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可能是想把高大的道格比喻成现任的川普,蛮横利益至上,与之对比的就是弱小女主代表的墨西哥裔族群。
但片子看得真的很尬,成人的社会里是有规则的,女主的行为本身就已经越界,是对其他人构成了一种冒犯。
只会把自己的愤怒像泼妇一样甩给别人,这种招数真的很烂很low
这还不够,女主骂完觉得自己无助绝望还跑去自杀,这玻璃心真是没谁了
这小人物式的自怜自艾反正不会让我对女主产生同情,更多的是讨厌
最后只想说一句,封闭式的小剧场真的装不下这么宏大命题啊
抛开有争议的剧情不说,我发现导演对影片前半部分的镜头进行了刻意的安排。
例如下面几个截图:有色人种女主比特丽兹位于画面中间,背对镜头,虚焦。两边是比她高出半头多的白人,实焦。让人感到种族歧视的压迫感。
即使女主变成正面面对镜头,也是身高差距明显带来的巨大落差。
几个人物在院中散步,运用全景。白人成群结队,高大,穿着讲究。女主形单影只,矮小,穿着朴素。二者之间差距巨大,对比明显。
单独拍摄女主,俯角拍摄,显示出女主的矮小,社会地位的低微。
即使是平角拍摄女主,她的眼神也是向上的
这样的构图就是在用画面语言讲故事,我觉得前半部分讲得很好,让我充满期待,但是后面怎么就变成抵制开发商强拆和动物保护人士拯救地球了呢?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 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 equal---as we are!
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Charlotte Brontë《Jane Eyre》(《简·爱》)
通过Jane与Rochester的一段对话,引出今天的影片主题(精神和死亡)与影评对象《Beatriz at Dinner》(思想性极强的小众电影)。
“Beatriz at Dinner”(晚宴上的比特丽兹),由拉丁女神Salma Hayek主演的一部思想性、探讨度颇高的电影。
作品讲述了美籍墨西哥裔按摩师Beatriz因为汽车抛锚,被迫滞留于客户Kathy的豪宅中,”心不甘、情不愿“参加了一场为富豪准备的晚宴。
导演以这场晚宴作为影片的关键看点,通过Beatriz与Doug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将故事中的对立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发人深思。接下来的时间,结合影片剧情,谈一下个人的观点。(比较散、比较杂,请诸位耐下心,慢慢读)
I. 信仰(Beatriz对比Doug)
Beatriz的信仰是什么?
是天主教徒?因为她车上挂着“玛丽亚人像“。还是佛教徒?因为她经常打坐、禅修、车内又摆着”佛陀像“。一个人拥有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可能!那么这些摆设的意义何在?Beatriz的真实信仰又是什么?以下是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摆设的意义。“圣母玛丽亚人像“寓表了“慈爱”(如需考证,可以参见《圣经 新约》中的四福音书);“禅修”代表了“内心的平和,自身与自然的和睦、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如有兴趣,可以参考《心经》中部分内容)。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得出最终的含义“爱护自然,关爱他人,与世间一切和平相处”。(可能就是道教中的”天人合一“)
真实的信仰。Beatriz所秉持的信仰不是狭义的“宗教派别”,而是广义的”博爱“,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
Doug的信仰是什么?是钱,是把握当下,是今生的骄傲!剧情中,每当提及自己的财富,过往的经历,Doug总是春风满面、豪情万丈。世间金钱的积累,使他心高气傲、底气十足,作为现实主义的他,认为钱是唯一靠得住的朋友。
II. 理想与现实(关注人物Beatriz)
活在物质世界中,个人崇高的理想与丑陋的现实相差巨大。就像剧中的Beatriz,居住在大城市,却一心想要过着返朴归真、与世无争的生活——收留无家可归的羊(怜爱之心)、点香打坐(沉静心灵)、去康复中心帮助患者(调节身心、释放压力)、独来独往(不与人有太多的交集),她的行为轨迹只想在这繁杂的世界中求得内心平和,可能吗?
完全不可能!一次不期而遇的“富豪晚宴”,使Beatriz的“乌托邦”思潮完全爆发了,她不认可肉食主义,不接受富人的狩猎运动,不赞同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当她正义凛然摆出自己核心价值观时,换来的却是无情的嘲笑,现实的冲击让她完全迷茫,所以她选择逃走,消失在茫茫大海中。(魂归故土)
III.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实意义)
影片中有三段针锋相对的谈话令人记忆深刻。
一段是饭局中,Beatriz说起40年前的一段往事——关于美国人到她家乡建造旅馆。
另一段是饭后,Doug谈起非洲捕猎,Beatriz义愤填膺,怒摔其手机。
最后一段是自弹自唱后的Beatriz又一次爆发式的内心独白!(喷的在场各位,目瞪口呆)
三段不同场景中的对话,无一例外的提到了环境保护,涉及到了经济利益,影射出了经济发展背后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可是人们又该如何抉择?
在我看来(个人拙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虽然现在不少人(砖家)鼓吹两者可以和谐发展,但这基本上难以实现,否则美帝也不会如此抗拒《巴黎协定》,欧盟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延迟更新碳排放标准。
IV. 种族歧视问题(无法调和)
“种族”话题是影片中另一个焦点,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让荧幕前的各位思考良久。
1,导演的选角。作品出场的主要人物都是白人,唯独故事的主角是有色人种,有何寓意?不言而喻。
2,富豪太太们的谈话。当她们说起“吉普赛通灵师”时眼中的鄙视之意、口中的厌恶之感,溢于言表,赤裸裸的“白人至上”表现。
3,晚宴中,Doug带有种族意味的连续质问(怀疑Beatriz是非法移民)。美国白人的自傲情绪昭然若揭。
V. 最失落的人(Kathy)
影片中最大的矛盾对立点是Beatriz与Doug(一眼可以看出),他们观点不同,出身不同,信仰不同,Beatriz的每一句话都是针对Doug的,而Doug的每一次发声也是瞄准Beatriz。除此以外,故事中还有一位角色也被牵涉进了矛盾的漩涡之中,那就是Kathy,一个失落的老好人。怎么理解?
为什么说她是老好人?
首先,是她说服老公Grant允许Beatriz留下来加入party;(事件的诱因)
其次,她不止一次维护“用言语冒犯Doug”的Beatriz;
最后,她还想给Beatriz一些钱用来支付拖车的费用。
上述种种行为,都体现出了Kathy的人性本质——和蔼、宽容、忍让,俗称的“老好人”。
可为什么又说她失落呢?
很明显,她所作的一切,Beatriz并不感激,也不理解。试想一下,当你为了一个普通朋友竭尽所能达成一件事后,非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冰冷的说你不了解她,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肯定憋屈、失落。人同此心,Kathy的感受亦是如此。
真是心疼一脸无奈又茫茫然无话可说的Kathy。(所以说好人难当!)
VI. 精神与死亡
影片开始的场景与片尾的影像相互照应,开篇是孩童时期Beatriz划船驶在宁静的河道上,结尾是成年Beatriz泛舟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这两段极为相似的画面有何寓意?谈三点,分享一下。
1,“独自泛舟于幽静的热带雨林流域”暗示一个人“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影片中Beatriz所向往与追求的。
2,开篇的场景是”梦境“,显而易见。那么终篇的场景又是什么呢?也是”梦境“?不对!Beatriz已经消失在大海的尽头(影片第73分钟的一组画面),难道她从美国游回了墨西哥?根据正常思维推断,假设不成立,更何况是晚上。所以个人揣测,最后的影像应该是“幻境”,译为“魂归故里的Beatriz“。
3,精神不死,肉体死亡。Beatriz的结局是悲伤的,她自觉无力改变众人的想法,所以最后的最后,她以死来树立自己的观点。虽然导演如此安排,让部分观众觉得过于”露骨“(难以接受),但从侧面来看,这样的结局不正是现实的再现?!
写在最后。啰啰嗦嗦写了不少,简而言之一句话——这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影片。在短短80分钟内,导演与编剧传递了不少争议性、矛盾性极强的话题、观点给到观众,值得玩味。
导演★★★☆☆(传递的信息比较多,不够精炼,需要观众自己提炼)
演员★★★★★(Salma Hayek与John Lithgow的出色发挥,令人惊叹不已)
剧情★★★★☆(节奏、叙事、戏剧冲突、最后的反转,都是中上水准)
视效★★★☆☆(一般般)
音效★★★☆☆(主题乐,钢琴+大提琴的搭配,很完美。除此以外,比较平淡)
推荐度★★★★☆(思想性很高,影评人比较喜爱的作品类型)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我也是一名环保主义者,当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我是那么惊喜!女主角比特丽兹对大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厚爱强烈引发了我的共鸣。
我也深深热爱着大自然,我痛恨扩张的城市,尤其是在我的家乡,贵阳,城市扩张几乎等同于破坏山体和森林。
我多么希望狗熊、老虎等等野生动物自由地出没于城市周边,然而人类掠夺了它们的家!
没有人为动物声张!
而道格这样的人,我是极其痛恨的,他傲慢无礼,对生命漠视,当然了我痛恨的还有其他富人,他们放飞孔明灯,沉醉于所谓的快乐,却不顾后果——孔明灯可能会造成山火,烧死无辜的生命。
电影快要结束了,比特丽兹杀死了道格,在那一刻,我开心,我快乐,然而剧情却告诉我,这只是幻想。
最后,比特丽兹选择沉没于海洋,她还是选择向这个世界妥协了,她没能成为英雄,不是她懦弱,是社会险恶,她不能杀死他,因为她要考虑很多社会关系,尤其是女主人。
比特丽兹差一点成为英雄,但我还是敬她为英雄。
比特利兹作为一个家庭医生的身份,参与到家庭私人的交际生活:我心里暗想,无论是作为女主人或者是比特利兹我都不会让这发生,更不可能使之愈演愈烈。不过戏剧嘛,冲突总是要尖锐一点,小矛盾被抓着就拿到拉大镜底下看一看吧。背景,阶级,观念,立场……这互相关联的种种是人与人交往间的打火石,一旦失去礼让的克制用力过猛就是火星崩裂。实在是很简单又无解的一个东西,很现实但太普遍了。大不了不和他们一般见识呗:所有糟心的事这样一想总能释怀。由此,第一次看的时候,其实挺不屑的。觉得完全就是小题大做。直到今天,我也踏入了这样一个晚宴。
我突然发现,重点其实可能并不在于上述这些,而只是在于比特利兹加入晚宴是被动的且受认可的这一点上。受认可,她和来访者一样,是作为主人的朋友加入这个宴会的。只是我们都忽略了,朋友真的是需要区分不同层面的。这个区分,不带任何色彩。相比捏作一团,做出区别才是对这些朋友真正的尊重。
来说说我的这场晚宴。其实算是早餐。
日本交换留学中,校内的部分中国人因为有集体订购动物内脏啊,动物器官来食用的需求(_(:з」∠)_鸡猪鸭牛肝、鸡鸭翅、猪牛肚之类的呀),渐渐地就凑到了一个群里,平时也就在群里有聊没聊的说话,看起来挺热闹。正值日本新年,大学本科放假,研究生预科也刚刚结束入学测试,又刚好是周末,研究生博士生也都有空,大家就想着聚在一起吃个饭吧,玩个桌游吧,唱个歌吧。拢了拢人数,最后在KTV包了夜,一起通宵。(玩起了狼人杀_(:з」∠)_)一群人又蹦又跳的疯到了凌晨,散了以后,几个人出了KTV找了家店填肚子。(吉野家24小时营业好评!凌晨5点到处都闭店,太煎熬了)
一行6个人。两文四理。两男四女。年龄从20至30不等。两男两女学的理,一男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一男研究生在读,一女本科在读,一女博士在读。两女学的文,来日短期交流,目标语言学习。大家面对面吃饭。席间本已尴尬,因为各种不可言语的差异吧。或者大家都累了,好好歇一下。
但这时,我做了件极其无知可笑的事。那个女博士是研究肿瘤的,进手术室,外科,临床。竟然!我跟人说看剧里医生洗了手然后夹在空中,再冲到手术室里转一转穿上衣服非常的帅。可能人家满脑子联想起来的都是要分离的病变组织和一站手术室就是半天的辛苦煎熬吧。或者还可能闪过一万个影视桥段里荒谬可笑的桥段吧?总之女博士完全没理我,低头吃饭。一时寂静的餐桌,我真惨。我的本意是去倾尽我的认知去谈对医生的所有认知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以继续谈论的共同话题。结果适得其反,引爆了一些不可控的雷。现在想来非常后悔,但是女博士希望我和她谈什么呢?可能希望我闭嘴吧。毕竟是个精明厉害的女人,一定受不了我叽叽喳喳婆婆妈妈。把知识背景划归为绝对阻碍。我们或者应该继续聊聊狼人杀的战术,这才是我们的共识。毕竟桌游局里,大家玩的很开心。但很明显是出了场,大家谁都不想再提游戏的事。聊一些现实,他们的现实和我们的现实,却有太少能够提取的公因数。
补充一条吧。本来还可有可无爱去不去,结果捣鼓这局的人发了个消息跑来叫我倒是不好意思不去了。然后我就大概成了又一个比特利兹。明明受认可仅仅在于某一脆弱不成标准的点,但却自作主张的扩大了自己的权限还自以为聪明极了……也许他们不觉得我是在生活中可以对话的人吧。这么一说倒好像是越来越敏感多疑地小题大做了起来。给简单的一言不合扣了顶大大的帽子。哎。社交活动总是让我忧愁。
可能只是这个瞬间之后,更提醒自己时刻要学会贴一贴标签。不给酒肉朋友精神负担,不拉辩论对象游戏人间。如果要混迹人间,博得一丝温暖的话。分寸感。太重要了。
但如果不混迹却努力做自己的话,我真正希望的交流是势均力敌的。真的打一架都好。抱着打碎对方为目的进击,结果发现我只打破一些角却也无法瓦解的他,并希望他由此打碎我的某些角破除某些我的边角,我们都由此帮助彼此留下最纯粹的部分。这样多好。
所以我的本质可能是希望这个女博士吐槽吐槽我,打破我的一些定势。而在女博士看来,你的这些破定势,爱留不留,才懒得管你哩。拒绝对话是比冲突和火花更可怕的冷漠。所以我大概比女主角更惨一些。这当然已经就是在更为克制的现实中,对陌生人表示不满的最高层次了。
势均力敌,因而彼此都合适且不敢自视甚高。这是我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无疑太难了,并且我总是容易盯着一些公因数从而过分乐观的决断眼前的这个眉飞色舞的人就会是一个与我相爱相杀的完美。结果常常用力过猛吓跑众人不说,有时还会引来怒火纷纷。坊间俗称我这种行为:钻牛角尖。
说这个是圈子困境其实不是。只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无解困境而已。或者我们都有类似的时刻。类似晚宴上比特利兹不合时宜的单纯时刻。是因为热切吧,请允许我这么开脱。
结构和故事动机的发起都很好,但问题是人物设定太糟糕。这个女人完全是一个精神病,靠神神叨叨的精神治疗一类加一点按摩骗钱养活自己,每天在城市里养羊还不许邻居抱怨,最基本的礼貌和教养都没有,这一切都被拍出了做作的正义感。导演的价值观得有多幼稚呢?马克思的阶级情绪在其中有很多,太不现实,
心痛晚宴的女主人。。。
小众电影,戏剧化人物冲突和结尾。不过不论剧中的哪个阶层,对于我来讲都很诡异…… ps.食素主义就别打着爱护生命的幌子到处声张正义了,植物也有生命,有本事啥都别吃。原本挺期待这种小场景电影的,空间范围的狭小恰恰能扩展人物性格的发展空间,典范作品就是《取名风波》,可惜这部外在表现太过张扬
最后那点崩了。。。如果是那个幻想的片段是真实的,我可能会给四星。。。
你这么弱 当然会输啊
lithgow是在演川普吧。
一席晚餐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令人可畏的真实。文化,信仰,背景,三观,这一切的冲突都鞭笞着所有人虚伪的皮囊,只是人本性里的恶早就让人麻木的不再惧怕这份鞭打。Racism就在你我身边,从来不曾消除,甚至可能不会消除,因为这就真的就是人骨子里的东西!
萨尔玛·海耶克的狗被邻居射死了,后来特朗普成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儿子去非洲猎杀豹子,好像这部电影里的剧情都在生活中上演了,从这方面讲,这片子还挺有意思的,它讨论的阶级问题和残酷的社会规则在当下都是无解的问题,交流或撕逼都无法改变双方的价值观,她的山羊死了,让她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这个世界并不属于Beatriz这样的人(sentimental, immigrant),属于Doug这样的适者。就像《断背山》里Ennis对Jack 说的那几“If you can't fix it, you've got to stand it.” 跟着游戏规则,学着成长。
1,女主很没礼貌,完全不懂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以及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这不是身份地位问题,这是最起码的礼貌问题。2,女主认为,穷人的贫穷是富人的富有造成的,那她的意思是,大家都贫困谁都不许富?3,女主最后冲向大海,为什么?是因为自己没有话语权还是被“清场”?看完全片得出两个结论,a,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不要坐到一起。b,女主有心理问题。
有点不好看。矫情得可以。不同的阶级和三观,就别尝试对话了,尴尬劲儿倒是挺真实,我尴尬得按了两次暂停。话说如果真的心怀治愈看不得杀戮,又怎么可能怀抱杀死一个人类包括自己的念头呢?说到底还是在yy,不生活,不真诚。
多大的人了还这么神神叨叨自以为是不分场合地preach我觉得就很恶心了,用自杀来解决问题也幼稚且毫无意义。反而Kathy很温柔讲道理,Doug也不过是适者生存社会里不够谦虚的一个聪明人。反转加一星。
肉食与素食,破坏与环保,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后者的确弱势。[C+]
不能惊艳就该学会闭嘴
長途飛機上看悶片 感覺自己膽識過人
偏激与仇富,真正有钱人根本不会像电影里那样不顾他人的感受,说出一些没有教养和令人反胃的话。
村姑误闯豪门夜宴,结果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发泄一番后投奔怒海:想说阶级抓马不是这么拍的。Salma Hayek演圣母毫无说服力。小空间的话剧电影已经走进死胡同了,不能惊艳就该学会闭嘴,观众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满足你们的倾诉欲...
看完全片对女主非常厌恶,粗鲁而矫情
2020/12/2 cctv6下午,关于种族阶层的这种类型电影拍不好就是本片所示,女主像极圣母说一大堆圣母救世正能量的言论,可是对她有恩的女主人就态度不善,非常难让人产生共情,只能感到穷人一种仇富的情绪,最后幻想中的杀了道格也很无语,可能法律条规无法让不公得到申诉,但以暴制暴也只会更抹黑墨西哥那种移民的不甘是情有可原
结局不喜欢,塞尔玛海耶克曾经的女神啊现在这么难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