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本文初发布于 VICE中国,2013年12月30日)
冯小刚新片《私人订制》里,众人带着想 “跟俗一刀两断” 的大导演李成儒来到民工窝棚。李成儒对这个地方很满意。
杨重上前:“您要中意,这可得花不少钱。”
李成儒轻描淡写:“千万别提钱,提钱就俗了。这件事没预算,上不封顶,你们就办吧。”
杨重大喜,叫马青招呼民工立刻搬家。
这是个不起眼的时刻,却标志了 “3T公司” 的最终堕落。这个来源于王朔之笔,写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经济体,终于从浑身是胆、不破不立的新鲜团队,变成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假装彬彬有礼、笑里藏刀、傻客户的钱扎起没够的鸡贼活动会展公司。此类公司在北京东三环沿线有1000家,提供约20000种骗钱方案供人选择。
尽管营业额一飞冲天,杨重也步入了成功人士行列,但对于所有爱过那个3T公司的观众来说,这真是令人遗憾的一刻。
1988年,导演米家山把王朔的《顽主》拍成电影,大荧幕上第一次出现于观、杨重、马青这三个角色。三个小伙伴成立了 “TTT公司”,简称 3T。无论这个公司概念后来被冯小刚接管还是王朔续写,无论公司的名字变成 “好梦一日游” 还是 “私人订制”,都不能影响这一事实:中国影史上出现了一个如同《异形》中的 “维兰德-汤谷公司”(Weyland-Yutani Corp.)一样,贯穿、影响整个故事系列的经济实体。
经济体一般属于故事背景范畴,但也往往有独特的设定与气质,在岁月中发生着故事,影响着角色们的命运。now,let’s check 一下 3T 公司的 profile。
成立时间:1988年
创始人:于观、杨重、马青
首任 CEO:于观
公司地址:北京(1988年、1997年),海南(2013年)
公司口号与宗旨:
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过(1988年)
成全别人,陶冶自己(1997年)
成全别人,恶心自己(2013年)
业务范围:
代人约会、代人受过、活动会展、心理咨询、家政服务、人力租赁(1988年)
小型情景体验(限一日)、演艺经纪(1997年)
大型情景体验与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大型活动会展、墓前代哭(2013年)
1988年,于观、杨重和马青租下了一个门脸,在门口打下 TTT 公司的招牌,做起了开门生意。看着公司的 logo,围观群众七嘴八舌,纷纷表示:什么 3T 公司,跟卖杀虫剂的似的。
“那不是写了吗”,他们的业务是应客户要求陪聊、陪侃、在合适的时机代人受过。业务员马青、杨重出去跑,CEO 于观在家开拓新客户。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三个人会互相帮助。
应肛门科大夫王明水的要求,杨重陪他的女朋友,百货公司手绢柜台组长刘美萍逛街一天。我们不知道 3T 公司是如何跟王明水收费的,但可以猜出是一口价制度。刘美萍称“他答应过给我买皮大衣”的时候,杨重咂嘴:“哎呀,我们公司这个业务还没开办呢”;马青要招待刘美萍吃顿便饭的时候,于观说:“行啊,自个掏腰包儿”。
注意:他们谁都没有提出工作中发生的费用由客户报销的观点。美好的纯真时代!
88年的 3T 公司做这样的生意:客户是吃着死工资、蹬着自行车的小老百姓,他们余钱不多,烦恼不少,能排解的尽量自己排解了,不好排解的,没准来找这个 3T 公司试试运气。不过可不愿意多花钱,更不会负担排忧解难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不可预知费用。于观、杨重、马青必须尽可能想招儿,发挥潜力,降低成本,在给定的回报内完成任务。
所以我们看到,为了筹划作家宝康的 “TTT文学奖发奖大会”,马青亲自蹬着板儿车,把一车咸菜缸子拉到了位于三元西桥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然后跟于观翻着白眼:“您不给钱就想弄奖品?弄着这坛子满不错了。”
这次 “TTT文学奖发奖大会”(会展界的发轫时期,用词朴实谦虚,还不好意思、或者没人会办 “颁奖盛典”)可谓公司草创时期的巅峰个案,能印到公司彩页 “样板项目” 里那种。
虽然于观用 “非常的粗俗!” 来招揽观众,但是朋友,这还真是一次艺术的盛会。现场放起 Ambient 电子乐,长长的 Synth Pad 延音,破碎的 HiHat 打出暗冷氛围,京剧扮相的孙悟空、时迁翻着跟头出场,80年代《世界时装之苑》女郎上台,西厢记、诸葛亮、民国地主、账房先生,漫天扔传单的五四女学生、扛着刺刀的红军八路军、举着大字报的文革红卫兵、《健与美》封面肌肉女从T台鱼贯走出。身着 “59式” 白色夏季警服的人民公安,对霹雳舞少年做出“准许通行”手势。而后音乐一变,4/4 拍 New Wave 舞曲响起,曹操跟 Red Guard 跳起 Disco。
国展在燃烧。
发奖大会后的 3T 公司自信爆棚,找他们侃大项目的人也来了,还组织了一次户外义务服务日,免费给市民做生活、心理咨询。改革开放第一次蜜月期尚未完蛋,人民群众对未知的憧憬正处高潮,老百姓对市场和民间的力量感兴趣,没人当他们是吹牛。当然也有反对者,一看就是老同志的于观他爸义愤填膺地发问:“笑话,要你们为人家解难,那还要共产党干什么?”
连反对者都显得特别认真。
后来,代为看护的老人发生坠楼事故,3T公司背上了数额不小的赔偿,并被勒令停业整顿。有意思的是,这不是法院,而是 “街道党组” 的决定,由一位老太太街道干部宣布。哥仨郁闷得想打人,最终还是卖身还钱,于观把门脸转让给 “环球妇女用品集团公司”,决定给公司改名。
3T 公司的第一段故事,就在唐山口音的 “处理决定” 中落下落幕。
1997年年末,《甲方乙方》上映,这次的编剧没署王朔的名字,但主要段子、包括公司名 “好梦一日游” 都来自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原作中的于观、杨重、马青、丁小鲁变成了电影里的钱康、姚远、梁子、周北雁。
3T 公司变成 “好梦一日游”,专门策划特种活动 ―― 所谓情景体验。赶上了也接艺人经纪的活儿。帮书店小老板过巴顿瘾,帮厨子过守口如瓶瘾,帮大款过苦日子瘾,帮街坊孩子过恋爱瘾,帮明星过引退瘾……此时的公司调度大场面只当平常事:巴顿将军一出儿,一个群众演员100块钱,用了好几十个;“打死我也不说”一节,“不下200个哭丧的乡亲”,人均也得半袋化肥。
虽然公司员工仍需亲自上阵,但用企业界术语讲:有渠道了。
“渠道” 当时算社会稀缺资源,客户简直是哭着喊着要给 “好梦一日游” 送钱,发毒誓决不违约。叶京饰演的大款舒展全身,挥杆一击,冲姚远说:“我要是反悔,瞧见没有,这球场,还有那奔,就全归你们了。”
公司生意做大了,也有了正式的合同,事儿不兮兮地写明:“……括弧,如遇战争、自然灾害及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 还成了街道认证的 “文明专业户”,挂一屋子锦旗。老人们不像《顽主》时那样,去办公室直斥 “你们那个荒唐公司”,居委会齐大妈拎着菜过来传达 “街道的布置”,眼瞅着公司就成了街道工作的抓手。可见,“好梦一日游” 已经走出了 3T 时代胡逼青年的形象。
此处电影想必是有意安排了一个彩蛋:在公司 “连口水都没喝” 的齐大妈的饰演者,正是《顽主》中宣读 3T 公司停业决定的街道干部饰演者 ―― 李滨老太太。这回她已经彻底是北京胡同口音了。
虽然 “好梦一日游” 在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和 localization 方面颇有建树,但公司也保留着具有90年代风格、街道居委会尚未失灵、“猫还没有受到重视”之前的那一点纯真。(语出 @大咕咕咕鸡 新浪微博:“需要过一段90年的夏天生活,怎么办。使用固定电话,用录像机看香港枪战片,学习骑摩托车,跳迪斯科,手工制作沙发,拍摄彩色照片,游泳,喝散啤,和年轻小姑娘交朋友,写武打小说,怎么办,我应该去哪里?阳台不封闭,你穿的确良衬衫,梅花牌秋裤,在阳台反复抛接一颗新鲜牛丸。猫还没有受到重视。”)
姚远郑重承诺:我们这不搞三六九等,凡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于奉送的;哥几个在挂着希望工程 “大眼睛女孩” 海报的办公室里涮火锅过新年的场景,无论正看倒看,都还有种真诚亲切在其中。
同 3T 公司一样,影片进行到最后,公司经营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钱康语重心长:“业务,是越来越火了,顾客,是越来越多了,钱,是越挣越少了”,“那是,一激动就白送,接十个活儿五个大酬宾”。最后几人在燕京罐啤中决定:“咱干脆把它办成一慈善机构得了!” “慈善机构!”
许多肝胆相照的话之后,3T 公司的第二段故事落幕了,姚远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结束语: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果然是令人怀念的1997年。时近世纪末,香港已回归,整个中国社会都有种正在抱团儿融入世界的感觉。大款、明星多了,说不用你给排忧解难了,街上有好多乐意就为过瘾而花钱的人,也挺可信,挺能符合老百姓期望的吧?曾经的 3T 公司,在9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扎住了现实的脚跟,转型成一个虽略有些市侩,但仍不失自己姿态的独特企业。
有一个细节,正好做这种“前市场经济姿态”的注脚:英达的巴顿梦完活儿,钱康、姚远等现场扒他的衣服,英达喊:“那你们不能搞一个好梦十日游什么的?你开价,你开个价!”
众人没听那个,没人停手。钱康告诉他:过过瘾得了。
又过了16年,2013年年底,《私人订制》上映。这部王朔署名编剧,本来想叫《甲方乙方2》的贺岁片,终于用回了原本的人物姓名:杨重、马青,带两个新女性角色,小白和小璐。
公司改名 “私人订制”,人物也有变化,杨重人到中年,仍由葛优饰演,马青则变成了一个管杨重叫 “杨老师” 的嫩der后生,两个女的也是青年人。于观消失,不知是主动卖掉股份退出,上瑞士钓鱼去了,还是在血雨腥风的中国式合伙中被赶出了管理层。总之,团队变成了一老带三小。
“老带小” 的路数说明这是个有历史、有阶级的企业了,跟三个哥们儿联手创业的气氛已有分别。老杨重挑起CEO责任,管出主意,管演知音,管刻意用FM103.9广告腔说话,用虚伪的真诚对待客户和员工。小马青和两个小妞唯马首是瞻。
4个人都有了专门职务:愿望规划师杨重,情境设计师小白,梦境重建师小璐,心灵麻醉师马青。“业务员” 不复存在,新职务名称完美地配合了新公司的气质:神神叨叨,假模三道。
尖酸无益,我们做分析的,还是从数据来看公司经营。3T 公司的人力成本基本为0,“好梦一日游” 群众演员一人100元,“私人订制” 一场拼盘 party 之后,马青宣布:“演大亨、上流社会的每人500,扮贵妇名媛自带服装的每人800,到我这领钱!”
这场 party 里有一个女孩,想过有钱爹给办盛大成人礼的瘾,马青告诉她:活动最少80位起,每位500。也就是说,每个体验项目,客户付给群演的钱是40000元起,还不算“场租和服装费”,也没算给私人订制公司的 “愿望规划、情境设计、梦境重建、心灵麻醉” 费用。如此推算,“私人订制” 接一个项目至少8万起,额外费用肯定客户报销,也难怪苗圃、范伟都嫌这四个人太糊弄事儿了。
后来女孩求便宜点,马青想了辙,给她拼到另外一活动里。结束时女孩表示意犹未尽,马青皱着眉头,来了这么一段:
“知足吧 ―― 没花钱就办这么隆重一 party,为了让你过瘾,我比原定进来抓人的时间推迟了半小时。知道半小时什么概念吗?半小时,这帮群演多喝了我十箱红牛。”
这段 “你没花钱就……” 的台词,一下让我想起1988年拉着咸菜坛子的马青顶于观的话。只是那时的马青挤兑的是自个哥们儿和抠门上司,今天的马青挤兑的是一个梦没做够的18岁小姑娘客户。我管前者叫不羁,管后者叫鸡(贼)。从梁天的 “大马青”,到何冰的 “小马青”,再到郑恺的 “小小马青”,前两者各擅胜场、等量齐观,最后一位小里小气、狗尾续貂。
至此,曾经的 “3T/好梦一日游” 公司,完成了向无原则无底线企业的转变。是钱就赚,少了不干,对待客户当面点头哈腰,转过头就骂傻逼,让一点利,恨不得连你骨头一块吃了。
到了2013年,这个公司存在的基础也开始变得可疑。是帮平民圆梦还是帮富人做梦?若说帮平民圆梦,这收费门槛可并不亲民;若说帮富人做梦,这四个小碎催好像也没体现出什么过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来。
1988年的 3T 公司,设定了2毛钱的挂号费制度,碰着解决不了的还得退还;马青为了公司运营成本愁得慌,因为工商说这算 “特种经营”,税特高;1997年的钱康、姚远在经济危机下表示不要工资,管饭就行,梁子和周北雁第二天就要拉赞助去;2013年的杨重杨老师在海南岛上做道场,赚得满坑满谷,给人换血,又号召全国人民互相道歉。25年来,围绕着 3T 公司的现实感一步步地薄弱下去。
25年的故事,从中国版《猜火车》走向内地版《家有喜事》;25年的主题歌,从摇滚王迪走向糙哥韩磊,又到温情感伤的黑框眼镜歌手;25年的财报,在震荡和危机中节节攀高;25年的心性,划出了一道令人心碎的下坠轨迹 ―― 热情与梦,已不存在于公司人的心里。
今天的杨重,行动坐卧都很像曾跟3T侃 “万人大饭店” 项目的侯耀华。这种 “成长” 令人感慨。不知从一而终演绎了三代杨重的葛大爷,是否还能想起 “可以为了一顿饭什么都能不干” 的岁月里,青年杨重脸上的那一抹哂笑?
text | 刘阳子 本文初发布于2013年12月30日 VICE中国
这部片子是我当时在啃闷片儿年代想看的存货之一,而真正让我在百无聊赖的失眠夜里重新搜索它,却是源于我最近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他跟我提过他喜欢这部电影。 我通常唯一不能把握的也是我唯一需要反思的东西,就是感情。这同样是一个很无趣的故事,质疑爱情,相信爱情,失去爱情。我只是想更深入的了解他,以及我这回的失败原因。我记得第一次见面的尾声部分是他在睡觉,我在他家的床上呆着无聊得要命,然后就发现他房间一共就有一本王朔全集。而说到王朔,王朔的小说有一个特点,你可能看过一次了就不想再看了。你知道那些都是字面上的废话,通篇的废话,但看完又让你一遍一遍的想起,似曾相似,总铭刻入心的感觉。他后来也跟我提过这部电影,只不过我当时没有在意。我过于相信他真正喜欢的就是我们当时的状态,无拘无束,高兴,快乐和简单,进而就觉得这部电影最多也就揭露了这种状态。 而当影片开始的时候我开始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好像我所理解的王朔又回来了,不管是在哪个导演的戏中,那个感觉的存在感总是很强。那是个一本正经开始瓦解,荒谬怪诞开始诞生的年代,无法想象它是我出生的年代。故事是以一个半谎言性质的约会开始的,而结尾又是以一个实实在在虚伪的爱情的破败结束的。爱情是年轻人的终极话题,穿插在这段爱情间的是这一件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年轻人当时的状态,无为生活的哲学以及露骨的朋克范儿。 我开始有些理解为什么他会喜欢这部影片,因为这部片子所阐述的巨大的矛盾,冲突,以及万分隐晦的解决方法,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仍然在经历的。我们在思想上的前进很小,小到甚至一个人从婴儿长成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时,他都在经历同样的事儿。 它所主张的,正是直到今日年轻人们仍须下巨大的决心来抉择的生活方式––just do it 。即我们只需要去把自己的感官打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我们生活真正所需的精神养分。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是牺牲大多数人来成全小部分人的,即使这样,大多数人仍然是不明就里。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不是因为精英,而是因为一群这样的不明就里按部就班生活的人。而剩下的人,那些所谓有所觉悟的人,只能把他们的生活当成一个秘密:把摇滚乐地下化,把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地下化。这甚至不是一种反叛,只是一种成熟的必须途径,一种对盛世的讥讽和反语。 我们这个社会所谓正常的年轻人,其实正是最幼稚的一群,最没有经历的一群。没有玩儿过,没有不屑过,没有长大过的一群,精神上永远不会真正独立。在这样的支离破碎的画面和声音中,我看到的是我身边的所有现实的呼声以及抱怨,一部分人的所言所行。有时候你感觉抓住了,你年轻了,但是你又没有。我记得第一次在那所还算有点儿文艺沃土的重点高中边上,那条被我命过名的无名路上,逆风走在那些路旁半人高的杂草旁边,抖抖嗦嗦拿出生平买的第一包烟点上时;或者是拿出cd机播放在二线城市好不容易弄来的打口盘,调到某首最躁的歌儿开始放的时候;抑或是高三的某个冬夜,满手铅笔的黑色,没命的在美院旁边的小道上奔跑的时候,就像濒死的病人突然深吸一口气活过来一般,我当时已一种稚嫩的方式,感觉自己回到了真正的生活里。但这仅仅是吸了一小口的氧气,就像没烟抽的时候捡到的一个烟屁,根本无济于事。 而后来我发现,甚至是我能乖巧的扮演一个叛逆得不让家人讨厌的女儿的角色时,更甚当我开始迟钝的在大学开始本该高中过的没心没肺的脏范儿的生活时,当我开始大胆投入某场恋爱或者某场摇滚演出时,那种感觉依然还是那一小口氧气,没有再多了,也不可能做得更多,我以及我们都不可能。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真的一直死磕下去的,不管是为了艺术,音乐,文学,还是收废品或者是捡垃圾。当目睹他们真的为之死磕的时候,我们这些小众的围观者眼里竟是深深的害怕神色。我们鼓足勇气,挺起胸,朝他们走近,然后再近一些,并告诉自己,我们接触到了真正的生活,他们是无序混乱,所以是美的,是艺术。但是我们心底又越发清楚了:我们不是那样的人。 这样的情形让我们纠结,因为在真正的死磕者看来这个世界井然有序,安静美好,并不是我们眼中的漩涡和混乱。我们之所以那么认为,是因为我们不安心生活在虚伪中,却又不敢死真的磕下去,因而困顿,质疑和抓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感情上一直纠结,我们必须要把这样青春不安情绪实体化,我们需要一个有致命吸引力而又危险的东西来排解我们在生活上碰到的矛盾,而对于年轻生命来说,我们碰到最大的矛盾就是爱情。马晓晴演的姑娘清楚的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内部原理,最后导致她投身“失足青年”的圈子。而这个矛盾的外部体现,则表现在张国立那段爱情中,这是纠结人群跟社会的矛盾。 早上洗澡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这些,茅塞顿开,悄悄把手指上的戒指从中指挪到了食指。这是个说不清的感受。我知道我永远不是那种人,最多最多做到吸一两口氧气,而他也只是比我更加接近混沌而已,所以才会欣赏这样的作品。我们依然在悄然挣扎并且也许以后也永远无法这种挣扎。只是,看一看这部电影,知道我们为了什么而战,知道我们那些忡忡不安的生活的起源,以及知道青春只是一剂过猛的药是件好事儿。青春它矫枉过正,它能保证你在多年以后至少会是那个拥有回忆的人。 ----------- 依然感谢生活中所有被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苦难
您甭提我操心 我就一傻波依
T台秀那段拍的是好,但跟影片结构其实没多大关系,没必要过高赞扬。想想中国古代的现代的各种元素齐聚一堂,其实也算是多元化吧,虽然让人迷茫也让人困惑,但总比一言堂好。这片反映出的青年的生存状态的确很大程度上能够注解第二年的事件。专家教授看来在那个年代就已经不是个好词儿了。
张国立的牛仔小热裤
颁奖礼上时装走秀的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
BGM强烈好评
拍的太漂亮了,就中间搞得那个TTT颁奖典礼那个舞台走秀,穿越时空和年代的那个想法就太棒了。从地主和阔太碰撞农民,红卫兵碰撞古代人,八路碰撞国民党,老财主摇头感慨现代时装风格,到老农民学跳霹雳舞,到后来的大家手拉手消除了葛洪隔阂和界限一起跳“的士高”的这个点子,简直是绝了!
现代派?!跟她侃尼采~~!
中间那段时装秀,现在看来惊为天人。八十年代的电影自由度也可见一斑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真好,奇怪这样的片居然不是禁片。那颁奖的段子真赞啊。
有人说 你非得要有时代记忆才能欣赏这样的片子 那我觉得你想象力也差了点吧 别的时代的艺术作品你还看不看了
马晓晴跟张国立聊天的那场戏是在天安门广场上,以后拍电影可再也没这场地了。
感觉是前冯小刚时代的代表作啊,那时候就兴这个,《顽主》是始作俑者,冯都是跟风的。
我觉得这个才CULT
北京男的永远就是这么让人又爱又恨 没有厚实的肩膀 却甘愿让他们把头埋自己怀里感受温存
80年代太强悍:社会青年张嘴就是弗洛伊德尼采、扔一石头能砸中10个诗人、时装秀如意识形态大联欢;这么多年过去,社会的人际架构未变,一曲国产摇滚吼出的仍是心声,混混青年太可爱,能把叫兽玩死,“逻辑不对啊,你们应该痛苦”“可是我们不痛苦”,这种代沟和偏见至今无法消弭。
张国立真帅。那时候的北京啊
那时德育叫兽赵老师就已经口出“杯具”了
很牛逼的一部电影。时装表演上,讽刺大会上,比现在那些磨叽的电影好太多。那时的摇滚乐也很牛逼呀,现在的小P孩还呻吟什么
张国立演的于观跟他爹说:“我怎么就那么不顺您的眼呢?我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上大街上游行去……”结果这电影上映以后第二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