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过那是很早前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在15年前的评论都是比较片面的,因为那个年代与02年其实相差不远。然而在22年评论比较直观和理想。我是四川人,在零几年的时代中环境就是如此。人与人的距离感很近,在小县城里发生的事情似乎都是理所当然,今天谁死了,哪条巷子又有人被杀了,似乎再平常不过了。警c也是黑的,我的背景使我非常清楚这一点,那个时候除了文化人和富人是聚光点。其他的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这不像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如果说可以我愿意回到那个时代。没有太多的理想,很多事物你一伸手就碰的着。
一说到《哭泣的女人》大家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毕加索的传世之作,这幅画中,主人公扭曲变形的脸,滚滚而出的泪珠,表现了底层社会人们肝肠寸断、痛苦无助的景象。而我接下里要说的曾入围第55届戛纳电影节的《哭泣的女人》与毕加索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冰鉴是我国第六代导演,《当代影评》中评价到,在刘冰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空间的刻意强化 :一方面,这种环境与空间被作为戏剧中的背景或舞台,是承载故事或人物的依托 ;另一方面,它们还走上前来,参与了台前的故事的进展,或者人物样貌的完善与人物行动的动机。因而,在当下中国社会中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人物生存状态成为他作品最显见的主题,这些都在《哭泣的女人中》展现出来。
主角王桂香因原来工作的剧团解散,和她的丈夫许长庚从贵州小镇到北京打拼赚钱,成为北漂一族,也许王桂香在来北京之前也对自己的北漂生活有过美好的幻想或者规划,但一个从贵州乡镇出来的女人面对现实的北京,她的一切幻想都被锋利的刺刀无情刺穿。王桂香无所为生,只能卖黄色碟片并借孩子自己打掩护。而许长庚面对压力和玩乐的诱惑,他选择了堕落,他与结识狐朋狗友喝酒、赌博,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人,碌碌无为却又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却又焦虑不安……因为一句“你老婆陪我睡行吗?”许长庚与这个口吐狂言的人发生冲突,把他的眼睛打伤,许长庚被送进了派出所,为了赔偿对方医药费和赎出丈夫,王桂香的还债之路由此开始。
走投无路的王桂香回到家乡筹钱,她的老相好李友敏为她指出了一条哭丧之路。哭丧生意慢慢火爆起来,电影中每次哭丧时都有这样一个细节,葬礼上死者的亲人面无苦色,甚至是在一旁说笑打麻将,有的人只是表面装装样子,他们都与王桂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便是“中国式伪孝”!这种伪孝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不孝儿女为了在父母死后获得大孝子的名声,不惜重金办丧礼请哭丧女,这便是乡土文化的畸形。
她一面与老相好翻云覆雨,一面为了赎出丈夫与监狱长发生关系。而这时命运与她又开了个玩笑,丈夫因越狱,袭警而被公安击毙。而老相好李友敏也不答应离婚娶她,他老婆当街谩骂王桂香,围观的群众似乎毫不关心甚至享受着这街头闹剧带给他们畸形的快乐,阿Q精神在小乡镇的群众里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影片从始至终白描的写实真真实实地体现着生活的冷漠。
影片最后,王桂香在哭丧时真的哭了!她这次是为自己而哭。可因为她表演的“真实”一个接一个的红包塞进她的手里,多么讽刺的黑色幽默!
太过于真实也太过于荒诞!畸形的乡土文化所反映的无知、可笑反映了时代变迁造成的乡村窘境,像王桂香这样的年轻人既融入不到大城市去,也不被乡村所接纳。北京大都市---贵州小乡镇,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乡土文化和思想却固化于乡镇中,不良思想封建、市侩、落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不就是2000年前后中国发展必然存在的一个漏洞吗。外出闯荡的乡下人被大城市排斥,回来却不能很好地生活在故土,他们立于故乡土地上却像是是漂泊的“异乡人”。
整部电影在统一、流畅的写实手法背后,埋藏着苦涩狡黠的黑色幽默和异常惨烈的乡土悲剧。这个很有主见的女人王桂香其实并没有败给城市,在北京这样的大都会里,她靠租小孩儿卖毛片,甚至可以养活无能好赌的老公,这足以说明她超强的生存能力。因为老公伤人,她被遣返回乡,在这片生养她的故土(而非异乡),她必须继续面对各种虚情假意和各种乡下古老的生存法则,这里实在并不比城市纯洁多少,她难听难看的哭丧,最终祭奠的已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挫败,这里面包括有编导对整个乡土时代溃败的惋惜和欲哭无泪的心情。
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李扬的[盲井],贾樟柯的[任逍遥],王小帅的[二弟],这四部相对近期的青年导演作品虽然故事风格迥异,地理背景遥远,独自呈现的现实批判力量也有限,但当它们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相似语境:时代变迁造成的乡村窘境。前张艺谋、陈凯歌时代电影对乡土生活的过度传奇化,以霍建起为代表的对乡土生活的唯美描述,及更多当代导演对真实乡土生活的漠视,在这里得到了创作心态与视角都完全不同的延续。在他们的这些电影里,无聊的日常生活代替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枯燥乏味的生活弥漫在乡间,现实的无奈远大于空洞的憧憬,乡村生活的残忍也被毫不犹豫地展示出来。在[哭泣的女人]里,王桂香旧情人的不可托付,老公的神秘猝死,同乡人的鄙视和仇恨,这些无处不在的挫折越来越令人绝望,有时候会使人感到这甚至比在贪婪的城市更令人绝望。中国人最看重的所谓土地的根,在这里已经被切断了。
家中死人,为什么要请人来打麻将,为什么要请外人来哭丧,人们在坚守和维持的究竟还是不是传统的乡土文明?这所谓的乡土文化早已形如躯壳,仅仅是以惯性来维持的一场场闹剧,但最大的悲剧却在于,没有人能逃的出去。城市拒绝他们融入,乡村也同样在拒绝他们,哭泣变得毫无意义。
关键词:哭丧、乡土的溃败、现代主义
出外闯荡的“乡下人”遭到故土的拒绝,他们成为最为痛苦的漂泊的一代,他们的尴尬处境,是这整个时代的悲哀。
哭丧作为一种职业古已有之,“礼防其以死伤生”,目的是防止亲人不会因哭泣而过度悲伤伤及身体,所以才有“发乎情而止乎礼”的说法。王桂香回到贵州铜仁县城以后从事的哭丧显然是传统文化的异化——王桂香自然是发乎“钱”,丧主们则发乎“伪”,即伪装。于是哭丧成为了世俗表演,这对于县剧团出身的王桂香来说“专业对口”,一跃为著名“哭星”。影片以此为突破口,撕开了伪善的遮羞布,展现了一幕幕荒诞而真实的社会真相:巡警没收了王桂香沿街叫卖的盗版影碟后津津有味地挑选碟片;监狱长一番冠冕堂皇义正言辞之后接受了王桂香的性贿赂;王桂香和旧情人小明在花圈堆里卿卿我我,一听到死人的消息,立刻停止做爱,赶赴生意场;生意场上有的,哭丧一应俱全,有分类明码标价、有“时”到收款、还有客户纠纷骂街扇耳光。影片重点表现的三场哭丧和情节发展完美契合:第一场是王桂香正式出山,葬礼上水袖翻动,载歌载舞,让见惯了传统婆姨哭丧的人们刮目相看,一炮走红;第二场是极为荒诞的为狗出殡哭丧,山间小道上吉他伴奏,王桂香边走边舞边唱,哭笑不得;影片结尾,王桂香在丧夫、失爱、一片苦心打水漂之后的哭丧,这次是真的发乎情了,哭得肝肠寸断,哭得红包不断。廖琴在此片奉献了杰出的演技,她既是贵州铜仁人,又是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在哭丧中融汇了贵州民歌、传统戏曲和流行歌曲。难能可贵的是她把王桂香的淳朴又狡黠、泼辣又真诚、计较又豁达、侠骨又柔情的复杂性格演绎得丝丝入扣,令人击节。
我突然想,《孔雀》实在是太走运了,顶着雷居然都能上映,象《哭泣的女人》这样的戏,送审已经两年,公开上映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导演刘冰鉴说的想让更多的普通人看到这部电影的愿望只能通过dvd和bt下载实现了。
此片是记录片风格,叙事平淡,并没有突出很多中国人都咬牙切齿的咒骂且十分害怕被外国人看见的“阴暗面”,片子甚至还有点喜剧的滋味,所以愤青也可以看看。
开始二十分钟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其余的部分都是发生在某贵州小镇,大家讲贵州话的,我这个外地人听起来觉得很像四川话,不知道地道否。王贵香是给葬礼作“哭婆”的女人,难度很大的,要边唱边哭,“唱”要根据情况即兴改编一些流行歌曲(比如《常回家看看》)和地方戏曲(比如《梁祝》),“哭”则要声音大。从北京铩羽而归的女主角并不因为丈夫坐牢自己负债而被生活压垮,经过情人的“栽培”她开始了“哭丧夫人”的生涯。此片生活气息浓烈,女主角颇似那种被生活锤炼的百毒不侵的底层妇女,就是大家在路上经常见到的,风尘仆仆的抱着孩子兜售色情影碟的妇女,寒冬腊月陪伴丈夫住在铁皮屋作修理自行车配钥匙小生意的妇女,菜场里自己搬运蔬菜的和男人抢生意的妇女。只不过,片中的这个角色多了风骚泼辣的劲头,急了大声骂街,闹起来撒泼打滚,爱情人不忘救丈夫,她的眼泪在陌生人的葬礼上流淌,换成了钱,钱拿去还债自己也不忘吃喝玩乐,即使贿赂(钱和性)了监狱长,丈夫仍然难免一死,突然得到消息的她只有闷坐发呆,然后急惶惶奔往别人的葬礼哭丧,结尾,她终于嚎啕大哭,为自己失去的一切,红包纷纷塞到她手里,奖励她的敬业。
女主角性格生动丰富,演绎水准非同凡响,而扮演这个角色的居然是一个刚从中央戏曲学院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她的名字叫廖琴,这个演员值得关注。
资料:
《哭泣的女人》,导演刘冰鉴,曾指导过记录片《砚床》和《男男女女》。主演廖琴,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老师。
《哭泣的女人》获奖纪录:参加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展映,女主角获评委会特别提名奖,参加温哥华影展、多伦多电影节。
在法国期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导演对廖琴的演技给予了高度评价,两年以前,他已经买断了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权,他希望能够邀请到廖琴出演该片的女主角。刘冰鉴也表示了他已经受邀参加下一届戛纳电影节,而他的下一部电影还将和廖琴合作。
看了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片子算还不错。说的是贵州某地方剧团解散了,一女演员王桂香和男友去北京闯荡。然而到了北京无所为生,只得在街上卖黄蝶毛片,为了掩护,找人借了个孩子抱在怀中算作掩护。男友又沉迷赌博,并因口角打瞎别人一只眼被抓入狱。此时借来的孩子因父母养不起跑了,竟然无处归还,她不得已只得带着“孩子”回乡。
说到这里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一个县城文化凋敝去北漂,历经种种“生活”处处受挫的背景。这就又回到县城里来了。
回乡做什么呢?剧团早就散了,只有一间宿舍还可栖身。于是去找过去的相好,他已经结婚了,开了家“好发财”丧葬用品店。他倒是还有些旧情,也有些商业头脑。想及她不是唱的好吗?何不为其他人“哭丧”“好发财”呢?
王桂香在初次受挫以后砥砺了一阵,操练各种民间丧曲。果不其然,她一唱而红了,声名渐播,价码也逐渐抬高。王的哭丧按小时计费,明码标价。最高级别的是哭得“山崩地裂”500元,其次有什么“绕梁三日”等等价目不等。
接下来的情节就是中国县乡的一幕幕社会众生像了。有不肖子孙来花大价钱给他们父亲送行,目的当然是要显示他们多孝顺;有死了爱犬,一干队伍排了长队送葬,王轮着唱了好几首流行歌曲,一泣一回头,“离开你我可怎么过……”,唱的贵妇人眼泪涟涟……县城的死人信息传向他们,她们就立刻行动起来,丧曲、殡葬一条龙。按她前男友的话说,这是旱涝保收的行业啊。
王辛辛苦苦地赚钱,好赔被打伤人的钱,也把她狱中的丈夫早点保出来,因为中国的“监狱”太苦了。生活一切都在继续,不想传来丈夫越狱逃跑被击毙的消息。
王签了死亡通知书的家属一栏时也是默然无语。她说“反倒轻松了”,我相信这是真的。一切都来不及,她还要忙着去赶早就约好的一摊“大活”。她在祭奠那里照例哭唱了起来,但没来由地,她唱着唱着悲从中来,嚎啕……凝噎……
女主角让人惊喜,黑色幽默段子比较刻意,讽刺得不够力度
影像本身,有种粗砺的生活质感,但拍片理念,还是太简单粗暴了,比如顾客满身找毛片,为让丈夫减刑去找监狱长,警察捉着手按手印……首先,它会让人怀疑真实本身,其次,就算它全都来源于生活,怎么表达自然就更考验技巧,非要用得这么猴急而且套路吗?
中国的地下电影大多呈现一种残缺不全的游离感,刘冰鉴却做的很好,完整的故事和情感积蓄,始终有头有尾又明显远离常态。声画处理是一个看点,镜头稍微有点畏首畏脚不够舒展。主线以外对于以警察监狱为代表的权力阶层的塑造太僵硬,意图虽然明显,但是流于表面。三星半。
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电影 终究是不入中国百姓的眼睛 因为事情真实到 发生在自己身边 刺痛了他们的心 可偏偏 它射中了法国评委的心 这个中国女人 像极了我的一个亲戚 可是 却叫不出她的名字 这才是 最令人心痛的事……
孟姜女派传人 靠哭死人活下去
异化实证
x 社会底层人的人间悲苦炼就了哭丧女人超强的生存能力与乐观的生活态度,看下来是那么真实那么压抑那么不舒服。(似乎这类片子只能在国外公映)"粗俗的女人,内心却有自己的纯净。 她就想好好的活着,一点点幸福而已。但生活什么也没有给她。 惆怅的片子,色彩也用的很美。"
粗粝的小成本电影,却堪称华语佳作。真可与《喜丧》连看,那是“喜”的喜丧,这是“喜”的哭丧。生活中突然的戏剧性,因为突然,所以自然。如怀中孩,突然地来,突然地消失,突然地又来,省略进一步消解了戏剧性。另外本片对公权力的讽刺,令人咋舌,二十年,恍若隔世。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中国独特的丧葬文化一览;故事是好故事,女主之外,其他人的表演还是不够自然。
7.5/7.5
不能被乡村的宁静迷惑了,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加可怕。封闭不开化愚昧冷漠,不比城市强到哪儿去。甚至更残酷。对中国的丧葬行业一直觉得很神奇啊。这个哭丧女人类似我们这里的那种丧葬小乐队。相当红火赚钱的行业呢- -
女主角让我想起了卡比利亚...
那是一个不属于我的年代,对我而言,她遥远、陌生,可是影片却是那么的真实,比起许多描述当代的片子来得真实与逼近自己的内心。最后的恸人的哭泣声与热滚滚的泪水,是一个人最最真挚情感的流露。
这部电影示范了如何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速度里捕捉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不为结构所困反而能在其中存在、游移甚至有所突破的生命力,并且获得相对全面而富有弹性的情感体验。真是被忽视和低估的导演和作品。它证明我们也许活得不够完美但我们活过。
到最后真哭了,这就是现实
你失父母她失犬,哭丧嫦娥舒广袖,忽闻夫死情无义,泪飞顿作倾盆雨
很讽刺的故事。
这个女人一直是个认真生活的好女人 即使她像泼妇 做低贱的事情 和丈夫以外的男人睡觉
哭,为了活下去。最后一次哭得最悲,是在哭亡人,也是在哭自己。
土得太好了!怎么能这么土!怎么能这么亲切!太喜欢了!!!这种真与假的混沌,就是最复杂的感情!太好看了!!!给了女主角这么大的特写,仅仅只有一次,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