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大师展,天山剧院厅,2k修复版,8.2分+
1,主人家在摄影机中反复出现的墙上过道镜,如同红楼梦中的“正照、反照风月宝鉴”,影射着片中角色正面是人,背面是鬼的本质。猫看着镜中的自己,辨不清是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电影中的男子们,如同动物本性附身,辨不清哪个是主,哪个是仆
2,“我正在独自爱着你”的后半句,原来是“请赐予我死亡”;共同拥有过一个女人,原来是消除阶级差异的最佳“良药”,这样表面冠冕的等级差别实在可笑
3,室内摄影机走位确实精彩,但我们不可忽视同样出色的前半段餐厅戏中,镜头不断切换的两对情侣/一对朋友/一对神父,“四”这个数字也对应着本片两男两女的四重奏关系
4,镜头语言也颇具特色,印象深刻的两处:巴瑞特在电话亭给情人打电话时,亭外四位女生的短裙性暗示已昭然若揭:托尼与薇拉在夜晚对视之际,未关紧的龙头水滴,如同角色的心跳,砰砰砰充满紧张
5,作为新人的Fox真像大卫•鲍伊,好看极了。Dankworth诡异的配乐,为全片增色不少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
译者:覃天
校对:易二三
开场镜头:灰蒙蒙的冬日,伦敦切尔西区的一个小公园,道路旁光秃的枝桠。画面的一端出现了电影的主人公巴雷特(德克·博加德饰)的身影,他站在一家浴室用品店门前,门店上的广告语是「清洁的生活」。然而,在约瑟夫·罗西1963年的电影《仆人》中,巴雷特却是一个肮脏、令人不快、冷酷的角色。
他自信地踱步穿过公园,不动声色地走进了一座优雅的房子里,穿过迷宫般的房间,这里的一切显得空空荡荡,破败不堪,但与剧中的人物一样,一场深刻的转变即将到来。
德克·博加德从早期就开始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并与导演约瑟夫·罗西筹集了本片的演员阵容与资金。既然有了博加德的加盟,就需要一位同等分量的女星,于是在彼得·格兰微尔《落花流水春去也》(1962)中有过出色演绎的演员莎拉·米尔斯自然成为了《仆人》的女主演。
詹姆斯·福克斯饰演托尼,这是他的第一个大银幕角色,至于托尼的女友苏珊,博加德推荐了温蒂·克雷格,他曾与温蒂·克雷格在巴兹尔·迪尔登的电影《心灵扭曲》(1963)中有过合作。《仆人》的剧本显然没有过多地描写这些人物的背景,但演员们对每场戏都有极高的控制度,他们将各自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定归功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积累。
在博加德的自传中,他为《仆人》这部电影所留下的文字,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电影要多得多。早在1954年,当约瑟夫·罗西和博加德在合作《沉眠之虎》时,博加德就从导演手里看过罗宾·马格汉姆所写的《仆人》的原著小说。那时,罗西觉得博加德就是小说中的托尼——一个刚从殖民地归来的,出入上流场合的年轻人,他想要为自己找一个男仆。不过到1962年这部电影开始拍摄时,博加德的年纪已经有点不适合托尼了,但罗西仍然决定让他在影片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他被邀请扮演巴雷特时,博加德暗示拉尔夫·理查德森会更适合这个角色,但洛西对巴雷特的设想可不仅仅是一位陈词滥调的英国管家那么简单。40岁出头的博加德仍然十分英俊,他为这个角色增添了一抹阴柔又险恶的特质,很难想象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巴雷特。
博加德微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外表,以贴合角色,结果令人惊叹。他让巴雷特的发音偏向于英国北部的口音,通过台词,将这一人物时而做作、时而粗俗的特质展现了出来。对于不同的对象,他善变地更改着自己的言辞,并且在电话外恶毒地向一个女人说出了粗俗的词语。而当托尼对这栋房子樯的颜色做出种种设想时,巴雷特却断然说:「时下最流行用华丽的红色和紫红色做结合。」当托尼和女友苏珊共进晚餐时,巴雷特造作地戴上了白手套倒酒。
与约瑟夫·罗西以及编剧哈罗德·品特在《仆人》中合作,对博加德是一次新的体验;他和最尊敬的导演、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一起拍摄了一部杰作。
《仆人》是品特的电影首秀,这个剧本足够精巧、老辣。对话之间,语气的停顿、强调都具有深意,博加德说台词时,好像在细品其中的滋味。英国国家电影学会(BFI)收藏的罗西和博加德的剧本手稿中,记录了他们拍摄中对台词做的细节上的更改。例如,巴雷特做的菜从「烹烤龙虾」变成了「芝士蛋奶酥」,把「凯撒沙拉」改成了「田园沙拉」,因为英国观众对前两道菜一无所知。在巴雷特和托尼激烈争吵的那场戏中,博加德加上了自己的批注:「是谁把你的裤子洗干净了?又是谁在你走后收拾了浴缸?」这显然是一种恋人吵架时的口吻。
这样的修改显然是商业片所不能允许的。在银幕上,博加德往常更多是一名明星,一位偶像。他最为大众所知的是在拉尔夫·托马斯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医生》(Doctor)中出演的角色。
明星身份实际上扼杀了他的舞台生涯,因为狂热的粉丝会在表演时尖叫并冲他喊叫。银幕作品偶尔也会给博加德带来一丝满足感:《浩劫孤雏》(1952)和《受害者》(1961)是为数不多让他感觉到电影表演可以带来回报的片子。在《仆人》中,他发现自己可以自由地围绕细微的差别和情感——而不是按照精心安排的时间表来精进自己的表演,这让他感到振奋。
对媒体,罗西公开称博加德在《仆人》中的表演对于之前的角色来说是「令人震惊的创新」。另一位评论家则宣称这部电影是「博加德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温蒂·克雷格回忆说,博加德在片场对自己照顾有加,他的指导与鼓励和罗西直率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仆人》的拍摄从1963年1月28日一直持续到了3月29日,那时正是英国最冷的季节,严寒的天气和连绵不绝的大雪为影片平添了一丝荒凉的基调。罗西在拍摄过程中患上肺炎时,博加德还做了部分的导演工作,进一步凸显了他对这部电影的责任感。
电影中的这所公寓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角色,它不同寻常的布局加剧了电影的不安感,令人迷惑。托尼让巴雷特来装修这栋房子,并从父母家搬来成堆的家具。对这个「家」来说,巴雷特和古董画、银盘一样都有些显得不合时宜。然而他逐渐掌控了局势,最初他像一个保姆一样围着托尼,后来他的举止则更像一个沮丧的妻子。
从一开始,苏珊就在嘲笑巴雷特的自命不凡,这部电影核心的权力斗争就发生在她和巴雷特之间。她是一名现代的年轻女性,有点被托尼老派的作风搞糊涂了,但她很早就把仆人巴雷特当成了竞争对手,但事实证明,苏珊想要成为女主人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
博加德通过声音、服装和肉体巧妙地刻画了巴雷特的转变——从卑躬屈膝的仆人到一名放浪形骸的道德纵欲者。随着他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他不再谄媚奉承托尼和苏珊,而开始讽刺和挖苦他们。当一切逐渐失序,他抛弃了精致的西装,开始穿起了睡袍。
博加德给《仆人》和巴雷特这个角色带来了一种缥缈又切实的邪恶感。托尼好像是这场实验中的一只小白鼠,节节败退。起初,他们像学生一样一起生活,玩着简单的游戏,但托尼开始变得幼稚、失控,无助地依赖着巴雷特糜乱的生活。
苏珊最终承认了自己的失败,退出了这场疯狂的游戏。尽管她一开始挑战了巴雷特的统治地位,但她对托尼的贬低造成了最后无法挽回的局面。她最后一次来到这所房子,就是在片尾那场怪异的「派对」上,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场景。当她离开时,她扇了巴雷特一巴掌,把后者吓了一跳。但随后,巴雷特却暖心地为苏珊披上了外套——让她免受外面的寒冷——这是一个值得「敌人」尊重的举动。
虽然《仆人》在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广受赞誉,但在美国并不受欢迎——观众不认识博加德。美国的发行商发现,在《仆人》赴美宣传期间,不论是《今夜秀》还是《明星猜猜看?》对博加德都不感兴趣。托尼·理查德森的《汤姆·琼斯》却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美的观影浪潮,迅速地盖过了《仆人》低沉、阴郁的「艺术气息」。尽管博加德和摄影道格拉斯·斯洛科姆都分别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但是《汤姆·琼斯》却席卷了从威尼斯、金球奖到奥斯卡等主流奖项,无疑风头更劲。
电影的遇冷对博加德和罗西无疑是一个打击,但他们之后又合作了三部电影:《国王与国家》(1964),《女谍玉娇龙》(1966)以及品特与罗西最为称赞的联手之作《车祸》(1967)。在回忆录中,博加德说,每部电影的拍摄过程都是一场痛苦的、令人精疲力竭的、绝望的战斗,但比他在过去15年里拍摄的商业电影要有更多的收获。
博加德选择与具有艺术眼光的导演合作是正确的。他与罗西合作的诸多作品,以及后来分别和维斯康蒂、法斯宾德拍摄的《纳粹狂魔》和《绝望》,让他得以展现明星身份下的表演才华。
利用情感上的依赖,对一个人进行各种各样的“虐杀”,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PUA行为。这会是一个被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然而这个话题之外,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剥夺,非公平方式下进行的某种情感剥夺,以至于被剥夺的一方,短时间内失去了反抗的能力。之所以一个人被PUA,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信,如果他不信,PUA也就不会发生。信的基础来源于付出与回报,如果某个人信奉付出就会有回报,那么当他付出的时候,如果迟迟没有回报,最终只会越陷越深。PUA也就会因此而发生。
今天个大家推荐的电影大概说的是一个PUA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并没有单纯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某一件事实。而是站在了某一个视角之下,为我们展现出来某一种客观存在的现状的一种可能。它没有整体性的偏向某一方,只不过克制的陈述了一个故事。
《仆人》说的是两个不同阶层之间的情感维系的故事,托尼是一个搬家到伦敦的公子哥,他雇用了一个仆人巴雷特,然而巴雷特表面上是一个悉心的奴仆,实际上却有着缜密的心思。托尼的女友苏珊对于巴雷特心怀疑虑,然而这种越来越重的疑虑并没有使得托尼对于巴雷特的看法有任何的改变。然而当巴雷特带来了自己的“妹妹”薇拉之后,托尼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
渐渐的,托尼与苏珊之间的感情变淡了,而这种淡化却在薇拉身上变得的浓郁起来,托尼渐渐的陷入到了薇拉的情网中不能自拔,然而悲剧发生了。某一天,突然回家的托尼与苏珊撞破了薇拉与巴雷特的好事。原来这是一个骗局,感觉被愚弄的托尼赶走了巴雷特和薇拉,与此同时,苏珊也离开了他。
某一天,在一个小酒馆,托尼重新遇见了巴雷特,两个人不计前嫌的又走到了一块,此时,托尼重新接纳巴雷特之后,渐渐的开始了自己的折磨计划。巴雷特不堪其辱终于爆发,托尼看似成功的复仇,然而主仆二人之间的关联与维系再一次的崩塌。这个轮回之下,托尼得到了什么?苏珊看到了什么,巴雷特和薇拉获得了什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但是一切却都回不去了,为什么回不去,因为面目全非。
这是一个反转了好几次的故事,托尼一开始和巴雷特是主仆关系,而且两个人的地位是模糊的,正由于两个人的地位模糊,托尼和巴雷特之间的地位也是清晰的。这并不是文字游戏。在托尼看来,绅士与被看作是绅士的仆人之间本就该亲密无间,心有灵犀的,而巴雷特刚好符合了托尼对于完美的主仆关系的幻想,最终,托尼看来巴雷特是非常适合在这个屋子里呆下去的。而巴雷特看来,托尼不仅仅是一个好的主人,更是一个趋近于好友的人。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逐渐的变近,达到了主仆二人的最高境界。
然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后,生活中的托尼和巴雷特就开始泾渭分明了。苏珊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冷静去看待这个事件的人。苏珊知道主仆关系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界限的,这种界限是无可逾越的,一旦某一个人超过了这个界限,整件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苏珊认为巴雷特越界了,而托尼对于这种“越界”显然没有很好的认识,反倒是认为苏珊小题大做。然而故事继续往前走,苏珊所担心的一切都发生了。
巴雷特用自己的“妹妹”使得这种越界更加的肆无忌惮,而托尼并没有在这种界限面前控制住自己,反倒是越陷越深了。此时此刻,主仆二人的关系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不是苏珊关键时候跟托尼撞破了巴雷特与薇拉的谎言的话,这样的主仆关系便彻底的反转了。然而该发生的一切并没有被捂住。托尼看到了眼前的一切后,惊呆了,瞬时间一切都支离破碎了。伤心的他再见到巴雷特的时候,想到的只能是报复。
被报复之后的巴雷特最终不堪其辱,然而离开本来是一种选择,但是巴雷特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跟托尼再一次较上了劲。最终,托尼不是巴雷特的对手,而巴雷特成功的战胜了托尼,成为了新的主人。漂亮的反击之下,托尼不堪一击,且就此继续沉沦。
关键时刻,苏珊再一次赶到现场,只不过这一次,托尼再也没有被成功的唤醒,苏珊自己也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力不从心。苏珊在面对巴雷特的攻势之下,也渐进沉沦,最后时刻,苏珊清醒了。眼前的一切失去了掌控,她伤心的离开了,留下了托尼只能在自己亲手营造下的漩涡中,继续沉沦。托尼失去了希望,这是从一开始选择巴雷特就注定了的。
谁才是奴隶,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准确地预知,托尼想要某一种生活,更想要一个合适的仆人,然而当他跟巴雷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两个人不再是泾渭分明了。巴雷特想要一个好主人,当好主人跟好仆人结合在一起,主仆关系就会更加的混乱无章,谁才是奴隶?谁能说清谁才是奴隶。
……
你好,再见
罗西最好的作品。对门,窗户,镜子产生的声,光,影反复使用,将四层构造的房屋的空间距离彻底消解掉,融为一体。而主仆的上下阶级关系伴随着空间的格局变化也被反转、消解。
"Jeeves & Wooster" goes wrong 隐喻丰富的下克上,最喜欢的金发/黑发配对之一。说后半转折生硬的人真是不懂哎,这么欢的两个男人同居生活场景63年时哪里去找,James Fox的笨蛋少爷形象绝妙。终于出了英文字幕品特可以瞑目了。
荒诞的戏剧,最后半个小时感觉没是前面的好,精神依恋溃败的颓废相,让我想起了谷科多的戏剧,可怕的孩子们。摄影和布景非常出色。
精妙绝伦的建筑·影像,比[寄生虫]更隐秘幽邃。1.同为登堂入室与反客为主的题材,不仅映射出阶级权力关系,还剖露出异性与同性间的性别权力角斗。2.小楼内的幽闭空间不仅成为权力斗争的舞台与地位互换的象喻(楼上楼下),更充当着透视角色内心的照妖镜,一如不断复现的扭曲镜像。3.流畅运动长镜与静物描摹相结合,调度与构图均意味深长。4.第一次餐厅约会段落中,以几桌男女主周边不相关人物的对话来侧面诠释主角心境与命运(“监狱”“偷偷说”),摄影机镜头恍若占据了某一食客的位置,结构起对后景中主人公的偷窥视角,并间或插入来程中的男女仆镜头。5.间接的情欲戏拍法:渐强的滴水声&时钟滴答,沙发背面与镜中缩影视角。6.楼梯墙上与浴帘上的可怖人影。7.于拥吻与争吵时“冷面旁观”的古典油画与雕像。8.水晶球中颠倒的主人像。(9.0/10)
前半部张力十足,后半部流于形式,剧情转换过于生硬突兀。4星半。
重看。内景戏的超然调度可追平波兰斯基一生最好的作品。编剧与导演的完美配合的产出,中间一大段让人发疯的视觉元素输出和长镜头表演让人震惊。立足于此的除了对普通电影中话剧暗示成分的剥夺与拆分运用(内部空间的不明了以及越来越多的不可预知其象征性的女性角色的出现),还有对超现实的事件发展的大胆构思(后面的精神强暴戏以及类似于群X一样的午夜派对),太牛逼。甚至与两个男性角色之间的同性恋议题,以及精神上的外化分析都有太多可以思考的地方,细思恐极的文本。i'm finished,i'm done.对生活的恐怖的最高反射。
这个片要是以现在的角度被翻拍一定很黄很暴力!有个小亮点,Tony在Hugo离开后躺在他床上哭的时候,哎哟喂...镜头带到了那张墙壁!
Masculinity wounded, innocence lost, classes inverted, each frame is filled with so much nervous energy that the characters scrutinized in either mental close-up or confronting par de deux almost burst out of the screen. A transcendental masterpiece.
当主人对仆人产生了心理依赖,他们的位置就倒转了。 Dirk又一次强大的演出 James Fox和黑白摄影都好美
2021-3-13重看;4·5;主仆关系颠倒想起雷诺阿之《布杜落水遇救记》,并给予后来的《寄生虫》不少灵感;开头进屋的长镜非常有效,瞬间完成主/客体转换,暗示人物关系,交代房屋结构与具象化的“阶层”壁垒,游走其间的室内镜头调度堪称绝妙,结合光线变化(情绪流转)、镜像反射(几次镜像都与情节转折同步)、静物描写,心理戏呼之欲出;饭店内几对顾客互为景深(从旁观的角度偷窥),环境声效很棒(水滴声音暗指的紧张)。影片整体基调略怪异,神态腔调都很暧昧,隐晦的同性元素。
该片是约瑟夫·罗西和哈罗德·品特合作的第一部作品,一鸣惊人,之后他们合作的另外两部作品,也都取得了成功。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他撰写的剧本,难免有舞台剧的影子——寓意深远,空间狭小。“当主人依赖上仆人,仆人就成了主宰”。这样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宫廷中找到许多案例。
忽视剧情逻辑,导演讲述再有深度有什么用,不如直接打标签好了。
托尼再次雇佣巴雷特的时候,他已经输掉了他的自尊,这为巴雷特将这间公寓转变成淫窟提供了先决条件。纵观巴雷特的行为,确实有种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故意不敲门破坏托尼和苏珊独处的场面就是为了产生压抑感,而安插维拉则是让这条大鱼自己上钩。主仆关系由正常变混乱直至完全颠倒,真不失为一出好戏。
尽管[仆人]的场面调度纯熟得无与伦比,但这最终是一部费解的品特作品。他最关心的该是人物之间的权力地位关系,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话语来实现权力,而他们本身的心理则并不重要。这里的四角关系包括了颠倒的主仆地位和倒错的男女性权力,到了结尾他显然不知道怎么收拢了,于是索性扔个炸弹统统炸掉了事。
二流剧本、一流导演。镜语复杂巧致,几乎把屋内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可惜主题探讨虽多样但又较显直白乏味。
自古黑金出CP的起源,完美诠释了大腐列颠精神。风流倜傥的少爷和扮猪吃虎的男仆,不是基情胜似基情。男仆一步步把主人pua到不能自理,女人们全成了炮灰。估计是因为时代不敢明搞,放到现代绝对往19禁开车。什么?导演是想拍阶级地位反转?我信你个鬼~~~
只有仆人这样时刻生活在他人高压之下的人,才能洞悉上流社会的一切,才能看透上流社会的空虚与堕落,才能有反客为主的狂妄。
全劇結束…感覺怪怪的…如果說僕人處心積慮…但很多地方可以下狠手但還是沒怎麼樣……但是CD2中間那段老夫老妻模式很萌…感覺用力過猛而且沒用對地方……
非常精彩。多重的、精心设计的且具有指涉意义的人物关系、剧情、对白和视听,随着故事推进逐层展现人际阶级和欲望的变换交融,绝不一口气把所有都告诉观众的作品。饰演牧师的是出演库布里克《发条橙》《巴里林登》的Patrick Magee。Wendy Craig长得像Sally Hawkins。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本片还觉得《寄生虫》很好的观众,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牛逼啊!!!调度和摄影构图简直了!最后一段真是基得无法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