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看了两部纪录片,周浩导演的《高三》和Broomfield导演的《鬼佬》,镜头对准的皆是一群特殊的中国人,事实上我也是从豆瓣上的豆列【中国问题】找到的这两部片子;我以为看纪录片实在是件特别揪心的事,拍摄者想说的可能是你经历过或正经历的故事,若不然,就是你无法想象,却又不得不相信那是真事的故事;《高三》是特别纯粹的纪录片,导演确实跟踪拍摄了福建武平县武平一中高三7班一整年的学习生活,从入学时的兴奋到临考前的忐忑,从尖子生到吊车尾,从学校到家庭,很细很真;以观众的角度再来看这段人生过程,我想每个参与者都会发现不曾注意到的风情,好比同桌的惴惴不安,班主任的黑眼圈,黑板报上的口号,回家后的一杯牛奶,以及,连自己都惊讶的专注劲头,对不少人来说,或许有生之年也再没比那会儿目标和理想更明确的日子了;在后期剪片制作时,导演也没刻意地要用大段的煽情音乐和画面来营造气氛,只是当有学生唱起《那些花儿》时,我仍不禁为其传递的真实而非单纯影像所感动;应届考生怕是没机会看到这部片子的,当然,我想周浩导演本意是为那些经历了高考包括他自己的人而拍,正如朴树唱的,
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Broomfield的《Ghosts鬼佬》便属于特别之作了,
“以2004年2月发生的23名中国非法拾贝工人在英国莫克姆海滩遇难的事件为背景,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全部启用非职业演员,再现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在英国的辛酸生活,试图还原非法移民的生活现状以及最后令人震惊又不可避免的悲剧。”
其实已经很有电影的感觉,不过因为启用的是有相同背景的非职业演员,所以还算是纪录片的范畴,所以我会相信那些偷渡客从中国坐大巴到俄罗斯冒雪徒步至南斯拉夫然后被钉死在集装箱里船运去英国,历时6个月的噩梦行程;我们其实大可把中国偷渡客置换成全世界任何为讨生活而不顾一切的苦难者,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东西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劳工或英国政府,非法移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不过对于大多数正常生活的人,是无法理解这样一群角落里的人的, Broomfield说他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英国人看到社会的另一面;我们看不到对主人公逆境中含泪活着的颂扬,他们行尸走肉地活着,他们后悔,他们抱怨,只是那些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已经让人于心不忍了,生活得有尊严对于这群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奢侈了,我想那便可称为彻底的生存了;片子里有些种族歧视的镜头,导演很客观地表现出来,不过比起骇人的生活,令人甚至觉得种族也不足挂齿了,他们也必然已经负担不起这更沉重的包袱了;Broomfield倒是选择了好几首邓丽君的老歌贯穿了整部片子,爱琴他们摘苹果时合唱着《甜蜜蜜》,画面很美,算是这残酷至极的100分钟里仅有的美丽;
纪录片的拍摄实为一项浩大的工程,我该像所有的拍摄者及被摄者敬礼;
(转载) 目前,大约有300万外籍劳工在英国生活,其中中国人估计约有10万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跟《鬼佬》中的人们一样,负债累累,隐藏在社会的角落,吃最简单的东西,很多人挤在一个房间住,辛苦工作,却由于身份、语言文化等等障碍而得不到任何保护。
英国《卫报》有评论文章说:“这不是移民问题,是劳工安全问题”,任何人,不管是移工或土著、非法或合法入境,都有在安全卫生环境下工作的权利。
对此,《鬼佬》也提出了引人思考的发问:应该怎样改变他们的处境?他们应不应该有合法的身份?应不应该受到各机构的剥削?导演布鲁姆菲尔德说:“我们都知道,没有这些人,这个国家的工业会崩溃,交通、医疗、学校的运作都会停止,超市里不会有食品。所以如果把那些人称作非法,不让他们继续工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我希望中国人、以及所有这些移民能够更好地被英国社会接受,不再被看作二等公民,受到辱骂甚至虐待。”
影片女主角的扮演者林爱钦是中国福建省长乐县人,8年前,她筹集了将近20万元交给“蛇头”,踏上去往英国的寻梦之旅,那时她21岁。
现在对于那段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她能清晰地回忆起中途路经俄罗斯时,所经受的寒冷与饥饿。本天真地以为只需要至多两周的时间就能到达英国,却没想到路上走了将近5个月。在“蛇头”的安排下,她辗转各种交通工具,从中国经莫斯科、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最后藏匿在一艘货船中才到达英国。
这趟冗长、憋屈的旅途让她的英国梦尚且悬在空中时,便得到了重重一击。随后的日子始终与居住环境恶劣、工时超长、工资偏低、惨遭雇主压榨纠结在一起,非法移民的艰辛生活并不一定遵循中国“苦尽甘来”的道理。
林爱钦的经历跟电影《鬼佬》中她所扮演角色的偷渡过程大同小异。但是,她却并不是因为贫困潦倒才一定要来英国的。出国前她在家乡有自己的店铺,做金银首饰加工,只是她以为出国能为未来找一条更好的出路。
她表示,电影中表现出的打工经历比她自己初到英国时还要艰苦,尤其是在莫克姆湾拾贝,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了的。
从一名曾经的“鬼佬”到让英国人认识的电影明星,林爱钦并没有因此欣喜。她甚至根本不愿意看这部影片,因为其中很多镜头总让她哭。
当林爱钦被问到如果来英国前看过这个电影,还会来吗?她表示,可能不会了。在英国生存的日子,她也遇到了少数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那需要很大的运气,大多数人都过得很不好。
10年的岁月过去了,林爱钦把最美好的青春给了英国。但是英国回馈了她什么?她的回答明显很模糊:“不要从外表判断事物。”
“绝大部分英国人并不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他们只知道一些‘made in china’。我希望人们看了这部电影能明白,这些人离开亲人孩子来到英国是多么的痛苦,他们的感情跟别人的一样,甚至更丰富。很多英国人是不会想到这些。” 导演布鲁姆菲尔德谈到了他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鬼佬”的生活,布鲁姆菲尔德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甚至他自己和雇来的一些中国学生也去卧底打工,与非法移民一起工作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然后把经历感受写下来。
他到中国城去找演员,48岁的Zhan Yu便是他找来的演员之一。Zhan Yu从北京来英国7年了,在中国,他是一名儿童节目的电视编导,来英国后经过努力,经营了一家中国餐馆。
而主演林爱钦则是一名牧师推荐给他的。一开始,林爱钦对布鲁姆菲尔德的目的很怀疑,始终保持警惕心理。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表演经历,要演也顶多只能扮演一个餐厅服务员。
《鬼佬》中的演员一律都是非职业的,包括其中的英国演员,也就是莫克姆湾海滩真正的拾贝人。他们没有写在剧本上的台词可背,对白大多都是现场安排的,片中的中国“鬼佬”们都讲福建方言或者普通话,因为是自己熟知的经历,感情流露非常自然。
尽管劳工们的生活艰难,布鲁姆菲尔德却安排了一些轻松的镜头,比如女主人公和工友们偶尔会有一些休闲时光打打麻将娱乐,或者一起去吃烧烤,偷偷笑话工头和他的女朋友。“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往往有很好的幽默感,我们就是这样生存下来的。”
《鬼佬》采用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内容除了取材于莫克姆湾惨剧,另一部分来自英国《卫报》华裔记者白晓红卧底偷渡客群体,发表的调查报道《我的卧底日记》。
“这不是电影,这是现实生活!”一名华人看过电影后激动地说。
刚刚访问
http://www.ghosts.uk.com/,捐助金额至 £10454.95。
这是至今看过的一部最具积极意义的影片,英国导演走在了英国佬前面,帮世界了解中国人,中国人更要先了解自已。
“BBC评价尼克·布鲁姆菲尔德是英国最多产也最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导演之一,但是中国观众对他会比较陌生。最容易和我们的认知扯上一点关系的是令查里兹·塞隆荣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电影《女魔头》(P:也是我的力荐),这部电影正是取材于布鲁姆菲尔德的纪录片。”
我们都有可能误解或歧视别人,即便同族同类之间。看见那些身上不如我们“干净”的人们,不要再皱眉头不要再转过脸去吧,他们都有一个生活的目标。各类人等只需容下多一点,世间就会少许多悲剧。《Crash》,《babel》...还是《ghosts》来得更深刻,就像以或大或小各种方式发生在我们身边。影片拍得极为真实,角色演出都是有过经历的非法移民。
悲剧有时是别人导,有时也是自已导。有钱没什么了不起,犯什么不要去犯贱。不要眼谗和吹捧着不是自家的西方,f**k-off。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莫克姆湾拾贝惨案 (Morecambe Bay cockle pickers' disaster)”。电影十分真实地用纪录片的风格记录了爱钦前往英国打黑工的故事。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使用过多的拍摄技巧,在许多情节起承转合、镜头、台词以及配乐方面都略显粗糙,需要打磨。但或许正是因为导演尼克·布鲁菲尔德选择了毫无表演经验的演员来展现这部电影,才让这样的故事透露着无比的真实。身处英国,似乎更能和这些远渡重洋的人们在心灵上构筑起某种链接:居住在逼仄的居住空间、干着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拿着最低的收入、只能与互相作伴聊以慰藉…但是真正的黑工生活或许比电影展现得更加辛苦。
作为观影者,从影片当中最大的感受便是真实和震撼。这样情感的传递更多地来自于未知的冲击(第一次了解到偷渡打黑工人们的生活)和已知的感同身受(这些人们在田间地头摘蔬果,成为了我们日常超市里的产品,因此这群人似乎成为了这个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至于让人忽略掉电影技巧本身。能够感受到导演想要将诸多中国元素的配乐加入其中,但似乎都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最后,我还是想要表达对尼克·布鲁菲尔德的感激。他愿意通过这个事件,走进这样的群体,并以及格的方式呈现在社会上,我认为已经十分了不起。
汗,这个居然忘了加进收藏中。
十几年前国外居然拍摄过这样一部讲述华人非法劳工苦难生活的公益电影,伪纪录片的手法纪实性强,但也削弱了主旨,还行吧。
有点失实……
太真实的生活~
一开始就蹦出虎纠话真是熟悉啊,还看到一列长乐福清的车,哇哇哇,但是叻,偷渡后的生活真的是那样的么?咋觉得有点伪或者仅是个例,出去的人还捆绑在一起参加集体劳动真是搞笑,我知道的都是自个过生活,还有咋用陆路,我听的是坐船出去的嘛!最后赞一下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家都出去得都名正言顺。
一个"鬼佬"愿意拍,还拍出这个效果,甚至为遇难者的家属筹款…… Channel 4 on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既然是仿纪录片能不能就拍得稍稍真实一点 台词能别那么傻逼吗 能别动不动就引吭高歌吗 你以为拍白娘子啊 囧死了
优有。
震惊 刷新了对世界的认识 见识了从未见过的角落 穷人的天是灰色的天 它的灰不分国界 绝望的地狱 连苦中作乐都做不到 北京大哥太出彩 非法移民太可怜 一个国家的人民背井离乡跑去洋人地盘谋生存 这是祖国的耻辱 祖国不配当祖国
那个老大演得实在很无敌。
英国人拍的反映中国问题的纪录片。但就一部纪录片来说,它并不能让我感到信服,而且感觉这些问题也反映得比较皮毛,有些地方还值得推敲,比如为何像爱琴,明明是福建人,为何不直接从海上而是要经过俄罗斯这样去英国?
英国
震撼的真实纪录/
这就是生活......
靠。花那么多钱偷渡去英国。。唉。。玄啊。
还是掺杂了太多表演成分
Except the roughness, it's actually beautifully shot, with carefully chosen music.
很真实,演员都是福州本地的
1.27 英国男人向地上啐了一口痰是最震撼的镜头,还有真实的那段母亲见孩子的录像。老外把中国问题拍到这样的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呃呃像我這種旱鴨子生存幾率少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