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女演员转型为女导演的新片,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未映先红争议频发,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却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不过,《我们天上见》很容易让人想到徐静蕾的那部处女作《我和爸爸》。一部讲父女,一部讲祖孙,女导演的感性细腻在这些温情脉脉的题材里显然更容易得到抒发。
相比于《我和爸爸》的京味幽默和现代语境,《我们天上见》显得更为纯粹。姥爷与小孙女之间的感情,在那段旧时光里慢慢下沉,又慢慢飘飞,婉婉转转悠悠扬扬。在稀疏坐着几位观众的电影院里,轻易就能将我们温柔击中。这部电影摆脱了亲情电影一贯的煽情套路,沉着冷静地处理一个个小细节与小片段,使其扩展为有关时光与童年、有关孤独与梦想的精致文艺小品。
作为一部自传性质的电影,片中的女孩小兰自然就是蒋雯丽自己的童年印象。电影一直以小兰为视角,展现她所感受的那个世界,除了姥爷对自己的关爱,还有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的烙印种种,比如因家庭成分而带来的侮辱,以及父母的离开。电影没有野心去展现那个时代,只是匍匐在小女孩的小世界一角,将她的恐惧、她的孤独、她的梦想,还有她的爱与成长展现出来。所有的这一切,蒋雯丽都处理得细致自然,让人相信那就是她曾经的刻骨铭心。
因为父母的离开与同龄人的疏远,少女小兰从小便有些孤僻,喜欢躲在柜子里和洋娃娃说话。不管下雨还是天晴,也不管走到哪里,小兰总要打着一把小伞。柜子和伞作为反复出现的物件,成功地展示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那种与孤独相伴而生的不安全感。与孤僻沉静的外表相比照的,还有她高傲飞扬的梦想。电影中段的主体,是小兰对体操运动的坚持,即使只能在业余队伍里,她还是默默做着世界冠军的美梦,甚至冒险爬上房顶,想象着赛场上红旗升起的场景。
电影的画面刻意做旧,有沉甸甸的厚重感,就像灰蒙蒙的记忆那般。让人意外的是,电影中还有几段小兰梦境的展现,比如她打着伞飞过淮河,飞上火车,去寻找父母。这些梦境让这部过于真实的电影得以向“美”靠拢,让一个内心丰富的小女孩跨越了现实,进入不算灿烂但却静美的彼岸世界,也让《我们天上见》超越了单纯的怀旧而直指人心。
从表演上来讲,饰演姥爷的人艺老演员朱旭不可不提。据说这是朱旭的封镜之作,这个句号划得真是圆满。演过那么多角色的他老人家,在《我们天上见》里的表演应该已算化境了吧。即便没有举手投足,光只是那么轻微的一扬眉一闭眼,就有了满满的表现力。他拿戒尺教训小兰,他给小兰念自己写的“家信”,他扮美猴王逗小兰开心,直到最后老得不能动了,还保持着温和慈爱的面容。电影里的姥爷喜欢养兰花,为了兰花长得好,小兰还傻傻地把姥爷冲的麦乳精倒进花盆里。这盆兰花就是姥爷和小兰之间关系的一个符号,兰花的枯萎和姥爷的老去几乎同时发生。当老爷躺在床上丧失意识后,小兰拿着涂成深绿色的画笔,在墙上顺着枯萎的兰草向上勾画出崭新鲜艳的一丛一丛,一直延伸,一直生长。
这也是小兰的成长。从被姥爷照顾,到照顾姥爷;从梦想得体操冠军,到操起现实的重担;从对着洋娃娃幻想,到独自面对亲人的死亡。这部以蒋雯丽的家乡蚌埠为背景的电影,却能让我们都能嗅到亲切的童年气息,回到那个安静、潮湿、轻微摇晃、有些憋闷,却总能从一双大手处感觉到温暖的小世界。
蒋雯丽实在是太可爱啦!
事情是这样子滴,上午下了专业课和n还有ym一起吃饭,食堂门口在卖电影票,仔细一看竟然是今天晚上大礼堂的蒋雯丽见面会!当时就觉得自己人品太好了,结果一问竟然还有第五排中间的票,可以近距离看人哦,觉得简直是人品爆发啦~(小感慨一下:还是有超级爱好比较好,人比较容易有快乐的理由)于是三个人很开心地买了三张票,而且票价只有八块而且不用排队……我们这是什么人品啊?!
之前已经知道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在釜山电影节收到好评,获得了观众评选的最受喜爱奖,并没有太留意,连名字都不记得了。(后来得知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怪不得……)后来觉得这样很好,就是要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我感觉最有味道,因为感动需要冲击与触动,最好不要提前“做功课”。进入大礼堂没多久,电影就那么淡淡的开始了,一点侵略性都没有,观众们全都是淡淡地进入观影状态,但是这个过程很快。
漫天飞雪中,姥爷和外孙女前后出门,姥爷递给外孙女一把伞,自己戴上帽子走出去,小姑娘撑着这把油纸伞,踩着前面姥爷的大脚印,就也出门了……后面,他们俩的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就是生活,最简单却最感人的生活,最单纯却最复杂的生活;我们跟着一双会发现生活的美的眼睛,于是他们的生活就像“画卷”一样带着一股浪漫气息展开了。最开始的蒋雯丽自己配的画外音娓娓道来:我小的时候特别恨自己姓蒋,因为蒋介石……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后来得知蒋雯丽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制片,心中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不是佩服她自己身兼数职,而是佩服她在整个过程中真的是怀着一颗真挚真诚的心在做这部电影~
我是怎么看出来的?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的。
看完这样一部电影,感受到的是纯净、是感恩。每一个镜头里面都蕴含了极大的信息量,但同时保持着干净的气质,这是创作者内心怀着饱和的感情但是又对电影极度尊重的表现。这里扯一点题外话,觉得设计也是这样,很多优秀的作品极其干净简洁,其实内里也包含着设计师饱和的情感和对建筑、对空间、对光极大的尊重。这样的建筑是能够感动真正使用它的人的,而不是那些看看外观的人。回到这部电影,虽然只有不到90分钟的长度,情节也极其单纯简单,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但是里面蕴含的感情通过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细节,通过丰富却又保持干净的镜头语言(不是顾长卫掌镜哦),一点一点渗透出来,滋润观众的心灵,眼泪如果流下,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这是属于东方人的感情表达方式,这是在大屏幕上久久久违的真挚的情感,可以类比《入殓师》的那种情感草蛇灰线的感觉。看完它,再想想《全城热恋》《三枪拍案惊奇》那种显然缺乏诚意的电影,真是恨不得把后一种类型揉成一团扔出地球去!
电影结束后的见面会,蒋雯丽朴素出场,怎奈气质、状态都太好,感觉超级美~看了电影已经感觉到她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有着丰富感悟并且心怀感恩的人,但是听到她的几番话,还是会小吃一惊,因为真的很中肯,很真诚。和大学生们互动的时候又特别的可爱,联想到她说的:正是因为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太急躁,有种迷茫感,所以想通过电影回到自己的童年,去找寻那些最初的美好。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情感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共通的语言,所以大家才会都那么有共鸣,于是一不小心就被感动了。所以我不是很能接受《阿凡达》那种电影,视效再好还不是让我头晕,我看电影是为了放松为了感动不是为了刺激和难受,场面再壮观我找不到让我感动的东西,爱情确实有点打动我但是和其它爱情片有什么本质区别?
真的希望在中国这样的电影会多起来,这种真诚的电影。果然还是最最单纯最最真挚的故事与感情最能够滋润我们略显干涸的心灵。
原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733a20100hk07.html当电影在蒋雯丽的旁边声中结束的时候,我的双眼已经湿润,灯光逐渐变亮,我却蜷缩在影院的椅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可以说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里面的每个画面都饱含了蒋雯丽浓浓的感情,这点只要你是一个曾经有过那样相识经历的人都可以轻易的感觉的到的。小时候我也在姥姥家长大的,这点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也有一丝相同的经历,但我那会常常看到我的爸爸妈妈,而我的姥姥家也有一大家子人,这让我比电影里的小女孩多了几分热闹,但上辈人对孩子的爱是相通的,当看到电影里姥爷惩罚小女孩的时候会说“说谎的孩子会被妖精吃掉脚趾头的”,我不禁会莞尔一笑,想想姥姥大约也是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记忆里姥姥总是一份利利索索的小老太太的模样,姥姥爱干净,所以总给我洗衣服,夏天的衣服上总有一股淡淡的肥皂的香味。姥姥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每天都是忙碌的,偶尔地上没有活了,姥姥就会坐到炕上做起针线活,那时候我就会蜷在姥姥的脚边为姥姥把线从针眼里穿过去,然后我会一个人藏进柜子里开始玩躲猫猫的游戏,经常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姥姥把熟睡的我从柜子里喊出来。我爱吃面条,特别是姥姥做的面条,小时候无论多晚了,只要我喊饿了,姥姥都会为我用小锅下面条吃,打个荷包蛋再撒点葱花最后再滴点香油,每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把一大碗苗条吃下去的时候,姥姥就会笑着说“饿死鬼托生的啊,慢点吃慢点吃,没人和你抢的啊”。姥姥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姥姥认识很多字,我小时候认识的字和会背的唐诗都是姥姥教的,爸爸就和我说过“如果你姥姥能读几年书的话,那肯定会很不简单的”。姥姥还爱打牌,小时候经常就我们俩在家里打牌,两个人做四个人的样子打牌就这样可以打一下午,每次都是我赖皮才能赢得了姥姥。电影里姥爷和小女孩那种融洽的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还描述的,在爱之前,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你亲自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当小女孩还小的时候,姥爷为她做了一切,当姥爷有一天不能动的时候,小女孩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当小女孩目送着那辆装着姥爷棺材的卡车消失在雨中时,她是不是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醒来的时候姥爷还可以在身边,但这一次姥爷却再也不会醒来了。
我小的时候姥姥常和我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花到你挣的钱啊,快点长大吧姥姥看着你娶媳妇”,我就会对姥姥说“我长大了就挣好多的钱,然后给姥姥买好多的好吃的”,姥姥就会在这时摸摸我的头笑笑。可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姥姥却走在一直有病在身的姥爷前面,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的亲身感受到什么叫生离死别,当我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姥姥已经不能言语,为了不耽误我高三的课程姥姥在神智还清醒的时候就一再跟妈妈说不用叫我回来,当我拉着姥姥枯瘦的手时,姥姥也感觉到了我的存在,那一刻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直到姥姥到了天上,还是没有花到我挣得一分钱。人生有太多遗憾,有的一辈子也无法弥补了。
1、 电影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的故事,虽然在很多电影技巧方面还不算很成熟,但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蒋雯丽来说,这个电影配得起优秀二字。和他的丈夫第一部电影《孔雀》比,我觉得她这次做的更好。用心更深,故事更加流畅,在镜头的调度方面也显得很顾长卫。
可能有的人会说电影的故事太散没有重点,但如果你用心的想下,你小时候的回忆是否也是散乱的无序的。关于回忆,凌乱和随心所欲反而比纯粹的剧情发展显得更加贴切。
2、 关于几位演员的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老爷子朱旭表演已经达到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地步,老人艺的扎实表演功底让老爷子80多岁了依然可以活跃在舞台上,去年的《风声》虽然只是露了一小脸,但可见老爷子依然老当益壮。和蒋雯丽的相识可能是缘于《刮痧》的情分,蒋雯丽第一次做导演老爷子就来助阵。两位小演员也十分可爱,年纪小一点的童真天性流露,那段和布娃娃说话的戏和被姥爷打手板的戏都让人印象深刻,大了一点的小女孩多了几分倔强和坚韧,或许蒋雯丽在她们身上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3、 影片那种暗暗的略有些老旧的色彩和那个时代很符合,看电影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回忆的情怀油然而生。电影的摄影师是林良忠先生,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运用尤其娴熟,几个小女孩在雨中撑伞的画面拍得如同油画般秀美。
4、 戒尺、布娃娃、伞、皮筋、老四样…太多对于童年的回忆,太多令导演沉浸的符号。只能说这是一个女人对小女孩时期的眷恋和不舍,对于姥爷的思念,没有哀伤没有哭泣,有的只是念念不忘的儿时快乐记忆。
5、 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会和我一样,久久陷入电影里感怀而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只会让他早早进入梦乡。这不怪他们,本来这个电影就不是拍个所有人看的,她只拍给有回忆有童年有对亲人无尽怀念的人看的。
唯有生活,才是真。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