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镜头很棒,伴随节奏强烈的祖鲁语说唱乐,小混混Tsotsi从铁皮阁楼里走出来,画面跟随他的移动,摇出一个烟雾缭绕的非洲大都会边缘的贫民窟,一大片望不到尽头的低矮棚户区,穷人都站在明媚的阳光下——几个利索的跳接之后,四个小流氓已身处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之中,他们开始向有钱人下手,伴随着血腥和战栗,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这明显的贫富对立,被处理成影片明暗对比清晰的大背景,温暖的故事则在之上徐徐展开……Tsotsi开枪打伤一个女人,并抢走了她的汽车,他没有注意到汽车后座还躺着个熟睡的婴儿。这个“尴尬的意外”,造成原本冷酷凶残的Tsotsi逐步良心发现,他先是决定抚养这个小孩,为此他不得不用枪威胁住在隔壁的年轻母亲,帮忙给这个婴儿喂奶,此后他的善良本性被逐渐唤醒,他似乎爱上了这个掘强的女邻居。最终,他选择了和自己的黑帮生涯彻底决裂,并打算在离开前将孩子送还给那个悲伤的母亲,但等待他的,可不仅仅是宽恕。
应该说,这是个多少有些可信度的传奇故事,有其感人的一面,但华美的摄影和伦理剧感人的故事情节,却还不足以令其显得完美和拥有力量,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并不能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奥斯卡奖常常在权衡利弊之后言过其实,索性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黑帮暴徒》无法代表2005年世界电影的最高水平,它充其量只能代表2005南非电影的最高水平。这么说不是为了挖苦咱们多灾多难的南非兄弟,他们拍出这样一部工整、流畅、温情的电影,我深感钦佩和尊重,甚至因为其中迷人的音乐、时髦的摄影,我还相当欣赏这个电影的独特美学,但它内在保守的人文主义情怀,却实在没法和几年前的《上帝之城》相提并论——相比之下,《黑帮暴徒》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迎合了欧美主流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只是满足了中产阶级无处释放的多余同情,对这个国家社会底层的关注和关心,则依然停驻表面,缺乏强有力的冲撞。其中人性救赎、童年阴影等等文艺通俗剧惯用的招数,绝对不足以撕裂这个失衡社会坚硬的假面具,虽然镜头里也有摩天大楼和贫民窟的鲜明对比,也有地铁里悲伤的乞丐,贫民窟里孤独的寡妇,水泥管子里颠沛流离的流浪儿童,但影片对造成这些人间惨剧的社会根源却缺少应有洞察,其点到即止的揭示甚至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仿佛一个巧妙地侧身回避,令人相当遗憾。
这电影,如同一个裹着黑色巧克力脆薄外壳的清冷冰淇淋,虽然甜蜜温馨,吃完之后,却只剩一根光秃秃的木棍。《上帝之城》那种赤裸裸的血性,那种深藏不露的悲怆激情,在这里,统统给打了大折扣。
《Tsotsi》:如果我可以抚养自己成长
作者:川江耗子
作者博客:
http://chuanjiangrat.tianya.cn片名:Tsotsi
译名:黑帮暴徒/救赎
导演:加文•胡德(Gavin Hood)
原著:阿索尔•加德(Athol Fugard)
编剧:阿索尔•加德(Athol Fugard)/加文•胡德(Gavin Hood)
主演:Presley Chweneyagae饰Tsotsi
Terry Pheto饰Miriam
Kenneth Nkosi饰Aap
Mothusi Magano饰Boston
Zenzo Ngqobe饰Butcher
类型:剧情/犯罪
国家/地区:英国/南非
年代:2005
片长:94分钟
级别:R级
获奖: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洛杉矶电影节、爱丁堡电影节获奖影片。
剧情简介:
影片以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个城镇为背景,讲述了当地一名黑帮头目Tsotsi在6天时间里发生的转变。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一伙暴徒因为抢劫杀人在争执中发生冲突,Tsotsi失去理智将同伙Boston暴打至伤。随后他开枪打伤女车主Pumla并夺车而逃。在开车飞驰途中,他听到婴儿的啼哭,他把车开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发现车主遗留在车上的女婴。他不忍心把婴儿扔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于是,他把婴儿带回了家,学着自己照顾她,并用枪威胁年轻妈妈Miriam喂养这个婴儿。为了解决抚养问题,他又带领同伙去婴儿父亲Jhon家抢劫,Tsotsi在同伴Butcher枪杀Jhon前打死了同伴,尔后他只带走了主人家里的婴儿用品。在Miriam的母性感化下,Tsotsi的善良复苏,并把婴儿归还给了孩子的父母。
一、絮语
关于译名问题。中国人对外国影片的译名一向很低极,香港人喜欢投合市场增加卖点,大陆人喜欢自作聪明把影片“中心思想”给你整出来。比如,当年安东尼奥尼的《Blow-up》,香港译为“春光乍泄”,大陆命名为“放大”;去年的《Eight Below》,香港人翻译为“南极大冒险”,大陆人给你来个“八只雪撬犬”;这一次,《Tsotsi》被香港人译成“黑帮暴徒”,大陆人干脆抖出一个“救赎”。
导演的奇特经历。据南非《星期日独立报》2006年2月26日报道,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之前,获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Tsotsi》的摄影导演兰斯•戈维尔和友人于25日凌晨在约翰内斯堡遭遇抢劫,更离奇的是,抢劫经过与影片情节惊人相似:事件都发生在雨夜,抢匪都是新手,被抢车辆都是银灰色的德国豪华轿车(影片中被劫轿车是奔驰——耗子注),被发现时都是车门大开,轮胎已无影无踪。之后,一个有趣的情节发生了:和戈维尔同车的朋友普林斯看其中一名歹徒态度还算友好,就大着胆子问他是否看过《Tsotsi》这部电影。没想到这名歹徒不但看过这部影片,还对普林斯说:“这是部好电影,所以请原谅我这样对待你。放心,我不会杀你。”歹徒最终开着普林斯的车逃离现场,当天警方就在约翰内斯堡的黑人区亚历山大寻获了被抢车辆。
我们常说无巧不成书,而影片的摄影导演用奇特经历证明了余华的一句话:作家永远写不过现实。
二、我长大后的儿时梦想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家世,一定要有一所好的学校;如果你没有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要有一位好的老师;如果你没有一位好的老师,一定要有一种生存的智慧。大学毕业后,我就遗憾自己没有上过一间好学校遇到几位好老师;而打我记事后很多年,我就一直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家世。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山区的贫苦农民家庭,儿时没有玩过任何电动玩具和公仔,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小学在一间希望小学的前身里呆了五年,中学六年都是在很普通很普通的学校浪费青春。上大学前没有看上两本课外书,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甚至从没有和人大胆说上一句5个单词以上的英文。因而我常常把自己的能力差水平低归咎于自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我和我姐姐互相发问:怎么我们的爸爸妈妈不是工人不是教师不是国家干部呢?多少年以来,我都在设想:要是我有一个好的家世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想由我自己选择投胎转世重新来过。
后来,我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更让我心里平静的是,我父母虽然没有给我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但父母对我的良好家教让我成了一个好人,他们对我的朴实教诲将让我受益终生。我是幸运的。
Tsotsi如果知道我,他就不会羡慕那个从汽车上捡回的婴儿的家世,他会羡慕我。因为实现我这样的目标难度小很多。
三、Tsotsi的孤独奔跑和寻找
当Tsotsi暴打同伴Boston后孤独地奔跑在荒野上,天空中电闪雷鸣,影片不时切换到童年时代的Tsotsi,同样在荒野上孤独地奔跑。
像这样的孤独狂奔Tsotsi已经很熟悉了,熟悉得让他窒息。暴雨将至,他只能通过奔跑来发泄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Tsotsi的童年缺乏父母的温暖,母亲患有艾滋病卧病在床,酗酒无情的父亲不允许母亲接触孩子,小Tsotsi对母亲的眷念成为咫尺天涯。父亲残暴地将狂吠的狗踢成残废,而可怜的小Tsotsi只能躲在鸡笼背后默默地哭泣,他无法感受母亲的温暖,抚摸爱犬也成为奢侈,甚至他也可能像狗一样被打残,于是他选择了逃离。他奔跑在茫茫的荒野之上,父亲的叫喊声早已被淹没在他沉重的脚步声中。
他和其他流浪儿住在了水泥管道里。圆圆的水泥筒子,孩子们蜷在里面就像母亲子宫里的婴儿,所有离家出走的孩子都对母亲怀有深深的依恋,孩子孤独地奔跑是为了寻找像父母怀抱一样的庇荫。他们在孤独奔跑的过程中,一直也在寻找自己的精神父亲和母亲。
现实的父母亲无法给予Tsotsi保护。因此,当Boston质问他“你爸爸在哪儿”“你爸你妈在哪儿?”时,Tsotsi便恼羞成怒将其一顿暴打,因为Boston伤害到他脆弱的神经和自尊,谁也不愿意别人揭开自己的伤疤。
Tsotsi经常追忆他的母亲。影片中两个婴儿的母亲在Tsotsi面前都是很有威严的。当他用枪威胁Miriam给婴儿喂奶时,Miriam敞开丰满的胸脯,Tsotsi脸上顿时呈现出孩子般的羞涩;当Miriam为婴儿洗澡时,他感受到母亲传递给孩子的温馨爱抚;每次Miriam用眼神盯着他,他都会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威严,都会想起他母亲对他的呼唤。影片最后,婴儿的父母亲Jhon和Pumla完全化解了警察与Tsotsi的对峙,面对Pumla命令他“把我的孩子给我!”,面对Jhon对他的真诚劝告和安抚,他完全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样,没有任何的反抗。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父母亲也能像这样保护他!从某种意义上说,Miriam、Pumla就是他寻找的精神母亲,而Jhon就是他寻找的精神父亲。当他的同伴Butcher枪口对准Jhon时,他毅然把Butcher击毙——保护父亲是他的职责。
四、如果我可以抚养自己长大
我们总是设想自己成长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中,这种情结与我们终生相伴。
Tsotsi抱回Jhon的孩子后,开始尝试着像父母一样自己去照顾她,但婴儿太小,家里没有任何婴儿用品,自己又缺乏经验,当孩子啼哭时,他常常感觉手足无措。他笨手笨脚地用报纸给孩子换上尿布,手忙脚乱地替孩子寻找食物。他很快就发现孩子必须吃奶,于是他只好威逼Miriam给孩子喂奶,让Miriam暂时担当孩子的母亲角色,同时他自认为可以承担父亲的职责。
从潜意识中,他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抚养好自己,母亲因为受病患限制,父亲完全因为失职,因此他就设想自己如果是自己的父亲,一定会照顾好自己。而这种设想只能付诸抚养下一代的实践之中。当Miriam问他婴儿的父母亲时,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反复强调婴儿是他的;当Miriam问他婴儿的名字时,他说她叫戴维——Tsotsi自己真正的本名。在和Miriam的相处过程中,他试图以父亲(“自己的父亲”)的名义,履行起抚养孩子(“自己”)的职责。此刻我们发现,每个人内心对自己出身的假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幻想。
同时,Tsotsi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道不公的怨恨。当婴儿啼哭时,他问孩子:你是不是想回家了,想回你那个富丽堂皇的家?他把不谙世事的婴儿带到他离家出走后的落脚之处——水泥管道旁。影片非常巧妙的安排了Tsotsi和一群流浪儿的对话,流浪儿好奇地过来看装孩子的提袋,Tsotsi说,你们想要啊,给你们。流浪儿说,别他妈开玩笑了,我们可养不起他。Tsotsi说那些水泥管道有一个原来是他的家,流浪儿说,你为什么带他来,是带她来看你的老家啊?他想对婴儿说,我当年被父亲逼到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你现在至少可以和我住贫民窟,你们富家子弟凭什么可以住那么富丽堂皇的豪华住宅?
Tsotsi希望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他的梦想在现实中遭受到极大的挫折。于是他选择与同伴Butcher和Aap去婴儿的父母家打劫。当时Pumla还住在医院里,Jhon一个人开车回家,他们溜进了Jhon的家,用枪顶着Jhon的脑袋。Tsotsi的同伴Butcher想迅速击毙Jhon,遭到Tsotsi的反对。尔后Butcher搜查屋里的金银珠宝,Aap寻找食物,Tsotsi却神情恍惚地走进了婴儿房——比主人房还漂亮豪华,他坐在流光溢彩的房间里,若有所思,他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孩子可以生活在如此奢华的房间里,他想要是自己儿时生活在这里该有多么幸福。接着他把房间里的婴儿用品装进袋子里——大大小小的公仔和玩具,奶瓶,奶粉,却没有带一个子儿。这时Jhon按响了汽车警报,惊慌失措的劫匪冲了出来。Butcher用刚刚搜获的手枪对准了Jhon,枪声响了,倒下的却是Butcher,鲜血溅满了Jhon的脑袋。正如前文所说,Tsotsi维护的不是正义,而是“父亲”——婴儿的父亲,他的精神父亲。
Tsotsi把婴儿用品带回Miriam的房间,给两个孩子布置了一个温馨的房间。他把卖掉Jhon小车的钱全部推给Miriam,要她来抚养孩子,Miriam拒绝收下。Miriam已经通过报纸知道婴儿的来历。她对Tsotsi说,孩子的母亲可能永远无法站立,你不能把腿还给她,但必须把孩子还给她。情急之中Tsotsi拿出劫来的奶瓶和奶粉,说自己可以抚养孩子。Miriam说,即便如此,也不能使你成为她的母亲。这个时候,他才猛然领会到,孩子的成长,除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温情的母爱和父爱,而这正是他童年所无法拥有的。
痛苦的Tsotsi提着孩子来到Jhon的门前,他完全可以放下孩子就走,逃脱警察的追捕。但是他不放心,他按响门铃,告诉Jhon已经把孩子送回来了。这时,警车鸣笛而来,孩子吓得哇哇大哭,Tsotsi怜惜地抱起孩子,无助地在警察的枪口之下等待孩子的父母亲来领走她。看着孩子的父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威严,痛苦的Tsotsi依依不舍地把孩子亲手交给了她的父亲。这时他已经泪流满面,不是因为身处绝境,而是对父母关爱孩子的无畏感动,对自己无法拥有如此的幸福而悲伤。
五、长大成人的吊诡情怀
每个人一生都经受着童年渴望长大、成人后期望回到童年的精神折磨。但事与愿违。《铁皮鼓》中的奥斯卡即便永远停留在三岁,他还是看见了成人世界里的邪恶和虚伪。事实是,我们没有到18岁就是没有长大,度过了12岁就永远无法再回到童年。
Tsotsi希望自己活得像个成人。他十二三岁离家出走,带着其他的流浪儿生活,像个大人一样照顾自己的同伴,带领同伴寻找生活来源,最后他甚至希望找钱资助Boston去读书实现做老师的理想。也许,其中有黑帮头目的义气的支撑,但对他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自己想做一个成人。
贫民窟的人都叫他“小强盗”,当他带着同伙行走在穷街陋巷时,别人嘲笑他不会开车,他只能竖起中指表示抗议。开车在影片中成了区分成人和孩子的特殊仪式。Tsotsi渴望长大成人,而他却学不会开车,屡屡被人讥笑,甚至以此来否定他劫车的犯罪可能。当他在树下躲雨时,看见Pumla从车上下来,便冲动地上前劫车。他并不想劫车发财,因为他把车丢弃在荒野旁,他要的就是开车时那种紧张而兴奋的感觉,他试图向别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长大成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生养孩子。于是,照顾好婴儿成为Tsotsi最迫切的愿望。他耐心地学着喂养孩子,强迫Miriam给孩子吃奶,给孩子提供婴儿用品和钱财,都试图表明自己担当起了孩子父亲的责任。后来,在Miriam的感化下,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权承担抚养婴儿的责任,也无法给予孩子父母之爱。
后来,Tsotsi真正成熟了,他鼓起勇气问Miriam:如果把孩子送回去,我以后还能来你这儿吗?
六、生活的尊严和希望
被同伙称为“小老师”的Boston多次强调人应该有“尊严”,但是他自己也无法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拥有尊严。他已经从一个老师堕落成了一个酒鬼。
他们在地铁里抢劫时杀掉了带领带的胖子,事后Boston呕心呕吐,他质问Tsotsi:尊严,你知道尊严这个词吗?我还有一点,所以我感觉恶心。
后来,另一个黑帮头目fela要求Boston跟着他干,他又说:Tsotsi没有上过学,不懂得什么是尊严,你fela懂吗?
Fela完整地拼出了“尊严”的单词之后,说:尊严就是他妈的活得体面。
Boston说:尊严是尊重……尊重自己,和他妈的活得体面没有关系。
恼怒的Fela说:你想要尊重,我来给你尊重,你干吗不戒酒考个驾照,我要的是司机不是酒鬼。去你妈的尊严。
Boston边喝酒边说:见鬼去吧尊严。他早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尊严只能挂在嘴边。
中国古人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全世界的穷人都在试图找到活着的尊严。对于Tsotsi和Boston他们而言,贫无立锥之地,尊严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每天要考虑的是一日三餐。
Tsotsi曾经在地铁和一个瘸腿乞丐发生冲突之后的对话,也是对穷人尊严的质疑和拷问。
Tsotsi要让那个可怜的瘸腿老人站起来,(Tsotsi说:你站起来,走路。乞丐说:你认为你是谁?基督耶稣?——这一问一答深含寓意,见附录1)他不相信瘸腿乞丐可以如此卑贱地活着。
可怜的乞丐在Tsotsi掏枪威胁他时尿了裤子,他痛苦地质问Tsotsi:你为什么要跟着我?
Tsotsi说:我曾经看见过一条狗,有人踢伤了它,它的背骨折了,只能像你一样趴在地上。
从前文的交待我们可以知道,那条狗的命运一直像恶梦一样缠绕着他,他不希望自己像父亲踢伤的狗一样苟且偷生。他的逃离也是因为这种恐惧。
乞丐告诉他自己因为挖金矿时被横梁砸断了双腿。Tsotsi问他:那你为什么还要活着?活得像狗一样?
乞丐说:我喜欢感受街上的阳光,就算只有两只手,我还是能感到温暖。
乞丐的话语让Tsotsi意识到,活着的尊严,不在于摆脱贫穷和卑微,而在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期盼。尤其是他在和Miriam的相处中,感受到同样贫穷的Miriam却生活得如此有滋有味。
Miriam的丈夫上班时遭遇不测,留下孤儿寡母。但Miriam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她精心地抚养孩子,精心装扮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制作了代表自己忧伤心情的锈铁风铃,也制作了表现自己高兴心情的玻璃风铃。她给人缝补衣服,制作风铃卖钱,生活非常拮据却拒绝Tsotsi的资助。当Tsotsi惊讶于她的玻璃风铃一个可以卖50元钱时。她说:你只看到了玻璃,而没有看到照在你身上的色彩和光影。当然还有悦耳动听的声音。
每个人都要为活着寻找一个理由。尤其是贫穷的人们,残疾的人们,让他们在无尽的贫穷与苦难中坚强生活下去。瘸腿乞丐,Miriam,让Tsotsi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尊严和体面。
七、Tsotsi的眼泪和我的眼泪
我很不喜欢国人给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是因为我一直不喜欢把一个故事主人公由坏变好叫做“救赎”。那《肖申克的救赎》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影片让我感动是因为主人公在生活中获得了感动,是因为主人公的眼泪让我留下眼泪。
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哭和流泪次数的过程,幼儿时期我们想哭就哭,哭是表达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最好手段。当我们学会说话后,我们用语言代替了一些哭和流泪的机会。当我们逐渐长大,发现流泪无法解决生活的困境之时,我们选择了愤怒或歇斯底里的吼叫,然后就是逃避和对抗,暴力和杀戮。
流泪是感动的表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Tsotsi离家出走时泪流满面,之后他开始“坚强”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人世辛酸。他已经学会了对抗和报复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他感觉到命运的疼痛,但他不会哭泣。后来,在瘸腿乞丐的眼泪之中,在婴儿的哭啼声中,从Miriam的眼泪之中,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善良。他开始学会去体验爱的力量,在Jhon家的婴儿房里,他的沉默中涌动着感伤;他满怀歉疚地对Boston说“兄弟对不起”时,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在送交婴儿给其父母时,他任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那时,他像一个孩子一样酣畅淋漓的哭泣。那一刻,他的情感世界已经复苏。
而我,早已泪眼婆娑。
附录1:圣经中《彼得行神迹》关于耶稣神灵让瘸腿乞丐站立的故事
有一天晚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在圣殿得大门外,他们看见一个瘸腿的人,正向进殿的人们行乞赈济。彼得、约翰仔细地观察他,彼得说:“你看着我们。”那人便留意地望着彼得和约翰,指望能得到点什么。彼得又说:“金银我都没有,只能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之名,叫你站起来行走。”说罢,拉着他的右手,将他扶起来,这残疾人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起来了。他跳起来,立定了,开步走,与彼得他们一同进了圣殿,他一边走,一边跳,不停地赞美上帝。众百姓认得他便是那平常坐在圣殿门前行乞的残疾人,不知如何现在却健步如飞,满心希奇惊讶。彼得对百姓们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成希奇呢,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呢?你们以为我们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使这残疾人行走的吗?我们是因信了耶稣之名,正是耶稣基督所赐的信心,使这个人在你们面前恢复了健康。”
附录2:影评荟萃:
一部极具感情爆发力的电影。——Chicago Sun-Times
冷漠的心灵下,隐藏着海洋般的情感。——Boston Globe
很惊喜的发现,这是部从绝望中能看到希望的电影,为什么小说总是假设人们能战胜命运。这部电影渲染暴力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于人物性格。——纽约时报 CHICAGO Sun-Times
电影的开篇从一个扔鹘子的赌局开始,很快的,我们就明白到生命只是比赌博多了一点机会。——CHICAGO Sun-Times
尖锐的伤人感情,深深地打动人心。——USA Today
并不是因为暴力使得这部电影令人着迷,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纽约时报
一个黑帮暴徒灵魂的救赎和重生。——新民晚报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一部属于男人的电影。——滚石
一部感人的电影,弥漫着悠远的悲伤。——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救赎,让我们与无法摆脱的罪恶一刀两断;诚实,让动情一刻格外绚烂。——ReelViews
强力推荐!残酷现实~虐心的片子~要看就看未阉割版!
一个暴徒的转变过程
有些邪恶的人内心深处徘徊和挣扎:良知。。
这个主角真的很棒,故事简单而吸引人最重要的就是主角的真实感,和其他配角的表现。这个头脑简单的黑帮暴徒,在慢慢发现自己的良知,也不让人觉得突兀。又让我想起了中国电影的形式化,演技固然重要,但是太凸现演技反而弄巧成拙,真实感不光是技还有心。
配乐很强大、摄影还行。而影片所谓的救赎主题,简直不值一提...
一个黑帮暴徒带着婴儿本身就有惊悚色彩
藏了很久,终于消化掉了
故事太薄了
三星半
同情、谅解和尊严。
典型的教育片。感觉不算坏。婴儿的力量是无穷。看完发现,小婴儿,不管是什么肤色,胖点,皮肤嫩嫩的都很可爱。
比较一般,不知为何能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因为是南非拍的?
一般啦~
差劲
看了一半下雨了,哈哈,露天电影处女航的记忆。
他需要阳光
3个半星 看片时我一直在猜测接下来的剧情 某人说了是话痨
太搞了
太类型化了
故事很棒的。不过细节之处更多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