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并不总是血腥和残酷。在斯皮尔伯格的扛鼎之作《拯救大兵瑞恩》之前,许多战争影片对战争残酷的揭示大多是有所保留的。我们在看这些最优秀的战争片时,真的不要仅只用眼睛。
1.《西线无战事》(1930年):这是一部反映一战的影片,当时十分流行,现在看来也很有震撼力:战斗场面壮观,人物刻画深刻。堪称雅俗共赏,是评论家和观众都一致看好的优秀影片。
2.《桂河大桥》(1957年):该片从战俘营开始,故事主线是建桥炸桥,但整个作品主题朦胧、多义,令人不能立刻作出是非判断,对文化的多元和冲突揭示得十分深刻。因此引得人们一而再地去观看,而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3.《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年):该片描述了一战期间一位英国军人从特立独行成长为英雄的故事。该片被评论家评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拍摄技术精湛,表演到位深刻,充满了异国风情。
4.《奇爱博士》(1964年):如果观众想从中看到打斗的场面,那么一定会深深地失望,你甚至看不到敌人。但这的确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战争片,该片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看到了关于冷战思维的危害。一个错误,或是个别人的私心杂念都有可能毁掉我们美丽的家园和温馨的生活。
5.《陆军野战医院》(1970年):该片通过朝鲜战争时期一位外科军医不甚检点的表现,对美军积重难返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反战的情绪迎合了当时民众的心理,而今天我们看来,更多的是看到了该片的精致和鞭辟入里。
6.《现代启示录》(1979年):该片表现越南战争,规模宏大,表现超现实,至今仍被广泛争议。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该片是一部有关人类激情的鸿篇巨制,而一部分评论家则认为该片过于理治,篇幅太长。而观众们却乐于被该片打动,为该片所提供的战争思考所吸引。该片于去年推出了修复版,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7.《野战排》(1986年):纵观影片,我们不得不被通篇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所撼动。同时,人们还可从中得出诸如社会学的结论:从一个非正常的环境中看到人性的扭曲和对正义的追求。
8.《光荣》(1989年):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的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影片。该片严格地按照历史传说来拍摄,表演详实,制作精良,深入细致地反映了联邦全黑人兵团的故事,是一部对南北战争和黑人历史深入挖掘的力作。
9.《勇敢的心》(1995年):好莱坞最好的一部有关古典战争的影片。美丽的田圆风光时有呈现,血腥的战斗场面杂陈其间,观众们不得不为战争的宏大和历史的厚重所感染。梅尔.吉普森的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当代好莱坞最具号召力的男星,与该片的成功不无关系。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反映二战残酷血腥最成功的一部影片,故事从士兵们到敌后寻找一位独子士兵展开。正如影片的残酷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一样,该片剧情和表演的完美也为人们所折服。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每次在微博上看到有网友说什么去打战啊,我就觉得应该人人都看一看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拯救大兵瑞恩 这样的战争片。
初中历史教育应该统统让老师给学生看一下这些电影。
我们的历史书,以及影视作品对战争残酷的理解和描述都太不够,以至于有那么多人在微博上鼓吹战争,更意识不到和平的可贵,生命的可贵。
这令人生气。
上级下达了命令,士兵只能去执行。战争是这样,拯救瑞恩的任务也是这样。
战争是错的,拯救瑞恩的任务也是错的,可是它就是这样,战争要去打,任务要去执行。
战争是错的、任务是荒谬的,可是他们必须执行任务,他们要在这荒谬里找到意义。
汤姆汉克斯说每次有士兵死去,他都告诉自己,这是为了救十个、二十个人,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救瑞恩的任务一开始就搭上了卡帕佐和医生的性命,有价值吗?两命换一命当然是不对等的,不管瑞恩代表了多么了不起的希望,这都不成立。正如之前的讨论每个人都有母亲,瑞恩并没有和卡帕佐和医生有什么不一样。
但是救瑞恩这件事,本身是有价值的。不对等,但是仍然是有价值的。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功利主义道德”。
生命是不可量化的,为什么两条命比一条命更有价值?
一条命不比八条命值钱,八条命也不比一条命值钱。
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只是因为救这个人这件事必须去做。
八个人、以及二战的所有士兵,在这种不自主的命运下面,挣扎、作战、前行,做该做的事,等待着和平的那一天。
抓到德国战俘那里,导演传递给观众的纠结是,谁都不该死,可是战争就是你死我活,错的是战争而不是德国士兵。
而中国的战争影视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给人一种敌军就是该死的感觉。
非常的反人性,而且激起战斗欲望,认为铲除敌人就是解决问题。
尤其中国内战,对战双方都是中国子民,谁该死?想到每一个士兵都有母亲,就会意识到战争无论输赢,都不过是无数人失去生命。
赢,一点一点,都不值得庆贺。
一场战争的胜负,胜也意味着无数的死亡。
而那个死亡可能发生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他们有父母亲人,有妻子,有人等着他们回家,有兄弟欢聚的往事还等着重逢。可是战争毁掉了一切。
好的战争片里,打赢了一场战争后,赢得战争的将士茫然地望着废墟和自己死去的无数弟兄,那场面是巨大的悲痛。
而国内的战争片有好多,每一场战役胜利后,都是欢呼和庆祝。这多么违反人性?一个士兵,是更悲痛于他在刚刚在残酷战役里失去的战友,死去的人;还是更欢呼于所谓的“胜利”。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他们在“狗牌”里找瑞恩,然后士兵路过看到他们在那里嬉笑,但是每一个狗牌背后都是一个人的生命,一个死去的士兵。这个时候,医生冲出来制止了他们。
那一刻,有一种巨大的悲凉和无奈愧疚。
————
不喜欢一切过分鼓吹民族主义的东西,比如战狼。不喜欢一切很“燃”的战争片。
战争一点都不燃。
几年看过的片子了,说实话,一直对外国的这种战争片有抗拒,毕竟这是别国的战争!不过《拯救美国大兵瑞恩》这部片子算是不错的了,还原了二战的真实情况,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为什么要拯救瑞恩呢?其实拯救的不只是瑞恩,而是那个国家!这家人三个男人在战场牺牲了,然而瑞恩又被困在了敌后方!指挥部拜访了他的家人,表达对这个家庭的敬重,也承诺要把瑞恩救出来。这就组织了8人的救援队伍!然而结果是成功救出了瑞恩,这只小分队全部阵亡!用8人性命换一人值吗?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
很喜欢里面的米勒队长,领导力,反应力都是值得称赞的,难忘最后牺牲那一幕!这部片子有个最大的魅力就是前一秒让你哭得稀里哗啦,后一秒又让人哈哈大笑!
其实电影非常的棒,但是道理和萤火虫之墓地一样.因为实在太真实,让人难受.看到一半就缩到了角落里,再也不想看下去.
不宣扬战争的战争片,才是真正优秀的战争片。
我也想问,凭啥要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战争本来就是无情的,你们怕他母亲无依无靠,当时为啥要把人家里四个全部征走??
那些近乎白描式的战役刻画,真实而震撼;米勒中尉不由自主颤抖的手,是那时每个如棋子般无法控制自己命运战士的写照;在更高层面上的人性与伦理的探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
看到结尾Hanks无力地对着迎面驶来的坦克,内奔……
战争电影No1,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
让我感动得哭了.
为什么看中国战争片就感觉high得不行真想打一仗,看外国战争片就觉得战争真可怕和平多好啊。。。。再不在吃饭的时候看战争片了,太胸闷了。
有一個小細節我很喜歡...將要下雨的時候..鏡頭給了湖水,葉子..水滴一滴一滴地落在湖水上,,之後變得密集..就好像槍林彈雨前的感覺,,,好佩服皮爾斯伯格對電影的構思和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一部偉大的作品!
小狙太冷静了,太帅了!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部片子所宣扬的精神……
我心目中的永恒经典。不知道集结号借用了他多少情节。反正不少。
值不值得,什么又叫值得。
真正意义的大导大片,开场的抢滩和结尾的瑞梅尔血战机位控制臻入神技,牛逼的主次特写像一位幸存的二战联盟老兵啐着唾沫在回忆戎马。瑞梅尔的残破桥头,米勒上尉的身后是无尽残阳,他的面前是这个略显荒谬任务的完结,他的面前也是詹姆斯瑞恩的明天。
比血战钢锯岭高出10个段位。其实剧本还是很工整的,有些匠气的痕迹,但是节奏快慢的间歇拿捏的特别好,剧本台词超棒,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凸显到位。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有人物与情节的推进,好电影。最爱战争前那段休息时刻,生死关头前的平静祥和,惨烈前的美好,最令人心碎。
厄本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懦弱,非常懦弱,还有一种可笑的浪漫和无知的善良。他才是你我他,对战争的残酷抱有一种可耻的畏惧,并对其有好心的幻想。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战争是考验勇气的时刻,而非善心。胆小的也许能活下来,但在战争中,你已经输了。而那些死了的勇士,他们才是胜利者
如果没有办法想起他什么样子,就试着想想和他共渡的时光。
每场战争都是一幕荒诞剧
1.为啥要让四兄弟全上战场,政府在征兵的时候怎么不体现你的关怀?2.都已经全上战场了这时候来假慈悲派人去救,好像这就是对人的关怀,伪善得令人作呕。3.让八个人冒死救一个人,那八个人的命就能随便牺牲?可见生命在本片里并不被关怀。4.战争的意义在于惩恶,不谈惩恶光谈人性,就是驯服工具
场面恢宏。曾经和老公探讨过,为什么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营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和中国所宣扬的价值观有些相反。集体和个人,谁更重要?他说,米国这样做,是让每个上战场的士兵知道,他们永远不会被抛弃!对比冯小刚的集结号,看完心里堵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