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这里有40个关于《十七岁的单车》的评析,可以给各位参考一下。全部都是按顺序写的,你们可以边影片边进行对照,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1,以别人的回答,来引出小贵的身份。
2,在开头,注意观察,其他人处于画面右侧,而小贵作为主人公位于画面中央突出主题地位。
3,在问到叫什么的时候,只有小贵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蓝色字幕,与影片主题切合,代表着忧郁。此时的音乐是主题音乐。
5,3个飞达快递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
6,在经理训话时,画面主体仍为小贵,镜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他,导演别有用心的留了一个角给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经理说单车是高级山地车,并给了3个车的特写,一是看小贵的反映,二是说明车的高级。这样说明这部车就给了小贵一种压力,也成了他融为这个城市的工具。
8,在小贵骑车的时候,人物的音乐是十分轻快的,体现了人物的情绪。在影片中,当小贵骑着单车时,总会出现这种音乐。
9,回老乡那儿的时候,先给了一个大景别,交代环境,再切车的特写,再从老乡的话中再次突出了车的高级性。
10,在小贵与老乡透过墙洞看周迅扮演的红琴时候,主观镜头。
11,在周迅坐在窗边的时候,她是处在一个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着城市,表明她和小贵他们一样渴望融如这个城市,只是他们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进行到8分22秒的时候,小贵在第一次骑车送快递的时候,他到达的时候,导演再次别有用心的用一个仰镜头派楼房,再次说明他想融如这个城市。
13,当小贵画上第一个正字的第一笔的时候,到将近一个月后,中间穿插了5个他骑车的镜头,一代替时间的流逝。
14,周迅出现的时候的高跟鞋的声音。小贵出现的时候的小景别。
15,在与刘姐对话的时候,并每哟出现刘姐的正面。
16,刘姐说了一句,“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17,老乡刷牙的时候,老乡属于强势,小贵属于弱势,小贵打的光明显比较暗。
18,小贵进去找张先生的时候,发现找错了人之后,那种尴尬的处境,导演以房间其他全是运动的,而他是景致的来体现。
19,在他向服务员解释的时候,构图十分有特点,服务员身下打了一个光,让人看不清服务员的脸,在前面有个迷糊的花瓶作为前景,造成视觉压迫去看主体。
20,在看到 没有给经理的脸给显现出来,只是看小贵的反映。
21,鼓声代表他的内心,用鼓声来代替他的情绪。
22,在他跑去送迟送的快递的时候,灯光是昏暗的,切到锁的时候,是用呼吸声结束的。
23,经理从从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贵的时候是用经理的主观镜头,拍经理的时候是用的客观镜头,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十分重要。
24,“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25,找车的时候的音乐和小贵的西经是相符合的。
26,小坚出现的时候,用的是大景别。与小贵的小景别形成对比,也说明两个人的地位不同。
27,萧萧出场的时候,有小段的音乐,独特的出现方式,从下面上来。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时候,前景是妹妹,镜头中包含着一家四口人,却只有主体爸爸和小坚可以看见正面。
29,在送萧萧回去的时候,萧萧说,”你的车挺好的。“再次突出这个车的高级。
30,半夜骑车,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处境。
31,老乡走可,他还在那个丢失了车的地方等待,再次说明他很拗。
32,追车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再拍小贵。
33,小坚出来的时候,戏曲锣声,小坚穿过巷子的时候,交代了复杂的环境,
34,小坚和朋友打架,一个甩镜头切成了小坚的主观镜头。
35,小坚骑车回家门口,妹妹,爸爸,小坚,同学都在,但镜头中同时包含了小坚小贵,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与接下来的情节相符合。
36,在教师,周围的同学都围着他,形成一个中心,一小坚为主体,”等你一句话。“
37,叠化,换车,代表时间的流失。
38,穿蓝色衣服进来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时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红色衣服,与之前她穿红衣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萧萧,下着雨,切和了当时的情绪。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边下棋,打太及,却对孩子的事情置若罔闻,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视。冷漠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部影片叫十七岁的单车,而不是十八岁的单车呢?十八岁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导演正是要头过这个影片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41,最后一个砖头,小贵拍了下去,那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最后的挣扎。
许多的东西都没有我的老师讲的那么的全面,这些全都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有些东西确实还是分析的号炮,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你们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我的老师。
2 ) 青春总是有残酷的味道
《17岁的单车》像那个17岁一样过去很久了,用牛皮纸包装的VCD里面的青春却总是新鲜的, 周迅,还有高媛媛,以及崔林,李滨.同时让我想起岩井俊二。
阿桂,骑上单车的他总是觉得像在飞翔,他在城市送快递,那辆自行车是他青春所有的寄托,是他的家他的天堂.阿健偷出家里的钱,为自己换回一个可以兑现的承诺,还有青涩的爱情。同一辆单车,两个孩子在分享中成了朋友,可最后在一场打架中单车却被砸烂了。阿桂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失去了青春的力量和勇气.
这部片子的节奏和画面是自然和干净的,让人有点舒服有点感伤。年轻的爱情就像后海边阳光里面的单车,柳树和一些跳跃的影子。 结尾却是关于他们的爱情和那些梦想从枝头跌落,带着遗憾和乌黑的味道. 青春的故事总有些许残酷的意味,这也是王小帅当年在拍完《十七岁的单车》以后说的.
3 ) 评十七岁的单车
北京这地方,我并不喜欢,人说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我说北京是华北地区的肿瘤,原因很简单,心脏是给各器官供血输送营养的,可您在瞅瞅华北、天津都成啥样了,资金、项目、人才,无一不被北京先划拉走,天津捡一遍剩后,到了华北这里,已经所剩无几。另一个原因,北京这个地方不很生活,尤其是京北,钢筋水泥的丛林,看似很热闹,可是想要在这里活下去,除非是先富起来的那个阶层的,否则你不会很滋润的。可能会有人反驳,东城区的那一大片胡同,不是很有生活味道么,可那是老北京人呆的地儿,对于我们,除了雇辆人力车来一趟吵吵得很响的胡同游,那地方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外来人口撑起了北京的一片蓝天,他们的剩余价值换来了长安街、二环、三环、四环上的车水马龙。学生也是外来人口的一部分,从四面八方涌来,每年把五千块钱送给学校,养活学校里的一干人等,还要再拿出五千多块钱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旮旯胡同,从王府井的耐克专卖店到耳朵眼胡同烤红薯的,无一不受其惠。
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外来的学生,求学的人口……北京的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夜里,穿过前门的地下通道,去赶回家的末班车,夜里的地下通道,是一个大的集体宿舍,那里横七竖八睡满了人。脚步放轻,穿过那里,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北京梦。
这里有一个梦,简单而实际,在即将实现的时候,他的梦被人偷走,他要历尽艰辛把它找回来。无论拳打脚踢,抱着这个重新找到的梦,决不放手。
这个梦,是一辆单车,属于他自己的单车。
好了,剧情概括完了,评价嘛,不好说,因为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也是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看完才知道),电影的封面说它是“三城记”系列之一,那么它反映的这个城市的一个侧面,或者是这个城市创造的一种生活状态,但,仅靠一辆单车,来展现一种生活状态,未免单薄,人物上,一个送快递的,几个职高的学生,一群操着京味的痞子,一位已经红得发紫的女演员和一个清嘴广告的大美女,没一个深刻的人物,地点上,一望便知,取景地主要在北京什刹海,然而,什刹海并不是这样。生活在那的人正在渐渐搬走,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酒吧。要表现老百姓维持梦想的艰难,这部片子并不比《卡拉是条狗》做得更好。要表现北京青年的面貌,还有谁能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要体验外来人口在北京打拼的过程,那,还是找个地儿down一个《北京浮生记》玩玩吧。
诚然,不能拿一脸稚气与帅气崔林小伙儿拿老谋深算的葛优比,后者演什么活什么,是真正的好演员,而崔林,只是个喜欢表演武术系的学生,在他的眼神里,没有任何深刻,只有执著,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十七岁,不需要深刻,只要有梦,就去追寻好了。和夏雨也没什么可比性,因为酷似姜文,还在念中学就捎带了拿了个国际影帝的头衔,然后以这个身份入中戏学习,越学越缺少原来身上自然天成的味道。日裔的崔林,生在东北,靠这部片子拿了金马的最佳新人,只希望他不要因为拿到了个奖杯就扔掉了原来死死抱着不放的单车。
4 ) 失落的单车——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
《十七岁的单车》、
应该是段唯美的青春爱情吧、
那些雏日里同行过的恬静小道,
那些暮阳下并肩过的繁华长街。
踩过一串串法国梧桐疏淡的倒影,
经过一连连市井街头喧嚣的回响。
略染青色的胶片缓慢流淌,一如故事中少年的青涩。
少男微微上翘的嘴角,少女脉脉下垂的眉眼。
云朵在天际下,翻卷出青春隐秘的心事。
蓝天白云,蓝衣白裙。
白色纯洁,蓝色清澈。
十七岁,灼灼光华的年岁。
生命理应如此般美好。
但,故事不是这样的。
这不是一部矫情的文艺片。
那么,我想这会是一个少年们为理想奋斗的故事?
十七岁,高中的年纪,面对着太多光怪陆离的诱惑,如何在动摇之后,重新坚定信念走下去。
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主题。
但,故事也不是这样的。
这也不是一部奋进的励志片。
反之,这不是一部美好的片子。
它打碎了年少的爱情,它颠覆了年少的梦想。
它灰暗,它丑恶,它肮脏。
它让十七岁的少年什么都不再相信,连自己都不信。
它扇了爱情一耳光,告诉十七岁你太嫩。
它踹了梦想一飞脚,告诉十七岁别扯淡。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开始憎恨社会和人类。
但,它是部好片子。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做梦的年纪,看到了现实的残忍。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纯情的年纪,看到了生活的绝望。
故事由一辆单车穿针引线,展现给我们天朝根下两个少年的十七岁。
这辆单车是贵子的命,是小坚的魂。
没了这车,贵子就没了工作,也讨不到生计。
没了这车,小坚仅有的一点颜面,也扫地无光。
来自农村的贵子,来自底层的小坚。
就如此被一辆单车改变了命运。
或者说,被时代改变了命运。
农村的贵子,木讷执拗。
城市的小坚,桀骜倔强。
但他们却都是悲惨的。一个由外,一个由内。
贵子让我们看到生计是如此下贱。
小坚让我们看到尊严是如此脆弱。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小坚对贵子的轻蔑,再到黄毛对小坚的挑衅。
极度的失调导演着故事走向失控。
而贵子,整个故事里都是被动的角色。
他唯一的主动,只是重复着“这是我的车。”
而这样的坚持抑或固执,不可避免地拖着贵子走向更悲惨。
影片无意于刻画人物,所有对人物的临摹,对故事的叙述,都只是为了主题——生活。
影片想展现的,是北京城里,小人物的生活。
故事的副线,是周迅饰演的女子。
甫一出现的时候,我误认为饰演的小三。
独守空房,寂寞难耐,换衣自怜。
而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红裙红鞋,顾盼生辉。
骄傲满足的神情,又暴露了骨子里的卑微。
短短四个场景,无一句台词,但却是画龙点睛,使得观众于主题有了更多的体会。
电影总是这样的无情,刻画出须臾的美好,再将之击得粉碎。
影片渐至发展,情节渐至推进,故事开始失控,列车呼啸着脱轨,大火咆哮着燎原。
然后停在,最惨烈的当口。
结束。
我们无从揣测十七岁之后的命运,但那注定,是灰色的,甚或是,没有的。
观影后的第一感受,是压抑,憋屈,有苦说不出。
影片跟我们开了一个严肃的玩笑,
在2001年,
在申奥成功的2001年,
在中国入世的2001年,
在双喜千年的2001年,
在天朝首都,北京城下,
会有两个十七岁的少年,为了一辆普通的山地车,
赌上了各自的命运,赌上了各自的一切。
影片中多有少年抽烟、斗殴的情节,基调灰暗。
许也是个未能在内地上映的原因。
但根本的,还是本片触动了这个时代的硬伤。
影片最后的斗殴,发生在胡同弄堂。
老婆子依然安详可亲地带着婴儿, 老头儿依然兴致盎然地下着象棋。
身边这群你少年,你追我撵,鸡飞狗跳。未曾斜过一眼,未曾言过一句。
就像一切发生着的,都未有发生。
可以说他们冷漠,可以说他们无情。
只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
生在解放前的他们,走过大跃进的他们,
从文革里活下来的他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他们,
却仍在窄巷破屋里苟延残喘的他们。
已经倦了,已经厌了,已经无心了。
影片摄于2001年,十年前。
十年前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难。如今更甚。
趟过股市的低迷,翻过物价的攀高。
跑过城管车的围追,反过拆迁队的堵截。
躲得了猫猫,躲不了跨省。
现在,反而怀念十年前,那个略显老旧的时代,万般美好。
只是,时代的更迭,义无反顾。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们听着最好的新闻,我们看着最坏的现实。
这是巨龙腾飞的十年。
腾飞的远方,远到我们都不知是何方。
前路幻影幢幢,未来扑朔迷离。
无星无月,夜漆如墨。
你这是绝望了么!?你这是颓废了么!?
不,不是的。
重温《十月围城》,李重光的台词绕梁在耳:
“我闭上眼,看见的是中国的明天。”
彼时,李重光年仅十七岁。
百年前,十七岁的少年,已投身国是。
孙文先生说,
“欲经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在今天,2011年,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2011年。
欲经改革之幸福,必经改革之痛苦。
而这痛苦的经历者,是我们。
为了后辈的未来,这痛苦,我们得承担。
为了中国的明天,这痛苦。我们得承担。
我们见着太多的黑暗,我们见着太多的丑恶。
我们丧失了道德,我们唾弃了公信。
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嘲讽社会,因此而游戏人生。
我们还有信仰,我们还有希望。
我们还要去相信光明,我们还要去相信共和。
时隔月余,我再次作文。
且将之为启示录,警醒自己,
耽迷于眼前幸福的同时,莫忘时代之痛苦。
失落的单车,可以找回。
可失落的时代,一去不再来。
5 ) 十七岁的单车
这是一部青春方面的电影,主要讲述的剧情是一个刚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挣钱的十七岁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快递工作,骑着公司提供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递可以挣十块钱,当赚到六百块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银色山地自行车。就在最后的那一天自行车却被偷了,他每天去寻找,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这辆自行车已经被另一个学生从二手市场买回去了。快递小伙子阿贵便将自己的自行车偷了回来,然而那个高中生小坚也不甘心,又从阿贵手中抢回来。最后双方都不肯退让,尤其是阿贵誓死抓着自行车嚎叫的情景让小坚让步了,最后决定一人骑一天,但故事的结局去出人意外,因为小坚惹了一帮混混,牵连阿贵被打,自行车被毁,最后的镜头是阿贵背着自行车消失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电影在刚刚开始,带着些期盼。影片的开场令人耳目一新,采用正面的机位拍摄而且距离极近。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和紧张的感觉,就如离得很紧和人交谈一样让人窒息。
6 ) 十七岁的单车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喜欢王小帅的文艺片!看了让人沉默 让人深思!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