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

HD中字

主演:张国立,张默,徐帆,李雪健,陈道明,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姆·罗宾斯,冯远征,张涵予,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李倩,赵毅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九四二 剧照 NO.1一九四二 剧照 NO.2一九四二 剧照 NO.3一九四二 剧照 NO.4一九四二 剧照 NO.5一九四二 剧照 NO.6一九四二 剧照 NO.13一九四二 剧照 NO.14一九四二 剧照 NO.15一九四二 剧照 NO.16一九四二 剧照 NO.17一九四二 剧照 NO.18一九四二 剧照 NO.19一九四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九四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老东家(张国立 饰),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陈道明 饰),还是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劳迪 Adrien Brody 饰),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坎途,中华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 本片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紧急呼救第三季叶落沐扇贰镜像草救命解药丈夫得了抑郁症2011少年黑手党人到中年1982美女上错身第一季医院永不磨灭的番号陪你一起长大之幼儿园的故事丁香占据2020小怪物茉莉肖开提的假期禁忌之恋生命火花小迷糊的情泪多龙芝丽人保镖之马道疑云气喘吁吁初来乍到第三季大势的百合屏住呼吸2灵能校探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只有在嘲笑神的时候,大家是团结一致地

电影看过了,很多评论也看过了。life of PI也看过了。
作为一个主妇,做好家务,来写写影评。

观影感受
整部片充满喜感,因为张国立,张默,徐帆,冯远征都很搞笑。
然后发生的事,心里大约有数。
我看见这么多人,就知道要多少死多少。
我看到大小姐拿只猫,我就知道猫要死,小姐要做小姐。
我看到地主老财,就知道他肯定是人财两失。
我看到孕妇,就看到流产,这有惊喜哦,还是生下来了。
我看到老外,就知道正义来啦。
我看到官员,就知道准要腐败。
我看见日本人,就知道要杀人了。
我看到蒋公,就知道他肯定要流泪啦。

所以基本毫无意外地看了一场充满cliché的电影。

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故事的哦!

-------------------------------------------

日本人说的对吗?

我就觉得日本人说的那句,
他们先是人,再是中国人。
听了很震撼!

人,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
能战胜困难,舍己为人,做科学家,做艺术家,
也能3p,群交,饿急了还会吃人肉。

做中国人呢,wa,要求可就高了,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要立场鲜明,坚决斗争,要吃苦耐劳,绝不贪图享乐。
要严肃紧张,团结活泼,还要理性爱国哦。
要三十而立,娶妻生子,还有铁饭碗,最后抱着曾孙寿终正寝。
好大难度!!

这些日本人,认为这些中国人,首先是人,然后是中国人。
听了这话,是该给日本人一大巴掌,说:坏人!
还是流下两行热泪,说一声:只有你懂我。

日本人说的对,还是不对。
你愿意信那个呢。

-------------------------------------------

都是国民党腐败无能么?

1942我和我妈一起看的,
我妈革命老太太,绝对正牌中国人。
她看了,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共产党人的好片子。
因为里面反映很多腐败,国民政府无能啊。

我心想:难道这里的人民,你不觉得不同么?
我觉得1942和平时抗战电视连续剧不同在,
里面没有大唱:地道战~嘿!地道战,嘀嗒嘀嗒千千万(忘歌词)
里面全是积贫积弱地,没头苍蝇一样的,野草枯穗一样的,人。
那些兵,说实话,不也是老百姓的儿子。

而且这些老百姓,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淳朴,善良的样子。
都是些自私,软弱,打酱油,啥是道德底线,能吃么等等情态。

如果还有一次战争,和饥荒。
你说,能有多少不同?从官,到富人,到老百姓,能有多少进步?
日本海啸,中国在抢盐。
我去超市看过,真的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了。
说这片土地上的人,互相关爱,听的我,假的都要哭了。

如今很多问题,也是老骂党,老骂党,
可是公务猿是禽兽,考公务猿的还不是逐年递增,
说保卫钓鱼岛,边远地区的公务职位还不是无人问津。
一人当官,七大姑八大姨全来求办事。
教育腐败,照样抄。
人心不古,晚上照样去共体路,
食品有毒,不是照样有人买单,
空气污浊,开车还不是准点到大街上排队!

这社会风气快成无数个屁了,难道真是党的不对么。

你说清朝成那样,都是清政府无能,
当时民国成那样了,都是国民党无能?
如今成这样,都是共产党无能?
还是?the rest of us,一直坚定按自己道理存活的这些普通人,
也不tm怎么样。
这两个观点,你信哪个呢?

-------------------------------------------

从这角度看,这电影还是有大乾坤地。
可惜,他就是很难称为全世界共同的大电影。
很简单,因为这点道理,就是中国这帮子人不懂。

一百多年了,
不维护建立共同的基本价值,
没有法律捍卫大家的共同认识。
没有武力去捍卫法律,大众权益。
就知道领土,和谁的领导。有什么用啊,
人心早散了,队伍早没了,还占着个地有什么用啊

兵兵将将与民争食,日本人没来粮食就被吃完了,这算干嘛滴啊。
人民之间只知道互相残害,大老远来要工人,都不知道接济点粮食。
难民,到了哪就烧杀抢掠,比日本鬼子不弱,谁开门迎你们啊。

各种负能量,

就知道一起嘲笑神父。
嘲笑神父,嘲笑神的时候,
大家找到了共同点,所见之处,都是笑脸。
一起嘲笑神明,嘲笑这个,不能当吃,不能当喝,百无一用的神。
哈哈地~~

难怪神都不眷顾了

希望寄于明天吧。
但这次最好人人参与,不要再打酱油啦

(电影在这些情节的表现上,还是挺分水岭的,可惜还是一个全世界都知道,就我们不知道的废话)

 2 ) 饥饿是唯一的真理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随便写写。

《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说他小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大喇叭里天天高喊着亩产一千八,孩子们却饿得连铅笔和课桌的木头都啃。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于是说到《一九四二》,跟《少年Pi》一样,说到底,不过都是讲了个生存斗争,人和肚子的故事罢了。不同的是,Pi是独角戏,真空环境,讲的是少年和老虎在海上饿着肚子求生的事儿;《一九四二》是群戏,携家带口逃避饥荒,扯不断的家族社会伦理关系。

《一九四二》不美,画面还赶不上《白鹿原》,更别提《少年Pi》,但不能否认冯小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通篇下来,人物饱满,叙事挺有张力。

几个有意思的镜头。比如嫂子刚生了孩子,5天没吃饭。爹说煮了星星的猫,对不起她,没想到她只淡淡地来了句:“我也要喝猫汤。”就蹲到锅前,从怀里掏出一本书,一页一页撕开来当柴火烧了。从这一刻起,星星就全然摆脱了读过书的小姐身份,只剩下一个“人”的本性。家产被抢,连之前自己不吃饭也要喂猫的底气都没了。包括后来栓柱偷了美国人的饼干,偷偷拿给星星吃,想要趁机“弄了她”,星星仍是半推半就的,不说不给,也不说给,只是说等饥荒过去,就给他弄。跟家里的长工情深意切,一丁点身份架子也没剩下。

说实话,虽然当初栓柱冒死从当兵的手里救下星星,受了伤的时候,星星也曾含情脉脉地给他包扎伤口,但说到底,她还是个没义气的女人。为了肚子,扔下自己的爹,刚生下的小侄子,还有“情郎”,毫不犹疑就把自己给卖了。最初,当家的也是瞧不上栓柱的,刚出城的时候看见栓柱跟星星说:“有俺谁也不能欺负你”,满眼的嫌弃。可是到了这节骨眼子上,也抹起了眼泪,“哪个龟孙不愿把她给你哟”。栓柱是真冤,看上这么个无情无义的姑娘。

于是要说花枝。花枝从头就是个聪明理智的女人,栓柱没弄成星星,花枝第一个跑过来说:“我跟你弄,饼干给我”。星星一走,她又立刻说要和栓柱结婚,让他饿死之前也有个媳妇。可花枝却是个最有情感,有血性的女人。瞎鹿要卖孩子,花枝疯了似地骂,说她就是把孩子摔死,也不能卖了。后来瞎鹿夜里偷驴,让当兵的给拍死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花枝又原地等了三天,直到当家的说,再这么等下去全都得饿死,才又上了路。洛阳的窑子来挑人,花枝第一个被挑中,可她却带着两个孩子,和人家说:“挑一个大的,送两个小的,您合算。”

花枝和栓柱结婚,也是为了生存,她说栓柱有了媳妇,就能卖媳妇了。她自己做主,把自己卖了四升小米。临走之前,她跟拴柱说:“我的棉裤囫囵(完整)一点,咱俩换了吧。”于是两个人走进过人高的芦苇地里,缓缓脱下裤子。这个镜头有点像《红高粱》里面野合的场景,可花枝不是个浪漫的女人。她务实得很,做爱是做爱,为了填肚子,棉裤是棉裤,一码归一码。

都是女人,又想起《白鹿原》里的田小娥,也是快饿死了,一动不动躺在炕上。丈夫的叔叔来弄她,给她一块馍吃,她也给人弄。没人来弄,仍旧是躺在炕上,最后活活饿死。一点也没有生存斗志,没有主观能动性,比不上花枝。

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仍旧是孤寡老头,消失在世界终点。不管是《活着》还是《白鹿原》还是《一九四二》,老头永远看尽人世变迁沧海桑田,生命力堪比绿巨人。

《一九四二》还是沉重了点,即使字幕显示花枝和星星都活了下来,看完还是如鲠在喉,撸完没射的感觉,太压抑。《少年Pi》虽然尾大不掉,倒是有始有终。同样是开放结局,不看吃蛆的那篇影评,依旧是阳光灿烂生活挺美的。总之,这世界上只要是没了吃的,老虎也得饿肚子,地主也得饿肚子,耶稣基督军阀大官都得饿肚子,谁也不能免俗。

所以王小波说饥饿是最大的真理,我说: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


P.S.没看过就给片子打一星的行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有点文革的意思,先定性,再找事儿。典型的立场大于真相,意识形态大于是非黑白。当然,咱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套,你也可以说这是严酷的文化枷锁下人民表达愤怒的唯一途径。

P.P.S.根据《南方公园》的最新统计,容易愤怒的人无一例外呈现阴茎短小的特征。

这科学吗?

 3 ) 人吃猫,狗吃人

去年春天,还冷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裤子在三联书店旁边的雕刻时光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终于在三联买到了苦苦寻觅已久的《刘震云精选集》,因为里面有那篇在当时并不是很著名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后劲很大,回去之后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到凌晨一两点。坦率的讲,这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种纪实文学,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经历过那惨绝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里面写到的,我相信它们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后来,听说冯小刚要把这一年拍成电影,我便开始深深的为他发愁: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种背景,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总局,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部电影——能原原本本的还原出那一年的本来面目吗?它在残酷性上堪比余华写的《菜人市场》,却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谓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电影一上映,就去看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那段历史值得回顾,跟张国立和陈道明无关,跟钢琴师和肖申克无关,跟冯小刚也无关。

电影围绕了一个富裕的河南家庭展开,开头几分钟,有点像《活着》和《白鹿原》的感觉,但紧接着,它就开始成为了《一九四二》。那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啊,人命如草菅,那么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

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关于近代战争的电影都掺杂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但冈村宁次的一句话却让我几乎感谢日本人,他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他用粮食收买了一些饥民,与中国军人做斗争。在那个场景下,活着,确确实实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入戏很深,几乎融入到了那个世界里,所以看到红着眼睛的野狗撕扯着路边死尸的时候,确实吓了一跳。小说里似乎还提到了卖人,但小说里的卖人和电影里的卖人是不一样的。电影里的人被买走,还能活命,哪怕是受尽耻辱的活着。但小说里被卖掉的人,几乎全被吃掉了——没人愿意吃掉自己的家小,只好卖掉自己的家小,换来一丁点钱,去食用别人的妻儿。——感谢冯小刚,没有拍出这么残忍的镜头,否则观众一定会做噩梦的。

我虽然是个喜欢亲近小动物的家伙,但远远没有苛刻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招人讨厌,尽管如此,看到地主的女儿为了给刚刚生完孩子的嫂子找口吃的,把逃荒路上坚持养下来的黑猫给人宰掉,并且平静的说“一会煮好了给我喝口汤”的时候,我那不值钱的眼泪还是不知不觉流下来了。

再次流泪,还是关于她,这个曾经的大家闺秀被人卖到妓院,服侍贪官,端着盆为他洗脚的时候,几次弯不下腰。贪官说你把盆放下吧,她哭着说“爷,我吃的太饱,实在。是蹲不下”——这个时候,许多观众不合时宜的笑了起来,不知道是他们太残忍,还是我过于入戏了。

而结尾那一段,几乎没有任何煽情的场景——除了最后徐帆和张默在茅草丛里换棉裤的时候响起了音乐——我的心里却一直在悲伤。为那个时代的河南人,以及蒋介石。他太不容易。最后一次不知不觉的流下眼泪,是结尾时的字幕出现了“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踞台湾”。

我们都知道,《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很好看,不过它和《一九四二》不属于一种类型。在毫不犹豫的为前者打满五颗星的时候,真的有必要狠狠的给后者一个大差评吗?

固执与偏见是一张需要撕破的蒙脸纸,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细数一下,我们到底有多少次在没有探究真相的情况下让一种来源于别处的态度在自己心中先入为主?这样不好啊。

欢迎关注:@天亮天黑

 4 ) 糟心的电影你又拍它,图个啥?

这是片尾的一句旁白:“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啥?”

糟心的电影导演又拍它,图个啥?

虽然我不知道导演拍这个片子到底是图什么,但我们可以扪着良心问自己,这部片子是不是给我们还原了一段还算比较客观真实的、不为广大青年们所知道的、抹不去的历史。

历史是人们共同的记忆,而维系一个民族情感和关系的纽带就是共同的记忆。中国人口多,中国人喜欢反复研究历史,这也没什么不好,好歹让人们能忆苦思甜,或是更团结。

看电影之前,千万别带着很沉重的心情。冯小刚一点也没想赚观众的眼泪,也不想用灾难片来绑架观众,他就是很平静地在讲一个故事,一个比小说略乏味比纪录片略有趣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是笑是哭那都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要将这种题材当做一种负担,它仅仅只是一段过去的历史,不需要我们再来为这些悲剧负责。看电影本来就是一种感性的享受,而理性的思考都是你强加给自己的,却不是电影逼着你去想那些又苦又累的问题。所以不要拿影片背后隐喻的政治之类的来说事,也不要纠结于人性到底怎样,先单纯地享受电影的本身就好。

回到电影,导演的功力还是有体现的。每每看到快哭的时候,故事又马上会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收起眼泪,偶尔还会掺杂一些黑色幽默,让你啼笑皆非。

初看电影时间146分钟,在想会不会过长了,后来进入电影后就完全忘了这回事,根本是多虑。2个多小时的电影,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一个令人无法冷静的故事,造成的无奈感和心理反差格外强烈。除了神父那部分显得有些做作和拖沓外,其余的故事进展得不紧不慢。

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在河南与重庆之间切换自如,形成对比鲜明的强大反差效果,对天灾的无奈感与对人祸的讽刺味昭然若揭。

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剧本就是要好。剧中有些台词还是很值得玩味的。
在大饥荒面前,人可以什么都不顾;但在大饥荒面前,人却还会有最后的底线。
逃荒路上的主线基本围绕着老东家展开。老东家经历了十分戏剧化的一段逃荒经历,从痛苦挣扎到愤恨无奈,从最初的人丁兴旺到最后全家人死的死、散的散,只撇下他独一人,真正告诉你什么叫兵荒马乱、饥荒逃难的年代。
而花枝、星星等女性角色面对灾难不得不做出一些痛苦、无奈却又充满存活希望的选择,也算是为了家庭的存活献出绵薄之力。
栓柱对于孩子的情感执念与老马挂在嘴边的“保命”信念作比较,虽然略嫌做作,但还是十分现实地将一个忠实马夫作为中国奴仆与一个圆滑厨师作为日本奴隶的差异化结局残酷地表现出来。让人绝望与苦痛不堪。

政府方面李培基体恤民情的执着与蒋鼎文蔑视难民的冷酷相对,到最后李培基也表达出对官场的无奈,以及注重形式的口号排练与惨造欺凌的完败战役都表现出国民党政府实质性的腐败无能。事实的真相竟然要一个外国记者突破层层阻碍反映到蒋介石处才能得到还原与引起重视。

电影中的配乐并不多,没有去故意煽动人的情感。说实话,两个多小时流水账一般的电影像极了纪录片。但在这基调理性的故事里,导演像是拿着一条细腻的感性长鞭,一下又一下慢慢抽打着你的内心深处。你疼一下,再让你缓一下,反复交错。

我个人偏好冷静的叙事方式,这样更加能让你感觉到故事本身的痛苦与无奈、挣扎与冷漠。

最后对于那些嫌弃导演不够犀利尺度不够大的观众,要借用片中李培基的一句话:“政府不救灾你们就长吁短叹,政府现在救灾了,你们又在这里吵起来打起来。”导演已经尽力还原了,故事正是因为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才会显得真实。至于那些想看人吃人或是更残酷血淋淋场面的观众,建议你要么看看小说就够了,要么就先自己拍出一部这种尺度片子在国内公映,给我们开创条先河。

其实,我们应该感激和鼓励充满诚意的导演和演员们创作出这么一部电影。做人要知足和适可而止,而不是整天四处叫嚣着我只看无删减版国外剪辑版或是还没看电影就开始打嘴炮鄙视“发国难财”的垃圾“商业”电影。

 5 ) 一天看完《少年派》和《1942》的许多感受

作为一名——游民,而且我多次强调,是,有业,游民,非无业游民,我觉得这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忙里偷闲从每日的上网睡觉看小说看电影接着睡觉等一项项重要的工作中抽身而出腾出一天时间出门去电影院看两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先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觉得这个题目就很有问题。乍一看我以为是儿童电影,最多算是一部《地心历险记》水平的奇幻电影,我是丝毫提不起来兴趣。但是作为装逼文艺青年聚集地的豆瓣却给了9分的高分也让我十分诧异,作为一名入门级装逼伪文艺青年我深知,给一部儿童科幻冒险电影打5星是一件多么TM丢脸的事情啊!所以,我以我多年的装逼经验推断出,这个电影必有蹊跷,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看了一下。 画面就不说了,美就一个字儿,震撼你好几次。我是十分讨厌带3D眼镜的,带眼镜的同学都会懂的,简直是伤不起,但是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觉得,带了就带了吧,就足以说明画面还是十分精美的。如果这部电影只拍到100分钟,以PI的美满家庭为结尾,那我觉得说他是跟《地心历险记》一个水平线的电影简直就是埋汰后者,那它注定只能6分,最多画面加一分,7分不能再多了,也许可以算是一部动物世界或者人与自然的加强2.0版,李安是赵忠祥的升级版。但让它得到9分的关键我认为就在于最后20分钟的情节反转,一切隐喻若隐若现的浮出水面,一切前面埋下的伏笔让人知道都是有意义的而非故弄玄虚——用高中老师对作文的评语就是,它得到了升华!你别问我它究竟隐喻了什么暗示了什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没看懂,或者说我看了一遍之后,没太看懂,豆瓣有影评把它分析的还算透彻可以去GOOGLE百度一下豆瓣之后找来看看,关于人性啊宗教啊信仰啊都说的挺多。装逼青年都认为看不懂的电影才是有内涵的好电影,或者他俩成必要条件,我也不能赞同更多。因为不懂,才带来思考,带来思考,然后...接着思考,最后是你得到了升华!看过笑过哭过就过去的电影,没什么好留恋的。 哭过就过去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个很好的例子。 容我记忆出现偏差,当年《大地震》上映的时候,有个人我忘记是不是冯小刚了,说过“看这个电影,不哭不是中国人。”这句话,还说当年进电影院都是给观众发纸巾的,据说上次粗现看电影发纸巾的盛况都可以追溯到90年代催泪大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上映的时候了,所以《大地震》这部电影的效果可见一斑。由于青春年少叛逆心强烈,对于这种“不哭不是中国人”“不顶不是中国人”“不转发不是中国人”的种种善意诅咒我一向是照单全收的,所以《大地震》我强忍着免费领纸巾的诱惑没有去看,至今也没看过。我没发言权。但得益于经常看豆瓣,经常看见一种意见就是这是一部除了过于煽情而把人感动哭了的催泪大片之外,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和思考的快餐电影——权当转述他人言论。 可能是冯导也意识到了上次《大地震》煽情煽的有点儿过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做作,所以这次的《1942》感觉还是挺憋着劲儿的把情绪包裹住——我觉得做的挺到位的,满满当当的电影院有人哭有人笑,恩,挺好的。这电影里不时透着一股冯氏幽默的劲儿,恍惚让人有种当年《甲方乙方》那时候的感觉,但放在这悲剧的大背景下的电影里,就只能说是黑色幽默了,至少我是十分笑不出,最多算苦笑不能再多。我是十分怀疑那些在看过这部电影中最悲戚部分之后为了导演耍的那点儿小聪明而甩的那点儿小包袱以显示导演的小幽默的小桥段还能TM哈哈大笑的人们的大脑是怎么构成的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沟回,或者说真的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放松休闲的娱乐电影了?如果是前者,只能说观众作为人是不成功的。若是后者,只能说导演是不成功的。还是我上纲上线了?原谅我又想起来鲁迅先生当年留学日本时的见闻了。 冯小刚觉得只拍喜剧已经不能体现他大师的功底了,以前他是代表普通民众来吐槽这操蛋的生活,现在他觉得应该是他代表来反思的时候了。拍悲剧是很体现功底,问题是,每次的悲剧题材都必须放在一个特别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显得导演很不自信。我记得当时《大地震》的时候我就跟谁说过,这种题材,谁拍谁火,谁拍谁票房好,谁拍都能把观众拍哭——这么说偏激了,但也说明,用国民的伤痛来消费国民的眼泪,这种行为本身就没有TM什么技术含量,大导演们一次次用揭伤疤的方式来告诉民众:别TM忘了以前是这个样子滴!顺便再说没事儿我帮你回忆回忆历史给我点儿票房钱就行不用客气,真心是不厚道。我能记起来的,就有《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这次又来到了1942年的大灾荒,看着同胞被饿死,被日寇的机枪扫死,被国民党的军队打死,作为一名中国人但凡是个人都会悲愤,但问题是,中国历史几千年,被饿死的同胞不计其数,天灾人祸从来就没断过,就拿近代史来说1942年也不是最后一次——你们应该知道我说的是哪次,我实在看不出这部电影可以让人们记忆深刻以至于反思以至于前进的点在哪里。难道仅仅因为这部电影的政治正确性?那真是让人呵呵了个呵呵了的8亿票房了。拍喜剧觉得没劲,拍悲剧你说我故意煽又做作,这次好容易我不煽情了,还是离不开一个国难大背景,我觉得导演也挺没劲的。 说悲剧,最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48年意大利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黑白电影,两个男主角都是从大马路上拉来的,没有大背景,算起来也是意大利战后重建。但当最后一幕,儿子拉住父亲的手,父亲在人流中留下眼泪的时候我是觉得真的被震撼了。算了说跑题了,我只是想说,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可以让人产生极大的震撼的悲剧效果。 最后我想到的一点也是在观影过程中一直萦绕的一个想法,就是人们对新闻或者说是悲剧的一个快餐化的消化模式。这应该算是老生常谈了。微博上经常爆料出全国各地各种悲惨的事件,有些极轰动的,可能会持续好几周甚至引起全社会的大讨论,而有些“小”悲剧,可能上午被转发转发@@下午就没了。这也是消息流动太快的一个后果吧。以至于到这部电影,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警醒国人给人以烙印,还是有人可能看完电影就觉得,我管你1942年大饥荒我TM现在还欠着饥荒呢。历史是需要反思,但反思历史更大的价值应该是警示现世。前阵子看过的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里面一句对白,一位西方记者说的:“你以为拍下来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我想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这种情况何其似曾相识,当我们晚餐时间看着新闻联播里面的巴以冲突和非洲的种族屠杀,我们会说,真恐怖啊,怎么能这样?接下来就还是继续讨论房价的问题了。这难道是我们麻木不仁?我想也许是的,换种装逼的说法,是我们来不及悲伤。 所以回过头来看,《1942》的现实意义甚至都不及《金陵十三钗》,而后者在外国人眼中连伊朗的30万美金制作小电影都不及,那《1942》的意义除了撕国人伤疤圈钱以外我也找不到他存在的意义了。若真是想探讨人性的深刻问题,国产片还请放过大背景,大背景的政治与民族因素势必会掩盖影片中人性给人的思考。(日本的《入殓师》就是探讨人性的成功影片,尤其是里面的配乐与风光真的很美,当然还有广末凉子) 《战争之王》中也有一句对白:“地球上的人都会在战争中死去。”所以,战争是以上这一切悲剧的原罪,愿世界和平。 以上是我看完这两部电影的一些想法,抓紧记下,怕老了忘了。

 6 ) 1942,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打我记事起,我姥爷吃饭就特别干净,他总是用馍把盛菜的碗擦的干干净净,干净到那碗都不用刷,直接放碗橱里就行。如果有剩饭剩菜,都是他的,也不分什么菜式,都放到一个碗里,他扒拉扒拉就吃完事了还会说还有没有剩菜了,都给我,别倒掉!以前他年纪还算轻,这么吃很容易吃撑,可是他身体好倒也没什么。如今他80岁了还是这样吃,身体渐渐吃不消,总是让撑的拉肚子,我妈呵斥他说干啥这么吃啊那点饭倒掉又能咋的,他也不吱声,下顿饭照旧。
    我姥和我姥爷总给我忆苦思甜,讲当年啊,有灾啊还有日本人啊,大家都跑老日(日本人来了,老百姓躲避日军的轰炸就叫“跑老日) 有钱的人家就弄辆车把细软值钱的打成包袱让牲口拉着跑没钱的人家就只能用腿。那次又跑老日,你姥爷小,就让他坐车上,大人拉着车跑,跑半天一瞅车上,孩子没了?!里外找了个遍也没有,还以为是跑的时候掉半路了,后来扒开车上的包袱一看,你姥爷太小了,车又太颠簸,给他颠到包袱缝里最后压到包袱底下了,最后找到他的时候,他脸让憋的黑紫,小命差点儿不保。我听了总是哈哈哈哈的笑,说唉呀妈呀我姥爷命可真大,就拿这些事当笑话,别的事,不会想。他们说,后来62年的时候,全村的老百姓饿的啊都不行了,人人都是贼人人都偷,那时候什么东西都是生产队的个人没有财产,大家饿的就都偷,偷地里的红薯玉米连草也偷只要能吃,就偷。大人小孩看起来都像是霜打的茄子,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就那么天天坐在村口晒太阳,摸身上的虱子打发时间。那时候你姥爷好歹是县里酒厂的职工,他是司机,在当年,这是技术活光彩活,经常往外跑,就能捞着吃的。你姥爷又是顾家的人,自己吃一半,剩下的一半就装提包里回家的时候给孩子老人吃。我姥说,幸运的时候还能有白面馒头,别家的孩子都饿的跟条小长虫一样在家趴着,就你大舅,一天天吃的好,胡通通胡通通的疯跑着玩。有天你大舅拿着块馍边走边吃,还没咬两口,隔壁的阿花就窜出来一把抢走你大舅手里的馍,边跑边吃,等你大舅把她从床底下拽出来的时候,馍早让她吃没了,气的你大舅给她一顿揍,阿花还说你揍吧揍吧,反正我吃饱了你揍我就揍吧。我姥说那时候在大街上谁敢亮出来自己有吃的啊,只要亮出来,肯定得被人抢,都是一边跑一边往馍上吐唾沫,等你逮到他了,一看馍上都是唾沫也不能要了,那时候人就是这么活的。我听了,还是哈哈哈哈的笑,好像他俩说的都是天方夜谭。
    我没想到,整部电影说的都是河南话,河南话一响起,电影院里就有人笑,边笑边学”你弄啥类呀,你弄啥类呀“。星星被卖到妓院里,跟恩客说”爷,我吃的太撑了蹲不下“,还是有人笑,说咋那么没出息,撑到蹲不下。花枝跟拴柱说”我跟你睡,你把那两块饼干给我吧,睡一次两块饼干,值了”。后来她跟栓柱说“我跟你,让你在饿死前有个媳妇儿”还是有人笑,说这花枝挺贱啊!我们俩一直没有笑,我轻轻地对他说“你知道不,我们那,老人叫小女孩儿都叫”妮儿“叫小男孩儿都叫”小儿“,我姥我姥爷就这么叫我”。我不明白这样的一部电影,为何会有人发笑,如果想笑,为什么要选这样一部电影呢?网上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就是在发国难财,龌龊,要抵制,我也很不明白为何会有人这样想, 这样想的人,他肯定不是河南人,他家里的长辈也肯定没有挨过饿。现在的人心都这样了,把一部电影上纲上线,我实在是不懂。电影里的一些情节,一些细节,我想,只有河南人才能懂,就像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只有唐山人最懂一样。看完了,陶俊延说“你们河南人真伟大,你的爷爷奶奶肯定都是当年活过来的,还有好多死去的。东北人没有挨过饿,就是62年的时候也没有,那时候我们还能吃棒子面。”我什么都没说,我只说“我终于知道我姥爷为啥每次吃饭都把碗擦那么干净了,饿的滋味,只有他最懂。”

 短评

苦大仇深,平铺直叙,漫长的两个半小时毫无波澜,就像在看一部沉重的纪实片、太累。同样是历史和悲情,作为电影,不如《唐山大地震》来的轻松。不过,如果你喜欢《建党伟业》此类题材,到也是可以去瞅瞅。

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饿死人的年代过去了就不要再回来。

8分钟前
  • Erving
  • 力荐

很明显《1942》这部残酷到让人失语的作品不太符合多数观众观影需求,难以理解为毛有好多人没有看片子就在那里叨叨说是烂片,咱们能理智一点吗?!无论票房与评分怎样,都不能掩盖这是一部绝对有诚意的伟大作品!从大众立场转换到精英立场的冯小刚这次遭受的考验不小...

11分钟前
  • 1911
  • 力荐

可以不用对这部电影有敬意,但要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年轻的时候应该多读书,老了才知道该怎么发力。

12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真心没什么意思。这样类似题材的电影应该是没人能拍得过<活着>了。剪辑混乱。无用人物太多。情绪不到位。

17分钟前
  • ECHO
  • 还行

原来当时我并没有看懂其中的真实和残酷

21分钟前
  • 今天你学习了吗
  • 力荐

“河南到死了多少人?”“政府统计一千零六十二人。”“实际呢?”“大约三百万人。”

26分钟前
  • 行动力
  • 力荐

他们沉默的走在中原大地上,无人问津

28分钟前
  • 小方有点可
  • 推荐

从头演到尾其实就一个字,苦。饥寒交迫的逃荒路还夹杂着日军轰炸,每隔几分钟一段伤感的配乐加死人,无节制的煽情的目的就是你必须得哭。说是天灾,归根到底还是人祸,这层意思其实还是拍出来了。只是委员长那条线太弱,原书有很多东西在里面,现在却成了鸡肋。幸亏刘震云小说里有很多妙处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942,河南大灾,三千万人流离失所,不得不踏上逃荒路,加上日军的围堵,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政府把河南灾荒当作包袱,日本人却利用灾荒赢得河南战役。剧本扎实,镜头感值得称赞,演员表演到位,朴素真实,片尾人卖人的戏是整篇的高潮段落,把两个小时的挤压集中释放,冯小刚最佳影片!

36分钟前
  • 哈酷
  • 力荐

张国立演的真是贼好,不用说话,一看他的脸我就想哭,那表情太特么可怜了。

38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刘震云:继续逃荒的人就告诉他说,大爷,别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当他又往前走的时候,发现这个山坡上有一个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趴在一个她妈的尸体上在哭。物伤其类,同病相怜,这老头说我得劝劝这孩子,过去就跟她说,妮儿啊,别哭了,身子都

43分钟前
  • wolfletus
  • 力荐

所有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之中,一地喜剧。刘震云如是说。这部片子就秉承了这一宗旨,悲剧氛围之下,处处都有引人发笑的对白。其实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悲剧的核,喜剧的壳,是很高明的玩法。可惜冯小刚有的只是小聪明,难成大气候。又想直面人性之复杂,又不敢深入点到即止。冯氏小机灵,可以休矣。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从灾民逃荒拓展至政界/商界的讨论,点线面俱到,进而批判了国民政府的冷漠与腐败,倒不是不人道而是太务实。剧本改编扎实,群戏相得益彰,政府/逃荒两条线均衡适中,既顾及到小细节的感人又拥有大场面的震撼,稍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如果编导能只专注于戏剧,而不是过于展现悲惨,整体性会更上乘。

5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潼关,位于陕西渭南,是1942河南大逃荒一大目的地,也是这段苦难之旅的“终点”,很容易联想到“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千万颠沛流离,三百万饿殍漂野,天灾+人祸,主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自己,走下去,活下去。

54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哈哈,回头再看看十年前的影评唏嘘不已,尤其是那些恶评说刻意渲染苦难的,电影是好电影,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进行解读,近些年的见闻和经历让看懂片子的人越来越多了。电影并没有渲染,相反,在我看来反倒有种收着的谨慎,且看且珍惜,这种电影现在和以后也不会再有国产导演做了^_^

55分钟前
  • 假装gank脏波兵
  • 推荐

我觉得这种片得让情绪递进,但是视角太多感受就散开了,很遗憾它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也庆幸它没像大地震那样故意煽。

58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还行

敢于拍人祸的导演比只拍天灾的要更值得尊重。天灾只是人祸的体现,借古讽今,道尽中国人当今处境。贫富,上下,大家与小家,历史的维度上,中国人并没有本质改变,大众会懂这一声叹息。这种玄妙无需庙堂僧润色,只需江湖匠简单呈现。平民黄金八点档的简单通俗,注定会让高端影迷的逆反最终化为一碟醋。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苦死了

1小时前
  • rrrrrronnie
  • 推荐

冯灾难和冯段子,我觉得还是第二个稍好点儿。

1小时前
  • Obts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