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以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为背景的一个故事,整体的设计很巧妙,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留给了观者更多的空间。一件工作服,一瓶药,一双红色的靴子,一副扑克......直到影片最后,我们还是在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看到了故事的全貌,或者说故事的真相。也许,电影中所呈现的索尔与安娜的生活只是他们彼此在事后拼凑出来的画面。
同时,影片的剪辑同样很有意思,当索尔与安娜的生活场景交替时,那种并不重叠、并不相关的画面却仿佛有了交点,他在凝望她的生活,她在怜悯他的罪恶。两个人就像是两条曲线,同样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相似的言语,相似的动作,他们甚至在某个时刻是擦身而过的。
影片在处理索尔与安娜的生活时的色调并不相同,索尔的是偏冷调的暗色,而安娜是偏暖调的亮色。这与两人对于生活的态度相对应,面对同样存在缺陷的生活,他们要的都是宁静,却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安娜有她的孩子,那几乎是她的所有。而索尔说:I was born alone,and to the end I am gonna die alone.他的绝望,渗透在他的言语中。影片里斯蒂芬对索尔说,上帝为你,为我,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制定了计划。但是,就像索尔说的,上帝是如何选择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计划?为什么你有一个每天早上为你做早饭的妈妈,放学以后迎接你回家;有一个忙完工作回家团聚和你踢球、帮你完成作业、给你讲睡前故事的爸爸。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的计划被调换,你是坐在的那个人,唯一去看望你的人只有神父,那个不断的说服你即使是上帝创造出的最糟糕的生命也能找到生命的价值。
此外,影片中的环境音,如孩子的叫喊声,索尔的喘息声,在特定的场景中被放大,仿佛一种蔓延到骨子里的绝望气息。
最后,做个关于恢复性司法的解释(转),所谓恢复性司法,是指恢复性司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关涉各方共同解决犯罪问题,处理犯罪后果的过程及其对未来的意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1974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两个年轻人实施了一系列的破坏性犯罪,共涉及侵犯了22人的财产。认罪后,在当地缓刑局等相关部门的和门诺派教徒中央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两名犯罪人与22名被害人分别进行了会见,通过会见,两人从被害人的陈述中切实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害和不便,并意识到赔偿金不是对自己行为的罚款,而是给被害人的补偿,6个月后,两人交清了全部赔偿金。受此案的鼓舞,从1974年到70年代末,在加拿大和美国共出现了十几个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的案例。1989年,新西兰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当地土著人毛利人的明显带有恢复性特征的犯罪处理方式,并要求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罪只能在以恢复性司法方式不能适当处理时才可以动用正规的刑事法司法程序。到了20世纪90年代,恢复性司法在西欧诸国、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拉美的巴西、智利、阿根廷,亚洲的新加坡,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欧洲共出现了500多个恢复性司法计划,北美共有300多个恢复性司法计划,类似的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数目也超过了一千。
你的所作所为值得注射死刑,但是我仍选择原谅你,如同你祈求我会恨你一样强烈。
你带给我的痛苦我无法忘记,但我在你身上看到了被上帝安排的最糟糕人生,也如同我一样。
我竟希望缓解你的痛苦,如同我希望缓解自己的痛苦那么强烈。
我本应观看你的死刑现场,但我最后对你说了对不起。
对不起。你以让我痛苦的方式,结束了我的痛苦,我知道你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即便是死亡。
对不起。谢谢你。
一部开篇基调就如此悲凉的片子,忍不住让人联想起海边的曼切斯特,男女主两条线各自展开,由无序错乱的剪辑方式,带着观众忐忑中逐渐理清了两个人是怎样一步步接近了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惊悚和冲突都有意表达得比较平缓,但是男女主的真实而浓烈的演技,足以让人看完内心无法平静。
导演拍出这样的影片,很有想法很大胆。
一个穷困潦倒的赌徒,没有未来,没有人生,踩着法律的底线,在社会底层挣扎度日,除了耳边充斥着老父的咳嗽,每日所需的药瓶,生活再没给他留下任何追求。
他不愿相信上帝存在,竟又熟读圣经,他做了不少坏事,却又想保留道德底线。然而上帝并没有眷顾他,上帝本也不在。最终,他只能从玻璃的倒影里,独自观看自己的死亡。
这世上又还有多少人,独自活着,独自挣扎过,又独自消逝了。
众生百相。
上帝或许怜悯你,但我从未见过上帝。
电影里对宗教的讨论只有三小段加起来也不到10分钟,而电影的主旨和意义似乎也是在法律层面上的(虽然我木有理解恢复性司法是怎么体现的),不过每个人的有感点都各不相同,在我看来那几分钟关于上帝的辩论是唯一有些意思的地方。
片段1:
牧师:上帝对每个人都自有其安排,对你,对我,对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
索尔:那上帝是怎么选择谁有着怎样的命运呢?对你来说,你有个好母亲,每天早上都会起来做早点,下学了去接你,你父亲有份好工作,下班回家和你玩球,指导你做作业,睡前还会读故事给你听。如果我摊上你这么好的命运我会变成哪样呢?如果我们对调,是你坐在这头,在监狱里每天面对着世界上可怕又邪恶的那帮人,你还会这么想么?你没什么权利和我谈上帝的旨意,根本没有那种玩意。我孤独的出生,将来我也会孤独的死去,而从生到死这之间的种种,都是我个人的选择,和上帝根本无关。
片段2:
索尔:如果上帝真的掌管一切,那他怎么没阻止我呢?
牧师:我们不可能洞悉所有事,只有上帝才能体察世界上的一切和全貌。他全知而孤独。
索尔:得了吧,拜托,你不能拿上帝当遮掩。全是屁话,不要说我了,那个小男孩呢,他的死也是上帝的安排么?他活该死掉么?
牧师:我不知道,没人能知道。
索尔:为什么呢?
牧师:你说为什么呢?
索尔:因为上帝不是全能的。
牧师:这才是屁话。
索尔:是么?
片段3:
牧师:你真的觉得你是命运的主宰,而上帝是虚幻不可得的是吗?
索尔:对。
牧师:为什么呢?为什么你这么抵触上帝的存在,要知道你不可能两样都占着——又是个(命运的)受害者,又想内心平和——
索尔:我不是受害者,我从来没说过我是受害者。
牧师:好吧,你不是受害者,可是你想要内心的平静,但是你又不够强大无法得到它。既然你能完全主宰你的人生和行为,那么做点什么吧,做点什么。你不是想要内心的平静么,那你就必须相信,哪怕只是一秒钟的时间——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真正的爱你。
索尔:谁?上帝么?
牧师:对,上帝,上帝爱你,而且这使得你的整个人生都有了意义。你既然想要内心的安宁,为什么总是否认(上帝存在)这个可能性呢。如果上帝根本不想管你,为什么你的心还这么沉重呢?
-----------------------
这三段的对话也算是比较明晰的解释了宗教的内在逻辑。上帝是全能而博爱的,他安排了每个人的命运。当你的人生悲惨至极的时候——虽然这是上帝安排的而你也不知为什么——但你必须懂得也必须相信,上帝虽然让你这么倒霉但是他还爱你,这就足够了。然后你的狗屎人生也就因此而有了意义和价值,你的苦难也就不再那么苦,你的人生也就稍微有点甜了o(︶︿︶)o
在我看来,这样的逻辑就是bull shit啊,无神论者的脑海里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在于此,参差多态的命运其实全是某个神灵的旨意,而这个神一样的存在做决定的理由在哪里?他凭什么决定谁的人生是好的谁的又是坏的,谁生而残疾谁生而美丽,谁生而富有而谁又生而贫穷呢。而且倘使他真爱这人间,为什么还要允许人间的不平与罪恶的发生,倘使他真的平等无差的爱所有人,为什么注定有些人要承担苦难,有些人就能坐享其成?哦,当然,这个时候宗教的生前死后、前生今世、天堂地狱理论就该上场了。可是啊,真的有前生今世么,谁又见过天堂地狱的样子?就算前生有一个我,今生的我也对其无感无知无觉,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要为了上辈子都不知道的事情而收益或还债呢,为什么我会相信这辈子受苦就能换来下辈子的幸福呢?而且,最关键的是,那些注重现实的人,那些把目光放在当下的人,根本就不会相信一个虚幻的来世。“未知生焉知死”,孔老夫子一句话就打碎了所有宗教的前提与设定。
说到底,宗教的目的在宽慰,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鸦片最能迷惑和安抚人——上帝的存在也不过是人们为自己找寻的一个理由。就像索尔说的,你不能一辈子躲在上帝的后面——但是当软弱的人类不能承担心灵的苦楚时,上帝就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虽然虚幻,但是能给人安慰。
可对于直面这残忍的世界的一类人来说,他宁肯要血淋淋的现实也无法把命运托付给虚拟的救世主。也许我无法改变我生于何样的家庭,也许我无法解释我拥有怎样的父母,但在自此之后的这一生里,在我唯一能感知、能把握的这一生里,我却永远不会相信有一个叫做上帝的东西,我不需要那一份庇佑,也不需要那一份慰藉,比起虚幻的“上帝永远爱你”和一个不知道属于谁的“来生”,我宁可只有我自己,只有此刻的当下,这就已经足够。
你的所作所为应该被注*射*死(刑,但我选择原谅你,如同你祈望我恨你一样强烈。
你带给我的痛苦无法忘怀,但我却跟你说对不起,如同我知道你的痛苦跟我一样强烈。
对不起。
对不起。我的生活早已充满痛苦,而你以让我更加痛苦的方式,结束了我的痛苦,从此我只能将痛苦放在过去,继续生活。我不认识你,我却能了解你,你过去的生活如我一样痛苦,而如今你将承担着这双份痛苦,直到你即将死去。
对不起。谢谢你。
影片一开篇的基调就相当悲凉,让人忍不住联想起《海边的曼切斯特》,导演破碎穿 插 的剪辑,略显处理不成熟的凌乱,但是又能让观众带着疑问探寻下去,一步一步接近那并不复杂又悲惨的故事真相。
这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即将被 执 行 死 刑的男主角的演技,他的情绪如此内敛又复杂哀伤,让人忍不住猜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让他的生命将以此方式终结。我们不会感到这是一个罪恶的灵魂得到惩处的爽快,而是一个被上帝遗忘的子民无奈带着自责消亡。
悲剧的发生瞬间并不长,只需要十分钟,那十分钟的痛苦混乱又激烈。但并不等于,故事两个男女主人公走到这个交汇点之前的人生不是悲剧。
上帝怜悯世人。但我从未见过上帝。
男主角不愿相信上帝的存在,即便他不知何时早已将圣经背个滚瓜烂熟。
他即将接受死亡,唯一来陪伴他的只有牧师。而牧师只是一遍一遍让他承认上帝的存在,好让他接受自己糟乱的生命是上帝给他最合适的安排。
牧师吼着,你不能既当个受害者,又希望保持内心的平静。
众生百相。
上帝也许存在,但他从未来过。
后来我们知道,男主角并不无辜。一个出生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早已在成长中耗尽了幼年时也许有过的期望。他没有足以糊口的工作,偶尔干着监守自盗和与人联手赌博的勾当,也并不足以让他的生活好一点,大概还因他仍坚守着某些不合时宜的道德感。
一个毫无未来的年轻人,孤独、颓废、没有钱、没有伴侣、没有房子,有的只是时刻伴随的老父的咳嗽、责骂和离不开的药瓶。
有些人孤独活着、孤独挣扎过、又孤独死了。他内心的挣扎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他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没有好处,在他死后,他的一切坏处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的一切即将消逝,就像他从来没有存在过。
即便死前最后一眼,看见的,也只有他独自被绑在刑 台上的影子。
他死前死后,这个世界都无人怀念他。
也许唯一的慰藉,是女主那声,我原谅你。这个死前的谅解,也许是他一生唯一值得珍惜的时刻,让他可以更好的面对死亡。
谢谢你。对不起。
Jeremy演技碉堡了!
一直有点好奇 0:14:46 押解他的女警为何笑得如此开心… 阿条说是掩饰不住终于有一个正面镜头的龙套欣喜… 跑题了,总结是,这是一部比较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以及看完第一遍才能仔细地看第二遍的电影。1:32:49的字幕…该怎么说呢?如果电影本身是为了恢复性司法拍摄的那真有点失败。
影片最后竟然跑出给恢复性司法来为整片打下基调。但是其实故事本身不错,双线叙事加上时间上现实与过往的交织很好的展现了一副人性风情画。杰瑞米的表演已经很不错了。
风格独特的法律题材作品,JR真是天生当演员的料。
一直疑惑主角犯了多大罪,结果这种案情怎么看在美国都不太像能判死刑的,似乎还很快就执行了。出字幕才知道是为了宣传恢复性司法,如果主角真的够死刑大概观众就不会同情他和认同电影的情节了,这不就是政客干的事儿嘛,真恶心。
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却被这两个主角的深刻演技给打动,杰瑞米雷纳,是好演员
太拖沓。。。只有我觉得女主长了一个整容失败的下巴吗?并且嘴里含着八颗益达完成的整部戏
前奏细腻又真实又冗长,最后的感情爆发确实攒足了劲,更何况还有Jeremy那双眼睛盯着你哭。
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好,故事本身简单,而且演员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导致在观影途中容易出戏,不过剧本是好剧本,导演用两种色调两种态度性格穿插,也是一大亮点。
好难过。各种人生的苦。背景音乐很好听。淡淡的忧伤。
看的没有状态,音乐不错
“I was born alone, today I am gonna die alone, everything in between is my choice, don't tell me god's plan.”
好像在看放慢动作。。。zzzzz -- 2013-5-1
闷得发慌,而且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可以表达,太失望!
有些感触的仅是JR和牧师探讨上帝的部分,由此想到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几乎同样的思索,只是果然中国人不存在美式的上帝情怀,而更倾向于参差多态的现实,上帝博爱论和救赎理念在中国人这里永远行不通。故事两条主线交织讲述却看着那么凌乱,最后突然而至的原谅也是那么突兀。唯可称道的只有JR的演绎。
美式主旋律
本该展现人物内心的简单故事,被凌乱的剪辑打碎了情绪,不够冷静不够克制又不足以令人反思。但是片中不同色调的运用值得称赞~
谁又知道这些生活的片段是男女主人公拼凑出来的还是现实呢
我疑惑在于,如果男主的犯罪性质已经是足以判决死刑的故意、严重暴力犯罪,是否适用修复性司法是颇可商榷的;即使独立地把小男孩死掉的部分认为是过失行为,但这种不可“修复”的犯罪后果是否还有适用修复性司法的必要?(你只是去看JR的有必要想这么多吗亲!要看JR飚演技果断不要错过!
生命烂片啊卧槽 这烂片都有7.7分 豆瓣的喷子都死tm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