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很简单,但详细描述了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两位主人公都是在战乱背景下成长的,射杀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主人公A是射杀者,青少年时期的他愿意做一切去获得进入舞厅的资格以及萨米的认可。于是他开枪了,三枪。在一直执着于对着墙踢球的主人公B面前,射死了他的正在看电视的哥哥。他们对视了,但是A没有杀B。然后呢?A因为他的射杀成功进入舞厅喝起了酒,像个大人一样。而B却承担了哥哥死去的原因。他因为没能阻止而成为了“杀人凶手”,承受着来自妈妈的指责和冷漠,整整三十三年。之后家人相继离世,他背负着这样的罪名整整三十三年,活的穷困潦倒。要知道,他是个偏执的人,他曾是一个可以一直踢球只为能打破记录的孩子,这样的背负会随着时间逐渐加重的。 后来,A有机会和B见面了。在他看来,他不过是个工具。是富人B忏悔的工具,是节目组收视率的工具,没有人真正的理解他,没有人真正的明白他三十三年来所背负的痛苦,他觉得愤怒和不甘。但是他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了,他可以主动选择,主动选择是否成为“射杀者”来平衡他内心的不甘以享受天堂的五分钟。“he is in the car now.”当他知道A生活在富人区时,当他听到导演对他的“虚情假意”时,是的,他想杀了B。 A是B所想的那样吗?他确实很体面,住在市中心。但是他同样痛苦着。他背负着对另一个家庭的愧疚,背负了三十三年。他蹲了十二年,在跟与他曾经拥有同样思想的青少年传授经验,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三十三年来,他一直活在愧疚里,一直在痛苦的,悲伤的,破碎的生活着。当他去会面时,他是紧张的,他也是充分理解的,他明白这次很难和解,他站在了A的角度上来充分理解,他,是来赎罪的。 当A从女场工那里得知B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光鲜亮丽,而是在真诚的忏悔时,他犹豫了,并且最终从“车上”逃走了。节目组的会面失败了。 A看见了B的全家福,他知道B还没有放下过去。于是他去找B,在他们的故乡。B在收到A的短信后来到了A曾经的家里,也就是B曾经射杀的地方。 B在门后等着A,他向A冲过去,撕打着,想要用刀杀了A。但是B挡住了,他们相互撕打着,最后从窗户摔了下去,一切归于平静。 A坐着向B说明了当初自己的心理,如果再重来,他还是会那样做。但是现在,B还有他的女儿,他让B忘了他,为他的女儿活着,而不是为了无法改变的过去。说完,A就走了。B在一旁抽着烟,手很抖。似乎是内心压抑被释放的表现。 经过一段时间后,B放下了过去,放下了A,也放过了自己。 两个人三十三年的痛苦,结束了。在我看来,B与A的和解在于B与A的撕打,在于B对A的真诚忏悔。尽管没有道歉,尽管没有哭诉,但是B知道A的三十三年来也背负着同他一样的痛苦,他知道A有真正理解他并为他思考,。既然如此,既然过去无法改变,既然这样,何不放下呢?未来还有路要走。 这让我想起了我和我妈的和解。我一直理解家里的困难,我也一直都很听话很懂事,所以不会控诉父母对我的忽视和不公平。有一天我忍够了,我把内心的压抑转化成文字发给了妈妈。发完我已经半放下了,或者说心灵已经出走这个家了。但是发完的第三天,她给我打了电话,视频电话,对我发的文字没有直面的回应。她问了一句“你那边冷不冷?要不要我给你买双鞋?”那一刻,我就放下了。因为她真的知道并且明白我内心的结了,即使她没有道歉,没有哭着让我原谅她。
英国片,一如既往地沉重,就是重得我看完后,我就一直坐在那里,发了一会呆:时间真的是能够冲淡一切么?真的就能把内心的感情抚平,包括有的仇恨,有的爱慕,有的同情,有的低落,有的甜蜜。有些是可以的,有些一定是不行的。
两个爱尔兰人:一个是杀手,一个是被害者的弟弟,三十三年后面对面。说出来就这么一句话。复仇么?以牙还牙?宽容?凭什么?
那个妈妈,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她把满腔的抱怨和责任在事发当天就全部抛给了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大声问,“你为什么不阻止他(那个杀手)”那个弟弟就一直背负着这个愧疚整整三十三年,直到见到那位杀手?为什么妈妈能这样?
我不想说任何赎罪不赎罪的。这种话题太深。两名演员的演技真是一流。被害者的弟弟一直表现是狂躁的,而杀手却是出奇地平静。人物的描写非常有层次地被剥开,直到他们面对面,打了一架,往S里打的那种。
我很喜欢结尾。因为我的悬的心终于放下了。
嘿,有没有搞错,这分明是个短小精悍的黑色幽默片喏~~
是我喜欢的复仇题材,中间那段要会谈挺有意思的,后面的结局很乏味,但也是皆大欢喜型!
不喜欢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 而且就故事本身也兴趣不大
西斯贝格一如《帝国的毁灭》里面平淡如白开水的叙事风格,结尾的拖沓做作给本片大打折扣,格里芬内心独白故作腔调。比起《帝国的毁灭》,这电影真是、、、
在电视台安排下的两次见面拍得太有张力了,连姆·尼森和内斯比特的表演也很有气场,还有那个叫安娜玛丽亚·玛琳卡的漂亮姑娘,每次出现都能镇住场子。
时间并不是一剂良药,能够抚平一切,它只会让回忆变得更沉重。两个很棒的男演员互飙演技,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
关于原谅、心灵的救赎~
冷峻而克制,即使最后的打斗都显得异常压抑,镜头的应用着重纪实感,两个主人公的飚戏也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中升腾
三十三年的光阴,要埋葬多少哀伤,才能解开一个心结。
【正大星美】电影节的尾巴。好闷哦。全剧就看见两位在彪演技,太彪了。
时间并不是一剂良药,能够抚平一切,它也会让回忆变得更沉重。
连姆的片儿,怎么也得捧。
多好的情境啊 !!!
爱尔兰口音很诡异
下了好久终于看了,相当他妈好看
not a good time for serious movies...
大闷片
两猪脚演技真棒
不断救赎,可能对英国的民族情感了解不够,但电视节目制作单位也真绝了,让谋杀犯和受害人亲属见面 ,这种情绪冲突也是表达的主题,可是挖掘深度不够;片头1975年时,李小龙海报
揭开疮疤本身就是一次再次施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