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只是单纯的为故事感动
记得最早在网上看到这个故事,那时候我喜欢流连榕树下,黄金书屋等地方看网络文学,痞子蔡那种,各种各样的文字我都看,就看网络连载不看书。怀念那时候啊谁都可以开写,也不用付费看,还可以跟着作者一起讨论。
当时这个故事网名好像是《北京同志》,看得我昏天黑地哭了稀里哗啦,其实我只是女生也没有好奇过同志圈,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题材的故事能如此打动我,看那么多的网络文学能记住的没几个,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后来拍了电影,2个男主当时也不怎么熟知,估计大腕们不敢接这个吧,起码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说实话电影带给我的震撼感动没有当时看文字强烈,但还是为这部电影点赞,导演和主演们,基本上把小说变成现实,让我再感动了一把。因为爱这个故事所以也爱了这电影。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真的莫名。
2 )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胡军的角色演绎难度很大,演技赞,偏偏刘烨的蓝宇却不受控,不节制的让人觉得他已成了蓝宇,连小裁缝里还存有蓝宇的影子,已然分不清是刘烨的演技刻画还是他的自我表现,得了金马,有理也无理。一个演员在戏里把自己的灵魂出让给了角色,任灵魂在戏里被撕扯伤痛。
蓝宇一开始没太惊艳但越到后面越来越有韵味,陈捍东真的有那种男女通吃的感觉深情得很到位。最喜欢的是两个拥抱 终于相遇时的激动 和“你胖了”的静默不语,看得我简直心颤。
“我知道最终我还是要走的,我一直这么提醒自己,让自己在每天醒来的时候,喜欢你少一点,在离开的时候,就可以轻松一点。”
3 ) 《蓝宇》:一部电影与一代同志的北京情结。
今年来北京十年,加上最近也在看房子准备出手,被登天的房价打击到沮丧枯萎,也会叩问内心,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北京。也许这个问题挺难回答,人生的种种际遇,熟悉感,城市街道脉搏上记录上的人生记忆,难以名状。
回到最初,抛掉大时代的家国情怀,从小被不断强化、渲染的「首都」情结——我至今还记得大一傍晚跑到长安街,当天安门恢宏大气的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眼底被不断呼唤的热泪。这些对于特定符号的情感是我自己所不能选择的。在这些之外,对于北京的好感以及最初「一定要去北京上大学」的热望,却是来源于《蓝宇》以及它的电影蓝本《北京故事》。
2002年的金马奖,在公布大陆演员刘烨拿到金马影帝的当下,正通过某卫视转播金马奖的VCR突然卡住,只剩下声音仍在继续。在千禧年开头的中国大陆,电视的管制还非常严格;而正在同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我像是经历了一场人生仪式——我清晰的知道那部电影的内容,它几乎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但是我却必须装作毫不知情,漠不关心,甚至故意开启一个话题填补那一段难看的空白;我的父母显然对此是真的毫不知情——而在那之后的很多年,对于我自己的身份,那个晚上看电视的状态显然成为了我们日后相处模式的隐喻,我如此驾轻就熟的承担了「被卡住」的那部分剧情,在他们的眼中「被卡住」却成为现实,我们的彼此的生活表面上像是隔着北京和家乡之间的万水千山,但其实仅仅隔着一段「被卡住」的电影片段。
在此后的十年中,我每当觉得孤独、感情不顺遂,甚至事业失意的时候,我都会重读《蓝宇》或者《北京故事》的文本,文本的形式可以是影片也可以是文字。尽管很多朋友对于电影文本形式的《蓝宇》诸多诟病,认为电影削弱了《北京故事》的时代性故事内核以及情感性故事精髓,但我深知我对于《蓝宇》是缺乏审美能力的,这部电影和它所承载的文本几乎是我少年时代的爱情以及性爱启蒙,我根本无法跳出来去评价好坏。对我来说,甚至是在硬撑着去扮演和实践《蓝宇》以及《北京故事》中感情的可能性,甚至悲情的人物性格,以及对于悲剧性的故事结局有着莫名的崇拜。
这,当然是不好的。
但是在你十几岁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部电影,然后又去不断重复它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它自己所承载的意义已经全然超出文本那么简单,它本身就成了一种范式,以及由它的文本以及我对其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解读,构造成我自己的「爱情舒适区」,这么多年我如此崇拜和热爱它,甚至不曾逾越半步。
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对于80-85年这个年代生的人来说,真实实践着「梦醒子」的另一种形式,那就是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所受的教育以及我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长大之后的世界完全不同,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在世界的崛起、高昂的房价、获取信息渠道和媒介形式的不断丰富和易得、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小时候的梦想曾经那么小那么具体,如今下载高清的电影也只是分分钟的事情,然而媒介与内容稀缺时代所培养起来的特定审美的方式却仍旧一直伴随着我们,并没有随着世界的飞速变化而有所增减,也许这才是所谓「生正逢时」的寂寞。
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后的10年后第无数次再看电影以及小说文本,已经不会再有「眼泪与精液齐飞」(引自@四分之三)的情状,这种感觉更加像是在很多年之后遇到一个熟人那样,早有相熟之感却难以明言这种熟悉自何而来,直到读完才肯承认自己的这10年不过是在《北京故事》的蓝本之中绕圈圈,虽然也曾经离开过,但是终究还是必须寻找找回来,同时确实也在用自己青春和眼泪书写了自己十年的「北京故事」。
我想作者筱禾也很难去想象浪子捍东在千帆过境终于又回到蓝宇身边之后,他们的感情终究要如何面对容颜的摧残、硬度的降低甚至不举以及生活琐事的打磨,我想也许感情本身的归宿不应该是「王子和王子终于幸福的在一起」,而是他们在历经岁月的磨砺、磨难之后,最终确认彼此在对方生命之中的位置,那应该是对于一个注定孤独的灵魂的最大的肯定以及慰藉。
而年轻时候也会恨捍东的不坚持、自私以至于抛弃蓝宇的一段岁月,似乎小说与电影都是在歌唱蓝宇这个角色对于爱情的忠贞与坚持。稍微年纪大了一点之后,当自己也像捍东一样狠心伤害别人之后,其实对于捍东也开始有了一些的体谅,甚至想要赦免多年来对他积累的憎恨。在人生的大潮中,时间如此行过,我们都是不能选择自己成长轨迹的渺小的人,而对于捍东与蓝宇来说,捍东的出走与放弃不过是他们情感路上的一段插曲而已,捍东若非经过这么一遭又如何能在事后对于人生与爱情有如此深刻与平和的体悟。只是他用了更长的时间来走那段迷路,而蓝宇则慧根更高,更早的了解自己,但是一个人终究不能是完整。如同陶晶莹在近期《大学生了没》上说的那样,「他(指同志)也不是变成,而是他也是一直在探索自己。」捍东用了更长的时间来探索自己,而捍东和蓝宇用了更长的时间来探索他们的感情。
自然,《蓝宇》没有办法超越《断背山》而成为经典,也是其对于时间的追问仍旧不够。如此再回头看「Before」系列三部曲,以及现实生活的互文性作品《革命之路》(窃以为《革命之路》是《泰坦尼克号》以及凯特·温丝莱特在获奖时激动的对莱奥纳多的表白形成一种文本内外、荧幕上下的巧妙互文关系),《蓝宇》则成了对于青春期时代的爱情梦想一种成就与塑造,而为了保有这样的梦想,蓝宇最终在影片中死去,因此获得了永恒。
因此,《蓝宇》与《北京故事》也会成为我青春时代的历久弥新却永不退色的墓志铭,它塑造了我完美爱情的梦想与愿景,尽管我之后的人生中终于意识到这样的梦想与愿景只能接近,永远无法达到的时候,我已经马上要29岁的生日。从我的实际人生历程而言,这部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也构成了我永远回不去的起点,因为它实际上承载了起点与最初意义赋予者的角色,并且执掌了我的爱情梦想长达十年之后,即使我终于意识到如此,仍旧想要奋力去拥抱它而没有任何遗憾,恰恰因为他成就了这十年的最华丽与不可得的梦想。
尽管我深知,我今生注定与其无缘。
4 ) 经典就是总是让人想回看
刘烨的眼睛,水灵灵的,望着望着就能陷进去。而胡军,攻气爆表,充斥着明晃晃的独属于渣男的荷尔蒙。
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先是被这赤裸的肉体,震惊到了,原来以前的电影,尺度如此大?整片看完,哭了,怅然了,但是也被这在耽美文里看过无数次的熟悉的人物设定,感到普通。但是等我再细细回味一遍的时候,才觉出这里面的味道,两人之间的情感,挣扎,爱恨,那种张力,那种在那个特定年代的同性之爱。
后来不知道回看了多少遍。又单曲循环了多少遍《我怎么舍得你难过》。
关锦鹏什么时候再拍一部真正的同性电影啊!
5 ) 柔肠被磨碎之后.能覆盖宇宙..
你可知道石头 要几多眼泪才被沖走
你早知探戈 一下推一下卸便会失手
你可知我背后 有几多冷汗朝着你流
如共你再错失半步 便是我的尽头
* 明白没有 在悬崖上哪可退后
你要转左我不会行右
望着自己的映像摇曳跌荡
仍然优雅地盲目搏斗
明白没有 任何难度我都接受
我会疼惜你最新好友
捏着自己的心脏狂烈跳动
但求跟你伴奏
残酷够 仁慈未够 离别舞别遗漏
团聚够 裂痕未够 凭甚么换对手
抱上抱下 我是不倒的一个木偶
我一跌一碰 红地毯不懂痛楚
任由你践踏 强逼你回头
我有想过复仇 至少可制造 留下理由
其实我怕说声再会 便是世间尽头
柔肠被磨碎之后 能覆盖宇宙
“柔肠被磨碎之后 能覆盖宇宙”。EASON这句歌词真是触目惊心。拿来形容蓝宇又怎样..
《蓝宇》一部老得掉牙的片子。 关锦鹏. 北京故事. 是关键字眼。还有刘烨. 胡军.以及爱情.再加一个同志。
当他遇见他时背景音乐好似小鹿乱撞,声声撞进心里。刘烨一个眼神,我就听出心动的悸动..
你为何要转身便跑,洒落一地的心痛狼狈不堪..电梯门前他追上你说,玩不起就散..上哪再找我这样出手阔绰的客人.
你是什么?EASON唱的那句"我一跌一碰,红地毯不懂痛楚.任由你践踏,强逼你回头。。"多像这开始时一场一人焚钱一人焚情的交易。。
零散的场景,潦草的叙事交代,最认真的就是你的眼神。你叫蓝宇。我对你没有任何同情,因为我眼里你不可怜。
你满身透露的都是不俗的骄傲。那骄傲裹在内心挣扎又善良深情之下,是如此温婉让人心疼。
怪不得他那么久经情场老练成熟又骄横自负一个人,也会在错过之后一再留恋回头..
影片开始看到刘烨战兢地坐在床边时,我以为这只不过是再一部《美少年之恋》的片子。越看越发现,这看似平淡俗套的情节画面下面却暗涌迭起。每一个场景的选取导演都费尽心机。
还没看完时,我就觉得需要再看第二遍。 当你开始哭的时候,背过头去,忍了那么久还是哭了。他的背叛来得和他当初的爱一样无赖。
蓝宇的对白很少,可是你内心的话很多很多。刘烨演得真好,一个眼神就演到人心里去了。胡军演的捍东也一样传神。片子里有太多的细节令人回味。若爱过若痛过才能看懂这部电影里平淡下的敏感,及含蓄里的激情。
影片开头,呈现在画面上的是全裸的蓝宇躺在床上,反打镜头呈现的又是捍东正面全裸从浴室向镜头走来.
赤裸的更多是他们的欲望。正是这里的暴露,才更反衬了后面情感上的更含蓄。
那裹在过多的含蓄中的爱,谁能说爱得少。。
同志亦凡人。
看《蓝宇》时我几乎就忘了里面是两个同性情欲交织。。真的爱了,性别就是多余。
刘烨那句话答的笑嘻嘻轻描淡写,“对,我有病,大学这么多女同学不喜欢,却偏偏喜欢上你。”
你是从何时爱上他,你的爱是不是从买卖开始。不是,一定不是这样,打着好几分工却坚持不用他给的钱。你会傻着劝自己,“我知道我最终还是要走的,我一直都是这么提醒自己,好让我明天醒来的时候喜欢你少一点,在离开的时候可以轻松一点。”
如果这些都不是爱,什么是。
如果这爱是美的,那么他们有什么错。
有人说,我不是gay,只是我爱的人正好是男人。
我不是les,只是我爱的人正好是女人。
6 ) 十年之后重刷蓝宇
很多年以前看《北京故事》的时候很不喜欢,看电影觉得比小说好,但也只是觉得比小说接地气,还是并不喜欢这种“有情有义的男妓”和“他的恩主”的设定(当年在豆瓣只给了它3星)。
最近看《爸爸去哪儿3》,为官方逼死同人的窑洞聊天(气氛真的不对啊刘烨真的一副不敢直视胡军的样子啊) 重看了一遍《蓝宇》。
结果这次看到的和之前印象中的不太一样。
当年我真的太硬、太自我保护、太自以为是、太鸡贼了,所以我满眼看到的都是不平等,阶级、经济地位、爱的程度的不平等。这次总算看到了这部电影真正要表达的,呃,爱情。
当年觉得胡军演得比刘烨好,这次再看觉得刘烨的影帝实至名归。
当年觉得《最爱你的人是我》唱得不好听,这次才发现居然是张亚东唱的。(不过确实不好听,虽然他做的电影原声不错)
这次稍微注意到了一些导演的拍摄手法。(不排除我想多了)
比如,开头捍东帮蓝宇围围巾,快速的切了好几个镜头,让这个动作看起来显得更亲密。后面还有几场用大特写表现亲密的。
比如,捍东要结婚跟蓝宇提分手有几场两个人特写的正反打,每次都是仰拍胡军,俯拍刘烨。
后来捍东离婚以后再遇到蓝宇,去蓝宇家那场,在没和好之前有一场俩人聊天的全景戏,安排的是刘烨高,胡军低的构图。
等接下来俩人在沙发和好那场,就又变成仰拍胡军,俯拍刘烨了。
唯一一次仰拍刘烨,俯拍胡军,是捍东出事以后让蓝宇来拿他给他办的美国护照。
很合理啊。
比如,没和好的之前,捍东刚到蓝宇家里,站在窗边表现得局促不安和蓝宇刚到捍东家的样子一样,构图也都是把人放在画面的边上。应该是一种呼应。
还有,用镜子的两场。
一次是在蓝宇家,还没和好之前,蓝宇态度冷淡,有一场是捍东和蓝宇面对面说话,拍胡军的侧面特写和他旁边镜子里的刘烨的大半身。
第二次是捍东接到出事儿的电话后和蓝宇说话,拍刘烨的侧面特写和他旁边镜子里的胡军的大半身。
我理解两次都是在表达,镜子外的人抓不住镜子里的人,要失去他了。
另外,捍东接到出事儿的电话以后有至少两场戏的构图是用门框、窗框把他框在里面,隔着玻璃拍他,这也是在预示他将身陷囹圄。
后来有一场隔着窗玻璃同时拍到捍东和蓝宇,应该是预示蓝宇会站在捍东这边吧。最后从捍东在公司到他在看守所那两段的转场也是利用了门框和栅栏。
不过还是有些看不明白的,比如蓝宇家那个有自行车的走廊的空镜给了好几次,导演是要表现什么啊?表现最后人去楼空的意思吗?
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刘烨这个最佳男主角拿得不容易啊,后遗症十多年还没好呢~到现在,不躲开视线的话,恐怕还是只会用满是爱意的眼神儿望向胡军吧?关锦鹏导演害死人啊~
不要因为贴了华人同性的标签,就可以赚到高评分。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很平庸。
刘烨的笑容很温暖,质朴,天真,爱情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像一个温婉的女孩子。
一个特别俗气的故事,原著小说就是一高H黄色小说~不过,还好。刘烨的执著少年形象让人感动。
你说“人一死,就什么都完了。”他说“没完,留下来的记忆还没完呢。”芸芸众生皆平等,只不过碰巧你们遇到了彼此然后相爱了,也碰巧你们是相同的而已。爱情面前,我们都一样,没有分别,没有分别。
两个人要是太熟了 也就是该散的时候了
如果蓝宇是女的,这就是部烂俗狗血的爱情片了吧
原来GAY也可以爱得这么琼瑶。
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就走。
他把我送给他的房子卖了,换我出狱。他们说他是懂得知恩图报,因为我断断续续地包养了他。可我知道,他不是在报恩,他是爱我。
捍东第一次带蓝宇见家里人,蓝宇问捍东的弟弟卫东是不是喜欢日本音乐,卫东说:坂本龙一,喜欢吗?然后哼了一段圣诞快乐劳伦斯。(这种东西放十年前铁定看不懂)
故事没有说服力……而且情节编排太什么了……
刘烨演得最好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跟基友讨论爸哪3的剧情,我就看了这部……前传。我也真是很拼了OTZ
“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也就是到了该散的时候了。”“我是怎么可能这么喜欢你呢?”
《蓝宇》最动人的一点是,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强调过两个男人的性别,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在拍。
蓝宇这个死实在是太简单了,一点都不轰轰烈烈,一点都没有预兆没有铺垫。也恰恰是陈捍东的视角,就是太突然了,最普通的一天,没有大雨没有雷电没有上天的怜悯和唏嘘。多少人也都是普通的一天经历着悲喜,忍受着无奈和内心的不安。
「“蓝”,舌尖轻轻上挑抵住硬颚,而后缓缓沉落,“宇”,直至静深。」
听说社长和胡老师要上爸爸去哪儿3,又有人说,这是《蓝宇》的如果蓝宇没死之番外:你我各自有娃各自中年各自发福,其中一个还成了逗比。。。
去掉性别,就是一段爱情悲剧; 陈捍东一开始的玩到后来的真情过度的很自然…
我被黄品源的那首歌打动,我哭了,为了那该死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