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看了一遍,结局地方看了好几遍,这部影片决对是一个好结局,至少导演拍出来得部分,我感觉很温暖,看了其他人阴暗的解读,不想说什么,节奏很慢,但一点都不想快进,亚当是一个好人,在细节处看出他尊重他人,耐心的对待周围的人,在那个小孩向他吐露心声的时候,我还向不好的地方揣测(一般导演都喜欢设置各种各样的drama),但亚当的人格设置的真是太好了,说说结尾,刚开始我也以为亚当死了,但结合全篇,一个男孩因为这件事死了,结局主人公也死了,那影片的升华点在哪,况且主人公在一点一点的接受自己,最后躺在阳光下的亚当放在肚子上的大拇指动了一下,就更说明他没死,中间有段他睡觉的场合,睡在沙发上都那么安静,更不用说睡在床上了,他们俩之间的爱也是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的,最后卢卡斯应该是看向亚当的
我其实只想说标题这一句话。
最初没看懂结局,就来翻了翻长评,没想到一翻,大都全是很阴暗的解读,要么说神父自杀了,要么说男二杀死了神父,把我看这部电影看完以为是happy ending的心情灭杀的一干二净。
首先,看完后给我的感觉很不错,至少我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是HE,我也丝毫没有看出来神父那是死了,当时最多我可能理解为了男二走了而已。
我觉得男二杀死神父的理论有点可笑。如果说导演真的要表达的是男二杀死了神父,那电影前面拍的部分算什么?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部电影最多两星。不是因为这个结局,而是因为和结局完全不搭边的电影主体部分。
神父自杀的理论我半接受半不接受,因为看了你们的影片回去再看,的确怎么看怎么像神父死了。但是整部影片表现出来都是神父能够接受自己是faggot,然后又最后得到了男二,自杀是为什么呢?
所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宁愿相信我看第一遍的感觉,这是个神父和男二在一起,并且男二努力变成神父的故事。
看评论里有人说结尾神父死了,被卢卡斯所杀或者是自杀,吓得我赶紧又带上显微镜再刷一遍。个人觉得神父没有死。下面简要分析:
1.神父被调走后,卢卡斯烧的是杂货店,不是神父住的房子,仔细看可以看到印有“market”的牌匾。这是表达他对于神父被流言逼走的愤怒。而神父住的房子前面有两排绿植,一棵枯树,树上挂有几盆花草。所以“因爱生恨”论pass。
2.当卢卡斯从工友那儿听得神父的下落时,丢下工作面带欣喜的笑容狂奔回家,收拾好行李脚步轻快地下楼,拿上钱包,随手拿个水果颠了颠然后出门。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他内心的雀跃以及决心要和神父一起生活,又怎么会在得到神父的回应后杀死他呢?
3.两人云雨之后卢卡斯转过身来,抚摸着神父的耳廓、胡须,两人彼此注视,一起赶走苍蝇后相视而笑(贯穿全片的苍蝇意象可以理解为神父内心神职身份与同志身份相互斗争的困扰、挣扎、煎熬,这里赶走苍蝇可以看作两人齐心排除困扰、接受彼此)。如此温馨充满粉红泡泡的画面紧接着的绝不会是谋杀或自杀。
4.早晨神父的内心如窗外的阳光般温暖明亮,他已放下一切困扰和不安,平静地睡着。仔细看这一镜头,他的大拇指稍微动了一下。卢卡斯去神学院学习,决心成为他爱着的人的模样,当一名神职人员,亦或是想要和神父有更多共同语言,亦或是为将来打算,选择神职作为自己的职业,从此神父和准神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happy ending啦!
波兰电影,这四个字一向意味着“高贵冷艳”。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声势,但却产出譬如:波兰斯基、基耶夫洛夫斯基、瓦伊达等享誉全球的导演。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是——罗兹电影学院出来的影人。这所以纪录片教学闻名世界的电影学院的作品风格也自然是直面现实的,这形成了“波兰电影学派”。直至今天——在各个国家的电影学校都在研究工业化和网络平台的大背景之下,波兰的罗兹电影学院仍坚持以影像创作为主。
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也毕业于这座电影学院,她的作品延续波兰电影一贯的传统气质——直面现实,关注“人”本身的状态和内心。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导演就将镜头聚焦于“天主教内部的同性恋现象”。这就是影片《之名》,在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入围竞逐金熊奖的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赢得了泰迪熊奖。
《之名》讲述了主人公亚当直到21岁才发现人生的使命就是成为主的仆人,如今他已是波兰乡村的一位牧师。但实际上亚当成为神父还有另一个原因——为了对抗自己对男生的欲望。他拒绝了金发女郎依娃的求欢,表示自己已经献身上帝。直到遇到了当地农户之子卢卡斯,亚当禁欲的心理被逐步瓦解,最终崩溃离开。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当“里比多”无法得到满足时,压抑的、得不到满足的性欲积攒起来就会形成一种焦虑。通过大量的手持摄影,《之名》的影像流淌着一股隐藏在平静下焦虑不安的气息,这种影像风格正好与亚当神父这个人物的劲儿相符:一方面,他选择神职以对抗内心的欲望,以信仰来寻得内心的平和;另一方面又拼命寻求释放,酗酒自慰听摇滚乐抱着主教的画像跳舞。
随着跟男孩卢卡斯的关系逐渐升温,神父的心理防线逐步崩塌。宗教到此刻对于他来说已经逐步失去意义与作用。玉米地那场戏是表现这种释放最为精妙的段落:在湖畔边游泳后,卢卡斯与亚当走在回村的路上,忽然间卢卡斯冲进了玉米地,而亚当进内寻找。两人没有像观众猜想一样发生一场“野战”,而是在米玉地内模仿动物吼叫,相互追逐。手持跟随镜头在此很好的诠释了动荡感,两人释放内心压抑已久的欲望,仿佛一瞬间“退化”为野人,单纯地嘶吼着,搥胸,掰下未熟的玉米大啃。最终消失在广袤的土地中。
这种极端对比式的人物关系设置是很容易营造出戏剧性冲突的。如《给雅各布神父的信》中的假释犯与神父,《钢琴师》中的犹太人钢琴师与德国军官,《之名》里的神父与同志男孩。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是在于可以人物之间“有戏”,或相互不理解,或激烈冲突,或产生共情,或自我反思,最后自己活成了对方……总之会是“一段孽缘”。
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这位女导演有着双鱼座特有的敏感与温柔。导演所展现的一切看起来也是博爱的,清新的,同时也在逆光柔美的镜头隐藏着些许不安。而她也正在“探索属于她自己的独特语言方式”的道路上走着,例如,上映于2015年的《身体》,又展现出一种荒诞的黑色喜剧元素:通灵,法医,厌食症,家庭困境,对亲密关系的思考……这些拼接到一起,被国内观众笑称为“怪鸡片”,不过她也凭借此片赢得了第65届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
喜欢他俩在玉米田里追跑的情节。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和小伙伴们跑去各种田地里头乱钻,玉苞叶子上有黑乎乎的毛辣子还有花色的毛虫,很吓人,老被刺。甘蔗水稻田里有土包袋(小蝮蛇),不敢去。疯的一身汗一身包,就去河里泡着。大人都恨死我们了。说多了
波兰大农村的地点设定不能更棒!开放性结局也挺耐人寻味的。
放女性导演比拍这样也还过得去。这个拍法出的这个效果,还是太老生常谈,如催眠曲一般。
段落之间切换生硬,大大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切入视角不错,但谁care一个又老又丑神父的出柜挣扎?
在慌乱叙事和泛滥抒情中不断挣扎,不懂那些愚蠢的男孩儿是干嘛使的。以及这种自我认同的题材真的已经过时了,完全是拟潮流而动,更何况是这种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搞清楚自己是谁的大叔gay,最后的痛哭实在是让人想笑。
画面太美
这片子太具情感张力了,内敛克制,更显欲求不满。摄影、长镜头跟拍炉火纯青,动人的配乐,加上几场注定会被反复提起的场景,这一年要忘记这部作品不是易事。
不错
其实都挺简单的,神父么,也是人么。
太美了,摄影和配乐非常出色,好几场戏都令人印象深刻。
基督教内同性恋”这一禁忌话题,以宗教信仰对决欲望,反思神性与人性的对抗
8 失足少年的宗教拯救,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牧师从手足无措到勇敢面对,达到灵魂的释放和肉体的高潮。——问题是这样的老题材老故事老手法,兴奋点在哪里?
无感
靠情绪推动、意象填充的电影:诗意晦涩,但欲望鲜明情感丰富;宗教元素增加了冲突和话题性,但剔除了道德说教。神父跟卢卡斯在庄稼地里玩闹式的挑逗幼稚却充满情趣。唯一觉得弱掉是神父跟姐姐Skype出柜的部分,有种情绪早泄的廉价感,拉低了整体的逼格
这个导演的作品都不必再看,东欧人的社交礼仪不是我能理解的,剪辑师是不是没毕业就跑出来了!? بِسْمِ
美,也不那么残酷,感觉一切都很柔和缓慢,台词都用镜头代替了,想看后续。但又不理解基督不懂你 你又何苦非要靠拢呢,表示最后结局男孩也去当牧师十分理解不能!你们就不能退团后舒服的过日子么!
敏感的神父禁恋题材,却温柔得像一根轻洁的羽毛。女性导演尽量以中立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淡淡的悲悯就像天空一样高远——有的电影从来就不是为了批判而来。画面真美,每一帧就是一幅画~
恩 铺垫长 但是最后在雨夜静静地爆发很有张力
很不错的同志片,虽然有几处稍微画蛇添足但总体来说镜头语言丰富,配乐也用心。深柜同志神父喝得酩酊大醉听着摇滚在半夜与一张肖像照跳舞,这场戏印象很深。
蓝色的房间,黄色的灯,灰色的水,金色的上帝。像野兽一样释放欲望之后,结尾是悲是喜成了开放的谜题。玉米地的追逐戏和几个并不长的长镜头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