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小学时候玩的最好的朋友LB,一个特别有绘画天赋的女孩子,笑起来甜甜的肉肉的,她是我至今见过最有绘画灵气的姑娘,以至于那个时候我会照着她的画临摹。任何东西在她的画笔下仿佛都充满生命,信手拈来。仿佛她就是为绘画而生。
那时候我每周都会去她家玩,一起看漫画书一起上绘画课,她会把每期《漫友》的海报留给我,借给我她最爱的杂志。要知道那时候一张《漫友》的海报对小学生来说有多珍贵。我们会在课堂上偷偷传纸条,课间厮混在一起,就连放学后也会用家里的座机给彼此打电话聊天。分享各种有意思的心事和秘密,连老师后来都找到我们的家长说我俩太爱粘着,耽误学习。然而我对她的记忆就只停留在那个时候。
高中虽然两人在一个学校,但是却不经常来往,她的性格也变得没有从前活泼,我也有了其他好朋友。两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渐渐疏远开来。没有过争吵没有过分歧。我一直觉得是因为她去了不喜欢的初中所以性格变得不爱交谈。起初我们还会打电话彼此问候,可再后来就断了联络。
再后来大学假期两人约见过一次,说来奇怪,记得清儿时一起玩耍的细节,却记不得最近一次见面的事情。想不起来两人见面干了什么聊了什么。似乎是一起吃了冰淇淋和甜品,我还开玩笑说她怎么瘦了那么多。然而那次见面结束后我内心似乎就知道了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所以当看到最后美术馆里Jack 望着Tony 的背影却没有去say hi的时候我想Jack 也是知道两人的缘分至此,各有各的生活,再亲密无间都只是存活在过去的影子。看似Jack 在地上平静的画画,其实内心早已把他和Tony以前的日子像放电影一样的放了一遍又一遍吧。就如自己知道的,有些人的进度条在你生命里走完了就是走完了。
无论是什么使我们当年的好朋友远离甚至失去联系,生活都照样继续。有时回想会觉得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促成回忆的美好。电影的这份细腻,直触每一个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心底。
与《爱很怪》异弦同谱,还差一部就能达成纽约飞地三部曲。虽然Ira Sachs继续致敬着小津,这次却更看出些杨德昌的味道来。视角在大人与小孩的twilight zone中游走,看见不断切换着共情立场的自己为导演暗自鼓掌着,这种纯粹干净的失落年纪过了便再不会有了。
難怪有人說他快要成為美國的是枝裕和了,適合跟「比海還深」一起看
Ira Sachs简直是美国版是枝裕和 他在Q&A的时候说:When a kid realizes there is a past in his life, that's the moment he grows up.
觉得Paulina García长得好像Catherine Keener啊我是不是脸盲。Tony跟戏剧老师对喊那段好玩。
格局非常小,全方面的平淡无奇,枉我坐了一个小时的地铁去看。中心思想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所以人人都只会考虑自己,但这是最正确的想法。没看到两个小男孩的纯真点,实在是太平淡了。
当Little Men 成长为真正的Man,他们还会纯真依旧么?童年是那么纯粹而又美好的。长大的我们会精于算计,慢慢的变成了不可爱的大人。两个孩子的友谊,受到两家大人不可调和矛盾的冲击,当我们诀别了昔日的小伙伴,也意味着我们将要长大了,以后的日子还是要继续啊!非常喜欢影片的配乐~
导演QA说灵感来自小津 还拍了个类似y tu mama tambien的结尾 jacob原型是少年考进laguadia的自己老公
sensitive,selfawareness
即使有表现优秀的Paulina García和全片最大牌Greg Kinnear都难以掩盖两位小演员(Theo Taplitz和Michael Barbieri)自然而又诚挚的表演所散发的光芒。片中用的为数不多的音乐和画面都真的好美,有种说不出来的清爽和干净。感觉导演能够用自己的视角拍出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面。
在孩子们的友谊面前,大人们的利益纠葛显得那么世俗,可最后宴席终将散去,艺术馆里的一瞥注定了情谊已逝。导演的手法很云淡风轻,就像你必须接受每一段关系的结束一样,两个文艺boy讨人喜欢,演技也很自然。
需要一个朋友,教你在恰当的时刻说出节哀顺变;拥有一个朋友,听到别人诋毁他时敢挥出一拳。小孩多么顽劣,可以心照不宣保持缄默,可以结伴在深夜搭上末班地铁;大人也有情感,却只能在扔垃圾的角落放声大哭,或是面对违约泣不成声。小孩有任性的特权,终拗不过大人的威权。绿色的天空长大还是会变蓝。
Jake乞求父母那场戏真的是又恨又爱~像你这样的朋友,不需要太多
这届柏林电影节的TOP3。萨克斯快成美国的是枝裕和了,也是目前为止萨克斯最成熟的一部。
两个青葱少年友情以上恋人未满(我觉得是!),“你喜欢怎样的女生?”“我不知道”“你可以告诉我的”“真的不知道”aww!当然纽约社区的高档化造成原住居民的迁移是绝对无法用这种简单的道德拷问来解决的,导演竟然连续拍了两部关于纽约住房问题的片,相信一定感同身受,希望能更进一步
儿时玩伴也没因什么特别的事相识,不过每天见面,学后饭前楼下嬉戏,玩些天天玩的游戏,也不腻,总是被妈妈们从窗口探出来喊回家吃饭。然后过去些时日了,才意识到好像再没见过他们,却已搬了家或升了学。啥也没想就曾认定那是最好的朋友,但也没说过再见就断了。想起会发呆怀念一下,然后又没入人海。
男同性恋题材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最大俗
柏林节里很出名的影片。并不太适合儿童观看。但是儿童片也不应该总是甜甜的,苦涩、沉重的事件也可以启示青少年观众。导演技艺熟练,风格简洁,两位13、4的少年演员令人惊艳。
Ira Sachs跳出同志题材,拍摄寸土寸金的纽约两个家庭因为房租发生的睚眦。无论成人的世界多么现实,孩子们的感情永远真挚。结尾两个镜头可能是我想多了,不然也太美好了(问过导演了,居然还真是!)两个灵气逼人的小小人儿,未来前途不可限量惹~
很贴近生活又带着一点无奈和美好,然而单身母亲的刻画显得少了些共情,刻薄和顽固让人对其的同情少了很多,最后崩溃的哭泣、以及用儿子去争取最后的可能,都显得功利。除了最后的长发,gay的部分其实无迹可循。还可以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