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
中国观众看到这部《女教师》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一点亲切和熟稔的回忆,搅拌着挥之不去、难以名状的悲凉。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观看这部电影,而是在凝视某个自己都曾历过的片段。我们观看他们,我们想起自己。
《女教师》有着独特的风格,怪异又幽默,而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都是不堪言说的沉重主题。有关无处逃脱的压抑,弥散性的恶,当全部私人生活都被权力掌握之后,权力的傲慢和个人层面的弱小与无助。这一切全都被浓缩在一间教室,几个家庭,一场投票之中。它见微知著,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是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女教师达玛丽来到这所小学任教,点名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报告自己父母的职业。这个绝妙又轻盈的开场,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才会瞬间洞悉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这是毫不掩饰的“索贿”的前戏,一种见怪不怪,稀松平常的微小腐败。老师达玛丽的表情和举止都被演绎得极其精确,表演性的一身正气,面容糅杂着严肃和亲切,仿佛她让孩子们所做的这一切都理所应当。很快,家长们都按照特长和分工为己所用,有人为自己跑腿,有人帮助修理电器,有人为自己多买一点棒骨,她假模假式地请求,装腔作势地感谢,然后,默默地记下那些拒绝为自己服务的父母的名字,最后,把一切清算到他们的孩子头上。让那些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全方位羞辱他们的自尊,以一种决绝的语气宣判他们晦暗的未来。
显然,《女教师》并不只是想去单独呈现某个个体素养的低下,它不动声色地描摹出了激发和加剧人性之恶分泌的大环境。整体上的匮乏以及生存境遇的逼仄,让权力变得嚣张,这个小小的学校环境已经足以象征出更广阔的一切,人们无法撼动的时候,只能选择匍匐。
这故事有趣的一点在于,老师让家长去做的一切都是“小事”,你用力反抗觉得不值,不去反抗又心有不甘的那一种,相较于具体的“事情”,更让人难受的其实是对于尊严的剥夺。她看似示弱,实则颐指气使。
一边,家长们教育孩子要诚实,公平,守信——那是一种普遍人性中达成共识的,人类道德本能中的准则,但是,与此相对,在这个小小的现实环境中,一切都背离了那些宣教,行贿者,服从者获取利益;清白的,反抗者被贬损人格。在懵懂的、纯粹的的孩子眼前,这分裂的景象,让尊严尚存的家长们心怀愧疚。那些成年人混迹于污浊,姑且认命也就罢了,但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仍然无法逃脱于这样的宿命染缸,那无意于目睹一场精神意义上的绞杀。
从一开场,《女教师》就一次次转场于家长们的那场投票罢免老师的聚会和日常的课堂之间。家长会的戏,其实是故事的高潮,但由于它被一次次剪裁,切断,回溯和衔接,高潮也被有意识地延后和迟滞。成年人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成为了一次精神意义上的影像重叠,那些孩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走下去,终将成为这群父母的样子,有的人西装革履,但道德沦丧,贪婪无耻,他们认可那一套潜规则,服从,执行,加固,融入其中;而另一群人,贫穷,固执,懦弱,对于一切不公更加毫无办法。对于要不要罢免老师,家长们分成了两个阵营,有人认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而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被剥夺者,但从总体上看,他们所有人都是这个体系的受害者?可是,谁又能大声地说,自己从没有参与并且纵容了这个体系呢?
人们默默走回来在联署信上签下名字的时候,是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即便所有人曾经都屈从于恐惧,但最终仍然选择了反抗。导演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也并不愿意给人们一个畅快的完美结局,他让在此地溃败的老师换了一个地方重新操持起熟悉的一切。当然,体系本身不被改变,具体的依附其上的个人怎么会有所改观。毒素是弥散性的,长久又深入。但是无论恐惧,压抑,威胁和绝望有多么深重,人心中对于纯良,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从不曾缺席,它或许会被压制,或许无从表达,或许也被稀释,但它永远都不会消失。
尽管前些日子,豆瓣删了我一篇两年前的文章,但我还是用了这种作死的标题,天知道这文章能存在多久,诸位就当阅后即焚吧。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并不信仰共产主义;尽管我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但我也相信,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我并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部片子所想讲述的隐喻,其实大多数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看得懂,尤其是注意一下“女班主任”的背景介绍,再注意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你看到了尾声,黑板上写着“1991-1992”,再看看还会会心一笑。
但当你注意到制片地区写着“捷克/斯洛伐克”,你是不该笑的,尽管作为中国人的立场,我很欢迎他国的分裂。
整个故事,表面上是在阐述关于班主任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矛盾,但其实却是在隐喻着“共产主义的破产”,因为,班主任本身就是学校党委主席,她还有个在苏联的姐姐,所以,当大家想要通过民主投票、联署申诉的方式,驱逐这个班主任,也就是片名中的女教师时,其实,导演想说的是,捷克人为什么想要“天鹅绒革命”。
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表面上女教师以权谋私,欺凌学生,要挟家长;第二句话是,暗示苏联对捷克的剥削和压制。
说到以权谋私,我不知道各位会把这事归咎到谁头上去,是说中国人惯常如此,还是共产主义也是这样,或者推而广之,说成人类自私的弊病,再者,可以说是,“制度的漏洞,没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去”。
但我想谈的,其实是“权”的问题。长久以来,很多国人都觉得,共和国的国情大抵就是不民主的,而举得最厉害的铁证,就是没有实打实的投票权。但事实上呢,苏联与美国冷战,前者占了民主,而后者则鼓吹自由,好像共产主义从来都只是不够自由的代名词,却只等到前苏联倒下,不民主的帽子才扣了过来。
很多人都把投票视为民主,但事实上,民主的美国,向来是把“投票权关进笼子里”的,而我们仅仅是展示了这只笼子而已。
共产主义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强调政府对于社会的绝对影响力,所以,将权力下放到最基层,试图以毛细血管的方式,构造反应灵敏的社会组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村主任、村长、居委会大妈,那些曾经或现在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小吏”的由来。片中的女教师,其实正是如此的一个角色,谈不上有什么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说话就是管用。
说到底,片中矛盾,恰恰是一种分权给老百姓,创造一大堆不是“政府官员”的掌权者的“民主手段”,搞出来的怪。一开始,起家于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政权,都试图将权力分享给更多的普通人,无论是工厂还是学校,只要是个人多的地方,就把权力分下去,往往还要通过投票来选出这个能够影响许多人生活的某单位“一把手”。
但很多人,包括获得权力的一把手,都始料未及的是,权力的诱惑很难抵挡,哪怕谈不上以权谋私,就是弄权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毕竟,并非人人都能握得住一把双刃剑。
片中这个捷克的女教师,就是如此,她掌握着评判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权力,甚至影响着学生的升学,于是,她就能够肆无忌惮的驱使那些家长为她做事。当然,你会说,“监管”到哪里去了?
其实,不在于监管,而在于,谁支持,谁反对?而监管则只是根据双方的力量,做出反应而已,当然,在片中,女教师有个在苏联的姐姐,也是监管力量投鼠忌器的重要因素,这里不说苏联的事了。
还是说回这事情的隐喻中来,女教师代表着捷克政府中的实权派,“生活在苏联的姐姐”当然是指这些实权派的幕后老板,而想要驱逐女教师的校长他们,则代表捷克政府中,想要独立自主的人,至于这些学生家长,自然就是芸芸众生。
片中一再强调学生家长的身份背景,其实也是为了暗合这一点——那些精英阶级,掌握着一定社会资源的人,与工人阶级、普通市民的好恶,显然完全不同。
假如我们从那些反对女教师的家长的角度来看,大概只能看到,革命的理由是要驱逐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员;但假如从女教师身上,其实我们更能看到这场革命的核心问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女教师驱使着各个家长,为自己服务,一方面可以看成苏联指挥着它的代理人进行着剥削,另一方面其实也能看到,女教师想要过更舒服、更优质的生活,难道这不是每个人的想法吗?
但矛盾就在于,女教师可以凭借着手里可笑的权力来实现,而普通民众却毫无办法,甚至还要因此降低自身的生活水平,背上一些风险。
我之所以说女教师手里的权力,是“可笑”的,就是因为,女教师忘了她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也忘了自己是如何的脆弱:人民既未将处置自己的权力授予她,她又并非不可替代。
片中所有的矛盾,都以一次“民主化”的投票串起来,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着芸芸众生的各位家长,是如何分化的,既有因为身份背景而被讨好的法官,也有为之服务而受到照顾的小市民,还有拒绝屈服而不断被损害利益的普通工人,当然,更多的是沉默的众生。
这次的投票,真是对于我们常说的“用脚投票”的一次完美诠释,许多人碍于种种威胁,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并不会公开自己的选择,但面对真正利益相关的事情,却还是会做出最符合自身的抉择。
东欧的天鹅绒革命,美国的和平演变,苏联的“共产主义”破产,说到底,其实是陈旧的制度被激荡的人心所击败而已。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应该看到,共产主义从不产生威权,而是权力层层下放,又层层弄权,才导致的寸步难行。联系你我身边,不难理解这一点。
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影片的结尾与影片开头的呼应。天鹅绒革命已经成功,总统也换了人(墙上画像),但女教师依然还是那个女教师,做派也依然是原先的做派(让学生上报家长职业),只是原本教俄语,现在教英语,原本讲历史,现在讲宗教。
所以说,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从无神论到东正教,东欧国家似乎蒸蒸日上,但女教师却巍然不动。人性的缺漏,并不因主义和宗教而被补全,反之,它们寄生于此。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因为,他才真正懂得利用规则,而你却只能咒骂规则。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推荐这部电影,观后不禁联想到生活中各个行业都有许多这样的人。
影片中老师利用权力便利,明示暗示学生家长们各种帮忙,为自己行方便。并按根据家长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是否迎合自己,来区别对待孩子。
孩子们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一切,他们看不起家长这样做。直到有个女孩子不堪忍受老师的心理暴力企图自杀,学校才重视此事。
开家长座谈会的时候,趋利避害的人性就暴露了出来。有家长一语指出学校也是生意场。
不愿帮老师忙、孩子被老师辱骂的家长,选择声讨老师。而一些受益学生的家长漠视这个女孩的遭遇,维护老师、粉饰太平。另外一群家长则是静观其变,不敢公开站队,有些在家长会结束后再偷偷回来签字。
这个世界,心地纯良或有大恶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墙头草,有时无形中还会助纣为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迎合这样的权力,教会孩子的只是溜须拍马和趋炎附势。
1、「他們說我有罪,因為我看見他們犯罪。」意味著,指責國王沒穿衣的孩童,終被國王羅織入罪。故事中最後的這則詩歌美妙並譏諷了稍早的劇情,說明這名在教學機關中的教職人員行事及獎懲唯一準則,不過是自己的利益好惡:當女教師口沫橫飛回憶捷克游擊隊抵抗德軍侵略時,台下學生暗指其師與納粹心理並無二致,她怒不可遏。是,皇后的貞操不容質疑;機關的權威不同於良心的權威,一如偶像不同於神,後者,才是人心悅誠服,自然拳拳服膺之表現。
2、女教師(Učiteľka,2016)故事中主角名實不符,這不僅針對她的教務上評量的方式而言,更是針對她共產黨的頭銜來說。共產主義之於她,不過是掩蓋其貪婪掠奪心態的外袍和托詞。這一現象其實具有普遍性,舉凡民主制度、自由市場、平等原則、中產階級⋯⋯不過是中性事件之名詞注解,隨著使用者與巧言善辯名家的主觀解釋不同,而有不同的內涵和分別。
3、一般人之所以妥協,可以說,是為了生存。生存是一個現象上的詞彙,如果哲學性的去描繪,則是指一種對於「確定性」的人性需求。佛洛姆人類新希望(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1968)3我們現在身處何處:
人沒有生而具備一套本能,可以半自動的控御自身的行為。他總是面對著選擇,而這意謂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他的選擇是錯誤的,他就將遭到嚴重的生命危險。當他必須做決定的時候,那襲擊著他的疑慮會導致痛苦的緊張,甚至嚴重危害他迅速做決定的能力。而結果,是人對於確定性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要求相信用以做決定的方法是無需懷疑的。事實上,人寧可做出「錯」的決定而獲得確實性,也不願做出「對」的決定而受不確定性的折磨。人信仰偶像或政治上領導者,這乃是心理原因之一,因為他們使信從者免除了做決定時的疑慮與冒險。這並不意味著在做了決定之後,人不會有喪失生命或自由的危險,而是意味著在他們做決定的方法上不再有錯誤的危險。
4、學生年齡層的設定合於劇情發展。
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长大成人造就什么样的社会。有没有很亲切的感觉?这部有着奇特的风格,奇幻又幽默,但是那些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是沉重的主题,逃不掉的压抑感。一切都背离了那些宣教,而那些行贿者以及服从者从中获取利益。
有些跑题,请见谅。
面对这个女教师,有些家长被气昏了头,连孩子都精神崩溃;可是有些家长觉得女教师还不赖——善良,负责——而这些褒奖应该还是出自真心的。
可是,达玛莉有一点可说得没错,她并没有强迫家长和学生为她服务。无论是选择屈从,还是选择反抗,家长和学长作出选择的过程是自由的,而他们也理所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
所以,到底是谁的错?
当女教师在讲台前,在家里刷小伎俩的时候,大伙儿很容易聚在一块开个会把她批判一番。可是如果女教师不再是原来的女教师,而是一个懂得藏起来的聪明人,也不再直接地暗示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她从不出现,只透露出一条信息:伙计们,你们得自己努力,找出合适的法子来让我开心。这时候,人们该批判谁,反抗谁呢?
而无论是那种情形,您都得作出“正确的选择”,尽管您有作出任何选择的权利。
表面上,政治上的支配被经济上的自由所取代,但是经济上的支配往往被人遗忘,而政治上的支配归根结底依然是通过经济上的支配实现的。两个时代,权力的逻辑是不变的。
所以,批判女教师的时候,我们批判的究竟是什么,因为她难看的吃相,还是剥夺了我们选择的自由?还是说,女教师真的只是在影射那条“通往奴役之路”而已?
某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登记册上父母职业都写得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老师去问呢;在某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造就出的优秀人民教师与家长 于是他们的孩子也重复着他们的轨迹;一个扭曲的社会 其问题必存在于消灭了良知与道德的教育之地的学校;东欧解放对那些可恨之人仅仅采取放逐未免过于仁慈
卧槽这种垃圾老师。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如果说是讽刺,我想即使是换别的老师来教也有类似的问题;或者“没办法我们还是要给她加薪”。把问题只归结于“这个老师”有问题,明显是一个令人作呕的说辞。并不好笑也并没有意思。
非常现实,而现实的面目也无比可憎
这种隐喻很直接,表达很准确,叙事很生动,问题是世界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解决的,会让人会心一笑的烦恼。
难以送出的蛋糕,被监控的前研究员,作弊敌不过真实数据,隔着话筒鸣枪反击,认死理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团结起来,是否能给予沉默大多数一个改变命运的投票机会?“也许她内心是个好人。”九十年代,从教俄语变成教英语,最后一幕那就是跨越意识形态人性之恶了
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影子,从【十二怒汉】那类话剧,到【穆勒老师必须离开】和【杀戮】,它中间每组家长和学生的剪辑又非常的电影,很好的削弱了它的话剧感,片子的完成度非常不错。这个弹劾老师的故事,直接被导演拍成一种恐怖片的感觉,这位的女老师应该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出现过吧,电影里太惨烈了。
就讲一件事:封闭权力系统里的道德困境。讲好不易,拍得高级犹如登天,但它做到了。魔幻的是,类似的现实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发生,小到学校,大到事业单位,主角可能就躺在微信工作群里,不管说不说话,存在犹如一道黑影。
相似的背景,熟悉的味道。人性之恶,借助着制度之恶,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好在他们只是在回顾历史,而许多地方仍是现实。
欢迎来到“1984”的世界,以一场虚构的家长会展示东欧集权主义的荒谬。一直以为《哈利波特》里的乌姆里奇是最邪恶的女教师了,结果被这片刷新下限——如此为人师表的角色当然是Communist(微笑脸)
杰作。篡改人性,压抑一切美好,黑暗的东西当然会滋长。为什么必须要臣服于这样的教师,不过是因为逼仄得没有选择。
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长大成人造就什么样的社会。有没有很亲切的感觉?
中国的大部分学校敢组织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看这部片吗。全文:https://www.douban.com/note/633527373/
中国没得这么傻的老师,他们不会找孩子父母帮忙留下证据,他们只会要现金,说白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就在这些地方,这年头,孩子都要拼爹,社会越安定自然会慢慢腐化,事实确实是如此可怕。
这个老师有毒!但是我国这样的老师也数不胜数吧?
为孩子贿赂老师这种事不就是你我日常嘛,捷克就拍出不一样的格局,就像伊朗的一次别离,离婚事件也可以以小见大。操蛋老师作恶,制度就是帮凶。家长连署事件很十二怒汉,精彩纷呈,叛国帽子男沦为擦玻璃工人,是在致敬布拉格之恋中的托马斯吗?影片当然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味,捷克的1983太TM冷。
必须给五星了,真是一部好电影,社会主义下的滥权压迫,小到一个老师的格局:为虎作伥者,趋炎附势者,懦弱者,反抗者,各色人物反衬这见微知著的社会,影片画面极冷静,里子里却极躁动,画面质感十足,
三星半。片子里的好些个桥段都觉得似曾相识呐…
一开始实在没法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去观看这部电影,它无法不勾起学生时期的灰色记忆,千愁万绪会涌上心头,但越往后看反而越平静了,因为老师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罢了,而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经历也许会磨砺一个人,教会他怎样去面对屈辱和不公,使他迈向成熟。
3.5。看似是一群家长弹劾坏老师,但故事背后的政治讽刺却极为深刻。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体制。
十二怒家長。配樂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