为又一部大型献礼片。适逢之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坊间传闻,说导演版《辛亥革命》和公映版《辛亥革命》几乎是两部电影,一贯善于恶意揣测有关部门的我,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逐渐对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历史元素失去了兴趣。而当看到电影成品之时,我不由得不相信那所谓的坊间传闻,也不得不继续怀着恶意揣测有关部门。
尽管我喜欢张黎,但我仍然觉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这部《辛亥革命》实在难堪佳作。
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这部电影几乎一步一个脚印,印证着我对剧情的猜想。《辛亥革命》在以幻灯片的形式,快速地将我们庙堂愿意告诉我们的“辛亥”,也是我们熟悉的“辛亥”一一展现。因此,我们在胶片中,理所当然地看到了毫无私心的孙文、野心膨胀的袁世凯、英勇的烈士、狡猾的洋人以及无能的朝廷众官——这些一部以庙堂意愿的主旋律方式来表现“辛亥革命”电影的元素,一个都没少,而且都在恰当的时刻用恰当地出现。可以说,除了黎元洪被强拉下水的那个桥段让我颇有点意外之外,其他和历史有关的桥段,大多都在我的意料之内——平淡而无惊喜。
所以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的剧情是平庸的——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革命电影所应该有的剧本。倘若你希望在《辛亥革命》中感受到如《走向共和》般的思考,那无疑是失望的,从目前的电影来看,或许同样有思考,只是已经被剪刀剪得支离破碎。因此我宁可相信,《辛亥革命》中的所谓思考,是庙堂的思考,而不是张黎的思考。
缺乏足够尖锐的视角,让《辛亥革命》这部用正序讲述故事的影片就像一个流水账。正如我前文所说那样,这部影片的情节递进方式是幻灯片式的。诚然,这段庞大的历史确实无法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说清楚,更何况,战争戏以及情感戏这两大卖点又占据了一定的片长,留给“历史”的胶片并不长,因此涉及到孙文、黄兴、袁世凯等主角的剧情是边删边说,和主人公无关但可能有用的剧情则能不说就不说。这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剧情的衔接方式居然采用了我最不喜欢字幕介绍方式,相同的手法曾在《山楂树之恋》和《建国大业》中出现,而《辛亥革命》比前二者显得负责任的地方在于,张黎还是为字幕所介绍的剧情配备了几个简单的镜头。而在片末,更是出现了我所预料的字幕,这和内地版《走向共和》的末集片尾的滚动字幕,一样让人觉得如此地格格不入——正可谓,片头字幕抖一抖抖出了电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剧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关键。
如果说《辛亥革命》算是《走向共和》的电影版,那无疑也是阉割阉割再阉割后的。如果看过《走向共和》,那看完《辛亥革命》之后难免会开始怀念,因为前者中的角色都是人,而在《辛亥革命》中又逐渐变成了神。影片的末尾,同完整版《走向共和》一样,用一段孙文的演讲来结束影片,只是这段长长的台词,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
高大全的主角,选择性跳跃的剧情,让这部其片长本无力承载这段历史的影片,竟让我觉得有点漫长,而促使我看下去的,正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而同影片中革命方那充满主旋律气场的表演相比,袁世凯以及清廷官僚这些所谓反面角色的戏,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孙淳扮演的袁世凯出场之后,《辛亥革命》就几乎成了戏骨们的狂欢。张黎的《辛亥革命》多少让我有点失望,而孙淳则完全达出了我的预期,遗憾影片并没有给袁世凯这个枭雄更多的片长以及更多的刻画,我明白,这是庙堂使然,审核使然。尽管束缚重重,孙淳依然是《辛亥革命》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演员,孙淳的袁世凯所迸发出的气场,是无论往赵文瑄和成龙身上打上多少的灯光,给了他们多少极具气势的姿势和镜头都无法达到的。有意思的是,这部革命党尽皆挺胸昂首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孙淳跪在殿内的戏,他和陈冲的对戏,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反复观摩的桥段。确实如有人所说那样,《辛亥革命》只要看孙淳的表演,就值回票价,而对我而言,则更为极端——《辛亥革命》中只有孙淳,倘若无他,此片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
本文最后纠正一个网络上一个流传并不太广的揣测。预告片中有个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的镜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说《辛亥革命》乱来,把马克辛当冲锋枪了。在此我要为张黎说句公道话,《辛亥革命》的“硬件”还是相当过硬的,摄影师出身的张黎是不会在大胶片上留下任何破坏美感的瑕疵,因此《辛亥革命》的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不可谓不精致,而战争场面更是达到了国产电影的一流水准,因此他不会在马克辛这样著名的重机枪身上犯下低级错误。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此处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不假,但他没把这样的重机枪当冲锋枪用,而是抱着他冲到下一个战壕,然后重新架起扫射,片中还特意点到了马克辛发热量大的特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着枪管撒尿。
4 ) 这种革命很心酸
看豆瓣多了,一定知道,只有最差的评价和最好的评价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我到这里,不是为了被注意,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对电影的看法,所以选择了最中间的那个,
这个革命从开始的时候就让人心酸,看到的只是一些充满理想的一群人为了一个主义在那里奋斗,可是很不幸,都失败了。胡歌演的林觉民看起来挺帅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反正很快就会死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一直在等着林觉民那个著名的《与妻书》的旁白,可惜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到。也许导演想让我们自己去百度吧,事实上,我的确百度了一遍,看完以后,还是热血沸腾。
剪辑的画面很好,也许和张黎有那么一点关系,不过像这种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如果太着重于情就会显得虚假,太着重于事就显得流俗。我估计他也尽力了,可惜无可挽回的是整部电影很少有动人之处,很少有让人动容的地方。
我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革命到今天是否成功,但是,只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仍然在这样活着,我相信他们这群人仍然愿意再来一次革命,在有一次共和,去让民智开化,去让人民幸福。
5 ) 记那朵硝烟中的山茶花
影片的开头,是女英雄秋瑾英勇就义的场景,望着道路两旁前来观看行刑的老百姓,秋瑾淡然微笑。手拿自己两个孩子的照片,秋瑾说,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孩子……
影片中,孙中山先生亦唤他作“孩子”。他说,这个孩子,就快当父亲了。可是,那一天,永远等不到了……
那一群孩子,他们个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们在海边狂欢的镜头,让人觉得生命这般美好,这般令人留恋和向往。他们何尝没有生存的权利,但他们选择革命,就是选择了舞蹈着奔赴死亡。谁人不想安逸快乐地生活、谁人不愿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谁会选择在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慷慨赴死?
当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从那一群年轻人的衣物中发现一封封绝命书的时候,她哭了。这一群孩子,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写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们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此行,便是诀别。那些年轻的心,面对死亡,不害怕么?
战场上的林觉民,一袭白衣,恰似一朵盛开的山茶花。这是林觉民的饰演者胡歌对角色的诠释,在我看来,也是最好的诠释。山茶花,“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导演有意安排胡歌身着白衣参加起义,为的是表现一种诗意,美好的生命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凄美。起义的枪声一响,白衣顷刻间染成了血色,这一朵山茶花,终究是要向着它的仰望,壮丽地凋亡。
被捕受审的林觉民,应该是胡歌的主要戏份,那一段慷慨陈词,振聋发聩。面对敌人,不是仇恨,而是戏谑的眼神。
一身是血,满目皆伤的林觉民,原本是被押坐在椅子上的,可是面对腐朽的清廷官员,他竭力起身,用最挺拔的身姿,回应对方。
“张鸣岐,你为什么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你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镜头中出现的林觉民的脚,带着脚镣,却用尽全力地踮着,鲜红的血液滴落在地板上,令人心酸。
林觉民的义正言辞,让张鸣岐无话可说:“怎么变成了你审我?”
“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林觉民是有才华的,面对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没有人忍心将他置于死地,抹杀这样的生命。可是他说,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他相信他所相信的,为了他的信任、信念、信仰,他毅然走向死亡,生命虽是归于虚无,精神却获得了重生。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只此一句,掷地有声!年仅24岁的林觉民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相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以及其他义士的血能唤醒麻木的中国民众,相信终有一天,民主共和之风会吹遍整个神州大地,所有的中国人不再遭受奴役和屈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胡歌的角色虽小,戏份虽少,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用发自肺腑的动容与崇敬、用情真意切的表演方式诠释了“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林觉民。
硝烟中的山茶花,其形虽已凋零,其意却依旧与世长存,流芳百世!
6 ) 只见历史不见人
因为同属豪华明星阵容出演的现代史题材电影,人们会很自然将《辛亥革命》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电影相并列,但由于《辛亥革命》只集中在同盟会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年的时间,情节安排上要从容得多了,而且这里的明星人海战术也不像前两部一样刻意,这更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张黎因为此前拍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因此对这段历史很熟悉,也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那份岁月激荡和壮志豪情。由于张黎是摄影师出身,《辛亥革命》在视听语言上十分考究,战争场面的摄影和声效都很出色,其中成龙的动作戏也融入得很自然,没有炫技的成分,影片对场面调度和整体节奏的掌控力都是令人满意的。从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力上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但也许是因为首次执导电影,张黎也暴露出一些创作上用力过猛或不成熟之处。
张黎的电影电视剧风格很接近,所以看他的电视剧时感觉像电影,而看他的电影时又感觉像电视剧。张黎属于中国比较精耕细作的电视剧导演,所以他的电视剧经常会表现出电影的特征。如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接电话得知卢沟桥事变的场景,从得知事变到做出反应中间加了个黑场,表现人物的震惊和茫然,这种处理手法一般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但到了《辛亥革命》,张黎的电影却在某些方面的处理又偏电视剧化,但有些在电视剧中看上去很高端的手法用在电影中却显得很做作,隐喻蒙太奇用得太频繁太露骨,感觉是在使拙劲。如袁世凯在逼迫宣统帝退位后,走在紫禁城城中,伸开双臂做出了驭风而行的动作,这是要表现人物志得意满的心理状态,但这一举动却超出了人物的性格属性和行为方式,是强加给人物的,这让人很出戏,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导演和演员的生硬发挥。孙淳本来就是张黎拍电视剧时的爱将,更曾经在《走向共和》中扮演过袁世凯,虽然心有灵犀、驾轻就熟,但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找电视剧的感觉。
尽管不再是PPT式的事件罗列,但《辛亥革命》还是没有解决叙事片段化的问题,于是还是用大量的字幕交代事件做过场戏,整体感觉像是一部精编后的历史情景再现剧,拍到后面还是成了一笔流水账,这是这种大事年表电影最容易犯的错误,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过于求全,另方面是没有一个可以统领全片并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人物命运线索。《辛亥革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包括其中的仁人志士。影片主题可以概括为信仰和牺牲,包括生命的牺牲和利益的牺牲,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但这个大主题之下却显得寸草不生,全部是扁平的高大全人物符号化地轮番上阵,相比之下倒是一些反面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一些,如袁世凯、黎元洪、裕隆皇后等。本来黄兴和徐宗汉之间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但由于内容删减的原因,表述是残缺的。所以即使是电影创作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一般也不拍这种历史人物群像电影,就是拍的话也会埋一条小人物的线索,并适当关照平民视角来迎合观众的接受,否则就只见英雄不见人物了。 【南方都市报】
“没什么可审的了,他没跟我们活在一个世界里” ——黄兴(成龙),这句很不一般
从《建国大业》开始,中国开创了一种拍历史片的新方法:无需连续的剧情,只用大段的文字注释和事件片段就能堆砌出一部所谓“宏大叙事”的片子。
还是袁大总统的戏最好啊哈哈哈哈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张黎不容易,主旋律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这才是所有中国人、华人应该铭记的伟大革命。
看的时候很激动,为了那股子情怀,里面的每个主演都很不错,一开始不知道里面有胡歌,不过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那个白衣青年满身血痕撑着木椅说出的那句“大清取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的是全片非常大的亮点,各人觉得称为最大亮点也不为过!
几千年来,每次彻底的变法都需要流血!
几次想在电影院里振臂高呼发动起义
100个青年死了72个,就想推翻清朝,如果清朝不是摇摇欲坠加上北方军阀的算计。根本不可能革命成功。中国的革命,只有青年有热血。问题真的愿意以命相争的,还真不多。我很佩服这些人。比后来的革命者更纯粹。坚持民主的意味更浓烈。后来,在复杂苛刻没饭吃的环境中。很多所谓的“革命”已经变成一种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主旋律拍的再好也有喷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
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
看完这部电影 略有震撼 这里的演员演技在线 更让我看到清王朝的腐败与不堪 看到革命所必须 看到那些臣子的愚忠 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年代 一定要感谢这些为革命不屈的先辈👍
李冰冰真美!(片子就那样,大家都懂得)战地护士们真美!!!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女人比男人抢戏,隆裕入木三分了
导演拍摄还挺用心挺文艺的 孙淳姜武和陈冲确实不错 其实林觉民这线挺好 小人物之前的欢乐 中途的无畏 等来的幸福 只是胡同学无畏的表情怎么有点痞样 | 二刷星光四人一起看的
可叹国父之理想,至今不但未实现,还被沦落为立牌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