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 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 年代:1952年 / 国家:美国、意大利、法国、摩洛哥 / 导演:奥森·威尔斯 / 主演:奥森·威尔斯、米歇尔·麦克兰
1、就是一出家庭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奥赛罗》应该算是被提及率最低的一部。根莎翁其他的作品差不多,它讲的也是一出因误会和隔阂导致的家庭悲剧。奥赛罗和他的妻子苔丝狄蒙娜都成了嫉妒的牺牲品,而全剧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对人类劣根性的直接描写,以及作为反面人物的依阿贡因私欲而实施挑拨离间的计策。它以紧张的形式讲述一段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对奥赛罗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无法抑制的悲伤。
2、拮据的产物!
拍摄《奥赛罗》时,奥森·威尔斯的经费极为紧张,他决定真实取景,但是由于场地转换频繁,往往一个地方的戏还没拍完就得转场到下一个地方。这也导致了演员的服装和道具无法一致,就连胶片的规格都不统一。于是奥森便在后期制作上下功夫,让场景的转换看起来更自然。因此,我们在影片中常会看到演员没有张嘴但是却在说台词的情况。
3、普通观众看不懂!
影片在色彩和用光方面可谓精妙,让人物有如雕塑一般的面孔,同时还融合了油画、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艺术性极高。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上映之后遭到如潮恶评,毕竟观众习惯了劳伦斯·奥利弗的莎翁电影,对于奥森的创新大多不想恭维。不过影片在90年代重新上映,总算还给它应有的待遇。
亮点1
第77分钟,奥赛罗决定杀死妻子苔丝狄蒙娜。“让我熄灭这盏灯”的双关语拉开了屠杀的序幕,一个镜头囊括进苔丝狄蒙娜温柔的侧脸和奥赛罗惊恐的眼睛,一个妒火中烧的男人和全无防备的女人形成巨大的反差和冲突,不论是光线的安排还是构图设置都独具匠心。
亮点2
第87分钟,奥赛罗在误杀妻子之后,内心承受着深深的煎熬和自责:“没什么可减轻我的罪恶,任何事情也减轻不了。”他幡然醒悟是自己的妒忌和盲目让他与真爱天人永隔。奥赛罗笼罩在一团漆黑里,仰头向上如同跟上帝对话,象征着他已堕入无边的人性黑暗之中。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毫无疑问的是,仅在二十多岁拍出了《公民凯恩》,就说明奥森威尔斯是个天才。但就《奥赛罗》来说(或许还有他的另一些作品),他喜欢各种漂亮的镜头,追求鲜明张扬的风格,但这反而吞噬了他的电影人物。尽管他们可以肆意地控诉冷酷无情的不公命运,尽情地发表激情澎湃的长篇大论,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奥森威尔斯电影中的人物都是毫无感情的行尸走肉。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9/the-tragedy-of-othello-moor-of-venice5.html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 (1952)
本片获得1952年第5届戛纳电影节金鸭奖。
本片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一出悲剧拍摄的,依照我写《哈姆雷特》的方法,就不写剧情了,将维基百科上的剧情复制过来。
黑人将军奥赛罗与美丽善良的苔丝狄蒙娜相爱而秘密成婚。身份尊贵的贵族苔丝狄蒙娜从奥赛罗坎坷的奋斗史中看见奥赛罗内心深处的高贵,决定不顾父亲的禁令委身相随。但在同一时间,旗官伊阿古因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位被奥赛罗给了凯西奥,又妒忌凯西奥能被赏赐,所以他决意用奸计同时谋害奥赛罗与凯西奥来作出报复。 他设计使凯西奥触犯军纪被撤职,又鼓动苔丝狄蒙娜去求情。他利用了奥赛罗的妒忌,以巧妙的暗示和诬蔑中伤的手段使奥赛罗怀疑爱妻与凯西奥有私情。伊阿古假装自己是为了奥赛罗好,而不断暗示奥赛罗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不贞。“恶魔往往用神圣的外表,引诱世人干最恶的罪行。”他工于心计,暗指苔丝狄蒙娜跟凯西奥有不轨之情,却又立即伪装光明的天使:“我承认我有坏毛病,我秉性多疑,常常会无中生有错怪人家……如果丈夫不爱妻子,明知被妻子欺骗,也还是幸福的,最活受罪的,就是深爱妻子,却对妻子满腹怀疑……天阿,保佑我们不要妒忌吧……。”一天,苔丝狄蒙娜不小心遗忘了一条奥赛罗赠送的手帕,被伊阿古放到凯西奥房里,便成了加害苔丝狄蒙娜的罪名,苔丝狄蒙娜不贞的证据。奥赛罗被妒火煎熬,认定妻子不贞,将她亲手掐死。伊阿古的妻子随即揭发了这个阴谋,奥赛罗痛悔不已,拔剑自杀,倒在苔丝狄蒙娜的尸体上。
通过剧情可见,本片讲述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个男人因为“羡慕嫉妒恨”谋害另一个男人和他深爱的女人的故事,非常无趣。虽然影片表现了人类的私欲、嫉妒、仇恨、盲目与冲动等等劣根,但还是一部没有丝毫看点的故事。因为这些劣根,在很多部电影中都表现过了,并不新鲜。即使在十七世纪上演的时候,也不会有观众喜欢如此俗套的故事。真不知道这样乏味平庸的戏剧如何流传下来的。因此,同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它,比起《哈姆雷特》差太多了。
影片主题没有优点,电影拍摄上也非常单调,单调的让我睡了好几回。本片从技术角度来说,基本没有独特之处,就是按部就班的讲述着故事:开始如何、后来如何,最后又如何,相信能将本片看完的人并不多,因为它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看点。虽然影片中几个取景比较炫目,比如奥赛罗的偷听、苔丝狄蒙的死亡,可是这些依然改变不了电影平庸的性质。这方面还是拿它与同为莎翁名剧的《哈姆雷特》相比较,后者要强上百倍,至少看《哈姆雷特》时没让我睡太长时间!
根据我的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优秀之处在于对白,可是本片糟糕透顶的中文字幕,让我失去了欣赏莎士比亚华丽辞藻的机会。真是暴殄天物啊!这么好的对白,竟然没有比较完美的中文翻译,这让不懂英语的我如何欣赏?所以,本片唯一的优点也因为糟糕的字幕给毁了。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白看了,我只是了解了剧情、看了画面、知道了电影好坏而已,莎士比亚出色的文采根本没有欣赏到。以后有好的字幕,必须再看一遍。
本片演员的表演无话可说,都是尽职演出。男主角是鼎鼎有名的Orson Welles,不过在这部电影中他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只是演好了一个没脑子的男人。女主角Suzanne Cloutier很漂亮,典型的欧美标准金发美女,不过红过。其他人就没什么印象了,即使扮演反派的配角Micheál MacLiammóir也是如此。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本身并不出色的电影,而且非常差的字幕让欣赏本片的唯一乐趣——对白——消失殆尽。因此,看这部电影纯粹是浪费时间。
Suzanne Cloutier
序列:0929
奥赛罗.Tragedy.Of.Othello-The.Moor.of.Venice.1952.D9.MiniSD-TLF
2012-09-22
说起莎翁四大悲剧里的反派,《哈姆雷特》是叔叔,《麦克白》是老婆,《李尔王》是女儿,《奥赛罗》则是仆人。但换汤不换药,坏人的动机都是(对权力的)贪婪,“好人”(主角)的人性弱点则被利用和放大,终酿成悲剧。不过说起来,《奥赛罗》中教科书般的造谣小人伊阿古,其动机在不同版本里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在钦齐奥的原著小说《一位摩尔上尉》中,他是追求苔丝狄蒙娜未果而因爱生恨;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他是嫉恨奥赛罗提拔凯西奥;而本片中,他更多的是出于对奥赛罗个人的偏见。各版本并无高下之分,反正坏人有一千个理由一万种方式做坏事就对了。但不要忘了杀害苔丝狄蒙娜的毕竟是奥赛罗,他听信谗言、妒火中烧、心狠手辣、直至大错铸成。悲剧的客观原因是遇人不淑和偏听偏信,主观原因是对爱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但其根源实则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地位、种族等)。比如开场不久奥赛罗曾当着众人之面讲述苔丝狄蒙娜如何被自己吸引并心甘情愿跟自己私奔,驳斥了岳父的巫术指控。现在看来那些话他更多是说给自己听的,用来增加自信,只可惜那样的意气风发也抵不过流言蜚语。剧中他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杀。我总在想,究竟是让他知道实情后自责还是蒙在鼓里独存更加悲剧?
奥森·韦尔斯几年前刚自制自编自导自演了《麦克白》,接着就盯上了《奥赛罗》。不过本片因经费短缺而数次停拍,是靠着韦尔斯到处拍戏(包括一个舞台剧版本的《奥赛罗》)筹钱才得以完成。相关幕后故事在多年后的纪录片《Filming Othello》中由韦尔斯亲自披露,那也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片。最终,这个以威尼斯为背景的古装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奖(当年的“金棕榈”),这似乎也是韦尔斯的电影在主流电影节拿下的唯一一个最高奖。
光影交织蛛网堡,潮打爱城猜嫉生。命若苔丝情死诫,灵柩还过女墙来。
9。莎翁台词句如诗,奥胖光影剪一绝,经典一拍再而拍,天才之作无超越
9.4;威尔斯是个博闻强识的野心家
1952年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成功地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
虽然是OW的,但是真的不行。完全不如看书去。
所有對話盡發生在門廊與走廊,是空洞也是迴盪。
平心而论,莎士比亚4大悲剧之中,奥赛罗委实略逊一筹。虽然剧情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明显不如《罗》,除去华丽的词藻,和韩剧却几乎并无二致。一如他的《麦克白》影片使用了45度角仰拍及俯视,还有景深镜头的运用,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本片摘得金棕榈奖,多半应该依靠着威尔斯精湛的导演技术。
这是为了证明电影并不比舞台剧好多少而拍的吗?
非常想看彩色剧照,感觉奥孙的粉底涂得一块一块的,视觉语言很给力(开头我可以循环100遍
【A+】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如《教父》的开场,我们感受奇异的角度:大面孔率先闯入,在运动中感受前所未见的庄严。而那些庄严与逼仄贯穿全片,视角的优势淋漓尽致。毕竟电影之于舞台剧最大的优势之一便是灵活的视角,我们被充分调动与感受:奥胖当然改编出了最好的莎翁。而光影与运动,奥胖所拥有的感知力天赋更无需再提,电影在此彻底苏醒。
威尔斯喜欢用高仰角镜头;喜欢用高仰角镜头的人比较自恋;威尔斯是个自恋的人。PS,画面冲击力很强,单纯的画面冲击是不能征服翟墨子的,这个电影不是我的菜。不收藏
那个时代的莎翁剧看之前都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基调,奥逊也不能免俗
重看。摄影有进步与可取之处,在往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真实质感上面发展,剪辑也比奥胖的其他片更讲究蒙太奇所带来的冲击力(开头甚至有种苏联学派的感觉)。可惜了,声音太差(话说这也不是奥胖的责任)
资金拮据迫使威尔斯经常即兴发挥。被广泛推崇的土耳其浴刺桥段,便是由于款项迟付之类的原因,那场戏的服装没有到位,威尔斯干脆就改在了浴室。但因陋就简也不总能妙笔生花。场景、配音甚至演员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明显的。不过威尔斯强大的视觉意识和剪辑能力尽量弥补的上述缺失。最终的修复花去了一百万美圆。伊伯特戏称,如果当年威尔斯能有这一百万,此片根本就不需要修复……
白黑人演得不错啊,哈哈。字幕下载:http://shooter.cn/xml/sub/123/123082.xml
时至今日,再纠结于莎翁古典故事情节之现实性,未免可笑;此版重点看头在于威尔斯对光影运用的深谙、独具匠心的倾斜画面、建筑场景内造就的景深和紧迫感、仰拍的气势,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惊艳开场奠定悲剧基调,剪影如刻,《第七封印》的死神舞蹈有无参考这个呢?
对于重复的使用:一、当奥塞罗从伊拉古那里听到妻子和凯西奥睡在一起,一组重复的,略有变化的奥塞罗穿过门框的镜头。二、奥塞罗自杀后,摄像机仰视、跟拍奥塞罗,配合大面积斑驳的屋顶,造成眩晕的感觉。重复三次,然后接一个旋转空镜。以上两次重复都起到了投射奥塞罗情绪波动的作用。
1952戛纳金棕榈。奥逊·威尔斯以表现主义风格拍摄,对白则较多还原莎士比亚戏剧台词,既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舞台感和戏剧性,又发挥出了电影摄影与剪辑的优势。奥胖的表演着实癫狂,人戏合一,米歇尔·麦克利亚姆莫伊尔对伊阿古的诠释也无可挑剔。影片在摩洛哥与意大利实景拍摄,资金几乎全由奥胖自己承担,就目前修复的版本来看,确实华丽,不再有未完成的遗憾。首尾均以葬礼相衔接,肃穆悲凉。送葬队伍上坡的远景剪影像极了[第七封印]。光影卓绝,硬是将奥胖拍成了黑人;大量暗调高反差布光,剪影,人脸时而以伦勃朗光造型,时而几乎隐没于黑暗之中(内心斗争,凶相毕露与结尾坠入黑色-地狱);栅栏与窗格刺的暗影(囚禁与钉死女主);广角镜下的空旷空间;逼仄仰拍和倾斜构图贯穿全片,压抑感似[审判]。嫉妒、阴险、轻信、自卑与狂怒尽显。(8.5/10)
克服了很大障碍才决定看这版本,但无奈还是不能接受blackface奥赛罗,刨去这点其他🉑 是在用心地作为电影来调度和表演,而不是舞台剧录播。【edit 210713我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understatement, 岂止“不是舞台剧录播”啊,是拿叶子心服口服的程度啊!字幕不知道是不是参考朱生豪译本的,比孙大雨译本更美些。
開場的俯拍就昭示著命運主題,戲劇化的剪影效果,平靜與嘈雜的碰撞拉開電影帷幕,也同時奠定了全片的用光和節奏.幸好有優秀的演員才能掌控住那些不自然甚至有些蠢的臺詞,部分段落的視點略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多仰拍鏡頭,悲劇式的英雄形象,背叛與嫉妒.談不上多麼出色的電影,但仍有可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