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以前,我经常能写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文字。那个时候的局长还仅仅是一个靠才气写一些大部分是呓语的诗人;那个时候的李牧之还仅仅是身在工科心在文可尚未窥得门径形左实右的邋遢东北汉子;那个时候的不风虽然已经有了图宾根的美丽向往,却还在为下一步去哪里犹豫;那个时候的木卫二把过于强烈的情感宣泄在影评中,还没学习举重若轻这一手;那个时候的cross还在为天南地北的情感纠结而做逃婚状;而那个时候的藤原琉璃君,还仅仅是隔若干个月上一次bbs列一长串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书单的纯情小男生;那个时候的玲珑,已经告别了HS版的戏说和解构,安安稳稳地在羊城细心做她的洋买办,偶尔出没。
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夜里无眠之时还不懂得点一根烟,看明灭的烟火和夜间穿过杭城重重云雾才依稀照在生科院篮球场的月光长叹。我还习惯于夜半发疯,神速地在水云间的各个版面打了鸡血般灌水。尽兴而来,萧索离去。2004年春夏之交以前,我还不读柏桦,我还未曾看贾木许,,我还没有迷恋桂纶镁。我同样不会喝酒,不会弹琴,只会说一些黄色的小笑话让女孩子吃吃地笑。我不知道她们在笑的时候是不是还在担忧着这个约会是不是会影响稍晚时候的另一个幽会。
在2004年,我怀念2003年的春夏之交。每个春夏之交,我送别一个个学姐。看着她们怅然的眼神。眼神后是忽闪而过的踏入社会的兴奋。在亦真亦假的为别情短叙而进行的各种BG中,学姐们总是满脸不安的寄托,说薄荷呀你要珍惜剩下的大学时光啊。我边夹着大块的辣子鸡块塞满嘴,仔细用舌尖剥离鸡块中的细骨,然后轻巧地吐在盘中,味蕾在鸡肉一丝丝裂分中体会微辣的快意,同时迷离地看着对面的学姐,若有所思状。2003年春夏之交的各式迤逦分别之后,当我在2004年春夏之交将学姐们的现状与去年逐一对照,我立刻深刻地体会到2008年初听到的这句真理的不可颠破:千万不能相信流血一周都不会死的动物。当学姐们在我旁敲侧击问个人感情问题如何后,诸位我视之为学术前辈生活楷模品德规范的学姐们都表达了她们对与男性产生一辈子情感的厌恶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欲为只要拥有不在乎多久这一独立女性标杆奋斗一生的豪情壮志。自然,她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有若干是痛陈己身被薄情寡义小郎君或勾引或欺骗至今却各分东西,有若干是称自己看过了太多分分合合当了太多次媒婆和稳婆结果彻底对男性失去长久信心的,更有若干是直接间接称自己对男性有恐惧。每当学姐们说起这些的时候,我次次都能大义凛然地站在她们这边,虽然未有对彼岸的雄性动物有口诛笔伐之举,但是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让我每次都能站对队伍。只要站对队伍,表态与否就是次要的了。学姐们对我这种成熟的政治敏感表达了相当的赞许。只是我没有同她们说,我深深地知道,学姐们认为,男人不是好东西,痛骂男人的小男生,何尝又是什么好东西。
然而,当我在2004年春夏之交仔细琢磨学姐们的现状之后,我认为我完全歪曲了学姐们的咬牙切齿和醉酒后的沉痛。学姐们一个个地投入这样那样的男性怀抱,全然不顾自己曾经被勾引被欺骗看透分合出色完成媒婆稳婆任务以及号称对男性的情感持久度失去信心甚至忘了自己曾经说透过杯中酒在唇齿之间蹦出的恐惧二字。所以当一个个学妹在2004年春夏之交送别我如同我在2003年春夏之交送别我的一个个学姐的时候,我对学妹们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相信我现在说的话。然后埋头在麻辣牛三样中寻找耐嚼的牛百叶。
然而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也确实为一些人事的无法回头再细细分辨而不停地惆怅过。比如对面的李姑娘、张姑娘、戴姑娘、徐姑娘的去向,比如我在Humanitities版说过的一系列人和景。这是大马哈鱼溯游前的最后一次回头,这是候鸟对漫长南飞的恐慌。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对每个节气如处子般敏感,我对每次夕阳在18幢楼角消失留下的火烧云有难以割舍的怀念。还有篮球场回廊上繁密的紫藤花,我只见它开了一周,然后在紧接而至的绵绵梅雨中凋落,留下一回廊的残瓣,年而复始。
可我写的字却再也没能感动我自己一次。它们一去不回头,再也不似那年春末夏初时。
刚在豆瓣上找了《经过》的评论,才知道导演是郑文堂,联想前几天看的他另一部作品《夏天的尾巴》,更加肯定了自己心中的感觉,影片的主题和立意都很好,似乎表达上有所欠缺,并没有做到所谓的“形散神聚”。
缺憾是影片着力表现的主题,拉二胡的盲人前面那只“人生缺憾,一碗承受”的碗,小镁放映幻灯片时丢掉的那张片子,东横朋友聚会时摔碎的那只翻模酒杯,超伯留下缺憾的那只粗玉山羊以及小镁醉酒摔坏的那只碗。这些细节都暗示了影片中几位人物的人生缺憾。东横女友的离开和小镁对东横一直未能表达的情感。围绕这样的缺憾影片得以展开。
东横的父亲是一个巡山员,在东横年幼时走失在山中,尽管每年家人都会在山中呼喊父亲,但始终改变不了父亲失踪的事实。而学生时期与女友在山中留下的美好回忆也停留在那张三个人的照片中,唤不回来。所以,东横也幻想着能够隐居山林,隐藏在自己的回忆中,不肯走出来。女友接二连三寄至的信件也一直未拆开,面对缺憾,他选择的是让时间经过,恰好停留。
阿静是一个情感充沛的角色,受资深员工超伯的影响,一直梦想进入千年时光隧道的山洞,最终得偿所愿。对东横却迟迟不愿表达感情,只能通过催件,送信,打电话聊天来保持联系,让东横帮忙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学姐寄来的信封上贴有1/4寒食帖的邮票。对东横情感上的缺憾也停留在那张三人照片上。
而影片的立意则在于对缺憾的打破,日本人岛的出现改变了两个人的现状,让两条线有了交点。东横在同超伯的对话中意识到“有些事物的缺憾是一种必经的过程,人生缺憾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种回忆罢了。”决定从回忆中走出来,不再冷漠,袒露自己的故事。而醉酒后的阿静失手打碎了东横的碗,紧紧捏着的碎片也暗示了她不希望有缺憾,但当她看到东横留给她的字条后,她也似乎明白了很多,影片最后,在地铁上,当阿静意外发现先前丢失的那张幻灯片时她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因为她明白,自己对东横的感情停留在了学生时代的那张照片里,那个时候的缺憾就让她停留在那个时间,因为时间只是经过,刚好停留在那里。
超伯在影片中是个画龙点睛的人物,台词寥寥却立意深刻。“虚实之间,不能有断点。”我们有遗憾的回忆,有饱满的理想,但与现实是有距离的,需要自然连续的过渡。不能错把缺憾当作现实的缺憾,将来的缺憾,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事事冷漠,封闭内心。如同影片中的东横,也不能把理想当作现实,追求不存在的完美主义,应该接受的缺憾还是要坦然面对,象最后的阿静。
如果说岛与阿静有感情的话,也将停留在登机前岛唱歌给静听的那一刻,如果说岛通过寒食帖寻找到了什么,那也许就是一份天真稚拙。影片中岛的角色最单薄,但是对于影片情节的推进不可或缺。
影片的缺憾则在于导演的力不从心,因为导演除了表达这样的立意和主题之外,还试图表达一种对故宫博物院的“人文关怀”,极大的削弱了影片的表达力度,他试图说明,博物馆和人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在台湾这个岛屿上的出现也是一次停留,但联系的过于牵强,因为这样的需要,也刻意强化了两位主角与故宫博物院的联系。
这是一部表达人生缺憾及面对缺憾的电影,如果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有宣传故宫博物院的想法,影片的表达将会更有力,整部片子的质量也会更好。可能这和出品方是故宫博物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
最后说说影片中两位主演的表现,戴立忍对影片的理解和角色的诠释很到位,小镁的角色要求感情充沛,这与小镁擅长的内敛不同,可以看出小镁努力表现的情感外露,但是演的有点过了,但是考虑到角色上的突破,还是可圈可点的。
总之,电影的故事和主题都值得好好去理解,表达与导演有关。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挺枯燥无味的,慢慢的才能够感受到他的细腻。第一次一个桂纶镁也是看了这部电影。她在电影中饰演一个故宫书画处的助理研究员。里面的那个日本人原本是汽车公司的设计师,因为在公司的斗争中心灰意冷,所以想来寻找苏东坡的“寒食帖”,解开爷爷回忆的谜底。戴立忍所演的的是一个自由作家。这部电影有细腻的爱情。与此同时导演也用他自己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里面。这种新旧文化的碰撞。说他是一部电影也可以说他是一篇散文。
故事开篇,台北街头,地铁站旁,一个戴着墨镜的老伯慢悠悠地拉着淡淡哀愁的调子,旁边,一个中年男子从驻足观看,到放下硬币,最后镜头定格在那装钱的碗旁,一张纸皮。
上书: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这样的开始很慢,很淡,一切都平静得让人有点乏味。然而那句话却发人深省,一下子,完全定格了你的思想。
在如今这个物质发达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会重视我们的文化。
想想自己,好像已经好多好多年,没有去过什么博物馆。哪怕是上一次去西安看兵马俑和秦陵,也像仅仅是观光游览,拍拍照,听听导游解说,走马观花,就完了。
记得桂纶镁饰演的阿静走进山洞库房时,当时背景的一句话:
“人都会消失的,艺术品,却可以留存千秋万世。”
即使库房里的东西,都封箱保存着,说实话,我并没看到什么。
然而那种在千古文明面前自觉渺小的感觉,的确是能感受到。对比那些已然逝去却名存千古的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我们,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我们,其实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就只会用电脑,谁受得了你?!”
阿静的声嘶力竭,仿佛是对我在吼。
是的,现在的我,乃至我们,大多数的大学生,甚至大多数的人,沉迷网络,沉迷物质,沉迷于数字无止无尽的竞争。我们利用着最先进的科技,努力去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忙碌着,拼命着,以为这些就是我们想要的,这些就能满足我们的全部。
可是,心灵的荒芜,是难以弥补的。
或许,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不再那么天真,不再那么友善。就如同那个大作家,冷漠地说,天天那么多人来故宫,个个都要我帮忙,我帮的了谁?
所谓的人心不古,我们都宁愿独善其身。
有个同事,前段时间放假,一个女孩子,从广东到敦煌,风尘仆仆。
我们都惊叹于她的勇敢,她的韧性。然而她说她收获的,最大并不在于此。
“当你到了敦煌,看着那么多的壁画,建筑,古物。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时间,仿佛一刹那就过去了,它们把你带到了遥远的从前,如同时间不曾走远。你会有多感动。”
那的确是一个无法想象或者模拟的场景,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真实体会过的人,才会明白。
或许,这就是艺术品的魅力吧?
其实,一切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都会有它的品性吧。
安静的,感动的,哀伤的,喜悦的,激情的,放纵的,内敛的……
它们不但把时间凝固在那一份那一秒,还能把当年的创造者的记忆和感情留存下来。时间是没有意义的,但人的记忆,是永恒的。
即使经历了千秋万世,依然能被现实的人找到其共鸣。
人生,缺憾,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话题罢了。
要说出这样的话,需要有几分的释然,几分的清醒。
如今的我完全无法理解这样淡然处之的心情。
但随着时间的经过,我想,慢慢地慢慢地,或许就能接受了。
最感动的地方,是在阿静的贺卡里。
甲骨文里的“人”字,清晰地印在那贺卡的封面上。
“人就像是一个人把手伸出来的样子,他想去牵另外一个人。这个字,是一种友善的表示。”
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会有那么多的猜疑,妒忌,顾虑,伤寒,尔虞我诈,甚至争斗个你死我活?
明明,我们本来都是应该如此友善的。
阿静,是一个幸福的人。
有着简单的梦想,单纯的喜悦,真诚的善心,执着的追求。
而且还很幸运地,留在一个如此干净宁静的山中博物馆里。不会被尘世沾染,不会被世俗毒害,不会被纷纷扰扰的物质追求所烦恼,不会被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所困扰。
只有她那般清澈的眼睛,才能看到历史背后的真实,看到时间背后的真情。
那些,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历史,沉淀下来的,真的有很多很多。
然而,我们要么遗忘了,要么,视而不见。
http://khakilife.blogbus.com/logs/36769729.html
片子到后面是有点儿闷,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启发的。我喜欢桂纶镁看上去永远都是那么纯净和甜美、清新,有一种和一般女性区别开来的味道。
沉闷,不喜欢老戴
蓝色大门之后第二次见小桂谁知道转眼就已经成红人了
戴立忍桂纶镁
桂纶镁演戏真不错~表情神情都很到位!
90分钟的时候不喜欢了。
为啥米这种台湾文艺小清新我总是看不起劲呢
不置可否
涉及的思想挺严肃的,但表现得不太充分,桂纶镁在其中的表现也不出彩
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很深的意义吗?没领悟到
有点失望其实···
流淌 缓缓 喜欢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慢不是美
看过没标记==
闷死了
她只想经过,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如果一部电影让人有想去那个地方的冲动,那我觉得应该给四星。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