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这部片子,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说说西蒙。西蒙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不论是对同龄人来说还是对他的小家庭而言。这种与众不同在他的成长中发展变化,他的浪漫,泛滥的感情和出众的才华,在这个木工家庭里显得格格不入。随着他不断长大,问题显得越来越无法调和。直到他的养父将他的音乐带砸坏,告诉他他的真实身世,矛盾集中爆发了。
父亲想要砍下他的橡树,去让他做船。
压力和不满爆发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事情,梦想和现实的剧烈碰撞和这么多年经历的“不平等”对待将西蒙从懵懂的浪漫中扯了出来。西蒙将自己的不同和自己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全部归咎于自己的血统原因,他忽略了养父母在他成长中做出的付出和父母不支持他的现实原因。
对那时候西蒙来说,他需要的是一种认可,这种认可不来自养父母,因为他已经从心底将养父母定义为噩梦的根源和导致自己生父死亡的真正原因。他两次前去生母处。第一次他远远看到蓬头垢面的生母,就离开了,第二次他留下了。接受这样一位母亲对西蒙来说并不轻松,但是对养父母的恨已经超过了此时对生母的厌恶,所以他坐下同欧加谈心,谈他的生父——这也是他此行的目的。欧加将信件交给他 他缓缓念出了信中的内容。
关于这一段我想多说一些,欧加曾经说过 她和西蒙的生父不像是同一个世界的人。西蒙的生父和西蒙一样是自由,浪漫的,这从那封信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欧加却是务实的。西蒙询问欧加为什么不找一个翻译,欧加回答的理所当然——找了翻译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件事情,她会身败名裂。自此,西蒙对于欧加的幻想也破灭了,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生父。这份对于梦想的坚持让他下定决心同养父母划清界线,住到了鲁本家,一起商讨回德国寻根的事。
西蒙砸烂了船,回到了橡树上。
在德国,他等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得到了父亲的遗物。聆听了激昂澎湃的音乐会。却也得知,父亲并非死于战争,而是死于癌症,生父的死同养父母没有直接关系。接着他了解到,自己的浪漫的父亲也曾经想过拥有其他的孩子,只不过没有机会。现实开始慢慢和理想融合了,但是世事总是难料,他的养母由于心脏病离开了人世。
回到家乡,西蒙开始尝试同过去的家庭和解,他捧着花束回到曾经家中,但是当他透过窗看到了养父时,又离开了,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对他来说依旧需要时间去接受。好在,最后的最后,一切都冰释前嫌,虽有瑕疵,但几人的关系却也算是圆满。影片最后,西蒙带着墓园的石头,放在母亲离开的那片石滩上。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养母是关键线索,她介于西蒙的理想同艾瑞克的现实之间,像大部分的母亲一样,她用爱包裹着孩子,尽力实现他的愿望。她认真看待孩子的白日梦,把西蒙曾经告诉她的雾是海的悲伤这种“胡言乱语”也记得清清楚楚。这种爱让西蒙慢慢学会调和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重新看待周围人给自己的爱。
除了养母对西蒙的爱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动容的关系,比如养父母之间的爱,鲁本对西蒙的爱,两个小男孩之间纯洁的感情。一时的愤怒会掩盖一些东西,但是爱却像是水,总能渗透进来。
橡树是西蒙愿望的寄托,理想的伙伴,但是橡树也没能实现西蒙的愿望。船大约是西蒙最憎恨的东西,但即便是它也曾承载过西蒙童年时美好的记忆。
其实橡树和船,也没有那么大差异。
(最后说下我心中的不足吧,有些疑惑的是为什么前面写了很多两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到最后基本只剩下西蒙的独角戏,然后就是前一小时基本上都在刻画小正太长大的过程,这部分做的很细腻,但是同样也显得剧情很拖沓,导致后半部分冲突太过密集…
不过还是想尖叫 四妹真好看啊啊啊啊!!!
影片一开始就说了时间,1939年,加上阴沉的色调,我恍然大悟,背景应该是二战。
果然,西蒙第一天上学就和伊萨克一起被人以犹太人的身份欺负了。
全程我都是压抑着看的,提心吊胆,我害怕会出现《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类的场景。但是幸好,只是在反反复复地提,收音机里播放的也是战事的信息,极大程度地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但是还好,没有把恐怖的场景展现在镜头里。一边是集中营里的迫害,一边是西蒙一家人坐在树荫下聚餐。我庆幸的是,他们得以安享一隅。
我最喜欢的是前半部分的剧情,直到卡琳住院回家为止。
后半段主要是西蒙的寻父(成长)之路。更喜欢电影配乐,尤其是片尾那段小提琴曲,好美。
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做橡树男孩,但是其实书本的名字叫做《对橡树说话的男孩》。个人觉得还是“对橡树说话的男孩”这个名字比较有意境一些。
总觉得“橡树男孩”这四个字像是去掉了主谓宾之后随便写了写而已。
电影其实是一个人漫长的成长过程,故事优柔寡断,从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的片段。不管我们是否经历了战争,我们的生命都会拥有一种细碎的无趣的时光,这段时光填满我们的整个人生。
男主的时光便是如此。男主命运十分坎坷,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男主的父亲是一个犹太人,而且是一个小提琴家。男主的父亲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了男主的母亲,可是男主的父亲因为一些原因不辞而别,男主的母亲在自己伤心欲绝的时候发现自己怀上了男主。
男主被寄养在自己母亲的弟弟家里。
成为了别人的孩子。
电影当中男主特别热爱看书,但是无论是男主的养父还是男主的养母,都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音乐;男主的父母亲的体内全部都是木工活和家务事,他们根本无法接受一个人学习音乐,整天无所事事地读书。
大家都是初为人父人母。养父养母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以为只要耳濡目染,孩子肯定会和他们志趣相投,但是没想到的是,不管怎么培养,这个孩子似乎就不是为农活而生的,这个孩子他第一次听音乐会的时候,便觉得自己找到了释放自己生命的形式,这种形式便是音乐,孩子觉得音乐让自己的生命发光,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养父母就觉得说:“啊,不行啊,我们不能让这个孩子步他父亲的后尘。”
于是拼命阻止。
结果阻止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这个孩子还是十分热爱音乐,比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热爱音乐。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其实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应该像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所讲述的那样,“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比如有些孩子根本不热爱体育 ,她觉得让自己在操场上跑十圈简直会要了自己的命这种难过的孩子,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逼迫孩子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电影中的这个孩子也是一样的,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音乐是他一生之中不能够放弃的一件事情,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强行逼迫他呢?
男主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犹太同学。这位同学的母亲精神不正常,于是男主的养母便把这个孩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面养着,直到这个孩子长大了。
虽然养母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身为一个女人,养母养大了两个孩子,还是十分伟大的。在养母对待两个孩子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做人还是应该善良一点点,善良的人终会找到自己的归因。
之前我和我姐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善良就常常震惊到我。
比如说一起逛超市,我秤完菜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了,然后我姐就能在这个期间捕捉到买菜的老太太自言自语的那句“韭菜几块钱一斤?”之类的话语,然后耐心地解答对方的问题。
还比如病人会因为是个农民而弄不清楚看病的流程,她也会停留两分钟的时间,详细地给病人解释到底几点过来最合适,而且还不用费时间等待。
这种时候我就在想,其实总有人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静静地善良。
还记得我看到过一项调查,河南省是让座率最高的一个省份,我在坐地铁的时候,也经常看到很多人在地铁上面给别人让座,然后自己默默地站在一旁;有些时候我也会让座,但是这要取决于我当天背的包包是否很重!!!
电影里面男主说:“你知道什么是雾吗?”
养母说:“是什么?”
男主:“雾是大海的悲伤,它像整个大海一样无穷无尽。”
然后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男主的气质之中带着忧郁,带着难过,带着那种属于读书人的郁郁不得志。
电影中的男主还经常经常地对着大橡树讲话,不知道男孩和橡树在聊一些什么,但是男孩就是在和橡树聊天。我们普通人,到底谁会闲的没事儿和橡树聊天呢?但是我们男主做到了,男主很喜欢和橡树聊天。
生活原本无趣,我们有时候也无能为力,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可以人为地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诗情画意。
记得我抖音上关注了一个博主,他是一个男生,但是他每天抖音更新自己婚后的生活日常,比如和自己的妻子孩子一起网购了木质地板铺在阳台上,周围撒上一圈的鹅卵石;又比如他会在孩子睡着之后,妻子做瑜伽的时候陪伴着妻子蹬自行车,让妻子有一点点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的这种诗情画意不仅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自己的妻子,我觉得如果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一定很幸福很幸福。
最后的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幸福。
又是忍不住快进的没重点流水账剧情。
那个不停扇自己巴掌的女孩后来怎样了?
无懈可击的温情小品
Bill因此片获得了Berlinale 2012 Shooting Star的嘉奖从而与我儿Kuba相聚柏林共度搞基好时光……儿媳你敢再美点么?!全片一流画面和一流配乐交相辉映,让人不得不沉醉于美妙的双重感官享受之中。
《對橡樹說話的少年》改編。但,橡樹,你的存在感會不會太薄弱了些。
大家的短评都写错地方了啦
表面上二战似乎离剧中的两个家庭很远,至少孩子们有个幸福的童年,但战后战争的余威还是将亲情冲击的粉碎,成年人的心酸,孩子们的不解,这又是谁的错呢,没人知道。死亡点醒生者,心结终会化解,亲情常常比血更易溶于水。残酷包装像糖衣炮弹,察觉之后为时已晚,无懈可击的温情小品!★★★★
傻逼玩意
橡树,四季循环,生生长流。
首尾呼应,西蒙回顾自己的前二十多年,有过怨恨,有过释怀。最后才知道养母的伟大、奉献和牺牲。养之恩当然大于生之恩,十月怀胎,确实伟大;但是养育一个孩子,近20年的时光,多少个十月怀胎,尤其是保护他、给予他适当的指导。
第一场床戏我get到 之后几场到底是为什么啊 导演你也眼馋Bill吧 但凭什么让人这么脱来脱去的... 搞到最后煽情段落来到的时候眼前还是浮现屁股
妹的好看程度 > 片的好看程度
色彩很漂亮,正太们很帅。但导演逻辑很有问题,讲故事的顺序、节奏把握一塌糊涂。。。
不仅是因为剧情拖。。
很完整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片子的节奏确实拖沓了些,午后观看却也赏心悦目,切入点在两位少年的成长,对二战没有浓墨重彩,情感的苦难和少年的早熟比这个故事仁慈得多,人生或许就是一场玩笑,唯有真爱才是人生的精神述求。
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有美感的一部电影了,画面超世脱俗的清新。两个家庭的奇特缘分让人感慨。前半部分关于战争,后半部分关于寻根,连在一起有脱节的感觉——如果能拆成两部独立的影片就好了。四星。
不紧凑,忒凌乱
too much to show
稍显拖沓,看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妈妈才应该是主要线索。成年后还在继续重复的画面略显沉闷,但是两个小孩真的长的很吸引人。其实抓定男孩的成长视线会让主题更集中,掺杂进父母与外人的情感纠葛,有点节外生枝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