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魔幻画面的犯罪片,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无辜的活泼可爱小女孩被邻居残忍杀害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选取死去女孩苏西的视角和采取散文式的叙述方法讲述了一个魔幻主义的犯罪故事。
电影镜头画面很美,电影视觉效果够奇幻,但整体节奏太慢情节些许拖沓,并没有松散出多少内涵来,电影表现力还不够,有些混乱,其实故事很简单,让人紧张的部分就只有一部分,而片子运用一种独特视角讲述故事来揭露社会体系的不完善和家庭面临突发事件的脆弱性,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脆弱,很巧妙的揭露了家庭矛盾,作用灵魂每天执着回家来刻画了女孩不愿离开家里,对家的执着心里。
影片没有所谓的结局,猥琐大叔并没有被绳之于法,拥有过短暂生命的苏西也没有上天堂,观看后觉得整个人很是压抑,一想到这是真实事件改编迩来的就更难过,当今对于恋童癖的新闻也不少,拍成电影的也屈指可数,虽说是有弱者对惩治罪犯的无力感和家庭要重新爱的感悟,但表示还是接受不了结局。
可是,残忍的现实是所有主角不一定到了结局才会死亡,所有的犯罪片不是都惊悚、悬疑,不是所有的罪犯、恶人,最后都能被绳之以法,还有不是所有的被害者都能沉冤得雪。这种电影难就难在如何把现实赤裸裸地揭露之后还被大众接受,这部片子它是做到了的。
差点错过又一个打上镁光灯就成了器的精灵!好在我的物质性嗜好,驱使我膜拜彼得·杰克逊的特效,所以,我啃上了【可爱的骨头】。于是,幸哉,我得以看到,有琥珀色眼睛的“洛丽塔”就那么奔了出来。其实,在两年前,这小家伙就在【赎罪】里,让影评人中的“纳博科夫”门徒,惊艳了。只是,我当时对“不列颠的太平公主”甚为反感,导致了我对这丫头的无感。
庆幸【可爱的骨头】打上了新西兰和彼得·杰克逊的标签,有了“魔戒”在手,彼得胖子在特效领域的大碗指数,几乎飙过了乔治·卢卡斯。预告片的绚烂,就直接让我脊骨酥麻了。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无从比较两种载体下,情节的优劣。但是这个情节在电影手法的精加工后,我觉得应该是在一番老套说教的藩篱里,挣脱出来,仅是色彩和光影的创意,就足以让我们完成对天堂的全部想象。哪怕中土国王,在这片天地之中,估计也无心恋战了。特效的鬼斧神工,让我就像看到22世纪做的“国家地理”。冲击视觉、刺激感觉的创意,只能用“啧啧啧”来形容了!
说回演员,西尔莎·罗南13岁,扮演14岁的苏茜,角色定位该是本色演出。但13岁的尴尬就是:可以天真,但容易失足于幼稚;可以成熟,但容易失衡于自负。过犹不及啊!西尔莎用让我们瀑布汗的演技,证明,这担心于她,纯属观影者自己找抽。她的气度很像同龄的范宁,但风格又不同于范宁。片中,她的角色其实不是一个女孩,而是一个通透的灵魂,她需要赋予灵魂一种挣扎的情感。起初,她天真可爱、活泼单纯、骄纵任性,这原本该是这个年龄段的本色;但随后的张皇失措、逼仄气喘、压抑惊恐、甚至后来的仇恨愤怒,都让我们很难判断她的本色是否合乎年龄。以她的阅历该是难以承受角色之重的,很难想象她是如何用仅有的肩宽,担起这样的情绪层次。成人说最难和孩子、动物对戏,那么请问:要一个孩子对着绿幕,驾驭想象,和空气对戏,和前者的难度相比又何如?西尔莎在【骨头】里的精彩真的堪比【第六感】奥斯蒙特(不过,愿主保佑丫头长大了可不能像奥斯蒙特那么残,阿门)。尤其,电影后段令人窒息的灰糜阴暗,让胆小的我差点要放弃了,硬是西尔莎坚韧担当的眼睛,撑起了我的勇气和感动:尘埃到底落下,那个惨剧的深坑,终于掩盖,那根可爱的骨头不在了,但生活的伤口还是会愈合,就像没有主角在场的电影,其实是可以继续的。
蕾切尔·瑞兹还是那么有味道,马克·沃尔伯格又让我萌生恋父情结。好些个豆瓣友叨叨:他俩太面,一路情节都僵硬着表情。但我愣没看出由头,好吧,我承认我就这点水平,我还就待见这对父母了。
好久不见的苏珊·萨兰登,还在片中最沉郁的一段,玩了一把嬉皮士。由此可以想见影片的万花筒韵味。萨兰登的实力其实一点都不输于梅丽尔·斯特里普,只是比起梅姑的敬业和专注,萨兰登显得个性为先,所以她更像我的菜。
因为看好多电影总是要么矫情得反胃、要么生冷得发颤,我差点就不指望还有电影能让我哭的。当小弟弟揉着眼睛对爸爸说,他看到苏茜回来了时,我鼻子里PH值小于7的气体蹭地就冒了起来!
甚嚣尘上的阿凡达,让我非主流地反胃。而看到豆瓣上一边倒地向【可爱的骨头】拍砖,我反而来劲,不是我要标新立异,是我真的共鸣了,这年头看个电影,不就是这点追求嘛。什么时候在我们天朝,也能有心做出这样一部儿童题材的成人影片,那我砸锅卖铁也要给广电局献血。
爸爸的书桌上有个雪花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围着红白条纹围巾的企鹅.小时候爸爸抱着我坐在他的大腿上,他拿起玻璃球,把球翻过来,让雪花飘落在玻璃球的顶端,然后很快的把球翻转回去。我们看着雪花飘落在企鹅的身边,我想企鹅孤单单地在玻璃球里,我真替它难过.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爸爸说:“苏茜,别担心,他活得好的很呢;圈住它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引自《可爱的骨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告诉网络上认识的人我叫苏茜,可以叫我苏。我并不姓苏,不叫苏茜。
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看了《第九区》,内地影院上映时间是11月27日,我确信到那天大部分人已经看过了。内地的审查制度和延迟速度也不用我说什么了,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新片,到目前为止是。
今年下半年钱包缩水,一直在买的某电影杂志却在无情涨价,双重夹击,我战胜了自己的购买欲。学校也断网,我被电影抛弃,至少是被新电影抛弃,跌入靠积攒的老电影和单机游戏消遣的境地。可是我一直没忘记,有一部电影会在12月上映。很久以前我就想好了,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它,而且要一个人去,选一个晴朗的傍晚,最好我看完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抬头就能看到星空。
可爱的骨头,《可爱的骨头》。
去年四月,我买了这本书。大概是四月中旬,下着雨,那可能是去年的第一场雨吧。上午我坐车去医院的路过H市最大一家书店,到医院做了检查要等下午拿结果,我往回走了两站路去逛。那天很冷,我撑伞经过一个驻H市的部队门口,看到警卫厅站岗的兵哥哥穿着大衣,脸冻得通红。
我在两本书中间犹豫,一本是《可爱的骨头》,一本是《铁皮鼓》,最后由于种种原因选了前者。这本书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在书店看到过,但是没买,也没有看过。交钱出来后走回医院,在等待拿检查结果的住院处走廊翻开读了几页。
第一句是:“我姓沙蒙,听起来就像“三文鱼”,名叫苏茜。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六日,我被谋害时不过十四岁。”书作者是书作者是艾丽斯·西伯德,高中时我没买这本书,有个原因也是我看到了这句话和书的介绍,还有书扉页上说她“毕业于加州大学,1999年曾将自己大学时代遭受强暴的经历写成自传出版,被媒体誉为“最具潜力的作家”。我把它判断为一本阴郁黑暗的小说。书的开始描述了一个充满了土腥味的谋杀,虽然明知道如此,而且这一年的际遇让我觉得自己需要读一个这样的故事,但还是隐约有点后悔。
突然一间病房里传来嚎哭声,医生护士咚咚咚跑过去,屋里冲出来一个穿粉色睡衣光脚丫的姑娘,浮肿的胖,披头散发,往我这边跑过来,我吓得往楼梯口跑。众人把她死死拉住,她又哭又喊,叫她爸爸。一个好像是她母亲的人哭着告诉她说她爸爸买东西去了,马上就回来。她不依,医生护士又抱又抬的把她搬回屋里去了。我惊魂未定,听着病房里传来的嚎叫声,又好奇的凑过去离得远远的看。她躺在地上,她母亲按着她,一个像是她奶奶那么大年龄的老太太跪在地上托着她的头,护士按着她挣扎的双手。她一直在喊,嘶声裂肺的喊,说她们要杀她,她爸爸哪儿去了,是不是不要她了。
医生要护士去取镇定剂。我听到有人喊,你总算回来了,你姑娘又闹了,正找你呢。回头看到一个穿黑衣服的瘦小中年男子,胳膊下夹着一张铺床的海绵垫子,低头快步走过看热闹的众人自动让出窄道进屋去。我看出他并不慌乱,脸上又种被众人注视后自然的窘迫,进屋后丢下垫子,去扶他女儿,让医生帮忙抬她上床。她却好像认不出他一般,不停挣扎、嚎叫。她终于被抬上床,医生给她注射的镇定剂,慢慢的安静下来。
我取了检查结果后匆匆搭车走了,我很害怕。我来医院一是为了做检查,二是为了看看这个医院病房环境,然后决定是否在这个医院住院,我买书也是为了住院的时候看。我并不是害怕她,我怕的是我自己。我怕我有一天像她一样,在病痛无法控制后,也无法控制自己。她母亲的泪奶奶的白发父亲眉间的愁苦深深刺痛了我,我有点想哭,却没哭出来,觉得很冷,手里还滴水的伞也很重。
那时候是四月。一月的时候,我得知我得了永远不会痊愈的病,二月的时候,我在某医院检查的时候被一个猥琐的医生占了小便宜,三月的时候,我外婆过世了,我刚出生三天她就把我拉扯到三岁的外婆,我却在她下葬后才知道。
冬天已经要过去,我还是很冷。太多的变故,得知外婆过世的时候我刚打完那天的第二针吊瓶,我哭得快要晕过去,妈妈在电话那边说,你别哭了,我们不告诉你就是怕你伤心,你身体又不好。第二天我拒绝朋友陪我去打吊瓶的建议,我没有说我前一天为什么哭,她们也猜到了吧,坚持要陪我去。我不哭了,我很伤心,我快要伤心死了,我不敢想她,我也梦不到她。我又伤心又歉疚。
四月什么都还没发生,我过得唯唯诺诺,深恐又有什么不幸降临。我又害怕又难过,以至于公交车坐过站。我打消了马上住院的想法,一是请假难,二是,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祈祷过身体健康,我诅咒过恶人必有恶报,我每天求神佛让外婆安息。可是一点用也没有,身体不算什么,内心的折磨真让人疯狂。
那时我还不期望一本书能带来多大改变。
我带着嫌恶心看完前两章后,快速的把这本书看完了。它的开头让我不舒服。看到后面却停不下来,刚看完又从头看了一遍。苏茜受的侮辱、死亡,她和家人相互的爱,让我释然,给了我安慰。很神奇,我好像忘记了一直折磨我的屈辱感,对死亡的恐惧,和永远的离别的伤痛。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不要盲目相信评论,不要看简介,但是我依然因为这些原因暂时错过了这本书。但是我并不惋惜,有人说要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同样,也要在对的时候看到对的书。高中时无忧无虑的我,看这本书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以前的我会为她的死愤怒,会讨厌她妈妈,会为找不到她的尸体耿耿于怀,会对这个故事有种种不满。肯定不会这么喜欢,说不准还会给出个不咋地的评论。
看完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她看了几章就放一边了,说慢慢看。后来推荐给别人的时候我就会说,如果你觉得你处于情绪低潮,那就读吧,读不下去以后再读,但是一定要读完。我好像一个热恋中急于让旁人知道我的恋人又多好,我又多幸福的花痴女子。我忘记了别人不是我,忘记了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原本我是那种人,某些我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别人可能不会理解或者喜欢,我就不会推荐给他,我有一种奇怪的私心。唉,罢了罢了,难得痴一回,随自己去吧……
里面的祖父说的:苏茜,有时候即使你心爱的人已经过世很久了,想了还是会伤心掉眼泪。这句话让我得到一种温柔的抚慰,一种善意的让人心平气和接受的劝慰。过了很久的七月,我终于梦到了外婆。或许是因为这本书,或许是因为地震后真正理解了人有多渺小,或许两者都有。醒来我哭了很久,却像是得到了少少的原谅,和小小的救赎。
看完书后我上网查询,得知彼得.杰克逊相中了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正在拍摄中,初步定于2009年末上映。那几天,除了小时候盼望长大外,我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希望时间快点过去,快点到2009年末。
看书的时候我担心过,这本书如果被一个不咋地的导演相中,拍成了不咋地的电影怎么办?(这种担心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冷山》,我看书的时候还没看过电影,但是电影已经拍出来了,书的封皮上是电影的海报,我不由自主的代入了人物的脸。最后看了电影后却发现,电影似是而非,删除了我爱的大多数桥段,编造雷人的恶霸看上花姑娘剧情不说,那年凭鲁比一角勇夺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蕾妮·齐薇格的演绎更让我摸不着头脑,难怪看书的时候代入不了她的脸[生气]。似是而非,虽然情节相似,但已经不是同一个故事了。)
老天保佑,幸好彼得.杰克逊先下手为强。我非常喜欢《指环王》三部曲,也为《金刚》郁闷反思过,今年看的最喜欢的电影《第九区》他是监制。我真想拍他肩膀告诉他,你办事我放心!
写到这里我心情突然开朗起来,回忆前面的某些段落的时候,我可是差点又掉泪的呢。我居然敢把只有我自己知道的难以启齿的秘密写出来。我承认我是个伤疤不好就能忘了疼的人,但这本书或许真的有魔力吧。
盼望、期待、想起来就会心情好,真像是日本漫画里描述的恋爱啊。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作者,喜欢她对天堂的解释,喜欢苏茜,喜欢琳茜,喜欢露西,迷恋霍尔,喜欢塞谬尔,喜欢卢安娜,雷·辛格,喜欢艾比盖尔,喜欢她弟弟,喜欢她外婆,喜欢她爸爸,甚至喜欢她家的狗。这或许就是恋爱吧。(依然是日漫的语气)
八卦新闻(百度百科……)说:“《可爱的骨头》定于今年12月11日在美国公映。影片原本打算在今年3月13日上映,但制片方担心这个糟糕档期放映会‘浪费’此片,于是推延到了12月11日放映,以争夺第82届奥斯卡的相关奖项。”我知道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对盼望了两年的这个电影想平常心却是不可能了,连八卦新闻都来参一脚,只能是再说一遍,难得痴一回,随自己去吧。
“苏茜,别担心,它活得好的很呢,圈住它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这的确是一个完美的世界。虽然生离死别不尽人意,虽然悲欢离合反复无常。
居然写了这么长,惊叹。矫情的说,我猜没人能耐心看完吧……
另外,别看百度百科的简介,我看到还以为我看的和他看的不是一个版本呢,这应该不是我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等了好久的,2009年12月11日上映——根据《可爱的骨头》改编的《可爱的骨头》。可能我不会全球这么早在内地的影院看到它,可能我看到的会是阉割版本,我可以等,而且网络也能让我补齐。
感谢网络时代。
在被人带去看之前完全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在看到最开始的镜头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描写小萝莉成长的温情片,在黑头发的出场并且描述“她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时候”好像忽然变成了灵异片,在坏人和警察对峙的时候以为是一部犯罪片,在小萝莉忽然置身于异世界的时候变成了奇幻片,在描述爸爸妈妈之后的不同反应时好像又变成了社会片,在妹妹去坏人家的时候好像又成了惊悚片……
然后片尾字幕一出来,导演彼得杰克逊,上帝啊,怎么会这样
什么好像都沾一点边,结果又什么都不靠谱,为数不多的看片经验告诉我,当你发现一个电影整篇下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又一副特别自我陶醉的样子的时候,那就估计又是什么畅销书改编过来的了——果然如此
明明随便拿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来都可以拍得挺好看,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烂片,真是可惜了萝莉和里面的特技了
而且,作为这个世界里最核心的萝莉,唯一的显一次灵居然不是为了指认凶手,不是为了安慰家人,而是为了和男人打KISS,这实在是太下作了,你们干脆抓住机会直接回到本垒就是啦……
而且最后那个受害者大聚会,大家愉快地奔向自由的那一段……这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
2002年,《可爱的骨头》一出,旋即引发欧美阅读热潮,更被《卫报》列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百本书”之一,能与《傲慢与偏见》这样的书同列,其品质自然引人遐想。同时,这样一部热门书怎能逃的了制片人的视线,据说本书风格改编电影难度极大,但是,当听闻彼得杰克逊执掌导筒时,让不少原著读者安心,让没读过的关心。想想对彼得的信任显的似乎顺其自然,《魔戒》系列也同时入选了《卫报》那张书单,彼得能将此书改编电影拍的票房热卖,奥斯卡登基,又把原著读者伺候的颇为满意,在名著改编电影史上,确实也属罕见。与《魔戒》相比,《可爱的骨头》没有那么多纷繁线索,与描绘中土世界相比,描绘天堂,似乎只是想象力问题,基本没有技术问题,我也等着彼得大帝顺势再下一城。但是,影片一出,却显得颇为尴尬,评论总体走向只能说是“不错”,这对于彼得这样的人物,显然不能算夸奖,更何况原著读者不满声阵阵,彼得大帝难道真的算失手了吗?
对于我来说,或许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感觉这部电影亮点还是多多,整体情感也很能打动人心,但是也感觉不够细腻,特别看到都完了,我还颇为纳闷,“骨头”,哪里有“骨头”,为啥叫“骨头”?看罢一些人对原著的介绍,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由此我倒是理解,为啥原著读者会对大帝不满了。电影的情节和氛围是我喜欢的那种,有些文艺感的淡淡的忧伤,14女孩苏西的惨死确实让人感动悲痛,外形可爱,眼神清澈,心中带着梦想,不幸的是,却在眼看就要与梦中情人约会前夕,惨遭毒手,让她的家庭,她的朋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人的生活陷入混乱。苏西在天堂和人间结合处,充满了疑惑、恐惧与不甘,眼瞅着凶手逍遥法外,家人痛哭欲绝,爱人默默悲伤,这种死不瞑目的感觉让活着的观众也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北岛曾在诗中写道,“谁愿意做陨石,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在别人的手中传递”,而苏西又怎能看着自己变成家人凭吊的照片,甚至尸首下落不明,没有一块墓碑。彼得杰克逊构筑的死者的世界还是异常梦幻瑰丽的,同时与现实世界又带着情感的关联,如苏西父亲在悲痛中摔碎装有船模的瓶子一幕,父亲痛苦的摔砸,现实中有着妻子绝望的眼神,伴随的又有奇幻世界中,一艘艘瓶中船的悲壮的搁浅,还有苏西无助的呼喊。这阴阳两界的交相辉映,将一场谋杀对一个家庭的摧残表现的淋漓尽致,随着瓶中船的搁浅,这个家庭的生活也搁浅了,伴随家庭破碎的是,苏西在人间与天堂间不甘的徘徊,从苏西的梦想,遇害,到家庭的破碎,彼得杰克逊还是展现了充满张力的剧情,充满冲击力的情感,让人为一个悲剧后的遇害者和家庭感到心碎。
但是,遗憾的是,在影片后面表现温情与生活的重振时,彼得杰克逊却显得有些无力了。苏西的世界依然如梦如幻,梦幻的让人想想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世界,死亡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但是哪怕置身这样的世界,那种与熟悉人分隔两界,那种孤独的痛感却依然让死亡――特别这样的惨死――显得依然令人心悸。而彼得杰克逊后面的疲软就在这里,苏西与现实的情感纽带被弱化了,苏西像看3D电影般看着人间亲人的苦痛,但是两个世界的那种情感沟通感却不如前面的悲痛来的动人,这也使得影片最后没有表现出那种“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的味道。不过这一部分也有些亮点,比如苏西的妹妹翻入凶手家中查看日记部分,一边是她一页一页轻轻的翻,一边是楼下的凶手慢慢察觉,慢镜头带来的紧张感十足。而最后,苏西领悟一段拍的也分外的美,受害者们走出噩梦,一同带笑奔赴天堂,她以灵魂附体,与心上人相吻一幕更是留下带着遗憾之美的浪漫。整部影片还是带着浓浓的暖意,一种文艺片儿的味道,在令人发指的罪行后,却带来让人沉静,让人温暖,让人感到亲情可贵,生活可爱的情调,连凶手受到惩处都不是那种大快人心式的,生活还是要继续,遗憾已经发生,该向前走的还是要迈出那一步,该来的还是会来,无论是重生,还是惩罚。
如果你不是《可爱的骨头》的读者,这部电影应该还不是如媒体评论,或烂番茄、IMDB评分(在我看来,目前6.8分对于彼得杰克逊已经算是挺尴尬的分数)表现的那样难堪。看看一出悲剧下死者和生者如何走出泥潭,看看天堂是如何的美轮美奂,看看演技又进一层的西尔莎罗南的表演如何真情感人,彼得杰克逊的这部作品还是挺有余味的,比如,让我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该找来读读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11a741ecd989eff1ad57602.html
故事线索,叙事节奏甚至配乐全部乱作一团,改编最大的错误在于分离苏茜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在童话般的梦幻和现实的悬疑故事之间毫无章法的切换,完全脱离原著精髓。好在PJ对天堂的创造力和演员的表演尚且值得一看。
要是养一个小孩,你也只能教育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端正价值观的人,不能保证他不做坏事,也不能保证他不遇到坏人。又不是美梦成真,实的太实,虚的太虚,感觉很凌乱,结尾更让人失望,尤其最后那个受害人大联欢,那叫啥东西,太没想象力了,救赎里的小姑娘罗南今年才16岁,前途无量
她的世界,容不下我们
对成人来说死后的世界过于梦幻,对孩子来说现实世界又过于残酷,定位的摇摆导致片子太过冗长,不过如果能耐下心来看完2个小时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Wahlberg金球提名很期待。演技赞。有时想想这片子国人翻拍会拍成啥样。
那亚裔女孩真像莫小贝
如此过于与做作 失败的改编 情节与节奏都比较混乱 两个世界的过渡不够 演员的面容我个人是不太喜欢 so so-so~PS改编的电影总是如此不尽人意 不是我们要求过高 不是心里有原来的坎 而是这些作品都是噱头大 做的却烂 就像一场酝酿已久的情欲 却扫兴的只有淫叫 没有快感~
老东西,这种死法太便宜你了。
恐怖唯美 演员演变态还真是入木三分
以后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女儿……
小说拍的还是蛮成功的,感人的一部
莫小贝带领外国小妞在无极世界环游历险记。
感觉到了
其实如果减少所谓的魔幻段落,也许整片会更流畅。大导也有失手时啊!
I wish you all a long and happy life
庸俗电脑壁纸大集合
故弄玄虚,好演员都给浪费了
PJ明显不长于刻画人物心理,大段独白是适于小说的文学手法,对电影来说却常常弊大于利。整片庸俗不堪,严重失手。
改编的畏首畏尾,看着就让人愤怒。【可爱的骨头】就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美是美,但终究还是死物。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