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支由三教九流人员组成的杂牌部队,号称新编第三团,团长为原县长段仁义。为调教这群乌合之众,国民党方面派来两个职业军人,参谋长方向公和谭参,并配备报务员白洁芬随队与上级联系。由于部队人员组成乌七八糟,各种违纪现象层出不穷,经肃纪整治稍有起色。大敌当前,国军主力撤退,命令新三团留守抵抗,后果可想而知。敌强我弱,方向公急电上峰求援,上峰找借口不予理会,新三团只好孤军奋战,伤亡惨重。段仁义安排上面派来的三人撤走,不料途中遭督战队截杀,仅白洁芬只身逃回。段仁义宣布解散部队,让大家各自逃生,却遭同党伐异......
八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至今思起,仍令人感慨不已。抗日战争是中华人民近代第一次成功的反侵略战争,战争过程艰苦卓绝,但是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终以积贫积弱之国击败了强大的日本法西斯,奠定了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这其中有很多值得讲述、值得传颂、感人肺腑的故事。
然而遗憾的是,如此优良的素材,并没有多少优秀的影视作品随之应运而生。反是如今电视荧幕“抗日神剧”满天飞,贻笑四方。抗日战争是非常严肃的话题,中华人民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却付出了非常惨痛、沉重的代价,岂容戏谑?遍我所观,惟有《亮剑》可以说是此题材下的现象级神作。
抗日战争中“国军”承担起了正面抗击日军的重任,我们的历史书中也承认这一点。但是在这些年影视作品中却并没有太多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军将士的巨大贡献。原定于去年八月份上映的《八佰》(讲述淞沪会战中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当时非常期待这部电影)却因政治原因无疾告终,令人痛惜。如今有关部门对于国民党相关题材的作品要求过于严苛。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拍摄于1995年的《大捷》,却充分体现了当时文化部门对于此类影视作品宽广的包容度,有容乃大,90年代也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大捷》从一个团着手刻画出了抗日战场上非常真实的国军部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不体恤民情,四处强征普通老百姓从军,拼凑出了“新三团”。电影就是讲述了这帮“乌合之众”的成长之路。
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每个人都令人印象深刻。职业军人方向公,和事佬团长段仁义,美丽的报务员白洁芬,有志青年霍杰克,朴厚敦实铁匠欧阳贵,任气豪爽的兰营长。他们虽然初心不同,但是却在战火纷飞中,在报国杀敌共同意志、拳拳爱国之心的趋使下,团结在一起,诠释了中国军人之魂。每一个人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霍杰克与白洁芬更是结成了灵魂伴侣,无关颜值,无关躯壳。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借日军之手消灭异己的杂牌部队,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捷》也涉及到了这一点,非常真实,前方是残暴的日军轮番冲击,后方是“友军”部队的督战枪口。“新三团”就在这样的前后夹击下全团损失殆尽,仅三人突围生还。令人惊心动魄,愤慨难平。
电影中报务员白小姐曾今问过霍杰克:“历史有记忆吗?历史不就是消失的过程吗?”“新三团”自然是来自小说,但是真实的抗日战争中,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新三团”,他们并没有能青史留名,可能部队番号都没能留下来。我觉得对这部电影最好的理解,就是在向这些人致敬,向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无名英雄致敬。
电影年代久远,画面也远不如现在的“大片”,但是剧情很有深意,高潮迭起,能引发人深入的思考。然而这样的好电影现在知道的人甚少,看过的人更少,非常遗憾。如果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很一般,那我只能说这届观众觉悟不够。希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那我也就没有遗憾了。
本片拍摄于1995年,虽然是个老片,但叙事流畅,节奏明快,带有黑色幽默和一定的讽刺性。贪生怕死的小人物,成长为有血性的战士,最后却被自己人杀死。人物的懦弱勇敢、战争的残酷惨烈、政治的尔虞我诈,都得到了有力展现。抗战年代国家丢掉了半壁江山,这部影片或许能说明背后的一些原因。
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本期的解说到此为止,喜欢的话请点赞转发留言,想知道怎么观看这部影片,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战争影视军哥说。敬礼!
这是一部少有描写国军正面战场的抗日题材影片,电影的切入面很小,只是描写了国民革命军23军新3团,在一次阻击战中3天2夜的故事,这次阻击战是整个战役中很小的一次,可能也不是影响战局的战斗。但是通过三天两夜的故事我们却可以看到整个抗日战场的囧境。
1939年日军在中国大地上正强势推进,两国极不对称的工业水平以及对战争的准备,日军处于压倒性优势,国军在正面战场一路溃败,兵源极度匮乏。片中新三团一看就是刚组建的军队,与其说是军人,不如说就是一帮刚放下锄头拿起枪的农民,战斗经验几乎为零,没有任何的训练,打起仗了一触即溃。国军1937年开战全国军队200万左右,其余军队在各地军阀手里,人数不少但极差的投送能力,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兵力不能及时部署!开战前期淞沪会战及其惨烈,几乎一星期死光一个师的频率,国军精英尽失。后面日军连续组织会战,国军虽然一直保持军队数量但质量却持续下降。电影开头描写这支部队就是这个情况,一群拿枪的农民。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轻家国而重乡土,怯于公战,勇于私斗”片中人物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嘴上说保家卫国,但是关键时刻也会想着为家乡保留一些人脉,段仁义口中的英雄是那些不是本乡的人,在他看来这些人是为外人在打仗!有点不可思议!
蒋说“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这才是抗战最该的方式!
电影最令人心痛的一段是大批战士没有死在对敌的战场,却牺牲在撤退时自己人的枪口下,这段我倒觉得不是讽刺,而是真实战争下的残酷。当时国军打的是守城战,不同于八路军的游击战,国军是不能撤退的,因为他们每撤退一步,国家就会损失一寸土地,就会有无数国民遇害,所以只能死战不退,战争的大环境下所有的人都是炮灰,是一将功成下的枯骨!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抗日题材电影,电影看到最后几度潸然泪下,这是一部平民英雄的电影,电影中所有的人几乎都是狭隘,他们也许不理解什么民族大义,不知道家国情怀,没人心怀天下,但是他们骨子里流着反抗侵略者的热血。电影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不见誓死杀敌的主动请缨,不闻英雄临死前的豪言壮语,那些普通的农民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部属于自己平民的史诗!
抽国粉的脸
炮灰的悲哀
鬼子来了挂甲台, 国军大捷卸甲甸。 信老蒋,得永生, 一寸山河一寸癣, 十万三毛十万兵, 青天白日满地爬, 乐土抗日众生相, 抗战到底赖阿Q
虽然让主人公们穿上了国民党的军服 但题材适用于任何一支军队 任何一个政治组织 因此有人说这部影片是一部“影射性的野史” 里于河西会战的战略格局上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新三团 是由普通农民临时凑起来的部队 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普通农民在“国军”高层的诡计与日伪军进攻的双重压榨中所爆发出的生命辉煌
今天跟朋友闲喷电影,突然提到了这部片子。没有周梅森的原著,就没有这样出色的一部电影。抗战题材,《鬼子来了》第一,它第二,《血战台儿庄》第三。
新三团与民族解放,历史的记忆有毛关系?那姑娘问了两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抽了谁谁谁两记大嘴巴子!
官场和战场,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9.0
历史有记忆吗?历史不就是消失的过程吗?
相似的题材,这片比《集结号》好不少
二战时最差的武器装备,最涣散的军纪整备,却打着史上最艰苦的仗……
95年之前中国的电影真够开明,什么样的都敢拍,放到现在想都不敢想,还有背靠背脸对脸 活着
真实的战争,真实的政治,真实的人性。
7.1;8.6。
看完想吃烙饼和大葱
1995年上影厂出品 电影《大捷》。2011年看 依然觉得影片在叙事和表现手段上有不俗之处。人物塑造鲜明,情节设置也很巧妙,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一场庆功宴开始,拔枪。制造悬念。国产战争片中显得十分特别。难得之作。编剧:吴贻弓,第四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
生动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贫弱愚昧。不足是把日本人描写的弱了点,现实太残酷,电影人给人们看的往往已经是美化版本,经历抗战到底的中国人都是英雄。
是我高中时代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大家应该想象不到吧?我也想象不到我是去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前面附带一本电影,就是这本了。我不知道电影票里面有没有包含这部电影。好吧我说一下最终感受,当天回来的时候我觉得九品芝麻官不如这部电影,当时我就有这个觉悟,我还是很为自己感动的!
心目中和鬼子来了相提并论的电影,无意间找到这个条目(因为忘了叫啥……),居然才这么几个人标注的。墙裂推荐,完全是被埋没的好片!
可以重拍
雷恪生居然没凭这部片子拿个影帝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