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伪装成纪录片的故事片乍看之下平平无奇,却因为麦德斯米科尔森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剧情非常简单,一位飞行员在北极遭遇空难,只能独自求生并寻找救援。但好巧不巧,救援队的直升机也因为暴风雪坠落,残骸中只有一名泰国女性重伤垂危。因此,为了拯救两个人的生命,飞行员向最近的机场进发。
这部影片一共只有三位演员,但却极少出现空镜,说明导演并不想拍一部北极风光片。他显然非常懂得怎么让这个丹麦最性感的男人在冰天雪地下自由发挥。麦叔铲雪,麦叔吃鱼,麦叔救人…每一个动作都像古罗马雕塑一样完美。关于这点,我相信乔佩那可以和某小岛监督畅谈整宿。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身在绝境中,生命可能毫无意义,只剩下本能的想要活下去的欲望。即便脚趾已经冻伤坏死,即便同伴已经长埋雪下,生命的火种依然无法被浇灭。求生可以说是原始的兽性,但是人和野兽的区别就是爱与共情。
镜头下的雪白之地仿佛是披着美丽外衣的嗜血巨兽,多看一眼就能感觉到刺骨的寒冷,随时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毅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一个人生存远比两个人来得容易,更何况是一个自身难保,另一个昏迷不醒。但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是人的精神。互相取暖的两个人,在这一刻,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独自一人会被孤独的恐惧所吞没,飞行员走出生死之间后看到泰国女人依然顽强地活着,他在这条求生之路上第一次留下泪。他欣慰,他悔恨,他害怕,这时人性终于战胜了兽性,他再也不会放弃这个新同伴,不论生与死,都将会是两个人的奇迹。
人性的温暖和正能量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这部影片只有寥寥无几的台词,却动人、动情,树起了一个真实善良的人类形象。适合在夏天闷热的午后观看,一定是解暑佳品。
推荐指数:★★★★
汉尼拔后遗症,刚看的时候以为那个女的要被麦子吃了,后面担心他俩要被北极熊吃了。提心吊胆看完了整部电影。
电影的整体的拍摄风格像那部《一切尽失》,主人公开局就被困在雪山中,没有交代前因后果人物背景,只有一架失事的破飞机和一个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老麦。但随着他捕鱼、发求救信号、计划逃生路线,你会发现这是一位富有野外生存经验的探险者。他有头脑有体力,却也无奈只能在原地等待救援,这里是北极,一旦决定要离开营地走出去,便不能再回头,生或死,也许就在一念选择之间。
但那个女孩,那个与他同病相怜的女孩的意外到来,让老麦突然转变了态度。她是为他受伤的,他为她疗伤、取暖、喂饭,当老麦抱着她的时候,一阵暖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同类之间的磁场感应,一种无法解释的生物电流,他不禁流露出讶异的表情,那样子仿佛在抱着自己快要逝去的灵魂。然后一切就开始变了,一个终日小心谨慎的理性主义者决定鼓起勇气冒险,要带着自己的灵魂逃离这片白色荒漠。
在现实世界中,你的人性不允许你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牺牲自己,但电影世界允许讨论这种可能性。这部电影虽然有着童话色彩,但并不虚伪,人性也可以美丽而纯粹,因为在这一片冰天雪地的孤岛之中,我只是拥抱了我自己。
自然从来不会因为你的看法而改变。男主掉下山洞前看到的花是客观生长在那里的,不管男主看没看到。花不会因为男主的一眼改变什么,而男主会因为看到了花放下脚步,跌落到了山洞里,造成了身体上的损伤和心理上的改变。看到那里时有人会想,这太扯了,怎么会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现实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某件事某些经历改变了心中的想法,信念,都是因为种种事情的发生足够打破固有想法,这就是“巧合”。在一段时间内,一种情境下,在当事人某种心境下客观发生的事件。如果此时换成是一个固有程序控制的机器人,经历了这一事件后不会产生任何改变,还会依照原有的程序运行。这就是人,或者说有灵魂的生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我们会依照当前环境下发生的事件做出改变。不仅如此,我们会理解、感受这个世界,在任何一个人类心里,对自然的认知都不是客观的。
所以就会有"巧合",在那个时候我们感知外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我们心里世界改变了一种面貌,这个改变有可能不是一瞬间发生的,也是有可能慢慢变化。所以男主在经历了那个巧合之后,他改变了他原先对世界、自然的看法,广义的世界,广义的自然。我们具有的共情能力让我们体会到了男主最后对世界的看法,是一种生命即将逝去的坦然,一种舍去自我观念上升到对生命的珍视。所以最后直升机来与不来都无所谓,他已经超然物外,生命有无已经不重要了。
我想这样的经历如果没有男主坚毅的性格到最后也是做不出双手紧握的举动的。我们看到了这部电影,设身处地来说我不敢保证在相同境遇下我能做出一系列像男主这样的举动,也是最后散发的人性光芒让我们去在现实生活中追逐它,追逐这人性最光辉的一部分。
吐槽:运送女伤员不可能只有男主那一种方法;所以TM的最后两位驾驶员的眼神为什么那么不好使呢,最后飞回来是因为屁股长眼睛了?索性干脆飞走就好了,男主他们两个也算解脱了。
北极 Arctic (2018)
友情提示,本文有些许剧透,但是不影响观影。
影片刚开始就是剧版汉尼拔大叔在雪地里不停凿冰块,看起来是慢慢的凿出一条通路,就当观众比较纳闷的时候,镜头一转,空拍机的画面展示出一个SOS的画面,大叔刚刚遭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来大叔的飞机在北极遇险了,且有一段日子了。。。然后就是大叔各种求生的日常(涨姿势):铲雪(SOS), 钓鱼,手摇发电求救发信号, 休息(失事的飞机为避难所,起码不会被冻死),和每天早上堆石块(估计开始观众都不太明白,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我也不剧透). 突然有一天,大叔手摇信号对上了,一架直升机飞过,正当大叔看到希望的时候,由于天气的原因,直升机救眼睁睁的坠毁在大叔眼前,让人再次绝望,男飞行员没了生命的迹象,女飞行员受重伤昏迷。。。大叔不得不下决心带着昏迷的女飞行员徒步穿过冰原到研究驻地。。。。
如果一个人在北极遇险,你能想到的各种险情电影里都帮你想到了,你没想到电影里也帮你想到了。总之就是丰富剧情,让观众感同身受。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寒冷的环境就足以击垮一个人,更别说其他的艰难险阻。极寒的环境下,除了寒冷这个致命的危险,还有食物,以及北极熊攻击的危险(毕竟白熊在极地能找到的食物也不多).当然除了外部的环境,可能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和智慧,这可能和其他的求生电影或是故事相似,比如荒岛求生,但是我觉得极寒环境更难,而本片里除了考验这些之外,就是大叔还要救援受伤无法走路的女飞行员,这其中又要上升了一个高度,不仅要自救还要救拖油瓶同伴,这个不仅有外部的挑战,也要有道德上的抉择,救自己还是两个都救,而且这种意志要坚持多久。。。这让电影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
类似的求生电影很多,比如《127小时》以及《触及巅峰Touching the Void》其中有争议的部分就是割断同伴绳索求生,这个可能和本片有类似的地方,大叔将面临同样的挑战。。。可能每个人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个人求生的本能于道德的冲突将非常强烈,这是非常难的抉择。
P.S 作为一名电影唯一女主角,居然没有一句台词,也是醉了,不好演啊。
P.P.S 电影里居然没有一点表现男主大叔的内心戏,比如,孤独想什么,有意思。
绝美的雪景,绝望的求生。
人类的渺小,就是在茫茫白雪之中,成了米粒大的黑点。
人类的伟大,则是在绝境中生出喜悦。 绝望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的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往复中渐生。
垒起的一个个土堆,是自己见证的一场场死亡,送走的一个个生命。 重复着的一句句“没事的,你并不孤单”,对女人说,也对自己说。 最后是得救了吧。不曾放弃的男人终于等来了救援。可是谁知道呢?会不会又有一场暴风雪,会不会出现新的北极熊,会不会又遭遇其他的自然的恶作剧?
在求生类纪录片或者意外遇险求生的冒险类型片中,经常提到野外生存的四大要素是庇护所,水,食物,还有火,但在真实的事件报道中很少会谈及“人性”(文明的属性)这一因素,四要素是生存的物理要素,而作为思想性动物的人类,在面对生存的考验时,“人性”才是人类“活下去”的意义。
电影《北极》试图通过视觉,表演和细节而不是文本台词来呈现一部逃生历险故事。显然,导演纯熟的,自然的,恰如其分的人的做到了。
首先,电影没有交代背景,也没铺垫起因,甚至连名字都不给主角。飞机残骸,极地荒原,凿冰钓鱼,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一个讲述飞机失事,极地求生的故事。残破的飞机是庇护所,钓到的鱼无需冷藏直接储备解决了食物来源,茫茫的冰雪是水的来源(可理解为阳光晒化直接饮用),虽身处险境,麦斯米科尔森饰演的落难男子做着一切为自救所做的事,看上去从容,精确,有条不紊。
终于,每日的固定的信号检测有了结果,一架(科考)直升机回应了信号,误以为救援的男子看着直升机在暴风雪中坠毁,刚刚燃起生的希望变成绝望,眼含泪水的走向坠毁点,暴风雪中,躲在直升机中守护着重伤女子躲过爆雪,所幸,直升机带来的药品,加工食品,火和运输工具,最为重要的是交流陪伴的需求因受伤女子的到来即将得以实现。代表着人类文明(社会关系) 的照片;钓到大鳟鱼,新找到的打火机为他带来久违的熟食和热水,标准的高程地图相较于之前凭记忆的刀刻地图,更精确,更清晰。重伤女子成为男子放弃等待,主动寻求救援的动因。在备好食物和水,解决运输问题,制定计划,确定路线后,男子满怀希望走上求生之路。
尝试数次将“雪橇担架”送上陡峭的山崖未能成功,男子沮丧,气馁,但很快,又选了一条绕远但略平缓的道路,重新踏上征程。风雪交加,躲进洞里,燃料用尽火源消失,直到熊的攻击,惊魂未定,颤巍巍的走出雪洞,生存的意志又一次受到重击,因质疑而动摇,好在负伤女子还有意识,看看照片,想想女子所带来的一切,他鼓起勇气又一次走进风雪。暴风雪导致气温骤降,视野受限,只能停下来等暴风雪过去。再次钻出积雪后,女子却因为严寒,伤口感染逐渐失去意识,想到前路漫漫,男子逐渐失去了动力,他内疚的退缩决定放弃,他看到极寒之地存活的一株植物,随即跌入被雪覆盖的暗洞,醒来后,尝试脱险未果,他看着的洞口,默默的忏悔,为自己人性的褪去。终于挣脱“惩罚”,脱险后重新带着女子走向茫茫雪原,自此男子已经放弃个人安危,只为完成内心的救赎。直到遇到远处的直升机,男子依旧不顾血淋淋的伤痛执意抱起奄奄一息的女子冲着远方呼喊,最后在他孱弱的呼救声中,救援飞机的轰鸣声突然而至,故事嘎然而止。
我试图以满满诚意复述这个故事,实在是因为这故事太干净了,寥寥几句台词,灰白凌厉的色调,一个半角色撑起的极简的生存挑战故事,完全靠着细致入微的表演,恢弘的摄影,密集的希望与绝望转换撑起的近100分钟极致体验 ,掐头去尾,只有过程,过程中永不停止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总在想对策,一直有计划,剔除电影的象征性,生命不止,思考不止才是生存的意义和动力,即使这思考最后主观上会被赋予象征性,回归苦难中令人类靠着意志活下来的是如何应对苦难的过程,自救与施救都只是让我们有更繁重的事情做而已。
麦斯米克尔森刻画的太真切了,有过寒冷体验的人都能透过屏幕感受到主人公的冰冷刺骨,大概也由于大部分实拍的原因,呼出的水气,发红的脸颊,油脂分泌增加导致的毛发油腻,被风吹的含泪的双眼,体内外温差导致的雾气,以及污垢的衣服,看上去很逼真。
这就够了,谁,为什么在哪里,他是怎样的,后来怎么样?这都不重要,全在这个故事里。
坠机点刚好可以钓鱼;风暴烈度刚好不至摧毁飞机残骸;北极熊刚好根据剧情要求定点定时出没……叙事元素的戏剧化强加操纵感消解了北极冰野的无情与无常而使影片沦为豪华外景版的电影学院演技命题随堂考——当然拔叔接近满分。
我想演女主,还能被麦叔亲手拖着跑,挺好的。
【釜山电影节展映】午夜激情单元第二部。90%都是麦斯米科尔森一人的独角戏,台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程看拔叔飙演技,仿佛带给观众无尽的困境与绝望的氛围。很赞!这就是删掉矫情恋爱戏份的不狗血不废话版《远山恋人》啊!四星半
无关政治、无关宗教、没有各种狗血、没有血腥,只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性;干净、纯粹、简洁。
你麦处理细节的功力真是了得,仿佛可以把他的潜台词穿透银幕投射到你脑海里。结尾扣分,真的没必要。
小成本,就男主一个人飙演技。女配角纯粹就是道具。
老汉推车升级版老汉拉车+舌尖上的北极三文鱼煮泡面+分分钟都在怀疑老汉啥时候开始吃女主??请问老汉下部片子还需要女主吗?一句台词没有只要闭眼躺着的那种?我可以!
独角戏,中国买家手慢无,内地票房亿元起步。秒国内各种荒野生存,极地求生以及各种仁波切神婆风光片。
全片寥寥的台词,加上手表计时器的报时声,剩下你能听到的只有寒风和男主的喘息声。隔着屏幕也能感受的绝望和极寒。在坠机之后,男主活着更像是为了赎罪。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他而结束。这就是为什么男主一直重复着“l am sorry”。他原本可以呆在原地等待救援,但是每早醒来看到那张照片,和昏迷的女飞行员。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便袭来。于是放弃坐以待毙,寻找救援。从这一刻,正片开始。直到最后搜救直升机抵达,男主从“we are here”,到最后抱着女飞行员哽咽“she’s right here”彻底泪崩了。是一部触碰到我的电影,并非中规中矩。
拔叔的个人独角秀,弯了弯了。
SIFF第三场。完全被震撼到。我不在乎什么逻辑bug了,只要表现出人为活着都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就够了。男主与女飞行员的关系带来一层思考:究竟是绝望支配希望还是希望支配绝望。Mads Mikkelsen应该因为这片子拿个大奖,不愧是我看上的男人。
昂贵的食材和廉价的食物烹煮,方便面比北极鳟鱼更加美味。计时器持续预告,提醒时间流逝,信号机不断摇动,希望仍未破灭。钓到一条大鱼,发现一架雪铲,都值得庆祝。留下一面旗帜,写好一行留言,都拥有意义。选择捷径还是昏迷女人,或许不是求生欲望被人性打败,而是这茫茫雪原,人最害怕的还是孤独。
"这女的应该蛮好演的"
凉快
全程睡过去的午夜场,只记得狗熊叫一次就惊醒一次,麦叔参演这片纯为了挑战自己
北极生存指南,在冷气十足的影院里看得身临其境。完全是老麦的独角戏,羡慕全片躺尸的女主...
唯一的問題是熱量攝入嚴重不足,又缺乏遮蔽,理論上應該活不過三天。
情感上愿意打五星,但是真的是少了点意思。看着优雅的拔叔把自己整得如此凄凄惨惨戚戚,足够引发同情,但就是无法触及心灵。能做的都做了,该受的都受了,比起《荒岛求生》里的汤姆汉克斯,拔叔的生存路貌似更加“高大上”:自己的生命都快保不住了,仍然不肯放弃一个陌生的女人……道德层面上无可挑剔,却也难免让人产生“过犹不及”的评价,为了卖惨而卖惨,为了崇高而崇高,这感觉就失真了,把女演员当道具用的行为也让人感觉有些不适
麦子你这样长时间白昼赶路没戴护目镜,你都不会雪盲么…………其实我比较想看主角竭尽了努力还是死了的悲剧,像是《北壁》那种,在自然的力量里人力是多么微小啊
一辈子不想探险,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