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是奥黛丽赫本的粉丝。奥黛丽最特别的作品,应该算是她的《修女传》。
《修女传》因为赫本传神的演绎,获得八项奥斯卡提名,成为其代表作。也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被称为史上最美修女。
首映时,好莱坞排起了空前的长队。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在奥黛丽的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打破她的偶像设定,奠定她的演技派演员地位?
《修女传》中奥黛丽成功转型,一改往日纯真甜美的少女形象,饰演了一名立志忘我献身宗教,却历经辗转最后毅然还俗的修女路加。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志向的叩问。故事的进行写实而不失情感的波澜,剧情画面丝丝入扣。
嘉比雅本是名医的女儿,从小精通医术,她以投身宗教,献身救人为自己的志向和信仰。
初初踏入修道院的嘉比雅,是如此坚决,近乎严苛的践行修道院的一切清规戒律。一手塑造她的父亲,在身边挽留她到最后一刻,妹妹和弟弟恋恋不舍,甚至拒绝送别,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她的心意。
但修女生涯中,消灭个人意志的绝对服从,成了她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盲目的服从,割断了她与病人的链接,压抑了她为善的心意,导致她万分痛苦。而她内心,始终无法割舍自己对事物保留的那一份思考,判断和意愿。
最后,因为哥哥的军中来信,和父亲的身亡,已经牺牲了个人一切的路加,重新审视自己的志向和现实,毅然选择了放弃修女之路,从修道院的门中走回世界,拾回她的个人意志和人生之路。
有人说,人天生有一个灵魂,知道自己要向何处去。我不置可否。生命就好像是流水,上善若水,我们始终要听从的,是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并不是一块顽石,而是一个雷达,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目标和方向也决非一成不变。真理在我们的天性之中,它是具有永恒的灵性,但它的永恒,是在于它永恒的灵敏,它能感知当下的方向。
很多人对志向的理解并非如此。总觉得立完志向后,只有坚持才是正确。在既定目标和内心感受中,武断地认为唯有选择前者。而事实上,倾听当下内心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小鸟飞到树枝上的时候,不是直线路径,而是每一瞬间都在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才能保证它不会被很多障碍物和干扰影响飞行的精确性。目标其实是存在于每一个瞬间。
而周围所有的信息,都会让我们的目标需要微调。
我有位朋友一直是职场女强人,她的目标是成为老了还能叱咤风云的职场女精英。她的偶像也一向是这样的一些女强人,觉得她们的样子特别美。然而最近她因为旅行的缘故,结识了各式各样和她不一样的人,有研修佛法,修养身心的,也有闲云野鹤般从事自由职业的,还有以公益事业为人生目标的。她们不同的价值观,使她原来坚定的目标发生了松动。
一次周末加班开会后,她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她第一次在这样激烈的职场高层会议中选择了旁观,发现对权利和名利的过度在意,使一些职场精英变得狭隘自私,争权夺利,偏离了发挥自身价值的轨道。而淡泊名利,互惠合作的价值观,才更贴合她内心一直以来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景。
其实,是职场打拼还是从事公益,本身都只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观的平台。在任何平台上,有益的价值观都能产生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目标锁定在窄小的范围内,就无法让心灵自由成长,最后就限制了我们自身的高度。
嘉比雅在修道院修行的前几年,强迫自己去严格遵守修道院所有的清规戒律,包括抛弃自己的思想,回忆,问题,不和任何人私聊,若非必要绝不开口,不照镜子,把所有违反教规的小事情随时记下来,并每日进行严苛的忏悔受罚。
为了自己的志向,她对于修道院的所有指令,不加分辨的加以服从,比如医学考试要故意不通过来表示谦卑,考试通过了也不让她去自己梦想要去的刚果行医,而是要去精神病医院服务,去刚果后不让她为当地人看病,而是只能去白人医院,被安排回比利时后又让她在修道院教化新人,不让她再回刚果。
但是在刚果行医期间,一位尽职尽责的无神论者医生对她直言不讳的建议和提醒,警醒了她。在她心中埋下了对无条件服从教规这件事的质疑。对她自己不顾一切盲目追求所谓志向的做法也开始产生了疑虑。
回到比利时的嘉比雅所要服从的教规,是对敌对友一视同仁,并不能倾向于自己的士兵。这严重挑战了嘉比雅的道德准则。这时她收到噩耗,从小一直鼓励她独立思考,一直不赞成她做修女的父亲,已中弹身亡。再也等不到她自我意识觉醒,还俗的那天。
这才让嘉比雅如梦初醒。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的心里早有判断。只是为什么,没有人提醒,就一直在矛盾挣扎中看不到真相。
貌似美好的志向,一旦脱离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就变成了一条捆绑住我们心灵的美丽绳索。即使是宗教,也会切断我们和真正的神明的对话。
嘉比雅片中的最后一次祈祷中,她对上帝说:上帝,我再也不能欺骗你。从此以后,我选择的行为,就是你我之间的秘密。
所谓的谦卑,是对真理的谦卑。是真正的摒弃一切自以为是,和对外界的盲信盲从。
真正的志向和天平,永远只会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只需怀着一颗真正的谦卑之心,距它就只有一步之遥。
几位办理出院手续的修女,一脸严厉的问嘉比雅:“你出去后,有地方去吗?”这威胁不了自我意识已经醒来的嘉比雅,她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有地方去。”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依赖于团体和外界的规则。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中说的“体制内的人,渐渐的再也离不开体制”。修女也认为她经过了多年的驯服,已经丧失了独立的能力,无处可去。但是她们错了,一个自由的灵魂,永远有独立生存的力量。
嘉比雅走出修道院,带着修道院中打磨出来的特别的姿势,但是她坚定的向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编辑稿件删除稿件稿件信息作者:小卿创建时间:2021年 09月07日 15:38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来分享一下看到的内容。 人如果想要尽可能减少遗憾和悔恨,甚至于期望获得幸福,就一定要learn to know ourselves. 因为我们并不是我们所以为自己是的人,我们也并不一定能够成为自己标定为榜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limit,有行善的心是好的,但在行善的时候,要尽力地小心避免作出自己本无法承受的牺牲。 至于落实到具体行动,我想,我们能够做的是认真地对待所有内心的声音,因为它才是帮助我们发现“何为真正想要”的钥匙。无视这些声音并不会让它真的停止,它只会提高音量在心中回旋,直到我们被逼到不得不直视它为止。 当然也有想不明白的地方,Sister Luke对遵循戒律与救助病人无法兼得感到痛苦,如果ta在两者冲突的时候按照内心做出选择,比如选择打破戒律帮助人,其实也并不需要离开教会——只要做出选择承担打破戒律的后果就好了,好像也并不是什么很重的惩罚。 真正让ta感到痛苦的好像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的宽恕,平等的爱人,凡事尽善尽美,不受惩罚… 成为一个完人。 但是,留在教会里的其他修女都是完人了吗?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是在Sister Luke即将离去之前,ta和那个想要加入教会的女生Lisa(这姑娘在一腔热血地偷偷支援地下反抗军)之间的对话: “You’re not entering because of any personal feeling or admiration you might have on any of the sisters?” “No, not really. I don’t think so.” “I just want to know Lisa, because I’m going out.” “I felt you are going to.” “I’m glad you coming in.” 我们想要努力变得更好,好让我们深爱的人可以以我们为荣。我们总希望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事情来回报他们对我们的深爱。 然而,我们深爱的人,并不要求我们有多努力,更不要求我们做得有多好。他们爱我们,仅仅是因为他们单纯地爱着我们,而不是因为希望从我们身上得到回报才来爱我们。 我深深感动于那无私而伟大的爱。 无条件的爱往往最动人。 这样的爱,让想到最近看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贾小玲的妈妈李焕英表现出来对女儿贾小玲的爱一样,她默默地付出,只希望女儿可以健康快乐。 以及,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收养我,并且抚养我长大这件事。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没有任何要求,一路上只默默地赚钱养我,供我读书。而并没有希望我可以回报他们,只希望我可以好好地活着。But I always want to try my best to make them happy. And that's why I was deeply moved by Hepburns's father's love for her.
呵呵,一部模仿Robert Bresson 罪恶天使的奥黛丽赫本宣传片。
赫本惨白的一张脸,好憔悴。她的声音可真的好独特,女星里独一无二
Audrey Hepburn最最感人的一次演出,将路加修女的内心挣扎演绎得相当动人。
整整两个小时讲她如何经历各种考验,结果她终于成为一个被爱戴的修女后,却决定放弃。但想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那些真正全身心的去追求过的人,放弃时才更无怨无悔。拿不起的人何谈放得下。就像曾经听过一句话,说两个相爱的人分手时,曾经毫无保留付出的那个人,反倒是走得更干脆的那一个。
前面越克制到了结尾后劲就更足。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偏见的故事,storytelling没有故意引导观众去相信什么是对的or批判什么是错的。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在自我约束与自我解放之间寻求平衡
奥黛丽演的不错,就是片子有点闷
主题上多端寡要,自由派的宣传片
每种信仰每种生存方式都自有其意义和违和之处。宗教何尝又不是一种体制,只为适合的人准备。巫毒或神圣,痛苦或满足,请跟随你内心的方向。
有时候觉得宗教挺虚伪的,人真的能面对自己的心灵吗?或许只有信仰,才能理解。 看这个片感觉挺压抑的,一个未完的故事,虽然人生也可能就在这种迷茫中,结束。
说AH不会演戏的,看的片少也不用到处炫耀……
虽然奥黛丽有很多电影不错,但这部真的不行,勉强给2星已经是上限了。我不懂给5星4星的什么心态,难道因为是明星就该给那么多星?!!这部电影她的表现太一般了!!
从事宗教事务算是一种什么心态?上帝的妻子们。到底也没多少关于信仰。或者更多的是自我挑战?
早该结束了,拖拖拉拉。
没有比赫本更美的修女了银幕上除了安德鲁斯演的玛利亚。be a good nun then a good nurse境界是高啊。唤作我是宁死也不会剪掉长发的。pride & disobedience 这么有主见这么有质疑精神怎么好出家。战争带来的痛苦让她终于明白再不还俗就是自欺欺人cheat God。彼得芬奇精益求精的大夫能在刚果遇见真好。
1.长的要死。。特别是作为一部独角戏。。2.艳尼传~~~~如果指的是她内心艳丽,至少不能和修女外表的朴素达成一致,那么说明这个翻片名的还挺有想法的。。。3.港译(或者台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上的贡献不在于一直没有放弃意译,而在于一直没有放弃古典式的意译。。
“……尽管本片并不反天主教,但它对教会的描绘,迥异于当时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既非友善亲切的温情喜剧,也没有闪烁着虔诚光辉。它无惧于黑暗面的揭示,却摒弃了权威形象的刻板俗套。”
是修女,也还是美女
洛克修女的病症是对信仰的质疑而肺结核只是一个衍生物.
所谓信仰只是要人无限服从。故事有原型,一位不想嫁人想要实现个人理想的女人,其理想竟然只有通过做修女才能实现。手术做一半还要去祷告,这不合时宜的古代仪式活该被摈弃。最后一分钟我真想为主角的决定大声鼓掌!电影强调了个人挣扎,顺便说了这些比利时修女在刚果做的善事。怎么不再顺便提一下他们国王当年在刚果干的“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