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我第一次看《老狗》是在大二,那时候我还在计算机系挣扎,周五的一堂影视分析选修课里,100人的大教室,往往只有10个理科生在那里挣扎。老师在课堂上放了《老狗》,那是他的学生在一个影展上偷偷拿回来的资源,我就是这样认识万玛才旦的。
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类似的片子,我的好朋友在学校做独立电影放映,好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独立导演们的作品我都看过,难受的时候,还跑出放映厅呕吐过。但《老狗》确实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或许是因为上一堂课,老师放的是台湾民歌30年演唱会,我第一次看见了一个动态的侯德健。当现实延续到中国大陆的藏区时,那种震撼感也丝毫未减。
老师说,你看,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侵蚀的藏区,修建房子的噪音和格萨尔王一起从画面里流出,藏区人家里的电视上一直在播放什么金砖只要998的广告。那是一个嘈杂、肮脏的环境,小镇里尘土飞扬。我为这些影视语言感到震撼,直到很多年后,再回顾万玛才旦的作品,仍然为他的准确敏感而感动。
今年夏天,我在尤伦斯看了《笨鸟》,年末又看了《嘉年华》,两部都是讲少女性侵的电影,《笨鸟》却时常出现在我脑海里,仿佛湖南小镇冬天的冷雨就下在我眼前。相比起《嘉年华》里海滨城市的浪漫,《笨鸟》的残酷更让人无力。
性侵应该发生在哪里,我的朋友顾玥告诉我,如果她是编剧,就会让她发生在海边,海边城市太特型了,可以充满各种隐喻,至少,主角的情绪可以向大海抒发,大海可以容纳一切。
而当黄骥的少女经历就发生在那个小镇时,那个有着泥泞道路,天气总也不晴的地方,当你遭遇伤害时,当你孤独时,你就与世界失联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这个小镇,而不是在海边。
那看起来也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半途而废的地方,至少,它或许再也赶不上任何一波社会发展高潮了。骗子在这时候涌入小镇,欺骗或陪伴空虚的老人,野蛮的性与羞耻发生在被小米手机、通宵网吧充斥的高中生之间。校服底下藏着紧身牛仔裤,新买的聚拢胸罩。痛苦不存在一个集中爆发的时间点,它就和时间一起在你身边流动,和你的荷尔蒙、激素、自卑心情相伴。
小镇很少给人机会,它没有律师,没有女权主义者,却有性和连绵的雨天,模糊的当下与未来。我觉得这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含混不清,就连黄骥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思考这其中的复杂性,我记得她说过:“人在很无助迷茫的时候,就是会通过性来解决情绪问题。”
又客串记者帮《外滩画报》做了这个采访,原文戳这里。 采访结束的时候,黄导问我读大几,然后说她几年前就接受过“外滩”采访。当时吓死我了,觉得这2个小时的采访估计不行了(还错过了奥斯卡的直播!) 结果今天一早黄导给我微信说,做过采访里最喜欢这篇稿子,喜欢我没有用猎奇的方式去说她和电影,反而将她、她的家庭和电影做了梳理,而且“笔触很温柔”(男生被这样夸也是有点害羞)。算是很满足了。 其实整理对话差不多2w字,最后和编辑聊下来,还是决定这样呈现反而最舒服吧~嘻嘻。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导演黄骥与她的新作《笨鸟》拿下“新生代”竞赛单元的“评委会特别奖”,也是这届唯一获奖的内地电影。
其实,黄骥的第一部短片《橘子皮的温度》就去过柏林电影节,后来的长篇处女作《鸡蛋与石头》去了鹿特丹,直接抱回了最高奖项——金老虎奖。 这位出生于湖南小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33岁女导演,作品中有着学院派少有的“野性”。 她的两部长片都以农村女孩为主角,关注女性青春期性启蒙的话题。
因为村里老人的遗照爱上电影
双子座的黄骥有着很强大的坚持和好胜心。
小时候因为村里老人拍遗照的习惯,开始爱上影像。 高中用朋友的相机给其他女孩拍照,满足自己对影像的好奇。 高三去父母打工地方,看到码头工人的赌博之后,想报考电影学院,记录那群人的喜怒哀乐。 大学没有存在感,就利用社会实践课的机会,拍了一部纪录片,用纪录片展示痴迷地下六合彩的人被忽视的情感。 最后因为这个纪录片,让黄骥和丈夫大冢龙治相识、相知、相爱。
《笨鸟》是她与大冢龙治共同执导的作品,同时他也是黄骥的御用摄影师。 和黄骥坐下来聊天,会很直接感觉到她对大冢龙治的爱和依赖,只要是大冢龙治回答,她就像迷妹一样看着,然后一旁点头应诺。
大冢龙治早期在日本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的经历,使得他们的作品观感很有特色。前一半的节奏都会略慢,但是越到后面,整部电影像是蓄力很久的炸弹,给观众一个重击。
“电影是表达时间的艺术,怎么用这个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故事来自导演的亲身经历
《笨鸟》在故事上,延续了黄骥导演以往作品的主题,继续关注留守女性。 这些灵感都与她自身相关,《鸡蛋和石头》是她童年被亲戚性骚扰的经历而来。 而高中时期首次亲密的不愉快体验,成为了《笨鸟》最初的故事梗概。
《笨鸟》讲述发生在湖南小镇上一名留守少女的故事。少女跟随外公外婆生活,不仅要面临家庭成长,还要面对青春期的困惑。被同学霸凌、母爱的缺失、朋友的被奸杀、初恋的功利逼近等事件都向她逼近。
选择把不愉快的记忆拍出来,揭黄骥“伤疤”的人正是她的丈夫——大冢龙治。 大冢龙治在刚看到《鸡蛋和石头》的剧本时,里面的真实感就让他怀疑这是黄骥自己的故事。
黄骥承认之后,大冢龙治就劝说她能把自己心中那些不愉快的东西抽出来。 索性坦率地面对,不再畏惧其他人的反应。 为此他们甚至还采访了黄骥高中时期的男朋友,从现在的视角来观察当初没注意的事情,使得故事更为丰满。
“他(大冢龙治)是我最亲密的人,他都觉得没什么,我为什么还要担心别人想什么呢?”
因为非职业演员而真实
为了让剧本更有力量,黄骥和大冢龙治去了湖南县城当地的女子学校,采访那些女性的性经验。 通过放映前作《鸡蛋和石头》,用电影和她们对话,像朋友一样和她们聊天叙述,从当地现实出发,慢慢在观察中调整剧本。
在观察中,根据当地生活现今的状态,慢慢抓住里面的精髓。 开始以女主角的孤单性格为圆心,扩散讲述了整个小镇生活中的人物群像。
为了让电影更贴近当地生活,也能让故事更具真实性,两位导演选择了非职业演员。 很多人就是黄骥的亲戚朋友,像电影中的高中班主任正是黄骥导演的高中班主任。 但一开始,这些人都是拒绝的,两位导演只有坐下来和他们聊天,听他们的故事,也讲自己的,让他们相信自己。
最有趣的合作还是和女主姚红贵。 虽然是非职业演员,但是连柏林电影节的颁奖词中都盛赞这位演员的专业性。 红贵其实已经和黄骥导演合作过一次《鸡蛋和石头》,一开始只听黄导说剧本 ,聊天,而这次的拍摄中,她开始结合的自己生活,放入了自己的想法。
红贵本人和角色一样,喜欢把自己的想法都放在心里。 但是真的到了镜头前,却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想法去进行诠释。
“我们很乐意让她(红贵)根据自己节奏发挥,可能每次会拍很久,但是反而出来的效果更接近真实的状态。”
两次合作中都有尺度较大的戏份。 红贵的状态也像极了电影女主,知道事情会发生,会给自己去缓冲,然后不会放弃。 尤其到了《笨鸟》时候,床戏已经能自然表现,反而是合作的男演员,第一次拍戏,显得更加害羞。
其实电影也是拍给女儿看的
就是这样的互动和关系,大冢龙治说“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会用剧本电影来互换。”
同样,黄骥也乐于认为大冢龙治除了是丈夫和合作伙伴,更是“是比爱人关系更进一步,超越了男女关系,可以很纯粹分享彼此情感的关系。”
与前作相比,《笨鸟》更为沉重和多元。 一方面是大冢龙治用男性客观视觉看待整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两人的女儿诞生,让黄骥看事情有了更多角度。
“如果女儿没有出生,我现在看高中的经历,会把那时候美化,看不到自己很笨的一面。但是有了千寻(黄骥和大冢龙治女儿)之后,在照顾她的过程中,慢慢放下心里自我的部分,去关注一个个体,在回过头来看,能更客观的看自己。”
两人也把这个观念放在了女儿的名字上,取名“千寻”。
“‘寻’在中国古代是测量海底深度的单位。现在的人看东西越来越宽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估计深度。所以取这样的名字,也想拍电影,就要拍到有深度的东西。只有先看到对方深度,才会看到自己的深度,这也是现在拍电影的变化。”
女儿的出生给黄骥和大冢龙治在创作上,都带来了一些变化。 尤其对于大冢龙治而言,作为父亲,对女儿格外疼爱。 谈到女儿长大了,交男朋友的时候,他还是表示要让她自己做决定。
“她第一次选择,我不会去帮她,让她自己去选择,不要因为外界影响。到时候高中,会把《笨鸟》拿出来给她看,让她自己去感受青春期的事情。”
而且女儿的出生,也缓和了黄骥和母亲“若即若离”的关系。
“《笨鸟》确实有我对母亲的一种看法,高中时期,母亲是妇产科医生,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对于当时我来说,她就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是生了千寻之后,有了共同话题,我和母亲关系越来越好。”
生了女儿之后,除了导演身份,黄骥自己还是森林教育师。 所以每次组织小孩子们去户外远足、露营的时候,黄骥都会带上女儿一起。 她始终认为自然对人来说非常重要。
“像《鸡蛋和石头》里面女主,就是得到自然的力量,最后才能得到解脱;但是《笨鸟》里面,小镇环境有变化,没有自然,无法从自然中得到力量,只能不断通过人的寻求。”
《笨鸟》观后感
好久没看到这么优质的电影了,出生小镇的导演书写自己的女性经验及成长经验,没有乡镇生活经历的城市生长的人,很难获得这种环境氛围下的亲身感受,更多从城市出发看向乡镇的视角与经验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凝视,希望获得留守儿童,社会边缘人群,乡村生活困境等经验,但都不免有俯视姿态。当今乡镇经验的书写都被整个大时代洪流的经济发展所掩盖,本应大写特写的乡镇经验反而少的可怜,究其原因,也是乡镇成长出来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具备书写与向他人与大众讲述乡镇经验的人太少,面对整个中国的乡镇中能进入中国的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就算进入的人也是努力想着学习通过学习知识所转换为经济收入转换率高的专业组职业,大多不会选择文艺创作的道路,更缺乏书写者。反而近代以来中国的乡村,乡镇书写一直还停留在莫言他们那一代人,也正是建国后所成长起来的从乡镇出身而一路获得书写讲述的能力再获得社会资源的一批人。还有一批是知青文学,城市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一来受过知识教育,二来真实踏足土地,而获得了生活的真实感经验,而目前近代的中国乡村书写一直还是停留在这两块阵营当中,但莫言等老一辈的生活经验眼看着已经过去,当下农村与乡镇的生活经验已经完全不同于建国后的50,60年代的人的生活记忆。而知青文学也是中国建国后的独特存在经验。而当今因为近30年的经济发展,曾经的从乡村进入城市的通道逐渐变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作为从乡村乡镇出身的经验书写者少的可怜,反而不如在B站的众多生活乡村的俊男靓女们拍摄在农村家里的日常生活记录,但记录很难形成批判意识,更多成为了生活日常。
作为当下城市生活的众多书写者,因为从小的良好的教育及环境氛围培养,拥有了较成熟的书写表达能力与想去传达给大众的社会资源。如众多的人都是名校毕业或是海外留学归来,但因为缺乏在地感,总是呈现出沉浸在文学书写的虚无缥缈的意像表达中,更多的为了迎合时代主题,不管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及性少数群体,都努力的为他她们发声而奔走,而更多的人还为当下主流的学术讨论女性主义所呐喊。但背后总有一种:“何不食肉糜?”之感,就如莫言书写饥饿的经验时,觉得富人家应该天天吃饺子的书写。前些年网络上经常会有:“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讲法,但富有一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是限制了对贫穷的想象力,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对贫穷与富有的概念标准是不同的。
还有一批是从乡村出生成长,但在进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遗忘了乡村乡镇经验,转而努力的想进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经验讲述。相信每个个体都有内心鲜活的生命经验与感受力,但奈何书写在表达的能力受限,并不能完整的讲述出来。
电影《笨鸟》
像是有预感一般,今天坐在班车上在去卓阳的路上,我的云音乐给我推荐了一首《心愿》我猜想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对这首歌很熟悉吧?他们开口唱第一句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想起了我的初恋男友,我甚至还掉了两滴眼泪。我在内心感慨年少的我们那时以为自己懂了爱情,其实爱情是什么现在的我也不是很懂。
今天看的这部笨鸟,讲的也是一个叫林森的女孩子高中的生活,留守儿童,校园霸凌,对自由的渴望,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她的爸爸从始至终未曾出现,她妈妈和她有着一种陌生的感觉。她跟在姥姥姥爷身边生活还有好几个表弟?家里破破烂烂,让我想起我的童年生活,其实挺有代入感的。
像导演黄骥说的一样,好像大家成年后回忆起以前,只剩了比较文艺比较美好的部分了。也许不是遇到这部电影,我也不太会去回忆以前的那些真实又不真实的生活。
高中的时候从农村到乡镇上读书。听来自别的城市的老师讲述外面的世界。那颗要离开家乡的心也许就是那个时候更确定的。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知道一定不是我那时候看到的样子。我讨厌村里的家长里短我讨厌人们说着粗鄙不堪的话语讨厌那句人和人在一起只是为了孩子。你说为了孩子但其实你又从来不会去问孩子在想什么?你觉得你努力赚钱会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其实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你自己也没见过。
笨鸟里面是在湖南一个乡镇上拍的吧。冬天下着雨,那种灰暗的阴冷湿冷感本身就会让人很压抑。里面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林森和那个男孩子去摘桔子,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少有的青春的模样。电影里超多的镜头是她穿着校服披着头发在骑车,灰暗的光线下仿佛永远骑不到尽头。
电影里面可以说的点很多,传销,她姥爷渴望自己成为传销(他自己不这么认为)的代言人赚大钱。仔细去想一下,是不是非常多的老年人内心也是非常空虚无聊的?没有过梦想理想,生活不知是为了什么,只是活着而已。梅子的养母在她死后和那个老师的对话,她问的是,养了这么多年一下就死了,政府会不会有补贴的?这话听起来仿佛很荒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现实生活的这种故事非常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死后感情的伤痛不及金钱带来的安慰实在。林森在学校受到的霸凌以及她的反应。她和那个男生在没有发生性关系之前的xx行为,这样的青春我想每个人都不会想再来一次。
她似乎有过要逃离原生态家庭的念头或者是想法,但她又是那么的无力无助。连她去车站送她妈妈时的场景都是她在玩儿手机她妈妈对她欲言又止,最后化作一句,好好听话。
回想身边的人或者是自己 与父母的关系,亲情的表达。看上去很正常,似乎又是不正常。我们借着那句“这是为你好”掩盖了太多情绪和欲望。
而中国现阶段这样的情况应该很多,我们的下一代的教育又会是怎么样,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
黄骥导演真厉害啊。性、性骚扰、精神压抑,都来自于自己残酷的体验,然后又把她拍出来。有人问黄骥,为什么会设计那个在网吧自慰的情节,黄骥说,人在很无助迷茫的时候,就是会通过性来解决情绪。
2.5 Exhibition
#11th FIRST# (7分)想起[杨梅洲]。影片肯定是好过[黑处有什么],至少不尴尬也不挠。有廖桑和林强加持这故事也真是奔着侯导一路的云编剧和藏叙事去了。选题和完成度都不错,结尾感觉也不错,就是连看那么多部廖桑林强杜笃之真要审美疲劳了……
感谢黄骥、大冢和姚红贵,让我们得以记录和目睹中国社会(电影)里长久缺位的少女力。坚硬的柔韧,笨拙的轻盈,有很多挣扎和折磨,却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不停在生长。
笨鸟一点都不笨,笨鸟惦记着先飞,挂满鲜艳的符号,飞去戛纳做凤凰
是我太肤浅,总觉得中国独立电影界流行着要么手持晃死你、要么定焦看睡你,加上破碎的叙事,好像除了文艺都不知道还能怎么夸了。但《笨鸟》拍到这个程度,竟能感受到电影有那么点诗意的意思。
外公人物塑造太有效了。他要做传销组织里的“明星”。当他拿起枪去山上打野鸡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的一切,却又觉得一切好像都不是真的。
女导演拍少女总是比男导演细致、狠心,放得开,导演的故乡湖南安化县,破旧小镇外景选得好,摄影、剪辑不错,调度工整,完成度高,一群非职业演员自然真切,像是日常生活纪录;手机这个工具用得准确,拍出了小镇留守少女的叛逆、迷惘、空虚、挣扎,音乐挂了林强的名字,却基本没配乐,结束时才有那么一两声。
只有独立电影在深入地处理社会现实,或者说只要认真说点现实,电影就必然被当局拒绝
质感不错,完成度也可以。少女的小世界展现得丰富、平实,有一些叙事的小硬伤,整体新鲜感和深度也还不够,但已显示了作者不凡的能力。
有欧洲青春片的影子,但编排成分太大。在现代通讯社会(网吧、手机)下,人与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校服成为进入社会的伪装。剧本将少女性意识、校园霸凌、学生犯罪等问题尽数展现,很多无助却只能通过性解决。
这是一部有味道的电影,阴道的潮湿味。
同龄男孩沉迷于网吧游戏,留守乡镇的女孩子过早面对现实丑陋和恶意打击。少女一次次穿行在县城冷清无人的街道。肥大的运动装校服套进去了紧身牛仔裤,她像偷东西那样熟练地完成变装。平行于城市的青春故事,见证了情感冷漠,被拒绝、侵犯和伤害,没能得到温暖回应的独自成长。
聚焦边缘个体而且是少女的的心理生理状态。对外界因素的呈现和批判是非常具体的,无论是家庭关系里父母的缺位,校园霸凌的压制,成人社会的强奸,无一例外都是催熟少女,让少女变得不再相信一切的推力。
年度华语佳作。影像质感、叙述风格、剧作…尤其是人物状态,极其精准——难能可贵地捕捉到一种“奇特”的青春能量,比「现实主义」走得更远。诸多议题复合而成的当代中国小镇侧影,这里野蛮、疏离而隐秘。◎北电
意欲过度?把少女及附加值都消费得透透的………
实话讲,很一般。师姐有适合拍纪录片的能力。很难得看到一些细腻真实的细节:被迫口交,校园霸凌的真实写法直接扒衣服,老人被骗等等,但仅仅是堆砌,是去还原了一种状态。对这种落后小城孤僻少女觉醒电影审美疲劳了,和嘉年华一样后半段好看点,镜头动起来才觉得有点意思,但嘉年华胜在叙事脉络清晰。
just soso. 导演谈话确实是无才华。
小镇留守少女青春物语,偶有灵光,但叙事过于庞杂,最好的竟然是摄影。整个电影给人一种经期中潮湿黏糊又疼痛不安的感觉。
糙、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