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电影的整体格调向多元化发展。银幕上最高调的江湖人物不再是张扬自信的赌神“高进”,而是性格、形象莫名其妙的“尹志巨”;《古惑仔》系列电影票房一路下滑,连剪辑节奏都变慢了,“陈浩南”的老大告诉他:“做人要低调,做生意要高调。”
监制表示:哩种票房状况?高调?
其实不止是他们,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几十年来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繁荣和增长居然出现了停滞!港人自信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被压抑、被操纵的绝望情绪。人们不再有书写当代英雄,转而寻求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精细化探索。
天空一声巨响!银河映像闪亮登场。
银河映像以类型片见长,讲述的故事也五花八门,但无论是黑帮内斗、警匪游戏、恋爱男女乃至贺岁喜剧,都表现了在宿命的操纵下,人生有多么的荒谬无常。在影片中越是“用力做事”的人物形象,就越是暴露出更多的弱点,最终也会因失败而陷入迷茫困顿。
因此,“宿命”就成了银河映像电影里的核心主题之一。无论是用尽全力也未能拯救李凤仪的了因大师(《大块头有大智慧》),还是慧眼识人却逼疯自己的独耳神探陈桂斌(《神探》),这些天生神奇的主角们在影片最高潮时,都只能主动或不主动地选择“放下”。
而我们今天带来的这部《再生号》,则是一个“放不下”的故事。
“爱,让死去的灵魂在思念中再生。”
死亡,是人物在情节中遭遇的最为极端的情境。人物在面对死亡时,往往迸发出最激烈的反抗,充分展现人物性格。
“杜韦游”三驾马车,都十分擅长利用死亡。《暗战》里的张彼得只有四天生命,与何尚志之间的巧妙周旋就是他生命的挽歌;《非常突然》中,重案组全班人马在两个土包子劫匪的扫射中瞬间全灭,突出了命运中必然出现的偶然性。
而在本片中,死亡不过是一扇跨越阴阳两界的门,人在死后依然在幸存者的思念中鲜活地存在着,作为神使的“大小孟婆”不仅衣着鲜亮卡通,还会犯一些蠢萌可笑的差错。
死去的人,不仅不会对生者造成伤害,而且还会通过强烈的念力守护生者,最后甚至进行了“物理性”的干预。通过这些机巧,观众可以认识到:死亡并不是命运中最可怕的遭遇,最可怕的遭遇实际上是相爱的人阴阳两隔。
原本相爱的人被强行分隔在不同的世界里,因为对死者的思念产生了死者的鬼魂会回到本位面与其相会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又因为虚实难辨越发令人焦灼。无论是生者本人,还是生者所虚构出来的死者鬼魂形象,都因为这种“放不下”对彼此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生者对尘世已毫无兴趣,沉浸在通过“写小说”来缅怀往生亲人的虚构世界里。而死者在虚构的世界里,则因为放不下对生者的思念而迟迟不愿转世投胎。因为投胎,意味着了却尘缘,意味着要在自己亲人的思念中永远消失,意味着这个故事的终结。
所以随着双方在“小说”中互动的增强,双方之间的思念不仅没有稍稍平复,反而越演越烈,以至于通过自杀来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唯有此道,至少能在宛如儿童剧舞台的萌萌哒阴曹地府里相聚。
至此,亲情的价值在寂灭中得到真正的实现,阴阳两隔的相思之苦才会被真正“放下”。在这部影片中,死亡又一次作为“宿命”的载体出现,但是跟银河的那些“黑色”题材所不同的是,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得到消解。通过在生与死之间的徘徊,并没有让个人意志在荒谬中扭曲和崩塌,而是用一种略显阴沉的方式实现了救赎。
和其他“银河”电影一样,“宿命”在这部电影里是人力无法抵御的,但也正是通过演绎着命中注定的死亡,“亲情”这一价值更显得宏大而不可磨灭。
众所周知,本片使用了“层叠套娃”的叙事结构,韦家辉也因此一部封神。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这话说得有点大;但要说到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编剧,没有问题。
作者通过对故事使用复杂的顺时时序反复书写来表现人物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和宿命主题,并加强观众的无望感和对时间的感受。同时往往在一段轻松自如的亲情描写之后制造突如其来的一记重击!用偶然性引导故事进入另一“层”故事。
这种精妙的叙事结构与大量的隐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学意境。在各层“小说”里,提供主视角的“父亲”和“女儿”在相应的世界里都是盲人。盲,一方面喻示了失去亲人的巨大创伤,独活于世孤苦难当;另一方面则说明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已对尘世封闭,一心探索和往生亲人的精神联系。
在屋里摆布鲜花像极了墓园,代表了灵魂伴随着投胎真正寂灭。屋外往来不绝的缆车,其实就是往来于阴阳两界的灵魂摆渡“再生号”,不仅在剧情中承担着将灵魂从阳间运到地府,也要从地府将得到救赎的魂灵拉到人间的任务,也在关键时刻,让两父女穿过虚拟世界相遇。既促进了美学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叙事作用。
最后,还要赞扬一下导演的选角眼光和普通市民刘生的精彩演出。如果说在港片的黄金时代,能够代表香港的男人就是张国荣和周润发,那么在能够代表“银河”电影的就是刘青云。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虽然也有经费不足、条件简陋的问题,但无论多么草台班子,书写出来的篇章永远是铺张扬厉、文采斐然。银幕上展现的都是英雄豪杰,即便是《秋天的童话》里窝囊落魄的“船头尺”,也是爱得投入、爱得果决、爱得有魄力,绝非今日小妞电影里的男跟班可比。
而“银河”电影,描写的都是生活在香港这座城市夹缝里的小人物,宿命无时无刻不在拿捏他们的要害,所以他们委顿卑微、亦正亦邪。这种前提下,刘青云瞪着一对铜铃般的大眼,一脸阴沉地登场了。他既不高也不帅,沉默寡言、生人勿进,似乎随时都会爆发情绪。但正是因为他这种平凡的外表,才能够演绎普通人的情感,让观众一看到他就产生强烈的共情冲动。
特别是他对着警察高喊:“點解又係我屋企!”的时候。
本文系青岛“八又迷影组”第81期(2018年4月14日)放映活动影评,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又”,请勿随意转载。
这剧本写的,圆环套圆环啊。
近来韦家辉的剧本真的成问题,怎么就那么喜欢借鉴或者说抄袭灵感呢?这次中招的是【小岛惊魂】。
故事的确鬼斧神工。但坦白讲,韦生独立导演的作品除了字头都欠点火候。这次太短,这款题材至少应拍到两小时,情感铺垫不足,情节发展有点生硬,推动力较弱,衔接不自然,演员演出也不够出色。幸好Xavier的配乐弥补了不少渲染力。应该多借鉴好莱坞此类型片经验。总之,韦生可以做得更好的。
文字的再创造夹杂思念与悲怆 死去的挚爱真的是心中再生 还是为自己的灵魂做抉择?再生的是他们 也是自我意志的治疗 在伤痛的记忆中活着 还是在虚幻的美梦里死亡呢 现实只有一个 皆由你定夺
韦家辉刘青云林熙蕾弄出个这么个四不像,岂不是太对不起观众
看得死去活来的
头蛮晕的,小说套小说的剧情,无非是又讨论了一次那个命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韦生作为身不由己的“媚俗”者向“自娱自乐”型创作人致敬之作,类似食惯鲍参翅肚而对清粥小菜的叶公好龙........是否经历过相同的撕痛?对生者执念的描绘才会如此动人....
1、想法很好,拍得乱。2、感情表述很硬很硬,一家人只是始终在喊“离不开彼此”,就像一个人总在说“我爱你”但是从不行动一样。3、演大奥斯卡的男孩很二。4、小孟婆念台词的能力太差太差了。
謝太,您再不複出,港片就要被這些烏七八糟連廣東話都講不好還有臉說自己長得像你的莫名女人吞噬了。我當然不是指八爪。
由于杂志强推就看了,创意尚可,刘青云尚可,整个够乱……
故事编的很好可惜有点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里面做作的戏份挺多的,有点犹豫给3星还是4星......
如此大胆而狂妄的编剧,现实的世界与小说的世界甚至外加小说中小说的世界,不断的重合、隔离,企图混谣不同时空里的人物,却又在不断的割裂这些时空,是编剧白痴,还是编剧觉得观众是白痴?瑕疵太多,编剧要更大胆些。其中的亲情戏码我看了就觉得恶心,但是这类型结构值得鼓励,应多多加强。
似乎好剧本被拍坏了
好怀念暗花。
2.5,韦家辉虽在结构设计上颇有想法,但过分强调画外音解释动机以取代画面的方式很“初级水平”,尤其结尾的“鸡汤式”总结,仿佛瞬间穿越入一部公益宣传片,“情感”还是“恐怖”都浅尝辄止,滥用CGI也使影片成为一大灾难,这种怪力乱神与cosplay尚不如独立影人与阴影、镜头语言做的游戏
华语片真是太缺乏天马行空的作品了,但若为了这点无法自圆其说的想象力就打高分,似乎也说不过去。
这TMD会是中国版【死亡幻觉】吗?
1、前30分钟好戏,到达好莱坞一流编剧水平,后面开始不知所云,一个小时之后简直胡言乱语……2、这个片子可以卖给美国人,导演用马克·弗斯特,主演用汤姆汉克斯+凯特布兰切特+达科特·范宁;但是编剧请用保罗哈吉斯,且要大改。4、结论:三星半加到四星
很有趣的叙事和剪辑,甚至有种看盗梦的感觉,很有趣很牛逼的编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