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61807/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你能感受到艺术家的这种孤独。没有朋友,与世隔绝,每天对着一个画板,画画画。然后签上一个别人的名字。你也可以感受到她的懦弱,因为她一直不敢说出真相,走出房间。10年的时间,10年真的是太漫长了。
就像《Big Eyes》唱的“With your big eyes,and your big lies.”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一个欺压女性的谎言。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发生在1960年代的美国。玛格丽特带着女儿离开丈夫独立闯荡,遇到了自称画家的沃尔特·基恩,迫于生活压力,两人迅速结婚。沃尔特偶然发现玛格丽特的大眼睛画作受到喜爱,对外宣称是自己所作,并让妻子一心在家作画,迫于经济和社会压力,玛格丽特闭门作画,却渐渐发现沃尔特的贪得无厌和弥天大谎,断然离开后独立生活并通过一场诉讼成功为自己正名。
2014年中的又一部聚焦女性权利的电影。故事不仅在当代具有影响力,在60年代的美国更是女性发声的一场胜利。影片中的玛格丽特勇敢走出前夫的阴影,却不幸遇到了职业“骗子”沃尔特,在谎言下数年生活,最终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影片的性别倾向很明显,女性角色虽然受尽不平等待遇,但正如邪不压正,女性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和正义的支持。男性角色则显得大男子主义而浮夸可笑,唯利是图而谎话连篇。影评这种善恶分明的处理有利于正能量的宣扬,符合主流价值观,但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真实性。
谎言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但并不局限于一方受骗于另一方,也有自欺欺人。玛格丽特认为由自己署名的画作会由于女性画家地位低下而卖不出去,当知道沃尔特冒自己之名卖出作品时,她先是抗拒,在沃尔特的花言巧语下(并且为了过上好生活),她还是默默躲回了画室。为了隐瞒所有人,她欺骗了自己的女儿,她在谎言中痛不欲生。这其中有女性的不平等,也有自己谎言造成的困境。
蒂姆·波顿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只是这部电影中的哥特风格已经淡化,“大眼睛”的画作倒符合他的审美。而片段式出现的“现实版”大眼睛让人以为他的怪诞想象力又回来了,不过一闪即逝,没有起到太大的故事推动作用。色彩的运用略带诡异,也算一种回归。毕竟还原历史才是主要任务,天马行空反而走入魔幻。
电影其实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艺术是否是潮流下的商业产品?沃尔特靠着推销员的口才让“大眼睛”红遍大街小巷,但其艺术价值却无人问津。他懂得大众心理,可以制造潮流,形成产业。一定程度上,他成就了他自己。这让盲目跟风的大众显得浅薄可笑,但也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艺术若在神坛,则无人问津,若人人唾手可得,则不再神秘而失去价值。
影片用了旁白来讲述故事,有些画蛇添足,并未讲述不同角度的事,也没起到连贯故事的作用。
导演带着个人风格完成这部叙事电影,暴露了用风格无法掩盖的问题,人物的层次,故事的节奏,真相的挖掘。但他做到了恐惧的传达,活在巨大谎言中的深深恐惧,这是蒂姆·波顿最擅长的事了。
I’m in distance, you look like a painter.
Up close, there is not much there.
想写 <big eyes > 影评很久,又重新翻出来看了一遍,还是一样看完沉默了好久写不出有逻辑的字句。最后有一句话说在Margaret的人生里最重要的东西有两样:画和女儿。看到她从法院出来带着胜利的笑容真的有种云开雾散见月明的感觉。
故事梗概是一个天才画家Margaret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带着女儿试图开始新生活,认识了浪漫绅士的Walter,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并且闪婚,婚后Walter却开始用她的画作赚钱,并且宣称是自己的作品,用“女儿上大学需要钱”之类的言辞哄骗她为他作画并且保持缄默。
片中很多小细节给我很深的感触,第一个细节是Walter在酒吧和老板起冲突的时候用画作当武器砸人。另一个细节是画廊里涌进很多人抢海报却没有人买画的时候,店员说大部分凑热闹的是穷人,他们只不过跟风,并不是真正喜爱作品,也买不起那么昂贵的画作,Walter竟然想出来海报5毛一张贩卖的点子。这两个细节表现Walter其实根本不懂这些画,更无法发自内心去珍爱它们,画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赚钱的工具,其实妻子也是,所以他对画作毫不尊重。真正懂艺术的人是不舍得将自己的作品当作商品肆意出售的,他们会渴望有人认可,渴望有人真正懂得他们作品里想表达的东西。 讽刺的是这也是Margaret开始很快和Walter坠入爱河的原因。她一无所有,仅剩画画这一长处,他告诉她“你是天才,你低估了你画画的才华。” 其实他不过是在她身上看到了商机。
电影的后半部分,当Margaret试图脱离掌控,开始静默地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时候,Walter知道谎言快要掩盖不住真相了,想尽办法威胁操纵。一段夫妻关系,一段包着糖纸的爱情,从窃取到谎言哄骗,再到威胁强迫,残忍且悲哀。在法院的时候Walter近乎癫狂的想掩饰自己的所作所为,睁着眼睛扯着瞎话,可是即使谎言说的再努力,最终还是会被拆穿。Margaret脸上的决绝和女儿的支持给我的触动非常大。片中有三次Margaret反手握住背后女儿的手,第一次是片头母女准备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时候,第二次是在逃离Walter的路上,第三次是在法院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很喜欢这样的细节,不用过多的言语,眼神与力量已经倾注表达了所有情感。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不是Walter,Margaret的画并不会受到大众注意,就如她最初在街头作画一样,两美元还被砍价成一美元,在法院的时候两人对质的时候妻子说你不是艺术家,但你是营销天才。影片最后Walter的形象几乎是一个跳梁小丑,可以想像在电影戛然而止之后的人生里,Walter依旧会在吹嘘欺骗中度过余生,Margaret却因为这一段离奇的故事为人所知,是幸是不幸,或只是命中注定而已。
有些惊讶的是改编自真实故事, 导演是Tim Burden,我最喜欢的导演,这部的风格和色彩和其他作品区别比较大,很多人只看到他作品里的怪诞魔幻,我却觉得他的作品有一个共性,就是近乎偏执地对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的追求,而且他会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含蓄委婉或极度夸张的演绎,整部电影看下来可以感知他对这个事件的观点看法的,也不直说。
我觉得一部成功的电影应该是去描述,而不是将情感倾注,瀑布垂在你眼前时,你是不会想去看另一边的。
就像我喜欢的读书,绝不可能是通篇的大道理。
影片和书,应该像奇葩说的一个辩题,最后赢的不会是正方也不会是反方,而是通过某种方式将种种利弊呈现在你面前,启发观众去思考,让他们看到第三种可能。这是游弋在正反之间的一个恰到好处的点,也是一条没那么极端更适合去走的路。这也是这场较量的意义所在。
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选择一边,而是用故事去思索我们自身渴望成为的那第三种可能。
一直很喜欢看国外的传纪片,这部也不错。美国60年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为妇女和各色人种争取更多权利。玛格丽特是个典型的代表,当然最后还是获得了成功。沃尔特·基恩就是个现代的渣男,就和前段时间网上火起来的那个同时和17个女人交往,并又骗钱骗色的成功男士有一比。我们每天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不停的忙碌,我们都把爱好当成了奢侈品,但是玛格丽特直到老,都还在坚持每天作画。也许当初她并没有想到她的画会出名,纯粹只是她的爱好。(个人想法)
作为一部由蒂姆.波顿执导的传记电影,并没有一贯延承他那独具风格的哥特形式,只是通过最为普通的拍摄方式来执导影片,让去掉了风格化的电影艺术作品,更能体现它所存在的深远影响与艺术价值。作为人物传记片,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干涉整个人物的命运发展,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凸显出来的戏剧性,通过故事情节的演变慢慢的凝聚而散发出来。电影剧情本身并没有值得爆发的惊爆点,不过通过导演对演员们调教与编排,让整个故事都显得戏剧性十足,演员在电影里面的所占的位置至关重要,演员们的表演让人们的感情慢慢的积累,并通过最后凝聚起来的同情心彻底的升华起来。不得不说电影里面最重要的角色是身为男主角的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是他的表演让整个电影的欣赏性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电影的剧情无非是在一个男权时代女性解放权利的追求,可就是通过瓦尔兹对于一个男权主义跳梁小丑的演绎,讽刺了在整个故事过程中自以为是的男权主义思想,并让我们看过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都被电影里面那自大狂妄,阴险狡诈,道德廉耻于不顾的小人形象感到愧疚不已,不但电影之中的角色让人感到厌烦与无奈,就连对待我们自己的审视也让我们品尝到了,人性虚伪与贪婪的那一部分,人性的可怕与可笑就在这里,一旦被自己所谓的小聪明所迷惑,你不知道自己的表演会迷失到何种地方。
其实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也能够发现,导演还是比较有偏袒式的选择诠释,而并非客观的公平的对事件进行详细的剖解,相对于《大眼睛》这样的艺术作品,并不能真正的能够称之为艺术,它只是通过以营销的方式赚取噱头来赢得人们追捧的工具而已,其本身的价值几许,没有人能给它过高的答案,也许正是这里面含有人性自私的成分,电影就分解出一种弱势值得同情的那一部分来博取观众的感情,而真正所谓的价值意义,就可以简单的予以忽略。我们看到这部电影,很容易就能够引起我们对女主角的同情,可是反过来说,没有男主角进行独特的营销,女主角的画永远都不可能被人认可,这里面不免就会混入成功后的人性自私的成分,人们渴望成功,不管用什么方法与手段,妥协还是屈从只要能够成功,凡事都可以商量。这里,我不禁要说一句,在这一切的背后,人们还是被所谓的利益与名誉所包围着,在没有成功之前,利益同盟就可以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而到了成功以后,每个人都想抛掉和自己分享财富与荣誉的另一半,其中到底谁对谁错,不能用同情来判定其中的是是非非。不过蒂姆.波顿还是十分掌握了塑造剧情来发挥电影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使用巧妙地线性分析来营造出来了让人同情的女主角,并将电影所带给人的那种感情的诠释升级到最大化,不但还原了一个我们认为的真实场景,还通过具有讽刺性的夸张表演将那些窃取别人作品的跳梁小丑数落了一番。但电影终归是电影,它完全的按照一种情感化的形式去塑造一种主观主义的剧情,并通过这种能够激发并带动人们情绪的剧情,来联合人们对故事反面人物进行指责,可是能够看清事实真伪的人们也许会对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会心一笑,可是对于一些感情爆棚的无知人们来说,这又是一场无休无止的道德谴责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其实电影里面的男主角还是有一丝值得让人同情的地方,因为帮助别人取得成功的同时,却又被人们当做欺世盗名的无德商人背负骂名。
电影可谓是看点颇多,不但在剧情上将一个传记片演绎的平缓舒和,也通过指导演员的表演让整部影片都表现得张弛有力,回味无穷。导演蒂姆.伯顿不但能够在个人风格的电影中让人铭记他的思想,即便是在中规中矩的正统电影里,也能游刃有余的体现出他的大师风范。艾米.亚当斯精彩的演绎了一个单身母亲将自己的隐忍与委屈用哀怨流泪的神情充分的表达出来,她的眼神与眼角的泪光都恰到好处的将演技融汇到整个剧情当中,即便是没有多少肢体上的表演也没有什么超越底线的纠结自虐,却真实的反应出了一个单身母亲那坚强伟大的品质与刚正不阿的精神。而反观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的表演,更是用他那精湛的表演艺术诠释出了作为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奸诈商人形象,尤其是到影片最后他那极具讽刺与爆发力的表演,都无法阻挡这个浑身都是戏的天才演员所带给人的表演享受。
电影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委屈,只是这种委屈被我们选择性的遗忘,作为在一个女性权利并没有得到完全尊重的时代,电影里面的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问题或许充满了不满与气愤,可是这个事件本来就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精彩案例,至于电影所突出的《大眼睛》艺术作品的价值,那只是社会的一段流行,而并非真正意义上值得铭记的艺术作品,所以电影里面的遭遇,其实男女主角都值得人们痛恨与同情。
居然是真人真事,美国男人太虚伪可恶了……
这一次只是大家没有看到熟悉的蒂姆·波顿才会那么多废话。成熟、游刃有余、带着一点个人的风格化,一个导演在创作到这把年纪的时候,不正是应该有这样的作品出现吗。
开头直奔主题,收尾干净利索。其实这部片子的叙事风格非常蒂姆波顿,她画的大眼睛也带着怪异的童趣。快给AA一个奥斯卡影后吧!P.S居然还有琼克劳馥,还提到了我的伍德女神....
本来应该是从艺术家传记的角度,从创作心路的角度去看这部片子,可是因为作者是女性,而且是一个顽强的为了讨回自己著作权而抗争的60年代女性,这件事的意义就变得不太一样了。同样是夫妻,艺术家的抉择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比如《丹麦女孩》里,本来是丈夫牺牲自己的才华成就了妻子的事业成功,却因为女装而引发了变性的结果——事情不总是按照我们预想的样子发展的,在艺术家身上则更加离奇。真希望关注点回到艺术是如何被激发产生的主题上来,而不是《怪奇秀》般的小报猎奇花样周边。
不像伯顿的伯顿电影
比那什么BIRD MAN好看多了。
Waltz叔没了胡子后还真不敢相认,说好的女权觉醒呢?每幅画都画那么大眼睛也是蛮丧病的呀~~~
【A站扒的熟肉 by阿尔法小分队字幕组 原来A站是乐视的?在线所谓的超清 度 /s/1ntmOJxf 码 o4rn 】
在,逗,我。尤其Waltz大叔的演技,糟到吓人的程度。
这位男主演可以毁掉所有戏。
即便是真实故事改编,但仍然是蒂姆伯顿式的奇幻色彩。这种感觉,得益于这部电影的主角——一幅幅大眼睛的画作,也是女画家的孩子。比起本片在讲女权如何从压抑走向解放,更在意的是,我们谁又能证明自己的作品是自己的?而幸免于被剽窃偷取。署名与身份的焦虑,让我又想起那双忧伤的大眼睛。
充满女性主义风格的传记片,色彩明艳,女主角的演出饱满动人。男主角的演出则是用力过度,故事讲述也太过平淡。
导演本人的特色并没有给这个故事本身增加太多亮点,整体平庸,就摄影还算养眼,砸门那里太闪灵了。
女性主义议题被放置在一个“被压抑者逆袭”的框架下讲,最后真相大白自然大快人心,但中间的起承转合对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心理刻画实在粗糙。尽管服装布景精致,但整部电影就好像“大眼睛”本身一样,透露着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廉价感。AA演技还是不行,Waltz太过火。还有,旁白那条线太多余。
walter是account,而Margaret是creative。窃取版权的行为实在罪无可恕,但真正的才华是绝对不会被偷走的! TB画风还是很童话,故事也不错。
蒂姆伯顿拍出了奥利弗斯通的感觉。
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真事儿,波顿自己画的吧?
故事完全可以是暗黑童話的款,但被拍得特別無趣,不能和愛德華比啊~趕腳導演重點都是給兩位主角秀演技的,但法庭那場還是太誇張到譁衆取寵的地步。不過真心對真實人物和故事感興趣。
影片后面渐渐变得没有活力,看着大眼孩子的绘画有点不舒服(ノдヽ)
总觉得大眼睛眨一眨,就会活过来变成海伦娜·伯翰·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