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帆布鞋、海魂衫、LOMO相机、豆瓣网、小众知性歌手、复古范儿……
这些都是辨识文艺青年的标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独特的文艺青年,他身上可没有这些典型的标签,而且一身布衣,一身泥巴。如果准确地描述,应该叫乡村大龄文艺青年。
他就是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的杜深忠。
1.
《乡村里的中国》由拍出《俺爹俺娘》的焦波导演,这次他把镜头对准了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
影片以这样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折射着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被誉为“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整个片子让人印象最深的,正是我想介绍的那位年近六十岁的老头儿,杜深忠。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会写书法、热爱写作、喜欢音乐的而又地地道道农民,他苦其一生,潦倒一生,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2.
老杜喜欢在地上写字,毛笔蘸着清水,透过阳光,从门框里射进来的那个光影。
他说,“投映的这个光影,在我眼中,就是非常好的宣纸。我在上面尽情地挥毫泼墨的时候,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什么无奈,包括老婆无尽的唠叨,全部不在我脑子里,都消失了。”
老杜的妻子张兆珍,性格直爽,嘴比刀子还厉害,出口便是歇后语和排比、對偶句。
不过,张兆珍貌似不是老杜这位大龄文艺青年的迷妹,对老杜的“文艺范”不仅一点也不买账,甚至经常挖苦他,跟他不少拌嘴吵架。
“与老婆的日子是一部战争片。”
在张兆珍的眼里,老杜这是不务正业,“家的苹果树永远长不过别人。”
3.
但老杜依然故我。
年轻时代的杜深忠,曾发奋自学,追求心中的文学梦。35岁他才结婚。在走出农村、实现梦想和必须面对生存、扛起家庭责任之间,他撕扯了半辈子。
他说,“4年,在鲁迅文学的学习班,不知天高地厚,花了好多功夫,想搞文学创作。”
说是文艺青年,自然少不了音乐。老杜说,从7岁第一次听《春江花月夜》就觉得琵琶声是“圣乐”,是天籁之音,朝思暮想希望拥有一把琵琶。
2012年夏天,杜深忠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花了690元终于把念叨多年的一把琵琶买回家,开心地说“终于抱得美人归”,还说这把琵琶“一看就有灵气”,而实际上他一点音乐都不懂,但还是乐在其中。
他跟老伴儿撒谎说只买了490元,可后来还是被聪明的老伴儿识破了,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番对话——
“你这个琵琶到底多少钱?”
“人需要吃饭,这个精神也需要吃饭,也需要补养”
“这才叫品味,这才叫素质。”
“你可别胡闹了。”
“算了,也不和你一般见识了……”
4.
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也可爱得很。
就在我们不免为这对老冤家可叹可笑时,影片后半段,张兆珍突然对她儿子说:
“其实我在心里是很敬佩他的,你爸爸,如果我不和他吵的话,我在家就更没什么地位了。”
镜头沉默,远山绵绵。
5.
影片的最后,是这个小村庄自个儿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极其简陋的条件,村民们的最为拙朴的表演,却最打动人心。
老杜抱着他的琵琶上场了,而且是给他的老伴儿伴奏,唱的是赞美沂蒙山区的民歌。
舞台上,张兆珍有些害羞而又喜气洋洋地唱了起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身后的老杜,略显吃力而又全神贯注地弹奏他心爱的琵琶,最后歌都唱完了,人也都全下场了,他还坐在原地,低着头认真拨弄着琴弦,全然沉静其中。
直到后来有人上去提醒,他才反应过来……
人生四季,大梦一场。
我跟张兆珍一样,也很敬佩老杜。
我还想,或许广袤的中国大地里,每个村庄都有这么一个大龄文艺青年罢。
2012年元月2日,我去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家辞行。张局长说:“我支持你去拍个片子吧。找一个村庄,住上一年,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农民的纪录电影。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村里住上一年,一天都不能离开”。
当时我毫不犹豫就接了,现在回想起来可真是无知者无畏。
但我想既然选择了去干上一个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干,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有农民身上的那股倔强劲儿。
既然决定干,那就得先组建团队。由于经费等诸多问题,找专业导演、专业摄影师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终我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21岁的摄制团队,年龄最小的摄影师北川才15岁,唯一的女孩子陈青20岁。
这是一个零经验的团队。我们只能靠两个字:坚持。我跟队员们说,冯小刚三个月拍一个电影,我们六个人373天(那年闰六月)拍一个电影行不行?我说他一个人的脑袋,我们六个人的脑袋可以不可以?
373天拍这一部电影,把它分解开的话四天拍好一分钟就行,一年下来就能够凑够一个半小时,不难吧?
团队组好后,还要选择拍摄地点,我在家乡淄博附近找了一圈,有的村太过安静,有的村太过城镇化,更多的村不乡不城。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叫杓峪地村子,这里的人眼睛都很干净。
开拍之前,我们在杓峪村里碰上两个大学生,一个是杜滨才,还有一个叫杜海龙。
我们先去了杜海龙家。
他爸爸杜深忠正就着从门框外射进来的光影在地上写毛笔字。他说:“老师,这个透进门框的光影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宣纸。”
我一听,便被震住了。
他又说:“我在上面尽情地挥毫泼墨的时候,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什么无奈,包括我老婆无尽的唠叨,全都荡然无存,我完全沉浸在这个光影的享受当中。”
听到这里,我简直傻眼了:这不是农民,这是个艺术家啊!谁能想到一个老农民的口中能说出这么浪漫的一番话啊!
杜深忠是一个立体的,用一句话无法概括的人。
他读了大量的书,还喜欢书法和写作。40年来他一直想在文学上、创作上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结果遭遇的全是退稿。他说焦老师,虽然我现在60了,但我20岁时的梦想仍然没有放弃。
此外他也喜欢音乐。起初他想学二胡,结果二胡还没拉好,又说要买琵琶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故事终于来了!弹琵琶这是很高层次的一种追求,他并不是像别人那样,我每年收多少果子,我有点吃的就行了。
他不甘于那样的生活。
有一次我和杜深忠一起下地。他说:“焦老师,你把机器关掉,不要录像,也不要录音,我给你说一说心里话。这个说对土地有感情,那个说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就是无奈,没办法。”
我心里一震,对他说:“我知道你说的是实话,你怎么不让我录呢?”
他说:“这是主旋律吗?”我说:“怎么不是主旋律?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主旋律。我就是当年从那片土地上出来的,也可以说是逃离出来的。你说的正是像我这样的人想说,但是没说出来的话。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你不是不喜欢土地,而是太喜欢土地了,是爱之深,恨之切”。
他对土地的感情非常复杂,有一种很深的痛感。
除此之外,杜深忠还常常表现出独特的智慧:人家把村里几百年的大树运到城里面搞绿化,搞形象工程,他总结为“这是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獾吃了他家里的玉米,他老婆说赶快把獾灭掉算了,他说不行,“獾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他教育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你不要认为我一辈子一事无成,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
真的太震撼了!这不是我们能导出来的东西。
我们的拍摄持续了一年,我也在这个村里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年农民,和孩子们过了一年农家生活。当然,也可以说是在这块土地上打了一年滚儿。
片子出来后,我们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在我家乡淄博和济南进行了小规模的放映,收获了不少好评,后来也陆续拿了一些国内外的奖项。
这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欣慰的。不同于普通的乡村题材影片中浓烈的乡愁,我想表达的乡愁是淡淡的温和的。所以尽管乡村的问题很多,我还是要求拍摄、剪辑的时候,不能太沉重。
原来我觉得我已经很了解农村和农民了,但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当我真正走进农村,跟他们一块吃住,一块生活的时候,我发现我对乡村和农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所以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影院去欣赏这部电影,能够真正地认识乡村,理解乡村。
文/焦波
2017年11月24日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执导的一部纪录片,影片以24节气为纵向时间点,直观鲜活地呈现出一年中杓峪村中农民们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灰暗时期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整部影片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展现真实农村生活的故事,它带来的更多是社会对农民这一角色的思考以及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担忧。影片以乡间最平淡而又真实的烟火气息,触动着观众的内心,不愧“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影片对于乡村生活的展现,生动地再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这部纪录片中,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温情面纱消逝了,而以其白描般不加修饰的手法将乡村生活原本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乡村生活艰辛而无序,卑微而残酷。就如影片中的杜深忠所感叹的,“这里的土地不养人!”在影片所展现的一年里,杓峪村里有老杜嫁女儿这样的喜事,也有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丧事。乡村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老杜弹奏着新买的琵琶,杜嫂和着奏乐声唱起了小调;磊磊终于去看望从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又在唱歌中向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表达感谢之情;村支书开始积极寻找投资者,发展村里的旅游业……每一个人都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春种秋收,日夜劳作,看山上的树叶绿了又黄,看树上的苹果红了又青,看四季过去又轮回,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里,他们又度过了最平凡不过的一年。 影片对于农民角色的思考,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农民最原始的本质。他们有朴素的感情和道德观念,孩童般的真诚,不加修饰的仇恨与暴力。村民们有脏话连篇甚至打架斗殴这样的暴行,也有在春节联欢会上为对方鼓掌喝彩和给磊磊捐钱这样的善举。没有谁是天生的恶人或者刁民,也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圣人和贤者,他们就是一群普通却鲜活的中国农民。他们平凡,但是坚韧;他们生活窘迫,但勤勉奋进;他们深谙人心之复杂,但也享受善意来袭时的单纯。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这些在大山里行走的农民,有着宏大而蓬勃的生命力,有着在漫长岁月中,打磨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哲学。对于他们而言,人活一世,既有必须要保住的本分,更有一念起就毫不吝啬的善良。他们不是蛮横粗鲁愚昧的农民,也不是单纯无私任劳任怨的农民,他们就是农民,就是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在泥土上摸爬滚打的人民。 影片对于农村发展过程的担忧,真实地揭示了城乡飞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导演影片未美化乡村,也没有丑化乡村,而是选择自然而然地将中国农村的诸多现实矛盾呈现在观众眼前。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但眼下,它的发展滞后而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生活的鸡零狗碎,有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无奈情感,也有新一代农民努力脱离土地的挣扎。这一年中,稚子在嬉闹,青年在迷茫,中年在奔波,老年在哀叹,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也都在赶着自己的路。农民的后代们终于走出了故土,将去过他们父辈所梦想的城市生活,也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抛在了身后。而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将会更加凋敝,渐渐与现代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 《乡村里的中国》没有一波三折、 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却无处不弥漫着平淡乡村生活中的巨大张力。农村之上的政治架构换了又换,可农村及其承载的文化却默默继承。农民世世代代生在,死在在这片土地,最终融化为这土地的历史与未来。而乡间那最朴实无华的烟火气,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存在。每一个乡村,其实都是一个微缩的中国,这里是中国的乡村,也是“乡村里的中国”。
偶然在一个电影网站点开这个片子,剧中人物一开口,就吸引住我了,因为他们讲的就是我家乡的话。再仔细看,是淄博,隔壁市,那个村子离我们家100公里,开车两个小时。他们的方言与我们那几乎一致,他们的口头禅与我们也是一样,不知是不是摄像头存在的原因,口音略微有那么一丝差别,纪录片的语调更接近普通话一些。
虽然生在农村,却因读书的原因,从未深入了解过。反倒是这部纪录片,让我回头想想,似乎找到了自己熟悉的一些乡亲的影子。
跟文艺青年杜深忠一样,我们村也有一个不爱农活的文艺青年,但是,他最后凭着自己文艺细胞做根雕艺术离开了我们那不算贫瘠的土地。算是一种幸运吧。这样想想,在农村也不是没有出路。
也许因为身在农村,一切都习以为常。
其实每个村都有那么几个“能人”,或成为八面玲珑的村干部,或做生意发家致富。而其他的普罗大众,有性格泼辣的大婶子,有吃苦能干的大娘,有闷不吭声的大爷大叔,也有软弱的大部分。
其实每个村,也有那几个不幸运但人。有人打了一辈子光棍,有人穷困潦倒。输入这些文字的时候,因为时空的脱离,心里会有一些酸楚,但回到家,面对他们,会喊一声叔或者大爷,熟识如自己家人,仿佛他们一直就是这个样子,看起来开开心心、乐乐呵呵,与我们并无二致,并无实质差别。
从更高但视角来看,我们的确也没有差别。穷或富,贫困或发达,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我们都是在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回去生存,我应该会如老僧入定一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看不惯但不出声。更希望自己无所谓看惯看不惯。
一下午非常认真的看完这部讲述中国农村的故事,即使南北有异,浙江农村的总体发展更好,但片中的一幕幕还是使我一一对应起自己的家乡记忆,深有共鸣。以家庭为单位分为几组人物,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候以24节气为时间线串联起这个村庄的生活图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民俗活动、人情往来的社交原则、基层的政治运作方式,中国农村的伦理原则、处事逻辑、认知观念,都在这片中深刻反映。有人评价焦波,因为审查原因,对社会敏感问题只刺破不深入,点到为止。这部收获数十个大奖的高分纪录片,还是较为精准真实的画出来中国农村的生活事实,也是对《乡土中国》鲜活的展演。 1.农民老杜和妻子日常相处斗嘴金句频出,简直可以被称为乡村哲学家,他热爱书法、爱文学、爱音乐,他和妻子被繁重的农活和生存的无奈紧紧压着,作为一个农民,他们总的年收入不超过一万元。却一直在内心保存了一方精神家园,现实的挣扎并无法剥夺这唯一的远方,于是老杜真的买了一把梦寐以求的琵琶。你会惊叹看似粗鄙无知的农民活得如此明白通透,老杜是个具有英雄主义的人,就是有着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品质。即使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老杜非常善良、正直、乐观、纯粹、坚韧,面对女儿的付出与牺牲,他怀着愧疚记在心底,当女儿准备结婚时,他对女儿说,只要你们是真的相爱,这是最高原则,没有什么条件,并且尽全力给了女儿自己所能给的最好的嫁妆--两万块钱。面对乡村的一切苦难,他心怀悲悯。面对村人的投机贪婪,他无奈痛斥。他告诉儿子要向更高的地方去,因为这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即使他是一个靠地生存农民,却清醒知道他不爱他所在的一切。老杜也是一个撕裂矛盾的存在,他被现实与理想拉扯着,他的背后,是无数个有着相同处境的农民群体。老杜最后的镜头太有趣了,汇报演出时,他一个人拿着琵琶坐在台上正在试音,村人就大喊下去,快点下去。这个行为带有玩笑性质,却是老杜的梦想与现实对抗的隐喻。 2.不过我更喜欢老杜的妻子,她总是碎碎念给丈夫泼冷水,但是行动上一直是支持着他。到后来我们才了解,她其实也爱文艺,并且她内心是无比崇拜、敬佩、支持丈夫的,只是迫于现实,若一个家庭总是追逐所谓的精神食粮,那现实的一切谁来承担呢?老杜像渴望天空的风筝,妻子不阻拦它冲向远方,却只能牢牢握住手中的线不让他跑偏,且在她的能力之内最大可能的保存了老杜的精神家园。村书记送老军人老杜家来印着领导人的挂历,她吐槽这玩意有啥用,都没地方挂。面对被獾糟蹋的庄稼,气愤的说拿农药毒死它算了,丈夫告知那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她吐槽獾糟蹋粮食祸害农民,国家保护它,那有什么来保护农民。老杜是清醒的,妻子更是现实的,她的一切标准都是服务于生存。琵笆、二胡、书法、挂历、一切无法直接用于生存的物质资料,在她观念中都可以废弃,她只想顽强的生存下来。 3.大学生磊磊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农民父亲,日常相处就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亲子互动的模式,极度缺少沟通。身为儿子他为父亲的付出感恩,却也依旧怨恨看不起自己的父亲。我在思考,爱就一定包含着全部的接受和无条件的喜欢吗,带有片刻怨恨和厌恶的爱就不是真的爱了吗? 4.前几组人物都是家庭为单元展开互动的,那村书记这个基层干部的角色就将整个故事跳出家庭结构跨越到社区组织与基层政治生活的更为宏观的叙事背景之中。因为上层干部的指令,他砍掉了本属于村民的树,此举引发了一场纷争,村支书这类村民干部与公务员不同,但其权力来源不同,职位性质不同,姑人们对其态度也是十分微妙。他们虽掌握一定的政治权力,他在这个村落中是带有双重身份的人。之后村人采取各种方式报复他,他们电话争吵的对话就非常有趣,村支书嘲讽村人是个光棍,今后死了没人给他上坟。但过年节,他还是拎着礼品,恭恭敬敬的上门拜访希望修好。这就是乡村的人伦啊!他上门安慰丧子的老人,调节村人间的暴力冲突,完成上级指派的政治任务,为村落脱贫寻找更多的发展可能,却换来一千多的酬劳与一肚子辛酸。 5.书记调解村民矛盾时劝告大妈要按照规定,相信法律,大妈神回复发人深省,对现实有着神人般的洞察力。"理?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看透了法律。" 6."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没钱的君子下流胚。"振聋发聩啊![/cp]
中国十四亿人口,80%以上是农民,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从未使他们处在社会的优势地位,甚至处在最底层难有改变的途径与阶梯。如果不是近乎愚昧的乐观和饿不着肚子的满足,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也正是村里能人的悲哀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血的教训啊!感谢焦波,感谢把镜头对准父老乡亲,真实记录
就喜欢看杜深忠和他老婆斗嘴,这样的农村秩序现在依然存在。
喜歡杜家,杜深忠很傲氣又清醒,愛碎碎念的妻子其實比誰都還明白人,看他們吵著架也不覺得日子過不下去,女兒出嫁的情景非常催淚。新年的時候,蹩腳的琵琶,煽情的流行歌,沈默的年輕人跳舞,鄉村顏色紅火,生活很俗辣,很可愛。
老杜 这样的人 在农村算典型吗? !我倒是真的觉得 那个村支书有意思,蛮真实的,也比较典型。老杜 情感表达的非常多,导演可以通过他的表达来直接为影片立意,比一般只记录对话,记录事实的纪录片,取巧太多了!
纪录片的剪辑强化了冲突和看点,其实反应农村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好些,斗嘴、打仗、单亲毕竟是少数。
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 大姐说獾把玉米啃坏了 把獾药死得了,大哥说你别看獾 还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呢,大姐说獾到成保护动物了 谁保护农民。。
央九,应该是我们山东的,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太真实了,良心之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我对乡村有一种奇怪的结,来源于我经历过的和我旁观过的。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眼下,它的滞后与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揾生活的鸡零狗碎。磊磊应该是最深有感触的。他从学校回来,“回到家就烦”。那是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看看琵琶哥,农村里也有很多能人。相对于人物,我更喜欢农村里的风俗。
焦波和柴静一样,对待中国的社会问敏感题都是只刺破不深入,点到即止,这样不用被广电禁,也不会被某些人盯上,机智
这土地不养人呀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马勺锅沿……土掉渣的真实!耐住寂寞对记录片的考验也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成片后的幸福感也同样!
虽然有点摆拍,虽然在体制内,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老杜那句:“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
不是新闻联播里的中国,也不是罗胖跨年演讲吹牛逼讲的农民,但是是我最熟悉的那帮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可以从片子了看到很多我久已远去的家乡记忆,同样是北方小村庄,一群淳朴的乡民,有各种的生活和各种矛盾。人物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性,很值得玩味。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用节气这一农业社会里的时间线串起了全片,可谓用了心思。相信不少农村走出的观众有共鸣,很不错
建议用这种片子代替《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片来做思政教育
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的斗争,村里的争斗,难以平息的人心。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死了。出去打工,摔死了。去的时候是一个活生活的人,回来的只是一口小小的骨灰盒。乡村浓烈的亲情们哭泣、拥挤在简陋的灵棚里,哪里知晓孤魂在外面曾领教过一个冰冷的世界。
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认真和诚意,摄制组花了373天时间跟拍,对1000多小时的录像,耐心剪出94分钟的四季农村面貌,几组主线人物有血有泪有幽默,还让我们了解到: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一组又一组鲜活的镜头呈现给观众去自行感受,农村杂记。
穷,或许是最大的原罪吧。以及,环境决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