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一群人为了房子为了工作为了孩子低眉折腰,30年后这群人的后代依然为了房子工作教育卷到吐血。这世界从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有不桀骜不驯、年少轻狂的年轻人。
2.看剧的时候一去查刘震云到底有没有进过体制,是不是他自己就是这么被“迫害”过来的,没有被体制毒打过的人怎么可能写的如此的入木三分?这剧里体制的众众做派,都对应着父母声声叮嘱中的:“一定要听领导话”、“要和同事搞好关系”、“有活儿要争着做,年轻人要多吃亏”等等。可不,那个时候的体制可不就是这样的氛围。
3.开篇第一个镜头前三秒,就已经把青春的热血和躁动描述的淋漓尽致。两个无“家”可归的少年,趁着室友缺席,在单位违规住在单位宿舍里贪欢,已经迟到了还恋恋不舍,出门时候还要躲开单位老阿姨的尖锐目光。穷,且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4.少年小林的不羁和婚后老林的转变,对比着看简直不要太心酸
5.从河南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家里人眼里是天之骄子,可在大城市里也就“一般人”。可是你却安慰起了媳妇,真正需要安慰的人不应该是你(我)自己吗。
6.剧情过于真事,甚至让我觉得是部纪录片。
blog同名文章地址:
http://zhanbin.com/blog/307.html昨天午饭后开始看《一地鸡毛》,实在是太精彩了,于是不停地一直看完了全部十集片子。为什么找《一地鸡毛》看?是因为研究生时上电影的课程,尹鸿老师很郑重甚至动感情地说《一地鸡毛》的冯小刚才真正体验了他作为导演的功力。之前我看过他同样动感情推荐过的《背靠背,脸对脸》,借的录像带,看得骨头都有些寒。而这部同样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一地鸡毛》也让人发寒。
看完后就睡了。早上早起出门,觉得神清气爽,但《一地鸡毛》的情节仍盘萦在头脑之中。小林最后会继续待在单位里还是会下海呢?我仍然觉得是未知数。虽然他明显有了一些觉悟,产生了怀疑和深重的疲惫感,但是,未知的世界欢迎的是多年前那个刚毕业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而不是这个在单位里打滚学会了应付、斗争和讨好,变得面目可憎乏味得要紧的单位人。换句话说,竟然能够不仅仅妥协于后面的生活,而且也曾主动参与其中,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在矛盾斗争中失败了。
男人的出走需要更多的勇气,而,男人通常是笨得要死的动物,自以为聪明,结果,在左右衡量和责任的计较中,在通往“均衡”和“维持”的道路上“一路滑下”。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一旦不“幼稚”,不曾“失去理智”,结果却是被“理智”带往了庸俗与世故的方向,一去不返,直到足球也必须从生活中消失——我有个四十多岁依然整夜看足球的朋友,感觉很好 :)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机会主义者,我们需要用所有的理智帮助我们逃离“机会”,而不是发现“机会”。
忘掉他们世故的过程,《一地鸡毛》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细节当真与众不同地真实,反过来,我们的生活也照样是点点滴滴和一地鸡毛。所以,去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与幸福就变得如此重要。
想起了那天在《锁麟囊》一文中推荐的“《锁麟囊》是一个故事”,里面有这么一句:“她对人生中的任何一次相逢都投注了情感,没有欺骗,没有冷漠,也没有嘲讽”,看罢一直觉得十分精彩。如果想让“一地鸡毛”扫去,那么也许该像上面那句话那样做。
早上,在办公室写blog,打算开心地迎接新的一周。
冯小刚因贺岁电影出名,但他最好的作品应该是这部电视剧。根据刘震云的两部中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改编,刘震云亲自担当编剧。小林本是个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被机关里复杂的关系和琐碎的生活磨去了棱角,连走路也变成了四方步,他感慨:“要学会等,只要能等,等也能等来好日子”。结尾处,出现了两个小林,一个是现实的他,一个是虚拟的他,已经投身自由生活,后者召唤前者同行,前者摇头,后者不屑地说了一句,从口型可以看出,他说的是“傻×”,神来之笔!
这名起的不错,就是全都一片混乱的意思。全剧没什么正能量,但反应社会现实点滴,没太多深奥道理,就是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直击生活的不易(没钱引来的从集体宿舍到合住房到偏远房,孩子上学难,不满意便宜的保姆及没保姆后的总请假、妻子各种抱怨导致的家庭矛盾、农村亲戚总来求帮忙、个人足球兴趣丧失)和机关单位的慵懒、不作为、扯闲话、站队等问题,以及为了房子分配、员工评级、领导职务等利益的明争暗斗。细节总结:最后一集,来个新人,告诉他不要穿短裤不要聊足球多打水擦桌子擦地,人物成长变化很讽刺;在机关,就是一个熬字,能熬过去,局势可能就有变化,这都是领导劝人的假话,没能力到年龄或没背景基本就没机会提升了;陪同领导出差,帮搬家都是好事;投票,先问对方投谁,硬喝答应,老好人,但两面老好人,但有时被发现也可能妒忌,使坏不让他升级,但是最后证明不直接得罪人还是对的但很难;机关单位,少说话,少发表意见,多干活还得让领导看出来,虚心接受意见;你都找过人你还找我干啥;最后一集,总请假偷着卖鱼,最后甚至打算辞职干洗车行,暗讽与其办公室明争暗斗,不如挣点钱过好自己日子。
扯淡。这片高中就看了,看早了,以至于早早就对单位这套体制打心里放弃希望了。
别看老张脸挺黑,身上倍儿白!
“你失去理智了吧!”,我觉得大概当年这批小说/电视剧对我的影响很大的,其实现在想想,当年对于社会、理想、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的描写和悲观看法有时候未免极端了,不过却倒是真实的。
我22岁来到这里,在这工作了32年,现在要走了,来这儿看看……
去年看的老片,“一个吊儿郎当的大学生,进入公家系统,最后沦为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普通市民,那时候没有致青春的说法,如今的我们陷入情绪的巨大漩涡,情感却无处安放,说到底,还是因为怀着侥幸,不敢直面现实意义上的不堪。”个人的体悟是不仅体制内单位如此,在哪都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映射当代办公室政治和宿命论。年轻的时候有理想有爱好有追求,瞧不上老家伙们整天把心思放在琢磨身边这几个人,为鸡毛蒜皮殚精竭虑,算计来算计去不还是眼界太窄格局太小,切!可活了大半辈子发现,人这一辈子,可不就是你斗我我整你,你帮扶我我协助你,穷极脑力勾心斗角而又互为犄角吗?。到头来,还是身边这些人。早看透早爬高,晚看透捞嘴泥。人本来也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缺点优点摆出来,赤裸裸的本性不掩饰
冯小刚自己都说,如果《一地鸡毛》再加上后来的《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没被毙,他自己会少走很多弯路,很可能直接冲着《1942》《我不是潘金莲》的路子去了。这话我是信的。尽管他后来做法是有点鸡贼,这也是性格使然,但就从《一地鸡毛》看,可以说,它是中国反应某特定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品里,最杰出的一部。其实很简单,就是讲办公室政治这点事儿。可以拿它和《背靠背,脸对脸》连看。差别在于,《背靠背》讲的是官官相斗后只剩一地鸡毛,而《一地鸡毛》讲的是一个有志青年被体制同化的全过程。前者可笑,可鄙;后者可悲,可怖。而最恐怖的台词,来自剧中处长,大意是:年轻人嘛,谁不毛躁,但别心急,再过段时间就好了,总有一天,他会脱掉他的拖鞋,换上咱们的布鞋。然后人就听话了,规矩了。小林呐,终于混成老林了。
节奏过于缓慢
相比《背靠背,脸对脸》这部剧,更加生活化,有些主题需要自己去提炼。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人生就是慢慢受锤的过程,欲望一点一点被消磨掉,对于小林来说生活就是单位,房子,老婆,孩子,蜂窝煤。再也没有花前月下,看足球,写诗。其实那都是扯淡,别老想着出人头地,在人堆里混,那样最舒服。
冯小刚早年间的作品尽是诚意。“你失去理智了吗”作为小林的标志性台词,既承载了他刚大学毕业时的高知梦想,又贯穿了他对机关单位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两面三刀从抵触到驯顺的过程,也成为了他对自身浸淫于办公室政治之中无法出淤泥而不染、反倒近墨者黑的反诘。三十年过去了,时下体制内仍是千人一面百世不易的一潭死水,胶柱鼓瑟的遗毒扼杀了青年人的个性与想象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宛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排资论辈、拉帮结派这种朽木不可雕的积弊使得多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青年人即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会落得生活一地鸡毛,只能对空慨叹怀才不遇、时运不济。嗟乎!
以后公务员考试应该加一个《一地鸡毛》评论环节。
重看了一遍。说有史以来水平最高的中国电视剧可能不恰当,因为小钢炮压根没有按照电视剧的路子拍,没有一处拖沓的情节与镜头简直不可思议,场面调度水准超越他所有的电影作品。
整个一出官场现形记,小林(陈道明)一多可爱的文艺青年,就这么外要应付办公室勾心斗角,内要应对事儿逼女人家长里短,全剧唯一可爱的人就这么疲软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冯小刚当初关心的人就这么与他老人家渐行渐远,曾经的冯小刚有多好现在对他就有多失望!
生活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基本上小林还算是个好男人,他老婆有点可怕;机关单位现在好像也还是这样。
都想进入体制然后改变,最后的结果是全部被体制吞噬。
失去理智了.....其实一地鸡毛不就是一地屌丝么...“屌”通“鸡”,“丝”通“毛”...
道明影帝处于历史最胖水平
冯小刚导演,刘震云原著改编,陈道明、徐帆主演…这不是1942,这是被誉为冯小刚最好作品的1995年电视剧《一地鸡毛》。小林形象集中国典型小市民、公务员、踏入社会大学生、家庭顶梁柱等形象为一体。原著对官场体制内同事上下级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电影完全忠实原著。现在拍绝对不能过审
国际国内的社会再动荡,老百姓还是要吃喝拉撒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普通人每天要考虑和奋斗的。冯导和陈道明的黄金搭档,这样的组合绝对精品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时代背景,但是人总有那么些共性,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