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热映引发了网友对于战争电影的讨论。
关于如何评价《八佰》, 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人同意,有人反对,这都在意料之中。
在文章的最后,我写到:“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是《高山下的花环》”。
正好借这个机会,聊一聊这部我个人认为中国战争电影的NO.1。
国产战争电影十有八九都是抗日抗美,只有那一二分才聚焦其他战争。
《高山下的花环》的历史背景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可以上网查一下,我这儿就不科普了。
七八十年代,一个特殊的时期,一场特殊的战争,一部特殊的电影。
《高山下的花环》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谢晋。
狂放不羁的姜文对他崇拜不已,称他为“丰碑”;
国师张艺谋说,谢晋他们那一代导演比我们会讲故事。
影后陈冲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在中国能称为大师的电影导演不多,谢晋绝对算一个。
不管是红色时期拍摄的《红色娘子军》,还是后面令他名声大噪的《芙蓉镇》,亦或者是这部《高山下的花环》。
他都能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讲述故事、构建人物。
《高山下的花环》的主演分别为董卓、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扮演者吕晓禾、唐国强和倪大红。
当年的唐国强名副其实的小鲜肉一枚,只不过是另外一个称呼“奶油小生”。
那个年头,“奶油小生”算不上什么好词,唐国强因为这部电影成功转了型。
男主角吕晓禾凭借《高山下的花环》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帝。
还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苏大强”。
《高山下的花环》的剧情分为三段:战前、战中和战后。
战前,在部队的高干子弟赵蒙生想要调回城市,采取迂回政策下放到连队担任指导员,和连长梁三喜、排长靳开来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
就在调令下来的那一天,南边战争爆发,部队开拔。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赵蒙生随着部队南下。
战中,赵蒙生从一个纨绔子弟在连长的信任、战士的激励之下,成为一名真正的战斗英雄。
战后是关于烈士的善后问题,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讨论更是让今天的电影望尘莫及。
既然是战争电影,宏大的战争场景必不可少。
《高山下的花环》因为有部队的支持,所以在拍摄大场景时,一点儿也不含糊。
尤其是坦克、重炮、直升机,这种镜头几乎可以媲美好莱坞的越战电影。
战争的惨烈场面绝对空前。
国产战争电影中首次出现如此血腥的场面,应该就是这部电影。
场景再怎么宏大,战争再怎么血腥,如果没有反战思想,那在我眼中都算不得好电影。
我们应该有一个常识,为什么要拍战争电影?
文艺创作者拍摄战争电影不是为了报仇,不是为了泄愤,而是要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观众看完战争电影应该也是同样的感受。
所以,对于一部真正的战争电影来讲,反战很重要。
国产电影中反思战争的片子很少,《高山下的花环》是一个例外。
虽然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在倡导为国捐躯的理念。
作为师长的雷震在战前动员会上为全体军民打气;排长靳开来也对下属说,谁敢后退就一枪毙了他。
赵蒙生作为电影中最为复杂的角色,他从之前的胆小懦弱到后面英勇杀敌,也符合这种逻辑。
但看到最后,在残酷战争的洗礼之下,在战后内部矛盾推动之下,这种感觉逐渐减弱。
你所感受到的只是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正如电影一直在讲敌我矛盾,可讲到最后你看到的只剩内部矛盾。
反战之外,还有反思。反思的是官僚主义,反思的是当时的社会。
赵蒙生是高干子弟,母亲可以动用各种手段让他调回城市,甚至可以把电话打到战争前线的师部,要求师长对她的宝贝儿子另加看待。
梁三喜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他一生清苦,最后的遗书是一封欠账单。
他说:人死,账不能空。
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是少数。
炮排排长靳开来,他直言不讳、顶撞领导,反映问题从不缺席。
可在上头领导看来,他这是“爱发牢骚”。
干了几年一直是排长,直到临上战场,才被提拔为副连长,赏了他一个“送死的官”。
这样的英雄在最后,连个三等功都没评上。
除了这些英雄,有一个人物更加有意思。
赵蒙生的母亲,一个曾经立功无数、现在身居高位的“马列主义老太太”。
“马列主义老太太”这一形象在八九十年代电影中经常出现。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82年潘虹主演的电影《人到中年》;
1985年黄建新执导的《黑炮事件》里也有这么一个老太太。
这些老太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曾经是共和国的功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早已失去了当年的精神,变得自私,甚至有些刻薄。
电影里很多场景和台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三喜对想当逃兵的赵蒙生说: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他说这句话时,眼中泛泪。
当九连踏入越南境地,发现他们使用的、食用的都是中国援助的物品、食品。
当年越南抗美时,我们确实没少捐献。
讽刺的是,靳开来因为砍了越南的几根甘蔗,就失去了授勋的资格。
“200个亿换不回来一捆甘蔗!”
因为“批林批孔”时期的哑弹,小北京被敌人打死。
连长愤怒地说:批林批孔,批你奶奶的头!
赵蒙生在经历了战争以及战后那么多事,他对自己的母亲说:咱们离开人民太远了。
梁三喜的母亲说:你是一个军长,送自己的孩子上前线,我哪怕只看到这一个,就这一个,中国能兴旺啊!
银幕前的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难受,我们会流泪。
流泪过后呢?我们更应该思考。
老生常谈再说一句:看电影得思考,如果只是为了打卡晒照,那就真的很可惜了!
同志们,现在战争就要打响了,我的千军万马正要去前方杀敌,拼命,流血。可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军里发生了一件奇闻怪事。这些年我也打了很多仗,算得上是身经百战了吧?可百战中遇到这种事,我还是第一次。所以今天我的老毛病又要犯,又要摔帽子,骂娘。
有这么一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了不起,很了不起哟!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的前沿指挥所。我想同志们都知道的啊,这个时候,我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啊。她打电话做什么呀?她要我关照她的儿子,让我把她的儿子调到后方,把我的指挥所变成交易所。他奶奶的,走后门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
她的儿子何许人也?此人原是军机关的一个干事,眼下就在你们师某连当指导员。我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谁敢把后门走到战场上。我偏要她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
——《高山下的花环》
1、人,把人当成人的战争片,我们总是弥漫着一种气氛,仿佛上了战场的战士马上就不应该是人,他们应该视死如归、他们应该无所畏惧,他们总之不应该有人的七情六欲、人的恐惧害怕,看看战狼、亮剑、长津湖,看了后都感觉自己上场手撕鬼子只争朝夕,都感觉是我们的征兵广告。而这部戏,人文主义,看得到鲜活的生命,看得到有缺点的闪光的人。
2、现实反讽,不管是干部来团队,抽烟抽两种,抽屉藏饼干,金句先写好,炮弹打不出,中央慰问团标准等等,那个年代的人谁心里不清楚?他本来就是你我他,把自己摆进去,谁也免不了俗。现实主义,说的就是我们自己,反思,如果是我们,最后我们敢去吗?这种成长,我们能承受吗?
3、真实的感情,最能打动人。记得,儿时的扩展阅读里面有这本书,读到韩玉秀冰天雪地推车卖猪还债,记得烈士最后的抚恤金不足还债,只觉不能自己。电影很好的拍摄了有性格的靳连长最后拿不到军功章,老实人梁三喜的母亲和爱人走路来连队,军长的儿子死后父亲给爱人写的信,真情实感,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铺垫,观众已经深深认识了他们,树立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看到身后事,不能不被这来源于真实的中国的国情所感动。想想现在电影地可笑,悲恸于烈士们被物化虚化。
乱七八糟也说不出个啥,推荐大家自己看看,感受好电影能给我们带来的真情实感。
向对越反击战的英雄们致敬,向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致敬。
有勇气讲真话,干实事儿。这部电影似乎就是在诠释着靳开来的言行。无论是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都好,个个战士都是有血有肉。梁三喜从头到尾对大伙儿的照顾,特别是对赵蒙生的体贴,察言观色,顾全大局,都是一个很好的连长,正直的他在出征前夜营地里头对赵蒙生说得那番话,也骂醒了赵蒙生。
赵蒙生作为大家子弟,确实是一直过着体面的生活,本来就没打算吃苦,就是为了仕途走走过场。但是梁三喜的那句话”你手里拿着的是军装“,也在他心里落下了一份很重的分量,上了战场后也看着他的气魄上来了,确实是下部队才是真正历练人的,在这儿看到了每一位战士的真性情,才认识到以前高高在上的自己其实就是个狗熊,在战场上见分晓。
而和赵蒙生对着干的靳开来,则就是个嘴欠,但很正派的人。天天笑嘻嘻的,拿连长还有周围的同志开玩笑,也不忘自嘲一下自己,就是个滑稽演员,但是也唯独他,才有勇气敢向富家子弟打抱不平,有脾气。正也是在战场上,被提拔为副连长的那一刻,他剃光了头,神情凝重地目视前方,他知道自己需要担当起来了。
这不同于其他战争片的一面就是,这部影片讲没有开战前,各个战士的家庭与私生活,在连队生活或”忍耐“的缘由,平时训练的朝夕相处,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看到了各自的心路历程。打仗之后,烈士家属的到来,看着自己的儿子埋在了高山下,长眠于此的心痛,对于靳开来的不公对待,赵蒙生对梁三喜以及各位战士的愧疚,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战争场面能表达出来的。玉秀在三喜坟前,只能摸着他的牌子痛哭流涕,哪怕走路过来,也要节省着车费,为三喜还上欠同志们的账单,这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还有靳开来他媳妇从指导员口中得知丈夫生前的英勇事迹,而不是因为过失而剥夺了勋章时的释怀,还有雷军长的家国情怀,看着牺牲在战场上的儿子时仍惦记着的民族大义,这些都是军人,人民子弟兵的品行呀。
这四分都是给文戏的,拍得确实有滋有味,但是战争场面就缺少了一点震撼,更多都是枪声此起彼伏的轰鸣,战士冲锋的场面不够壮阔,也没怎么看到几个敌人,这是遗憾的,也很可惜没看到靳开来作为炮排排长的击杀场面,这是比较遗憾的。但冲着剧情,这4分,值得!
一起看《长津湖》和《高山下的花环》是件有趣的事情。它们的侧重点及叙事方式可以说毫无共同点。
《长津湖》里的人物太不“人”了。战士的个人被无限缩小,无限扁平化,趋近一种符号,宣扬着中国人不怕死和英勇的精神。我们应当发问:真实是这样的吗?战士们有家人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只是普通的人,他们没有一丝的自私和懦弱吗?甚至如果他们无私、他们无偿奉献祖国,或许更该发问:这应该吗?《长津湖》宏大的叙事使观众热血沸腾,我们觉得战士英勇,可是我们真的把他们当作个体的人来看待了吗?似乎观看完影片,反而觉得在弘扬战争。
一味弘扬政治正确在试图慢慢削弱个人意志:我们埋头向前冲,冲进子弹里。我们只为国家而活,为国家而死——我们是谁?不重要……
我很喜欢《高山下的花环》对战争场面的删减。没有壮观的场面,甚至都没看见敌人。它聚焦在每个战士在战争前、中及后的改变,它把战士的个人放大,使人物形象饱满。甚至连家属(女人)在战争中的位置也使用大量笔墨描绘。
主角们死亡得很迅速,没有壮烈的音乐和氛围渲染(煽情),甚至可以说是很突然地、不起眼地。但是转念一想,或许我们被慢动作bgm的死法染上了刻板印象。真实难道不就是这样吗——生命的逝去就是一眨眼的功夫,还没来得及回头看一眼惨叫的源头,那人就已不在了。哪有功夫交代后事、留遗言?
反而《高山下的花环》中战士的死亡比《长津湖》更令人唏嘘。
战争带来了什么?它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对战士的影响是什么?对家属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我认为《高山》比《长津湖》诠释得更完整。
我并不是在说不应该为国效力。我只是认为:我们在往前冲时,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
中国电影在倒退,真的。
30年后的《芳华》竟然还比不过当年《高山下的花环》,谢晋导演牛逼!
黄昏将至,我们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那些身强力壮的士兵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愿后代子孙铭记历史,惟愿青山不老,忠骨永存,惟愿国家强盛,无敌来犯,我们的英雄能够不再流血牺牲。
至高牺牲都是温饱生活 都不曾享有的人做出来的。唐国强演出的指导员,望好里说是高富帅接上了地气、受了真正的人的薰陶;望坏里说,就是安插进去化解阶级矛盾的洗地侠。宣传干事那个角色在30年前,就隐隐透出了一股微博大V兼公知的味道。
唯一还能让我们感知新时期硝烟的记录,仅评这一点,就具备了应有的价值。
我只用一句话来表示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我差点没在公司里哭死。第一次看电影如此。
他们默默地死去了,沉默,像脚下的土地,像地里的粮食,连留一下一句遗言的机会都没有,只有靳开来留下一句话:“让大伙儿吃甘蔗。”
这部电影我肯定看过,但是确实没有印象了,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原著小说,应该说,在80年代初期出现的原著小说思想性相当超前的,说实在,这片子放在今天,可能都要禁映,反应的问题实在是太尖锐了。
我想说的是,这电影之所以成功,不是应为导演的能力,是因为书的作者,我们应该感谢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你看过书,再对比电影就知道,电影上的东西基本上找不出跟书上不一样的,情节、动作乃至对白,基本完全一样,我甚至怀疑根本没有剧本,剧本就是那本小说
8/10。批判大于歌颂,臭弹失效招致部队牺牲,上级用尺量图瞎指挥,副连长开路牺牲却因生前话直不予评功,革命干部家母亲打电话到前线开后门。后半段以人死不赖账为主线揭示老区人民的贫困,收阵亡通纸书、遗物等桥段含蓄处理为哭坟高潮释放巨大情感,烈士归来及家属的人物关系层层递进、结构线索流畅。
借着《芳华》,看一下这部,人物塑造情感充沛。
三十多年后再看才发现是谢晋导演的,唐国强演的小白脸,是斯琴高娃演的东来嫂。战争场面堪称巨制,飞机坦克在当时应该是让人叹为观止了。这电影打100分的话,战狼什么的15分吧。
不论是真实出镜的武器装备(62坦克,170,56等),还是战术动作细节(单手换弹夹,三三式等),还是对尖锐问题的反映(WG十年对工业体系的影响,高层特权等),处处透着认真和严谨,秒杀一众当下敷衍圈钱的片子。
一部表现和平时期战士的影片 将战争作为背景 突出的是人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情感 而人是社会的人 是社会矛盾的承载体 在战争背景下将凝聚强烈情感指向各种矛盾一一展现 有对走后门不正之风的批评愤慨 在对四人帮倒行逆施造成灾难后果的愤懑 有烈士留下的带血的欠账单 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撼动人心引人思考
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
国产五星,千禧年之后中国的电影最大的毛病,还是情感的缺失,导演当商品做,不带情感,标榜冷静克制,虽然八十年代电影滥情,但这种电影里的真情感,现在是在也看不到了
8.7你是大山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高干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军长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 你们也是祖国的孩子 祖国是我的,也是你的 生,血液流淌在一起 死 ,军魂葬在一起 你是祖国的孩子 思念写成的书信最终变成一张还不完的情感欠账单 你是祖国的孩子 享乐的吞云吐雾最后烫成了浴血重生的疤痕 你是祖国的孩子 军衔庇护的免死金牌最终换成了英烈勋章 祖国是你的家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各自有家 生,为了小家而守护大家 死 ,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
爷爷跟我们讲过,抗日战争时,第二天他被派第一个去炸碉堡,前一晚,把他叫到指挥所,给他做了一碗红烧肉践行。第二天,日本兵夜间转移了,才捡回一条命。朝鲜战争时,他们连打到只剩他一个人,捡回一条命,后为了让连队留种,把他调到指挥所当电话员。有次战役中,电话线被炸断了,军长要他们半小时必须连接,否则电话员挨个枪毙,可线断了再拨打也无济于事,第一个电话员就地枪毙,我爷爷第二个,后在指导员提醒下,爷爷是军官,枪毙需要组织汇报,所以没有枪毙成,捡回一条命。后来接线过程中,他的最好兄弟跟他并排走,一颗榴弹炮当爷爷面直接把兄弟炸成了碎片,瞄的不是他,捡回了一条命。爷爷打了日本人,打了解放战,打了抗美援朝,洗澡见他满身弹坑,其实战争离我们真的不远。不经历战争的人,不知何为太平,何为珍惜。爷爷已经走了19年了。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我觉得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了,再见伟大的八十年代。电影中表达的情感到今天依旧能打动我,战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真挚而热烈。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二百个亿养个狼。赵蒙生,名字起得好,赵家从沂蒙老区那样的群众中诞生,千万不要忘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