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认真想想,大概自己真的是一个pessimist,为了自我保护把梦想跟现实分的很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来不允许自己深陷在任何一件事情里,甚至是梦想。从前很喜欢一个作家,直到看到她在致读者的一封信里,大力鼓吹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其实想想也有点可笑,我承认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总觉得已经成功的人拿着自己的个例宣扬成功学一点道理都没有,尤其是在文学与音乐的创作方面,但他们又是唯一有资格谈论成功的人。
从前不太喜欢heavy metal, 与其说不喜欢不如说是不了解。本着就算要反对也要先充分了解之后再决定的信念,花了一个午休时间看完了关于Anvil的纪录片。其实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大家真的都是一样的人,好像永远富有活力的rocker也有对着镜子怀疑梦想的一天。我也是一个普通人,Lips对着镜头说。这个为了Anvil乐队付出了三十年的“青年”,为了找到合适的经纪公司不停奔波着,长发一直没有变,只是也开始谢顶了。
Anvil三十年后终于再一次获得了日本演出的机会并大获成功,那对于普通人呢,什么时候才是see you my dream, hello reality 的时候呢。Searching for sugar man 里,Rodriguez 在Cape Town 大获成功的同时,依然在Detroit 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如果音乐人的梦想只是简单的传播心情亦或是一种理念,那作品在其完成的那一个瞬间大概就与作者没有什么联系了,人们可以抛开一切外在联系客观的读书听音乐,而创作者本身也成为了自己的听众,除了作品本身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出名与否听由天命,好像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
How much more can one person put the love and dedication into something, how much more can one person go. 纪录片的最后,终于收获梦想的Lips和Robb站在广场上看着来往的人群,对面的大楼上贴着哥斯拉的海报,愿我们都能收获这样的时刻。
The music last forever, 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我打算认认真真的写一篇影评。
听摇滚的历史粗粗一算也有13年了,从最初有特定偏好到后来涉猎逐渐广泛而不可收拾。其中金属这个大的类型,也许是我听得最有限的一种,仅仅听过基本上所有已经在世界摇滚史上名垂青史的乐队,数量远不过百。像影片一开始出来的那些大叔们,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金属界老炮了。
加拿大的Anvil乐队,当时年幼的我也早有耳闻,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记载了他们在短暂辉煌之后的日子,让人不禁的唏嘘和嗟叹,为同有满腔才情却与同年代的同行们境遇落差两重天而心酸,同时对唱片发型产业摇滚演出经营模式的不了解使得这部纪录片令我恍然大悟,原先天真的认为国外是栽培乐队的天堂,只是国内相关圈子的条件还尚未达到,现在看起来不知有多少有可能杰出的乐队硬是被残酷的现实埋没掉了?!
一个具备魅力及技术含量的乐队在音乐史上的成功需要有技术精湛、使乐队事半功倍的录音工作室,需要能干又真心诚意的经理人,需要一个宽容且有品位的乐迷群体,需要能够慧眼识英才、具有超过20年甚至更久以后远见的唱片厂牌……而这一切的一切加在一起都抵不上“运气+机遇”的分量。 从Anvil历经时间锤炼的铁托们身上,能推断出来造成现今乐队与“功成名就”擦肩而过的原因,只能是缺少灶王爷的庇护了。
当中有几点使这部纪录片有血有肉,熠熠生辉,一个是从“想当年”的盛况切换回现如今年过半百的Lips开车去工作的场景,那种瞬间的巨大反差,一个是万人山呼海啸的疯狂金属音乐节,一个是无聊机械的纯体力劳作,试想一下每天的日常生活都在不断的提醒着你“Hi,paul! That's over, ur dream've been over like a million years ago. ” 可能在这种境遇之下,一个曾经的热血金属青年更容易从此堕落,过度纵欲而提前消失在茫茫人海之间,或者低靡,灰头土脸,躲着不再见当初的朋友。
然而Anvil不是,Lips和Robb他们认真的生活,爱孩子爱家庭,倾注全力,同时心中那股金属殿堂之梦非但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浇灭,反而从未停止过对梦想的追逐。手中的琴弦和鼓棒都还余温尚存,这是一块永远不会落下灰尘的净土。当我看到他们精湛的未有半点褪色的技术时,真的敬佩,被他们对金属来自灵魂深处的热爱所震撼和感动,更发现了无畏无惧的勇士。
大家不难发现,Lips情感丰富、重情重义,心里始终闪烁着旺盛的火苗,脸上永远挂着孩子般纯真的微笑,他对每一场可能到来的演出充满期待,渴望为疯狂的乐迷演出,而且不遗余力的为了这个期待而付出努力。这样的人生就像他在车里说的,确实无怨无悔。
另一个是欧洲地区巡演过程以及录制专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意外与不愉快。各个人物在这些情景下的交锋场景,为本片增添了更多现实的色彩而非一个著书立传的模式。
最后一定要提一下的就是本片的配乐。为数不多的背景音乐,先是为这个金属乐队纪录片腾出一个干净的展示空间,又重点出现在极为契合的时间跟场合,实属点睛之笔。尤其是影片最后,兄弟二人站在东京繁华的大街上,扬起一脸满足的微笑时的背景音乐,就像为他们的一生投来祝福欣慰的目光。
本片对白清晰,语速适中,即便没有字幕对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来说应该没有问题,比那部<<Tyson>>要容易的多。所以我怎么觉得电话那头女经纪人的口音都分辨不出来的人耳朵有问题呢?
写一些我记得的地方
她们是得到家人的支持的,那个姐姐赞助了弟弟。
他们依然不断积极争取更多更好的演出机会,主动寄录音带给别人,粉丝跟他们联系说有演出机会,他们也是毫不犹豫的相信并且去做。虽然粉丝拉拢的巡演里面有一些不愉快,但是也有令人兴奋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当又看到他们巡演结束回去工厂打工时觉得很不真实,开始跟同事又聊起来巡演以外的平常事,似乎这两种生活,很不一样,巡演和打工。很有一种割裂的感觉。
巡演没有挣到大钱,但应该是挣到了一点。
有点分不清他们哪个是哪个。
有说到他们个个没钱,甚至没钱租房子,但都仍然继续,在演出时尽情投入,仍然在生活中积极争取各种演出机会,他们都50岁了。
队员之间会吵架,但是也会和好。虽然很明白地知道,因为一些小事跟伙伴发火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但是他们发生了,一个生气了但又原谅了,一个知道自己情绪不好是自己不对,认错了。他们感情没有变坏。我很难理解,因为别人很亲,所以就能发这么大的火,就是说,明知道是不对的,但是人还是会这样去发泄,包括我自己。
真的都太穷了。他们都是很积极的人,也有一些才华,但都无法依靠做摇滚乐养活自己。
看来不仅仅成名是一门学问,养好自己也是一门学问来的。他们都没有做的很好呢 。我感觉他们是浪费了一些时间的。
结尾那里他们的得到了去日本的演出机会,演出成功,散布在街头,说音乐仍然是一切,虽然背着无法忽略的债务,但仍然要为音乐而活。很感动,也很感慨
片尾那段结束语出现是他们站在广场:重点不只是创作好歌,跟歌曲无关,而是跟态度有关,你所做的迁就,你选择跟谁打拼,然后就是好好享受生活。生命中最昂贵,最宝贵的,就是人际关系。你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和拥有的经验。
“有大量的乐队可以卖出百万张唱片,但是有多少乐队你能真心关注,在一起坚持30多年?你知道两个,一个是The Rolling Stones,一个是The Who,然后,你就会数到Anvil了” 一个人能为某事倾注多少爱和奉献?一个人还能走多远?音乐永不停止,Anvil,梦在继续。
我觉得比寻找糖人好,而且好很多。robb和lip这种友情真是让人羡慕,如果不是这样的友情恐怕anvil也撑不到现在。看得到理想化的artist遇到的现实困境,梦想或许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很值。岁月不会让人变老,让人变老的是现实。ps,很羡慕霓虹的音乐氛围,尤其是看到霓虹音乐节观众里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真是苦逼的摇滚啊!
导演英国人,在美国闯荡,这是他处女作。这片子能把人看哭
不那么矫情跟装逼的说,爷们儿,坚毅,一往无前,捍卫信念,酒神狂欢,撂倒一切,有爱,这就是金属精神。
能不能不这么感人
简单动人
一辈子都要追逐,一辈子都要坚持。
生活需要摇滚乐
可爱的2位
看到有些部分会突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注意到Lips一直挂在嘴边的微笑吗,看到沉默寡言的Robb不外露的感情与不狂野的拥抱吗,这就是做人的态度
: )
Life is a lottery.
感人。向所有像Anvil这样还在坚持的乐队致敬。
今年最爱,有人质疑作为纪录片,导演的介入感太强。但导演从小就是Anvil的铁粉,在我看来,这不算缺点。
金属精神
老炮牛逼
\m/,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