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部电影所有的线索都藏的不深,打电影一开始大家就会知道,这个小孩有问题。他所有的计谋,大家略一思索,都能猜到。
那么,它凭什么拿到四颗星呢?
首先,把这部电影和目前相类似的电影《孤儿怨》来做个比较。
相对来说,Isabelle Fohrman 的演技相对出色些。
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小孩子求爱而不得,进而报复的故事,但是在人物的设定上,还是稍有不同的。
JOSHUA的问题在于,他其实本不需要他父母亲的爱,甚至于奶奶的爱。可能大家对JOSHUA在公园时为了设计他爸爸,故意惹怒他。一开始爸爸虽然是愤怒的,可是还是控制住了。是从什么时候爸爸丧失了理智,疯狂的殴打自己的儿子甚至是围观的群众呢?
是JOSHUA说出那句“NOBODY LOVE ME”那时候爸爸崩溃了,他对JOSHUA的爱和付出成为了笑话。
然后大家可能就在想,JOSHUA的疯狂报复是出于他爸妈对于他的不重视。所以对于妈妈、奶奶的报复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吧。
但是为什么他不报复妹妹呢?如果他觉得让他失去爱的一切都应该报复的话,那么得到了他所没有的关注的妹妹为什么没有成为报复的对象呢?
如果JOSHUA觉得妹妹是无辜的,那么奶奶就不无辜吗?
回想一下,奶奶根本没有任何偏重于妹妹的举动,也没有漠视JOHUS的举动,甚至奶奶很重视JOSHUA,认为JOSHUA应当成为自己阵营的一份子。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JOSHUA是怎么把自己的妈妈搞崩溃了吧。
他向妈妈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可以见到妈妈很明显的收到了触动。当妈妈蒙上眼睛的时候,JOSHUA并没有立即走开,而是看了她十秒之久。
这十秒,其实就是告别。当母子再次见面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冷静的说,"MUM, WHY YOU LOOK AT ME?"
注意他当时的表情,就像在说”你已经死了”
在对待奶奶的时候也一样,在奶奶哭泣的时候,他温柔的拉起她的手。这也是表示温情的一种方式,但结果奶奶摔死了。
所以,其实大家都是爱JOSHUA的,并不存在说JOSHUA 因为缺爱而报复家人的问题。
解释了上述问题,再让我们回想影片中的小细节。
JOSHUA曾经在床上,和爸爸相处的时候,说过,你不必爱我。在餐桌上,也和爸妈说过,你们不用爱我。那时候爸妈明确的向他表示,不管如何,他都是他们的小孩,他们爱他,
可能有同学以为JOSHUA说这话时是表达了不安。可是他的表情并没有不安,他是在陈述一种事实。他说过了,不需要。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他为什么要整出那么多事情。
我们在这个电影中很容易陷入一种模式,觉得这部电影在单纯的表达一种恶。我们会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要看点在于看JOSHUA是怎么把自己的家人搞死的。但是其实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此。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房间里有五样东西,然后你的房间里塞满了,其实你只需要其中两样就好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样呢?
对了,按照JOSHUA的思维模式,就是把不需要的清理掉,只留下他想要的。
这一点,在最后JOSHUA的歌声中,大家会明白所有的纠结点。建议大家再回头听一听他的歌词。
另外细节党可能注意到了,搬家工人在清理家具的时候看到了什么。要注意那些画的含义,要注意那只死掉的宠物。这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是导演揭幕的一部分。
JOSHUA从来就是就是这场戏的唯一清醒的人。他比ESTHER清醒。
话说剧情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场高明的心理剧。高明在哪里呢?就在于JOSHUA最后的歌声中。
以为JOSHUA是缺爱的小孩的同学,你们成了剧中的那个儿童心理医生,被蒙蔽在JOSHUA的手段里了。
你以为这部电影没有一点令人惊异的套吗?你以为你自己已经明白了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吗?你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太过浅白只值得高谈阔论一番吗?
你输了。你已经被套住了。
另外,为了说明我在行文开头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和类似的电影不一样的发言以及比较JOSHUA和ESHTER的不同,请看我的另一篇影评。
地址如下: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706382/我要表达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表达了和其他关于小孩的电影的不同之处。JOSHUA从来清醒,而其他人则不。
看到豆瓣上有关约书亚缺爱,嫉妒妹妹等评论,我觉得并不正确,约书亚这部影片最能显示约书亚心理就是片尾,舅舅当时说了一句台词,“we should compose something together."(我们应该一起合作一曲。) compose 意思是作曲,创作,构成,所以舅舅唱了一段他即兴创作的曲子,就是有些人觉得是他是约书亚亲爹的证据,虽然我觉得只是他即将要成为两个小孩监护人的感慨而已。而约书亚,则是演唱了另一首曲子(the fly这首曲子并没有舅舅前面的一段,所以是分开的两首歌,特别听到约书亚开始唱歌舅舅还愣了愣,估计没想到约书亚居然开口唱歌,以为他只会接下去弹曲子),且不说这首曲子是不是影片中约书亚他自己所创作,或者是约书亚从别的地方觉得适合拷贝过来,这首曲子无疑反应了约书亚的真正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最后舅舅看着约书亚唱完之后完全愣住了,因为他知道这是约书亚心声,而想起约书亚爸爸说过的话,并且开始怀疑真正的幕后就是约书亚。
歌曲中很明确的唱了,
You know they didn't ever Have to love me 你知道他们并不需要爱我
And no one ever will ever Love them now 而且现在也没有人会爱他们了Oh, oh, but they ,They always wanted somehow To save me 但他们,他们总是想不知所谓的拯救我Why, oh, why 为什么For pity sake, they should've saved themselves 因为同情,他们应该去拯救他们自己
歌词大意是这样,不一定每个字准确,但是意思是这样没错。所以到了影片后期,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幕后黑手就是约书亚,因为他并不在乎父母,奶奶的爱,也不会爱他们,在影片里,他也和他父亲说了同样的话,你们不需要爱我,他从一开始就这样强调了,但是他的父母对他说,我是爱你的,孩子。
约书亚说,你们不需要拯救我,你们连你们自己都拯救不了。
的确,约书亚的家庭并不正常,精神病的母亲,大大咧咧粗心大意的父亲,基督教的奶奶,这些都是他认为应该舍弃的,所以最后他唱歌,你们应该去拯救你们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约书亚是嫉妒妹妹的出生,是渴求家长注意力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见解,妹妹出生只是一个楔子,没有同样有不同的事情引发后面的故事。他不是嫉妒,而是天性如此,他有自己的世界观,成熟,冷静,理智的看待整个家庭问题。
还有一个细节表现了这一点,父亲对约书亚说,我觉你有病,约书亚生气的呼吸,鼻翼鼓了鼓,这是他影片中唯一露出比较愤怒的表情,他说,我没有病。
你觉得我有病?我没有任何问题,我很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好。有病的是你们。
为什么约书亚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呢?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词,秩序,他反复强调的。他的秩序就是他的想法,他对家庭的想法,他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破坏秩序的人,都该被毁掉。
在此我有点想补充的是,我个人观点,约书亚对父母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迫害的,我认为是他还是有一点感情的,虽然稀薄,但是有感情,影片中约书亚对父母说了不止一次我爱你,有些人认为是他嫉妒妹妹,希望得到回应的表态,与其说是如此,我觉得还不如说是一种强调。他开始想毁掉家庭吗?不,他也许只是想要建立正确的秩序,什么秩序,正确的爱,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你愿意接受这样的他吗?知道他是怪胎仍然爱他,理解他,就像舅舅一样?约书亚在往这方面尝试,修正家里的秩序,结果父母没通过考核,那就只好毁掉了。
所以他给父母设计了一道道的考验,他说,我爱你们,他对父母表露自己的想法,他弹错钢琴,他说,这房间有人死掉,可惜,妈妈和爸爸从一开始的敷衍,到后来的忽略,不满,暴力相向,他们一次次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约书亚最后就彻底的毁掉他们。
所以后来约书亚对父亲说,“nobody will ever love you." 没有人会永远爱你,这句话即使对父亲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没有人会永远爱你,一有变故,他们就会舍弃,惧怕,远离你。
为什么?因为不理解你,不懂你,那么谁懂得他,只有舅舅会明白他。会知道他的确是个怪小孩,那是他的天性,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他想作为真正的自己被承认,而不是敷衍着说,你很好,你非常great。
他在乎是理智,冷静,清晰的感情,所以就是order秩序,虚伪的父母,想要向他传教的奶奶都是毁坏他秩序的人,所以约书亚才为了和舅舅在一起布置下这一切,因为他认为(同样也是歌词里表达),只有舅舅理解他,只有舅舅爱他,他对他的爱是真的。
真正的爱。
最后= =我觉得舅甥好配,好想看他们的文TUT,这两人一起幸福的抚养妹妹吧。
风流才子舅舅X冷静高智商反社会外甥为什么这么萌!年下年上都感觉好萌!
4星,乍一看这片有点没头没脑,孩子过于鬼才早熟,父母则过于神经大条不明所以。 但细想这片子很有深意, 电影来源生活,大于生活。 其实这片就是满足孩子们自己挑选父母,组建理想家庭的潜意识。 绝大部分孩子并不能如约书亚这般机关算尽,把大人玩弄于掌故之中。但确实有很多孩子对自己的家庭不满意产生过类似的想法。 对大人也有警示作用,多关心孩子,真正了解孩子需要的,更不要因为孩子多了,就无暇顾及。否则就会产生与孩子的情感障碍。
好多评论里说约书亚是个天生邪恶小孩,真的好可怕。
我愤怒了,可怕的到底是谁啊,愚蠢的人类。
看完约书亚我只有种多年大仇得报,扬眉吐气的痛快感。
生命作为一个成长的循环体,如果遇到愚蠢的父母,
就注定没有公平可言。
他们给了你生命,于是有了一辈子都可以高你一等的理由。
于是在你的面前,他们便没有了自我克制,想吵架就吵,想哭就哭,想说话就说话,想不跟你说话就不跟你说话。当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不如对餐厅里的服务生的时候,也就只有“伪善”两个字可以形容了。
地位让他们渴望控制,而掌控也是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保有地位的标志。
如果你是男孩子,那么你应该喜欢运动,爸爸就是这样的,你现在不喜欢,是因为你没有尝试,
你过于软弱,没有体会到它的好,所以你要去。甚至十年后你身体不好,当初没有听他的话去锻炼依然会被翻出来当做反面教育材料,你看看,让你小时候不听我的话,所以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而谁又会说这样的话呢?“恩,你现在钢琴谈的真棒,幸亏爸爸当初没有逼你学足球。”
掌控欲因为没有道德规范的控制,才不像生理欲望显露于表象,它的愚蠢的如此隐形。
但又如此明显,他可以以他自己为核心让各种莫名其妙变成因果关系。
没有实质的形式主义统统都是牢笼枷锁。
就像片尾约书亚自弹自唱的歌曲,
“你知道他们从来不必爱我,但不知道为何他们总想要,拯救我?太遗憾了,他们应该救救他们自己。”
整个片子场景都刻画了一种父母对孩子无爱的虐待。
有了新的baby全家人就都围着小孩子转,对约书亚讲的话是你别谈钢琴了,吵到baby了。
九岁的孩子要出去遛狗,妈妈欣然同意,理由是他看起来很成熟,不需要过度关心。
甚至到约书亚要求妈妈跟他玩捉迷藏,她看起来是擦干眼泪耐心陪孩子玩儿,浑身散发了一种我爱你,所以愿意委曲求全的气息,可是拜托大姐,你稍微用心了解一下你儿子,就不会用一种对六岁孩子居高临下施舍的愚蠢语气说话了好么。不够了解孩子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满足自己做父母的形式强加给小孩他们自以为正确的爱的方式是无法原谅的。
其实约书亚的妈妈是个典型。包括她对小baby的行为。自己已经神经衰弱到那个死样子了,她可以对着孩子大声哭喊,和爸爸吵架,也不愿意让别人来照顾孩子。这不是爱孩子的行为,这是爱她自己,强迫自己履行母亲身份应有的动作而已。
爸爸完美的诠释了只看表面无法洞察内在的懒惰且愚蠢的男人形象。老婆一哭就一味妥协,孩子太冷静就认为都是他的错了。哎呀妈,尤其是后面对约书亚如临大敌,把家里所有的柜子上锁生怕约书亚下毒的死样子,真是懦弱的可怜。
奶奶没什么可说的,倚老卖老,强制灌输宗教思想,还想横插一杠子在人家的生活里。恰如其分诠释了没有自己生活可怜而有空虚只能去别人生活里找存在感的老女人形象,她死了对谁都是种解脱。
我一直以来讨厌形式主义就在于此。
认识没一周就开始送花,你丫等待自己能拥有一个送花的形象是等多久了啊,
其实你活了二十几年完全可以自己送自己玫瑰啊?
真的,别拿我当借口,认识一周我都不允许你喜欢上我的,所以别太着急把自己灌醉了好么。
所以不是矫情不矫情的问题。
如果我爱你,
那么我会先了解,再用你爱的形式去爱你,
如果你爱凌晨四点出门淋雨,我会陪你,
哪怕你喜欢高级餐厅和一大捧红玫瑰,我也会送你。
所以那个什么老夫老妻给彼此夹了一辈子自己喜欢的鱼头鱼尾的故事,
完全就是两个都只爱自己的人凑合过了一辈子的悲剧好么。
约书亚的自我拯救和抗争让我想哭也想鼓掌。
我们每一个人降临人世的第一场战争就是对抗父母。无论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形成与否。
孩子可能的确无知,但是他敢问,让他不敢问的是什么,是不是大人的敷衍甚至责骂?
孩子的确弱小,于是就成了大人可以颐指气使自命不凡的理由,甚至是压制。
所以小孩子只有两种武器了。智商和情商。
约书亚是前者,高智商,利用成人世界的既定规则,让大人去对付大人,打击他们的弱点,用他们自去对付他们自己。
情商高的小孩会用让所有的大人喜欢自己以便达成目的。让所有大人为其所用。
但约书亚最厉害的地方还是在于直白和勇气。
他可以表现的乖巧撒娇或者哭泣,让整个环境为他服务,但他选择不隐藏自己,如果环境不能够如他所愿,那么他就改变环境。
只有掌声。
我理解的这种方式是约书亚真的足够聪明,他的价值观和标准已经形成。
即使父母对他好又能怎样,他们过于愚蠢甚至无法了解最真实的他,
对正常九岁孩子的爱的形式不是他要的。那么就都不要好了。
再次掌声。
其实本片归根结底在讲爱的重要性。
约书亚的父母的问题在于愚蠢。
他们连自己尚且拯救不了,
拿什么智商去爱自己高智商的孩子。
拿什么去化解他对爱的渴望。
于是约书亚自己动手,清理环境,
去懂他的舅舅那里去了。
所以爱才是最重要的。
要爱,要爱人,要被爱。
希望每一场关于爱的争斗都能化解戾气,善始善终。
当然了,请聪明一点。选个正确的方式。
生活已经这么好了还搞些事来做,看得我真想抽死约书亚!
他们家那个有病的老妈怎么不去死啊!
这孩子TM是个人才,就是一救世主,老性感了,老性感了……想找智商上优越感的,可以来看看这里的短评、讨论和评论,就能体会影片主人公其实是受害者
哦,你们这些可笑的大人……什么为了争取注意力,什么因为嫉妒自己的妹妹,这都是什么可笑的说法啊!你们没有做过邪恶的小孩吗?你们完全不懂邪恶的小孩啊。少在那边一厢情愿了
约书亚作恶的动机没有被简单地塑造为嫉妒二胎,才让这部片没有落入俗套~小孩子的世界有他自己的法则,这个法则是很难用大人的思维去解读的,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他们一些行为萌萌哒,但有些恶毒起来也是极其残忍恶毒,因为他们的“法则”赋予了这种行为以正当性
扮演约书亚的演员扮演了[星际迷航XI]中的童鞋Spock
故事本身脉络平庸,但是问题很值得思索。父母对子女所谓无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是他们对自己爱的能力的一个夸大和臆想。他们本不需要许诺什么,但最可恨的是他们毫不怀疑地许诺了,而他们却根本做不到。这就成了扯谎。而扯谎是令人痛恨的。与其叫人绝望,还不如不抱一丝希望。那满腔的爱意又何处安放?leave it rotten.
很好很变态
汗 演妈的看来是过上演问题儿童妈的瘾了。。。
结论就是:计划生育好
邪惡小正太
片尾曲好听
在善意和邪恶的更替中平衡。博物馆中Joshua与奶奶的对话解释了他心中善与恶的位置,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对的,仅此而已。全片对比最明显的是大人们的惶恐不安、歇斯底里和Joshua的镇定自若,Joshua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轻而易举地让人崩溃。Sam Rockwell这个男人简直是极品
就算父母不对,可他想杀死自己的妹妹和奶奶也太恐怖了。我觉得妹妹迟早也会被他杀死的。人之初,性本恶。这样的孩子他爹早该射墙上去!
恐怖的小男孩
真萌,我好爱高智商腹黑俊俏小正太,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并行不悖地同时叔控和正太控咧
我要影片精准解读!
小正太其实都很坏。
所以结尾的想象空间很大...最后他的弹唱惊艳了。
同是因为新生婴儿而倍受父母冷落的孩子,《约书亚》中的天才少年硬是把家大人逼疯了,而《乳房与月亮》中的傻小子则在“天下大波任我嘬”的幻想中YY,还是弱智儿童欢乐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