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中香消玉陨,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尚未开窍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赏传奇,更不要说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呵,做什么,我又不认识她。 不过1997年在英伦三岛,却着实有一个人因为不肯为之当众哭泣而身处险境,落得千夫所指,横遭诟病。 这个人就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当是时,英国王室对戴妃之死反应冷淡,举家避居行宫巴尔莫罗堡。 这一做法激起民愤,媒体火上浇油趁势抨击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仅三月的首相布莱尔斡旋其中,终于说服女王“与民众共同悲伤”,平息了这场风波。 电影《女王》围绕这一事件展开。但我没料到这部片子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女王有银灰鬈发,细薄嘴唇,讲一口矜持的伦敦音,戴低调柔润的珍珠饰物。 她那么尊贵乃是由于她的权威来自久远的岁月,根基深厚,一千年来,曾称霸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布莱尔在她面前单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来女王貌似漫不经心地同他讲起,“你已经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听起来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举国大恸,白金汉宫门前祭成花海,面对镜头,民众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称王室为“一群憎恶自由、感情迟钝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尔士王子,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抛弃他的母亲,叛逃向大众的怀抱。 实在讲,他甚至还不如首相布莱尔来得忠诚。 但女王极力维持贵族的格调,隐忍的感情方式。对于民众的误解,她说 ——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摈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哀悼,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 不过你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奔跑过甚,一切崩溃得太快。 老罗素早已说过,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热衷于使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须要有相同的悲伤,而表达悲伤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样。 真的讲不好,1997年那个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众通过媒体强制了女王,抑或是媒体借由民众对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胀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凉。 影片中有一头寓意深远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个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雾中好似神明,高贵典雅。 这头鹿出现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当中,镜头里只看到她抖动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头,见到雄鹿,被它的美击中,连眼泪也忘记抹。 这鹿好像专程来同她打个照面,容她向它道别。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杀,驱车赶往猎场,看见鹿倒挂的身躯和砍下的头颅,她知道,旧时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贵族统统走错时光隧道。 他们是豹,卓尔不群,但不幸得很,这个时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人们为一篇煽情的悼词鼓掌、起立、流下热泪。 而女王寂然不动,临了,她举起手,揉了揉眉心。你看,女王并没有屈膝,她只是学乖。
海伦•米伦在金球奖的获奖感言上这样说:“此时此刻,要是伊丽莎白二世在这里的话,她可能会有一番惊人的发言吧?她会说谢谢你们!然后她的态度先是会十分谦逊,接着眼含热泪,最后变得坚强有力。我无话可说,只能衷心地感谢你们。我演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角色。” 海伦•米伦的这一番关于英女王的话,的确符合我心目中的她——谦逊、易感而且坚强。底子是温柔的,温柔中又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强。 前几天又一次看到两张照片,张爱玲和扮她摸样的刘若英,还是哑然失笑,因为刘若英完全没有张爱玲的味道。即使是一样的打扮,一样的姿势,可你看她们的眼神,她们的表情,根本就是两个人。张爱玲的眼神是眼中无物的风华绝代,而刘若英则是故作不屑实则一心讨喜,十分小家子气。那种大家风范、骨子里的傲气,只属于家世显赫的张爱玲,这种特质由血缘而来,而不是一副小女人气的刘若英所具备的。 就好像这次看海伦•米伦的女王,必须得承认,米伦演了一个很有魅力的人物,能够打动你,但是,那不是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王者的霸气往往蕴藏在那种宽厚的外表下,所有的照片资料里看到的她都是宽厚如外祖母,不怒自威。因底气十足,所以不需故作姿态,以表示独特,说是上帝赋予的也好,说是人民的支持也罢,反正这个女人从来稳稳当当,但是她温柔的眼神却令人不自觉地为她吸引,听她调遣。 而海伦的这个女王,雷厉风行,做事风风火火,说话也斩钉截铁,反映迅速,总而言之,是个十足铁娘子的角色。如果说女王是一头温和的驯鹿,则米伦就是一头快活的羚羊,同样有魅力,但不是一种人。 电影里有一幕,被戴妃之死事件搅得焦头烂额的女王驾车出行,在河滩里搁浅,看见河滩上的一头麋鹿,那是这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幕。米伦久久看着那头麋鹿,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米伦的眼神,盯着麋鹿的眼神,是一种完全超乎了自我的安详与坚强,坚强中又有温柔,那是一种人类的表情所能达到的某种极限的美,是完全忘我的,无法言喻的美。这一刻的米伦演出了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确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电影里告诉我们,首先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外祖母,当戴妃身亡后,她首先考虑的是不要让铺天盖地的报道影响到孙子,于是叫人取走他们身边的收音机和电视。她的母性,是她平凡的一面。 而面对责难向王室倾倒而来时,她终于肯放下架子,向全世界公开讲话,表达对戴妃的敬意和哀悼,说,她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女王不僵化,具有顺应潮流的勇气,并成功将危机事件转化,其智慧、魄力和勇气是她不凡的一面。 米伦和女王的不同,从米伦的获奖感言里就可以看出来。女王是要讲礼仪的,而米伦则是新女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无话可讲就不说,才不要管别人的眼光呢。但是女王是不可能的。即使她也一样无话可讲,但她要顾及她的国家,她的人民,她的形象会影响到的一切,所以,她只能倾心扮演好女王的角色。 要说谁可以得那些奖,我觉得没有人比女王本人更合适,因为她用毕生心力只倾注于一个角色,并且几无纰漏。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为车祸意外身故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国国内更是哀声一片。悲痛欲绝的民众对以伊丽莎白女王为首的英国王室表现出来的 冷漠和回避态度十分不满,一时间群情激愤,反王室的情绪高涨不下,戴妃之死让英国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而首相托尼·布莱尔刚走马上任就面临这 样一个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愤怒的英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竭力维护传统、避而不出的英国王室。身处峰头浪尖、压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莱尔必须尽快找到解 决办法,抚平民众的不满与怨气,让女王与人民的关系恢复往日的和睦,同时确立起自己的声望和威信
真正的英国女王拒绝观看该片,因为她不想看到别人扮演的自己重温她生命中最糟的一周。
影片的目的是想展现黛安娜王妃死后一周内,王室中各个人之间的强烈感情交流
《女王》除了在对布莱尔的善解人意上实在有些谄媚外,基本上还原了事件的原貌。无论是对过着低调生活的女王的性格刻画,还是对戴安娜的认知,都是用极度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表现。
绝佳的小切入点,以女王一周内的困境,写尽世道人心、时代变迁。将并不算有趣的一件事拍得拉扯人心到窒息、环环相扣的精准,笔笔皆时代。极度工整下的是惊艳的演技,似乎感觉不到任何人的一丝微差,戏精海伦·米伦,演得真叫不可思议。“不要混淆谦卑与屈辱。”
不太能理解拍这个电影的意图。
2007.9.6 新京报新世纪联合观影活动
蛮触动于片尾女王对布莱尔说的一席话。作为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是自小被培养出来的一种操行。可是这个操行不适合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的人喜欢大惊小怪,喜欢公开表态,喜欢作秀,喜欢表演,就连女王,也要适应这个时代去演一场戏。你说这是进是退呢?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发的那番话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众甚至要废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讲的是天人两隔,却不得不继续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构了危机框架讲故事,工整却别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见的那只鹿,以为赶跑它便可予其自由。这与她的处境何其相似,无人能懂最凄凉。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驾驭一段敏感的历史,喜欢这种写实风格,不给观众灌输任何观点,只是把事实展现出来你自己去判断。
只是像纪录片一样的静静展示了这一段历史,新意不多,缺乏能吸引人的元素~~
甚至可以给更高的星,很好的娱乐电影,故事紧凑,主旨明确,很干净,Helen Mirren 的表演很好
这么boring的题材居然能做得如此好看,服了。
被舆论绑架的王室。 个人觉得王室的存在只是对旧时代贵族精神的缅怀而不是阶级压迫,然而人民以悲伤为由,逼迫女王违背内心。职责第一,个人第二的女王也蛮可怜,但是所有王室纠纷比不过死人的力量。“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Helen Mirren的演技,让人叹服!
镜头前的戴安娜看着很做作
也不容易的说
此片之好,就在于对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没有评价,只是冷静地展现众生相,正是如此冷静,才显得众生更盲目,庸俗,“随时准备被感动”。他们才是本片主角。
演伊丽莎白的老女人演技非常好。但除此之外无看点。
演员太赞了
尊严、理智和克制是如何输给了狂热的娱乐情节,输给了大众媒体渲染的群体性情绪。不管跟事实是不是一致,这部电影本身的逻辑挺好看的。
来自伦敦的投资银行家暗指布莱尔吧。从雄鹿身上,女王看到了自己,所以才会立刻去看死去的雄鹿,而迟迟不去看戴安娜。
传奇的女人 突然对英国王室产生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