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奏鸣曲》的过人这处就在于片头开车走夜路风雨交加雷鸣电闪搞得让人以为是恐怖片……女主角幸珍(意为“月亮”,这名字翻译总让我觉得像韩剧)不好看但光一照就显得有感觉,男一号拉维(意为“太阳”)明明也不够好看但声音温柔好听,相比而言男二号就显得很猥琐声音也不好听走路歪来歪去笑得很奸诈就像个大叔。情节上男女主角俩都是被父母抛弃的苦命儿,这个因素明显是故意向悲剧靠拢的设置,相遇而互生情愫。我发现主人公总能遇贵人,女主角所在的裁缝店的老板娘就先是个好人之后又遇上林哥带她去一个有钱的裁缝家打工之后女主角在裁缝方面有很高的天分接着就换了发型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接着就是男二号想追女主角,女主角想要点薪水却被夫人赶出来又继续去等出国未归的男一号但认识到现实的残酷还是嫁给了男二号,我几乎就认为拉维在后半部分不会再出现了但后一年就遇上了男一号,然后每年都去找他最后差点发生关系,But,女主角控制住了,但还是与男二号分手了(噢可怜的男二号我才发现他出现得再多终究也只是个配角)自己生活听男一号的话写书,同时这里还涉及到了共产主义(男一号是个在学生游行被抓嘛嘛嘛的)以及男一号死亡的情节……然后我头疼的说,男主角倒底怎么会得病的,男二号曾想对女主角来硬的后来怎么又有了个新妻子甚至还买下了旅馆,共产主义事业怎么会使旅馆倒闭,女主角怎么会一路好运越变越漂亮还当上了作家……整部电影的音乐很清新很动听,从开头就能听到里头的悲伤,泰国的美景始终是颜色光亮而鲜明的,但情节上还不是多么优秀的悲剧。
我是那种看什么悲剧都会动情的人,只要哭得不假音乐不难听基本都要难受一下。
泰国的1976年 / 闾丘露薇
一直以来对于泰国的印象,套用泰国旅游局的广告,一个微笑的国家,一度还是自己度假的优先选择,只不过后来还是无法忍受热带气候而放弃。因为这样,尽管因为工作的关系去过泰国很多次,对于这个国家的印象,也就是一个外国游客的表面印象。
直到07年的时候,在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看到一张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新闻图片,黑白的,一个瘦弱的,年轻的男子,被吊在一个大树上,另外一名年轻男子,拿着一把椅子,准备向这个已经死去的男子砸过去。他的周围,是围观的人群,全部都是年轻人,还有不懂事的小孩,他们的表情是兴奋的。
拍摄这张照片的是美联社的摄影师Neal Ulevich,他因为记录了1976年发生在曼谷法政大学的学生运动而得奖,这是其中的一张,地点就在法政大学的校园外,举起椅子的是一名左翼学生,时间是76年的10月6日。1976年,是泰国历史上血腥的一年,泰国军方镇压法政大学的学生在七十年代发起的反军政府独裁运动,造成至少十五名学生死亡。
这样的场景当然似曾相识,那些看客的兴奋,年轻学生激情之下的冲动,如果不是因为死者的喇叭裤,差点会以为这是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的中国。很难想象这是泰国,因为一直以为,泰国笃信佛教,不应该有如此暴力的行为。但是一个军政府独裁统治下的国家,出现这样的场面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因为这样的原因,开始留意泰国的历史,特别是在红衫军走上街头之后,更激发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民主进程的兴趣。1976年的镇压行动,可以说是泰国社会运动的根源,这些左翼学生,不少逃到了泰国北部的丛林里面匿藏,直到1979年政府特赦,才回到学校完成学业。这里面的不少学生,为社会基层民众服务,逐步积累社会改革的力量,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就是要争取社会公平正义,为弱势群体说话。
去年当红衫军刚刚走上街头,就有机会采访他们当中的一些领袖。发现这些领袖里面,就有不少这样的老左派,算算他们的年纪,正好经历了七十年代的学运。他们不少已经成为了专业人士,有着体面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愿意站到街头振臂高呼,为的就是推动社会变革。
很多人把红衫军简单描述成他信的支持者,说简单是因为,虽然里面确实有不少他的支持者,特别是去年,当红衫军冲击东盟会场的时候,支持者占了绝大多数,但是一年之后,特别是到了现在,坚持在金融中心继续街头抗争方式的,更多的是这些老左派,他们当中也有他信的支持者,因为他信执政时期的一些措施,能够改善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这些人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地方,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追随他信个人。
也因为这样,即便是阿披实政府,最终并没有解决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泰国从1976年的第一波民主运动开始,经历了1992年的五月事件,红衫军开始了第三波民主运动,而如果这场运动被遏制,泰国的威权政权缺乏一定程度的公民社会的话,那末泰国表面形式的民主是否能够维持,就成了一个问题,因为皇权,军权还有资本力量的联合力量,正在日益膨胀。
出处: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8d566a055f63dd4d看了《十月奏鸣曲》,颇感,幸珍是人性的代表,生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她爱的哥哥是理想的化身,时隐时现;爱她的哥哥暗喻了现实,无时不刻不想以生活的名义使其屈服,幸珍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痛苦与挣扎,最后理想消失了她成熟了,或许是人没有理想就不会太煎熬的暗喻,但又不免会因此而丧失了激情
当初的誓言竟换来一生的等待~~女主角真漂亮~~
太阳和月亮相约却不曾相拥有
泰国的电影其实蛮好看的
太阳与月亮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呃。。。
女主角太美了。。。
8怎么好看呢...
淡淡的 看着看着人真的就不浮躁了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可是正因为遇到你,我的人生才会与众不同。谢谢上天,让我们相遇!纵使时间短暂,也不能阻止我们为彼此的承诺,终生守候!
同样是短暂的相遇后长久的等待,日本电影《千年女优》就表达的很唯美很深刻。为什么背景换成泰国就变味了呢。电影像被分成了两段,每段一个男主角。导致模糊了导演本来想表达的感情。
等了一輩子,等成了習慣。
我就是对泰国片有偏见!!!
大概是唯一一部没有触动到我的泰国爱情片了……
看上去很美,但实质也不过是《半生缘》一样的故事,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真的对吗?谁也不知道,但就是这一股倔劲和信念让女人一直等待,每年像《断背山》的男男一样去约定的地点与真爱缠绵。追求民主自由的男主有点像DJ Dennis总是让人出戏,男二是中国移民只知道赚钱。女主还是长头发比较漂亮
70年代-----80年代的泰国,一出悲情爱情电影。本是个文盲的裁缝学徒,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见了一生挚爱,不管人生轨迹是否能向幸福驶去,毕竟她日后成了作家,人不能太贪心。太阳与月亮十四年的错过与等待,是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社会背景所造就。女主的衣服特别好看,的确烘托出她小清新的气质。
不太喜欢电影有太多政治的元素,但由最初海边的夜晚,延续的简单而美好的爱情,还是感动了我。我们在等待着谁?又有谁在我们身边等待?值不值得?甘不甘心?只因你是最初的光芒,为爱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不能够呢?
泰国小清新产业链不容小觑,如今拍起文艺片来,也是一点都不含糊。画面唯美,人美,情美,尤其是摄影对于云与海的捕捉,丝丝入扣。属于幸珍和拉维的永远的10月8日,借问一段感情能有几个十年?也许太阳和月亮只能彼此相照,而始终无法共存吗?
这电影很泰国,还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爱情,还是哭死人不偿命的剧情,只不过这次加入了政治迫害这个背景因素。
我太喜欢扮演拉维的那个演员了,很文青,很温暖,多年后再次相见那一段很催泪,剧情设置看似简单实际上还是比较巧妙的,萤火虫,旅馆老板,以及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在之后情节的照应,还有男女主角的名字和他们的命运。造物弄人啊,最亏的就是那个晚上没有OOXX
好美,人美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