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族2001国语

HD

主演:吉恩·哈克曼,安杰丽卡·休斯顿,本·斯蒂勒,格温妮斯·帕特洛,卢克·威尔逊,欧文·威尔逊,比尔·默瑞,丹尼·格洛弗,西摩·卡塞尔,库玛·帕拉纳,亚历克·鲍德温,格兰特·罗森梅耶,乔纳·梅耶森,阿拉姆·阿斯拉尼安-珀西科,艾琳·戈洛瓦娅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国语年份:2001

 剧照

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2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3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4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5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6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3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4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5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6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7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8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19天才一族2001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才一族2001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Royal Tenenbaum(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饰)45岁那年夫妻分居,他一个人去住酒店,独自抚养孩子的妻子Etheline(安杰丽卡·休斯顿 Anjelica Huston 饰)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才能的培养方面。不负众望,他们的三个孩子个个 都是天才,她以此写作了一本书——《天才一族》。  大儿子Chas(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饰)12岁时就对生意运筹帷幄,初中就购置不动产,对财务有着超同寻常的理解。二女儿Margot(格温妮斯·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饰)两岁时被收养,这个话题被父亲叨叨终身以致Matgot有点神经质地耿耿于怀。这个天才剧作家9岁时就赢得了勇士奖。Richie(卢克·威尔逊 Luke Wilson 饰)从三年级起就是冠军网球选手,业余喜爱组乐队和收藏汽车模型以及绘画,17岁转做职业选手的他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公开赛冠军。  时间荏苒,父母分居过去20年,三个天才孩子长大成人,Chas在一次飞机失事失去妻子后从此和2个孩子惶惶度日,Matgot整日把自己锁在浴室不与丈夫交谈更是9年都没有新剧本面世,Richie在大海上准备一年的航行。这一切都被Royal的一个突然消息中止:他患上了癌症只剩下6个礼拜的生命,他想和家人共度最后的时光。这天才一家再度聚首,有趣的事层出不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某处蜡笔小新:爆发!温泉火热大决战我来也幸福36计与毒共舞微暗之火神秘博士 第十三季灰马酒店少女的世界第二季十三号怪屋江湖奇侠传神枪之倒刺远山寻英雄雌雌大盗2019麻雀春天事在人为是我们做的尸袋特警队捕兽器90后的80后后妈东北插班生2022快递高手ST红与白的搜查档案电影版末时不死之魔麻辣女兵凌云志

 长篇影评

 1 ) 天才一族 简评

二维平面化的机位和视角构成了一种仿佛绘本和童话般的镜头风格,同时整体的暖色调以及对一切精巧有趣玩物的捕捉(玩具、宠物等)加强了这种“纯真孩童风”

不仅是从元素上,而是从视觉逻辑上构建出了一个非成人的“儿童”世界(“看”的逻辑,元素被呈现的“幼稚”逻辑),但世界中的人物却是远超一般人的成人(角色标签的丰富性),也并不避讳甚至夸张谈及性、爱、死亡、暴力、精神问题等主题,从而反向突显了成人世界本身的残酷

当这种残酷被凸显,我们才发现所谓的“孩童风格”就是一种赤裸裸的遮掩,是充满情感问题的成人面对自我残缺时的羞耻掩盖,以及无法处理一切的神经质感慨,没有成人和孩童的划分,或者说,这里的成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孩童,当历经千回百转获得幸福的时刻,就是他们长大的时刻。

也在此时(结尾撞车戏),镜头终于有了突破“孩童风格”的意识,有了空间感,立体了起来,二维平面被打破,电影从形式本身的改变中得以获得向前的动力,奔向幸福的结局。

 2 ) These days

These Days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frankzappa.blogbus.com/logs/73745746.html

    终于要写一写这首歌了。最早听到这首歌还是在多年以前,一直觉得它很好听,是Nico第一个张个人专辑《Chelsea Girls》里面的重点曲目,不过并没有特别在意。6月份开始重新拾起吉他之后,重新偶遇这首歌,当即觉得可以弹。为了弹它,更加仔细地听,更加认真地看歌词,发现这是一首了不起的歌。进一步挖掘了一下背景,原来在欧美半流行界早就地位非凡。那一阵子对它简直着魔了,逐渐领悟到它每个音符每句歌词的妙处。上周又看了电影Royal Tenenbaum,里面使用了这首歌曲做插曲,Gwyneth Paltrow饰演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的一幕,走向她的弟弟也是彼此心底的爱人的瞬间,以极慢的慢镜头呈现,These Days突然响起,构成了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个经典场景(见: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6FbeoXeHQ)。

    这个场景是这样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弟弟Richie去机场迎接。他们是从小的玩伴,长大后心里的爱人。他们多年不见了(或许是Richie旅行了一年,一年没见,忘了具体时间了)。Margot缓缓走向Richie,迷人的脸庞露出难以捕捉的紧张的微笑——这是怎样的迷人呢,怎样的被风撩起的半长的金发,怎样的清澈的面庞,眼前怎样的飘过的烟雾,一切都静止了,绿色的机场大巴停着一动不动,一切背景都显得迟钝下来,时间静止下来,她缓缓地走向他——Richie表现得则更加紧张。同样对于一个紧张的表情,两位演员的处理分寸得当,互相对比又互相衬托。Margot表面是高傲甚至有些冷峻的,同时又无法隐藏内心的天真和纯爱,放荡不羁的她此时现出作为一个女人见到真正的爱人时的不安;Richie则是表面就紧张兮兮的,正应了后来Eli说的,Richie“病怏怏的”,他从始至终,紧张得一言未发。影片更多从Richie一方的角度写这份感情,Richie一直在明处,无论是他一开始写信给朋友说自己爱Margot还是后来参与调查Margot还是因为绝望而自杀,而Margot则是谜一样的人,一个古怪而放荡的人,一个迷人又能杀死男人的人。导演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慢镜头瞬间两个演员对于惊喜和紧张的表演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镜头转向Margot的主观视角,Richie越来越近,Nico的唱词开始,是的,these days,这些日子里,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路,也许错了,也许有后悔,我独自一人,坐在街边,沉思着过去,反省着自己。也许是我自己错了,也许是我受伤了。如此这般……影片在这个瞬间使用这首歌,大概还增加了these days,我在如何地想念你的意思。一瞬间内,分离的日子都成了可玩味的过去,爱的人终于在眼前,现在越来越近,这个慢镜头的瞬间,浓缩了Margot的相思。而迷一般的Nico与Margot的外形之相似,让我相信导演是从此获得灵感,从而选用了These Days这首歌。

    Margot说:Stand up straight, let me get a look at you...And it's nice to see you, too. Richie一句话都没说,Margot哪里来的too呢,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有点神似伍迪·艾伦的语言幽默之处吧,也是姐弟之间的默契的幽默。

    这个场景以两个人温暖的拥抱结束,然而故事没有结束,两个人距离真正相爱还很遥远,直到后来他们表白之时,还在说“you know what I mean”之类的捉迷藏语言。他们的状态是那种90%的确信,但是那10%却让人提心吊胆,对于爱情的确定与不确定,99%与1%的对比,总是实际上 50%和50%的对比,因为这是个二值判断问题。当观众看完影片的时候,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微笑,才会事后诸葛亮一般地悟到,那是只有对唯一的爱人才会有的笑容,即使她从14岁逃学开始就已经放荡不羁了很多年。然而,如果当事人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瞬间,面对她的微笑,仍然要徘徊在二值判断的折磨之中。

    These Days是Jackson Browne在1965年他16岁时写就的一首歌。如果你听到Nico的版本,无法想像一个16岁的少年竟然可以写出这样一首歌。如果听到Jackson 自己的版本,就会知道,Nico的版本早就超过了原作圈定的内涵,这张由Bob Dylan、Jimmy Page等人制作的专辑早已经把这首只能算比较高水平的民谣作品升华到了另一个层次。拿著名的Vincent当个坐标,These Days的原作低于Vincent不少,Nico版本却高于后者很多。而These Days的吉他弹奏方式,则是接受了波普艺术大师Andy Wharhol的建议,这就不奇怪为什么Nico的These Days可以从原作变成另一个层次的伟大作品,并且继承了自从地下丝绒大香蕉专辑以来一直的审美取向——一种比迷幻更迷幻,比高贵更高贵,比忧伤更忧伤,比小资更小资然而实际上比本真更本真的远离装13的美学,一如Andy Wharhol的梦露头像和大香蕉封面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它与地下丝绒乐队的音乐一起,构成了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而本身并没有大红大紫,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艺术流派。

    包括Jackon Browne自己的版本,其他任何翻唱都没法望Nico版本之项背。为了这首歌,我专门置办了电吉他,弹的时候,感觉良多。首先,Nico被她一直跟随的 Lou Reed骂做不会唱歌,然而她的声线赋予These Days独一无二的内涵,这个独特的嗓音配上艰涩的德国式英文发音,完全把油腻的演唱技术撇到九霄云外,代之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进一步,吉他的编配和音色也是不可复制,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流行/摇滚音乐中,这个音色都不多见。当我拿到曲谱的时候,惊讶地看到,制造出如此忧伤意境的和弦竟然是大调三和弦 ——C和F,最多只使用了Em这样颇为常见的小调和弦。即使抽离了如泣如诉的弦乐,吉他伴奏仍然能撑起绝大部分的意境,不由得感叹编曲者的艺术感觉实在是超群。特别是,吉他的节奏简直可以撑得上欢快,最后两个小节突然产生变化,跳出来一个在C大调里比C和弦更明亮的G和弦,如此明亮欢快的编配,最后出来的是忧伤的效果,表达一个人带有后悔的悲伤的自省情绪,妙不可言,不可复制。在《Chelsea Girls》专辑中,即使更加精雕细琢的同名主打歌,也不及These Days光芒四射的灵感。

    歌词我不需要写,几乎无可挑剔。最后一句"Please 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 I had not forgotten them",配上最后那个G和弦,让听众在已经如痴如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是为全歌最亮点。

    我经常在心里说,今天的世界,如此的浮躁、物质、无知,四五十年前发生的那些曾经是多么辉煌美丽。来到美国之后,有时候听到商店里在放Led Zeppelin,有时候看到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像嬉皮士年龄段的老头子一样,翻唱60年代的歌曲,即使这些并不能掩盖他们的音乐一样走向日益的空洞,我想,他们的文化毕竟是承接下来的,不像天朝,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变,我的父辈听的是样板戏,后来旧的被打翻了,新的呢,拷贝别人还来不及,自己的文化远远不成气候,往往弄得四不像,无论是音乐还是各种艺术门类还是整个社会,只迅速地学到了堕落和丑陋,并且迅速超越了欧美师傅。这些,我在心里说,也会在嘴上说,然而,现在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这些陈词滥调。

 3 ) I want this family to love me.

Wes Anderson的第三部电影。依然是找大学同学兼室友Owen Wilson一起编剧、制片和演出。剧本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开篇(序章)几分钟的信息量极大让人目不暇接,展现Tenenbaum一家3个天才儿童的童年。一个经商、一个写作、一个网球,这样的配搭简直无可挑剔;但他们与父亲的关系其实已经决定了影片后来的发展:老爹在与大儿子同队时居然射击自己队友,此外他还偷大儿子的钱;老爹执意在每次介绍二女儿时强调其养女身份,又对她的处女剧作不屑一顾;老爹对小儿子的喜欢溢于言表,只带他去看斗狗。这个举止无常玩世不恭的老爹在三个孩子年少时就离家出走了,当他晚年良心发现想要重新挽回家庭的时候,可以想象三个孩子的反应:老大愤怒,老二麻木,老三欣喜。当然,小时了了的他们长大后也有各自的麻烦。老大中年丧妻后迟迟不能恢复,缺乏安全感控制欲极强;老二叛逆迷茫滥交行踪诡秘,习惯性撒谎是缺失认同感的体现;老三爱上了老二,却迫于伦理而不敢表露,于是精神崩溃自我放逐极度敏感甚至自杀未遂。其实,影片的核心无外乎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牌和重新认识自我摆脱过去阴影的老套路,但因为主角是这样一个人人神经质的天才一家,而有着更多反讽荒诞的色彩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作为悲喜剧,影片以一个充满闹剧的婚礼和随后的葬礼结束。老爹赢得了家人的认同,老妈收获了久违的爱情,大儿子渐渐走出自我,二女儿和小儿子则彼此坦露了心声。老爹在墓志铭上写着,“为从即将沉没的战舰残骸中拯救家人而英勇牺牲”,算是一半吹牛,一半写实吧。
在这部暖色调为主的电影中,虽然故事看起来充满忧伤,但导演想表达的仍是积极的心态,比如浪子回头金不换,比如善待家人,比如不要丧失信心,比如要有乐观的心态等。当然,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也从片中可见一斑。
卡司很强大。Wilson兄弟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在Wes Anderson的电影中了,其它像Anjelica Huston和Kumar Pallana都是御用演员。Gene Hackman展现了喜剧天赋,一座金球奖算是意外之喜。Ben Stiller这次却一脸严肃,倒也有模有样。Gwyneth Paltrow的烟熏妆很惊艳,她确实戏路广。Danny Glover的扮相据说来自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他本人还认识安南。还有Alec Baldwin的旁白,不说还真听不出来。
那只鹰飞回来时被认为白毛多了一些,因为那根本就是另一只鹰——原来那只在拍摄过程中被绑架了而且还被索要赎金!
Luke Wilson在片中为情自杀又被救活的情节,数年后在弟弟Owen Wilson身上不幸应验了。

 4 ) 电影研究之后的反思

(先推荐一本很好的讲Wes Anderson电影的研究性影评:The Films of Wes Anderson: Critical Essays on an Indiewood Icon by P. C. Kunz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另有一篇专门讲《天才一族》,文章写的很好,但对于Wes形式主义的批判有点过头:Turner, Danial. C. 2008. “The American Family (Film) in Retro: Nostalgia as Mode in Wes Anderson’s The Royal Tenenbaums,” in Violating Time: History, Memory, and Nostalgia in Cinema by C. Lee, pp159-174. New York: Bloomsbury.)

距初次观影两年半后再来讲一讲这部电影。

最近翻来覆去地看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遍。某些片段甚至反复观看十多遍。

感受很不一样。从前因为Wes浪漫地挪用童话的元素而感动。现在知道了那是经过夸大的虚构,还知道虚构里有反讽,还知道反讽里也有一点希望的微光,不只是灰烬。

如果现在让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反复念叨“后来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种陈词滥调的话,大概率我自己也会被糊里糊涂地感动。

知道了大部分情节的原型来自何处。总体故事结构借用《鬼火》(The Fire Within)和《伟大的安巴逊》(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里奇和玛格出逃的“童话”参照E. L. Konigsburg1967年的小说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以及Jean Craighead George1959年所创作的My Side of the Mountain,时代背景大部分设置在19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这也是为啥罗伊老头子破产了)……

知道了为什么里奇自己要死,为什么维斯要安排他死,为什么他一直用剃刀沿着自己的静脉割下去,也知道了他为什么后来又决定活着。

知道了为什么玛格要在无数的性爱中不断尝试构建自我叙事,但还是仅仅收获了一堆碎片。

知道了为什么会计师是黑人,艾瑟琳是考古学家,嗑药的伊莱叫做cash,罗伊要用复古的装腔作势表白真情。

现代性,反思的自我,新自由主义,文化阶层化,私领域的民主。

解构,戏仿,表意实践。

但我并不认为这些解读方式全都很重要。虽然越是看下去,越觉得人类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操纵的。然而也记得人类的情感即使是被操纵,也可以是十万分发自内心的。

——The point is that much of our existence is expressed between quotation marks; the film shows us how our memories are often already clichéd.

(除天才一族也做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前几天还去看了法兰西特派。只能说韦式美学实在博大精深,四两拨千斤。)

 5 ) 掉入影像构成的“小说世界”

《天才一族》(2001)作为韦斯·安德森导演生涯的第三部长片,相比之前的《瓶装火箭》(1996)、《青春年少》(1998)更有其日后逐渐成型、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味。 就像开启一部以Tenenbaum家族为叙述对象的小说,眼前不断累加、跳跃的时空常以小说某一章节的首句作为“抬头”,如同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世界的咒语,赐予你我在阅读边界、坠入幻想之际的奇妙感受。然而此刻我们享受的并非个人想象力的结果,而是富有创造力的安德森独特、别致的美学产物,这也是这一形式不可忽视的精华。

这种虚拟的沉浸感一开始就不打算制造模拟的“真实”,反而在虚拟和真实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天才一族》既保留了人为制造的种种形式精美,也饱含着促使我们动情的家庭滋味——在“Happy sad”式的结局里,我们见证了这一家在一番折腾之下,终能比以往更互相了解与宽容相待,但破镜往往难以重圆,他们只能带着幽默感,原谅过去,接受现在,成全彼此,然后继续生活。

 6 ) 野人也有爱,非正常人类也有悲欢离合

是这部不期而遇的好片子。

刚开始看到这种调调还疑心和伍迪艾伦有瓜葛,后来发现原来是韦斯安德森。有童心的人骨子里都有浪漫主义情怀,我永远对略带神经质的小清新情有独钟。

野人也有爱,非正常人类也有悲欢离合。家庭题材的片子好像总是离不开合-分-合的套路——最后,理解和原谅姗姗而来,在饱和度丰满的合家团圆画面中,伴随着和谐的音乐,主题得到升华,balabala……虽然剥开层层外衣,骨架都是这么无趣,所幸总有人能够把故事讲得有趣。

无论你喜不喜欢,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要扮演,你个人可以有千百种不同的风格,可一旦被tag上“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这样的标签,可发挥的余地就很小了。比如作为父亲,在玩枪战游戏时向同一个Team的儿子打一冷枪是不够格的,不对女儿的作品大加赞赏也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听上去还有点吸引力,一个玩世不恭的父亲能吸引来的大概只有破番茄臭鸡蛋了。天才怎能没有缺陷?这怪异的一家子,几乎人人在达到社会期望方面都有缺陷,于是没有主线矛盾,每段关系都是松散结合,同步进展。能在这种框架下找到叙事节奏,导演也算功力深厚了。
 
我很欣赏本片中处理矛盾的方法:避重就轻,而不是大多数片子里硬碰硬的“通过理解而释怀”。因为始终认为,人和人之间达成的相互理解其实都是相互妥协,内心深处依旧会藏有不屑。不可否认,我有很多渴望被人理解的时刻,比如独自待在出租屋里盯着天花板的水渍痕迹绝望感冉冉升起而别人却撇撇嘴说“一个人待着多惬意”的时候。但这是希望别人通过感同身受在feeling这个层面达到的共鸣,而不是类似于“我很了解你这个人”,所以“我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这样觉得”式的理解。说回片子,各得其所式的结局倒是有点不像结局,既然已经鲜有人相信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干脆就更有喜感一点,七十岁的老头子有一个黑色幽默的墓志铭,其他活着的人就任他们去折腾吧。

 短评

维斯安德森的片子总是充满各种迷人的细节,让人心动。这也是格温妮丝帕特洛所有片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啦。这种怪鸡的、表达方式诡异的小感情哟~><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确实有Glass家族的影子吧,还算让人释怀的结尾也蛮像祖伊打给弗兰妮的那通电话。。我觉得导演Wes Anderson很可爱。 另外不得不说摄影和原声都很赞。

10分钟前
  • shu
  • 力荐

欣赏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是一种享受,仿佛翻开一本上世纪的童话绘本,匪夷所思的角色,忍俊不禁的对白和妙趣横生的故事,在极致考究的美术风格的包装下,佐以悦耳动听的旋律,所有的不快和惨痛,都被轻松幽默地化解了。

12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友邻道这该译作做《屌丝之家》,不过我怎么觉得更像是Anti屌丝之家哈哈。我觉着这个片头(就像大卫芬奇非死不可中多少多少年后双胞胎怎么了基友怎么样了的终了旁白只不过反过来“多少多少年以前怎么怎么样”)相当非典型,开场与闭幕就算颠倒一下,结构也完全没问题。

1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我已经成为韦斯安德森的FAN了,OH YEAH

18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安德森脑残粉不解释。卡司真完美...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这部电影让我难过了好多天。韦斯·安德森的运镜和剪辑都带着执拗,就是那种明明孤独却又不甘示弱的固执。每个人的哀伤都凝聚在眼睛周围。Margot回忆的段落惊心动魄,全都是亲吻,可就是难过得不行。生死、悲喜、智愚都不重要,他们记得的都是:我从来没有像厌恶自己一样厌恶过一个人。

25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精心布置的场景很适合刷 ins。Chas 的孩子,Margot 的烟,Richie 的鸟,感觉有些过,好像为有趣而有趣,看久好无聊。拆开精美的包装后,发现礼物就是这个精美的包装。

27分钟前
  • Yuruky
  • 较差

美术还能再强点嘛?Wes Anderson是全宇宙心最细的导演

28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以一种平淡多彩清新的影像和叙事,展现了家庭人际的多个面向,痛苦不再那样尖锐、理解成为可能、但较之一般的小清新又更深刻。这也许便是韦斯·安德森的长处吧。

32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导演风格过于强烈,以至于剧情平淡无奇

35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依旧满是个人风格:放逐与新生,用安德森的方式讲一个塞林格的故事;只是,格调的小既是他的长处,或许也是他的桎梏。

3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贯的怪咖和赞配乐。Margot那个角色太具个性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表演却浮于表面,不够叫人信服,致使角色让人觉得很讨厌。最后那段很慌张好吗!哈哈哈~(旁白Alec Baldwin

42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你有多大勇气面对过去?看看这个电影 释怀其实不难

4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再高的智力、再成功的事业都无法填补精神的空洞,人类理应在宏大且变幻莫测的命运前保持谦逊。人生赢家亦会被心灵创伤与飞来横祸打倒,届时高歌猛进时的自高自大皆将化为尘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离开宗教、天伦之乐,以及成瘾物质等各种形式的心灵安慰。

47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C+ / 开头惊艳之后向鸡汤一路狂奔。假如没有Wes的视听美学就和迈耶罗维茨的水平差不了多少。确实能感觉到导演掌控力上相比前作的进步,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美式中产家庭床边故事是越来越冷漠了。

5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前面的节奏还好,后面就坏了。到老三自杀或自杀未遂就应该停了,后面一大段有从高峰跌回平地的感觉。线索多了导演什么的也掌握不住了,有点纷乱,各条都仿佛说完了,各人又都没有进行到位。绵绵软软的片子,挠不到痒处,触不及痛处,还行。

55分钟前
  • 不流ᝰ
  • 还行

被韦斯安德森惹出的眼泪,全都是粉红色的。

60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1.可能是韦斯·安德森作品中最漫溢着创伤的一部,三个孩子手上的各式疮疤便表征着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的伤痛,而心灵上的创伤与情感上的匮乏、挫败更缠绕着特伦鲍姆一家的所有成员——破碎的家庭与消逝的童年始终是韦斯电影逃不开的母题。2.过于早熟的孩子们vs. 如同长不大的顽皮自私小男孩的父亲,亦彰显出韦斯作品中孩童与成人、天真与老熟的错位。3.这些痛苦、创伤与错位,又被鲜艳到炽烈的暖色(全片唯一冷色场景便是Richie在盥洗池边试图自杀)、层出不穷的怪咖冷幽默、机械而古板的旁白与小说式分章叙事所冲淡或间离。4.大部分镜头为(超)广角镜头,加上2.39:1宽银幕,扭曲畸变与疏离之感横生。5.不少老歌金曲配乐,大加分。6.父亲尴尬拙劣的绝症谎言及其作用令人想及[我的美国舅舅]。7.女儿造型与黄帐篷二人场景似[月升王国]预演。(8.3/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喜欢所有韦斯.安德森的怪胎电影!

1小时前
  • 荞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