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更新:正片
导演:斯蒂夫·詹姆斯
主演:罗杰·伊伯特,马丁·斯科塞斯,沃纳·赫尔佐格,查姿·艾伯特,埃罗尔·莫里斯,吉恩·西斯科尔,艾娃·德约列,拉敏·巴哈尼,斯蒂芬·斯坦顿,玛琳·西斯科尔,A·O·斯科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简介:本片是2013年逝世的、美国影评界传奇罗杰·伊伯特的遗作。片子主要谈论了上世纪60年代罗杰·伊伯特与电影制作人好友罗斯·梅尔一起合作《飞越美人谷》时期的个人历史。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影片真实呈现了伊伯特本人:他对电影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疾病的悲壮抗争。详细 >
1 2015年第一部,让我更加坚定的在热爱电影的这条路上走下去。
究竟是给“电影”,还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评论电影”,还是“影评人”,还是“影评人的观点”,还是单纯这一部纪录片,来一个评分?
电影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期待。
夜观罗杰·伊伯特纪录片《人生如戏》几点感触:纯粹热爱一个东西,会充满幸福感,坚持一辈子,也许能出一点成绩;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评判标准,不迷信权威和固步自封;偏激观点也是观点,学会独立思考个性表达,面对团体圈子、利益关系坚持底线;开阔个人视野,一直保持新鲜感,永远学习。
best of enemies之电视评论员篇,看二位台前台后斗嘴,还真有点像巨婴症。
极为精彩的纪录片,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美国最伟大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人生旅程。本片对艾伯特早年酗酒、情场品味差、骄傲自负等缺点毫不避讳,对其家庭身世、职业生涯、爱情、晚年与癌症的抗争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最让我感动的还是Gene Siskel和Ebert的亦敌亦友“相爱相杀”的关系。(9.0/10)
一部极其工整老练,情感丰富的纪录片,以罗杰·埃伯特的同名传记为蓝本,重点是他的生活,围绕他一生的各个时期展开,就像事业、为人、友谊、爱情和死亡组成的美丽乐章。他的文字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幽默感和学识,其实更打动我的是情感,那些人生体验和心理共鸣的东西,人生真的就如戏。★★★★
为什么有些人会从生命中拿出那么多的年华交给电影,去忘我的看,痴迷的聊,倾心的评,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在影院中创造永恒的迷影情结,毕竟,人生有限,但光影无限。罗杰伊伯特,一个有戏而伟大的迷影之魂,天堂依旧会有电影院。
无关成就多少,注定有落幕时刻的生命本身就令人感伤。
更生动地了解了E的生平和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作品的描绘比较边角,缺乏足够量的严肃批评,信息量不够大,基本还是粉丝电影。贵在真挚,有趣味。
哭到不行。
虽然差点哭瞎,但就纪录片本身来说太中规中矩了
看看人家影评人,老马丁听了就面露惊恐地虚心接受。这部电影主要是劝导我们豆瓣标记电影最好写点东西
一位毒舌影评人最终丧失了吐舌的能力确确实实有种《人生如戏》的况味,然而我不喜欢职业影评人的原因是他们所持的“职业化”眼界。在那个狭隘的圈子里,且不说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坏电影的帮凶,至少他们的见解也难以逾越那方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是否拥有去职业化的观点是检验一个人学识和修养的尺度。
明月点缀了他的窗,他点缀了别人的梦。在电影和电影迷之间,影评人终于有了存在感。如果说罗杰·埃伯特的人生如戏,那么这部戏一定是“天堂电影院”。
从制作的角度这是一部教科书般的美式纪录片,导演过Hoop Dreams的纪录片老兵Steve James在各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片有很多注定成功的元素:R. Ebert是一个电视明星,留下了大量的视频素材;那本天然剧本般的同名自传;那些极具视觉和情感震撼的医院内镜头;算不上经典之作,却无疑是一部精品
很喜欢所有关于伊伯特和他的荧幕拍档、职业宿敌吉恩·西斯科的段落,一辈子能拥有这样的同僚,真是非常幸运。或许限于篇幅,伊伯特这个人本身,以及他对整个影评行业的影响我还希望看到更多,不知能不能在自传里找到答案。结尾也是看到哭瞎,555
Roger Ebert可以算是我的电影启蒙老师。若这只是一部关于影评人的电影,相信没多少观众能产生共鸣;它更多讲述的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对生活的好奇和对人性的感悟。艾伯特说他活在电影里,因为电影就是生活本身。共享感受、分享感悟是它最大的魅力。我们爱他的影评,也因为那里面就是生活!片尾哭瞎!
著名影评人,赫尔佐格《在世界尽头相遇》即是献给他。
so basically he was a je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