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跟Ellen吃饭,聊到rule of the law为什么在中国这么艰难。很多人是说因为中国没有法治的硬件条件,比如独立的司法系统,她觉得其实是因为中国人更重视"family bond, relationship..."
我随口接到:"Terms of endearment...Well,I just watched that film."
"Yes! Terms of endearment. Do you like it?"
"I wept half of the time."
Ellen说她的一个朋友就是其中一位制片人。他的妻子也是她朋友。她们当年几乎同时怀孕,相隔不久生下各自的孩子。两年后,他的妻子因为肺癌病逝。在妻子患病的时间,他正在制作Terms of Endearment,然后,他失去了妻子,Ellen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朋友。于是,电影多多少少有了他自己生活的影子,和感情。
近三十年后,广州一家饺子店,一个学生跟头发斑白的Ellen无意间提起这部电影,她先是一喜,然后把当年这段往事娓娓道来,像是拂去多年的尘埃。
天堂电影院里,Alfredo对Toto说,生活不像电影,生活要艰难得多。
但是有些电影,真实得就是生活的再现。有的生活,跟电影一样悲伤。
所以我才这么喜欢Terms of Endearment.
一.新保守主义下理想中的美国女性
1984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又一次聚焦在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上。但导演更多的,是希望表达一种惋惜,一种对于导演心中贤妻良母形象的惋惜。电影从女儿艾玛的出生开始,到女儿艾玛离开人世为止。似乎表达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作为美国社会稳定基础的,中产阶级的悲欢离合。
母亲奥罗拉很早就开始了寡居生活,之后便全心全意的扑在了女儿的教育上。她早年丧父母,中年寡居,晚年丧子。不得不说,她的人生其实是充满坎坷的。但上帝也是公平的,他给了奥罗拉美貌、财富和坚强。她在50岁后,结识了精虫上脑的宇航员加勒特。两人的爱情,出现的稍微有些莫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两人确实还是很般配的。这种老来伴的结合,对于当时中年危机后的,并且不再年轻的男男女女们,具备相当的指导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导演保守主义的本质。
女儿艾玛,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虽然也曾经经历过叛逆期,但毕竟是经受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家的好姑娘。在爱上了一个大学老师后不久,便选择了结婚生子。艾玛虽然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但她确实是一位贤妻良母。她与丈夫哈珀有三个孩子,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其实是母亲奥罗拉反对的,但艾玛这样一个虔诚的人,是无法选择堕胎的。虽然三个孩子,让艾玛很辛苦,但她依旧是一个乐观、坚强的伟大女性。
奥罗拉和艾玛母女两人的关系,非常的融洽。两人时时的互通电话,进行沟通。这种和谐的单亲家庭,其实并不怎么多见。这份感人至深的亲情,正是导演希望表达出来的。他希望通过,这对母女,特别是对艾玛这样一位女性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的怀念,并对于当时美国混乱的家庭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电影中的艾玛,完全就是美国传统女性的化身。而她最终死于癌症,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此类女性逐步消失的悲观想法。
二.人生无常但我们依旧要活下去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艾玛在面对丈夫的出轨,自己被查出恶心肿瘤后。依旧是乐观的,她似乎摆脱了在《凡夫俗子》中,被不断重复的心理障碍。也没有中产阶级子女的那种,无病呻吟、自艾自怜。但正是这么一位乐观的人,却承受了比任何人都多的痛苦。而目睹了女儿的一切痛苦的奥罗拉,则让人更加的钦佩其坚强。这种遭遇,不禁要让人感叹,这是社会发展的悲剧,还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动荡。
最终乐观的美国人,总是能够找到自己努力活下去的动力。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但有些真善美的事务,是不应该改变的。比如礼义廉耻,比如孝悌忠信,比如仁爱之道。越来越感觉,天主教保守思想与朱程理学的共通性。在礼崩乐坏的今天,来自德州的艾玛,势必看不懂纽约大城市人的种种作为。
三.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对抗无处不在
当时的美国社会,20世纪60年代那股去大城市发展的热潮,正在逐步的衰退。导演在电影中,不止一次用艾玛的言语来批判,这些自高自大的城市人。他们缺乏信仰,缺乏敬畏心,被利益和物质迷惑了双眼。这里的女人不是堕过胎,就是离过几次婚。或者无法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大城市紧张的生活,不仅割裂了社会,也割裂了传统家庭。不过美国这种东西部之间观念的冲突,从1930年代的西部片就已经存在。传统与现代、蛮荒与文明、宗教与世俗化之间,激烈的思想冲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也为好莱坞,创造了无数的素材。
虽然导演对于大城市的生活,带着一定的批判性。但电影的本质,依旧是传播者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从《凡夫俗子》、《安妮·霍尔》、《克莱默夫妇》到本片《母女情深》。无不宣扬着美国中产生活的舒适和安逸,这么一种经济和物质高度发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欧洲、特别是东欧那些社会主义阵营,具有极为致命的诱惑力。美利坚也总是用着他们娴熟的电影工业,通过好莱坞这个窗口,来传播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同。反观我朝,依旧没有找到适合中国传播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的。这一点方面,虽然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时间是极为迫切的。
亲情永远是难以说尽的....
故事其实相当狗血,可编得拍得演得都毫不滥情,并且最后冷静乐观温和地暗示你: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哪怕你觉得已经是灭顶之灾。
不知片中那时的美国是什么样的整体气氛,因为虽然是老片,却足够叛逆(原谅我的大惊小怪,我属于缺乏历史知识与背景的那类观众)
虽然非常伤感,但在看的时候它却象喜剧片一样让人爆笑,一个矜持坚强、爱惜羽毛的母亲,一个叛逆率性、略有脱线的女儿,一个浪荡成性但富于奇怪魅力的邻居,一个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的老公,一个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的情人,一个更不知道该怎样定义的闺密....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人物性格均不失“雷”点,可同时又很真切,仿佛逻辑存在于看起来毫无逻辑的混乱中,然后造就出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在杰克尼科尔森腆着肚子、顶着洋葱头、贼眼溜溜踱入雪莉阿姨闺房的时刻,我的爆笑达到颠峰,或许没有谁比他更能胜任这个角色,那种非常理的性格、气质、风格,作为演员他其实那时候就已大腹便便,但却仿佛能带你穿透他不足为奇的皮囊,深入他莫可名状的私人气场~~~很强大。
另外,温格的二儿子非常非常温柔可爱。
这片子很真实的,那个老娘就是挺讨厌一个人:中年危机(和老jack一段),自私自利虚荣(老要男的在身边转),但同时她也爱她的女儿,恨她女儿找个衰人不争气,老生孩子没出息。女儿死后,她一个人负担起了3个孩子的抚养……反正就是那种特别家常的人。
而面演女儿的那个debra winger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女演员。片头她刚出来的时候,给我难受坏了,一双罗圈短腿,长得也不年轻。但只要看下去,就能感觉这个演员的魅力,她演戏放松自如(现在scarlett johansson就是这个表演路子),人物内心把握准确而不过火。她身上有种倔犟又大方的气质。
另外她台词功夫非常非常好,在女演员里是首屈一指的,有edward norton,al pacino
的水准。她的另外的代表作有shadowlands,非常好的表演。
她是那种非常有表演天分的演员,一出来就是惊艳的感觉,该片导演4年后的broadcast news里面的女主角就是专门为她写的,结果她给拒了。她比较人性,在颠峰时代先后拒绝了至少5部以上后来被证明了是比较好作品的电影,还跟美国某已婚州长闹恋爱(记不清了),总之,最后她成了好莱坞制片人敬而远之的人物。
这片子导演非常会挑演员,里面女儿和两个儿子诀别那场,那两个孩子的表演,还有她死的时候一场戏真是感人至深。这片子就是演员表演的教科书。
听过“飙戏”这个词,里面母女两个的对手戏是算得上飙戏了。
昨晚看的,没想到是80年代的片子哪。有一幕是妈妈奥罗拉在浴室梳妆等待加勒特,看着看着有点想哭了。有一天我也会变老,有一天我会比现在的自己更耐不住寂寞啊。等到那个时候,生活也许会变得很糟糕吧……女儿艾玛最终离开了人世。病床上的她曾反复向儿子汤米强调:你是爱我的,别否认。很心酸 TT
好有意思的妈妈,她的独立精神让我想起我妈,不好好爱她们,我们还是女儿吗?
看哭的电影屈指可数,虽然这部可能恰好碰上了某个时间
1984年57届Oscar获奖最佳女主角Shirley MacLaine、改编剧本、影片、导演、男配角Jack Nicholson//Debra Winger真水灵,声线又那么酷~那时怎么就没有大红大紫呢。有时候实在是不晓得到底要表达什么,单听配乐和几个分镜还以为是那个年代的轻喜剧。不过结尾还是哭了。
于轻松、平淡、幽默而又严肃中阐述了母女两代对待感情生活、命运挑战的态度,最后殊途同归,在爱的海洋里真情汇合,最後女豬腳死亡的時刻雙眼的流露的坦然和幸福哪一科我真的招架不住哭的稀里嘩啦了。
整体上大约是神经喜剧在80年代的提升。很多表演有趣,癫狂但是可控,也不具侵犯性,像黛博拉挂着鼻涕吻丈夫,或尼克尔森和雪莉在海边飙车那场戏都是这种。摄影表现也不错,在稳妥主流的横幅构图里加了不少花心思平衡的效果,比如二老第一次搞那场。跨度约十年的故事就没劲了,母女仓皇无奈又接受的一生
不煽情,不装逼,同样能感人至深。而这部电影难得的是,在不煽情不装逼的同时它依然显得个性与张力十足,这才是真功夫。我喜欢宇航员这个角色的设置,其实母亲比女儿更有个性魅力。
其实说的还是爱情。故事缓缓道来,说的都是些平淡无奇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平淡的生活事件,才最打动人。
真是太可怕了,女儿是个破锣嗓子……杰克·尼科尔森是公认的大流氓……哈哈。嗯,其实,爱是没有期限,也没有界限的……其实这个译名还是很糟糕。准确说来,这个片子不仅仅是母女之间的感情,而是爱意的传递。当然,想完美的表达这种微妙的感觉,很难。
婚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相互欺骗。母亲的黄昏恋,女儿的七年之痒,都还不是寻求个人的那一点小情趣?所以在情感上才会变得如此亲密无间。也难怪,对于曾经被某个男人抛弃的母亲和其私生女怎么不会渴望一个可以倾诉心肠肩膀?但是导演聪明之处在于走温情路线,妥协理解。30年前的优秀作品。
78/100 传统价值观对女性解放运动的担忧。两个儿子真的很会演。
现实生活中的母女关系也许很多都像片中一样,有争吵有不和~但是毕竟血浓于水,那份亲情始终都在
原以为是苏菲玛索的那部,不料是83年的老电影。节奏很舒缓,都是家长里短的鸡毛小事,但串在一起,放在时间的留声机里涣涣流出,温情和感动在所难免。
整个剧本并不规整,没有引起观众共鸣的点,因而找不到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使得主题不明确,内容散乱了。但是能够感受到也认同作者表达的这种“亲密关系”,母女、夫妻、母子等等,细腻深沉。剧情简介就算了,写这个简介的人应该没看过片子。
实在是太过奇怪的电影,几乎完全无法理解……
第56届OSCAR BEST PICTURE,苦逼片
看完的感觉很复杂,怪怪的,但是没有落泪,我承认它的伟大,演员们的表演方式以及剧情的叙述方式都和别的电影不同,最后母亲和大儿子说的一番话也发人深省。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许多东西都没有传达出来。
果然是平淡到爆的故事 线性叙事但是由无数凌乱的片段组成 闺女和妈见面就吵 一分开就抱着电话使劲儿打 平凡的家庭生活 甜蜜吵架出轨和好都能拍得这么平淡无奇 哪怕最后生离死别都能让男主一觉睡过去 但还是流了那么那么多眼泪 多牛逼
正面反讽的新招,救赎情节中另一种执迷不悟。认为幸福就是从不吃苦,回避一切负面情感,唯一的生活就是与女儿通话,以此代替自己生活,直到意识到快乐与痛苦的正比关系,悲欢离合由此扑来。|喜剧性更是在看似正剧的桥段上突然爆料。2q
如果你认同片子里面角色们的行为模式,才能好好的欣赏本片,对于我来说,我没法理解这对母女的一些行为,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母亲养出神叨叨的女儿,女儿又嫁给不靠谱的丈夫。母女的感情很好,但世界观实在没法苟同。老尼克尔森自然好,花花肠子的好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