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战争中的爱情
我们总是在爱的世界里兜兜转转,或是一无所获,狼狈逃离,或是得偿所愿,执手相伴.爱情本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可偏因为现实的纠结,就上演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倾城之恋>>是我所看过的爱情在战争中有着最圆满收场的电影,记忆深处一直有着<<冷山>>的画面,在战争中,爱情仅靠记忆维持,千里跋涉,只不过换来一夜的相聚,然后就是<<漫长的婚约>>,女人也是靠着那点信念执著地找寻自己的未婚夫.,结果依然是残缺不堪的,即便没有因为战争而死亡,却因为战争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可是战争却成全了流苏的爱情,确切地说,是流苏苦苦追寻的婚姻.张爱玲说:”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可是,这个有着圆满结果的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却多少有些哀怨,就象出现在影片里的那阵胡琴声,”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或许没有战争,流苏和柳原还在原地兜圈,一个想着怎么才能进入婚姻的围城,一个想着怎么没有婚姻的束缚就能成全一段爱情,这实际上也象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终究是大战争熄灭了他们之间的小战争,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无可奈何,婚后,爱情也在逐渐的熄灭,柳原开始把那些俏皮话省下来说给别的女人听,流苏尽管成了名正言顺的妻,可多少还是感到有些怅惘.爱情已消失殆尽,剩下的婚姻还靠什么来支撑?
这圆满故事的背后,终是幸还是不幸,没人再去追究,不过毕竟不是童话故事,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完满结局,战争能成就的只是一时的姻缘,而非一世的,所以没有因,没有果,只是碰巧,刚好赶上,只有那么一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倒应了所有在战争中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
2 ) 控诉女猪脚
我来控诉女猪脚。
白流苏是外表传统,内心刚强决绝又有些手段的女人,却被这个缪赛人演成了缩手缩脚、塌脖弯腰,只敢斜眼偷看人的受气小媳妇,那些机锋台词从她嘴里说出来真无法服人,让范柳原一见倾心更是难以想象。。。她倒是可以演《花凋》里早逝的病人郑川嫦,也可以演《金锁记》里被欺负死的儿媳妇芝寿,或者就是港剧里那种失欢而被丈夫设计害死的女二号,却偏偏演了白流苏。还有,比表情更僵硬的是她那黑油油的三七分短发,和周润发的发型无二,这是30年代上海滩的守旧闺秀吗!为什吗。。。
周润发演的还不错,保持水准吧,否则这电影真是看不下去。
3 ) 哪里倾城了
这是部让我从开始就在崩溃却坚持看到底的电影。
有发哥和许鞍华导演,怎么就拍成这样了。
影片开始传来的是胡琴的依依呀呀,镜头随即照进了白府的厅堂。
崩溃由此刻开始,整个的布景就是粤式的小民房,白府所号称的破落大家根本看不出,接着就是完全就是不适合演出此片的一群演员照着原著,几乎没什么差的,跟背书似的念了七八页的小说里的对白,什么表情肢体语言无从说起。
盼了好久,发哥也没在该出现的相亲场合出现,结果还是在浅水湾饭店,有计划的和那个长相身材学识连一般都谈不上的白流苏“不期而遇”了。比起范柳原,白流苏应该更是亮点,那么多演技佳的香港美人,不知导演作何想法。女主还凭这个角色获得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不知为何。
再说发哥,从一出场,就让我想起那个《赌王》,我的感觉很不好。浪荡有余,稳重不足。
不管张爱玲想小说是喜剧还是悲剧,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悲剧,港味太浓,无深度可言。哪里倾城了,徒留观众一地的心碎。
4 ) 一袭华美的袍
——以《倾尘之恋》的细节镜头浅析白流苏命运之苍凉
电影《倾尘之恋》以幼时的白流苏与母亲一同看昆曲开头,并在此使用心理蒙太奇,把特写镜头聚焦在白流苏的眼睛上,暗示流苏内心对美的渴望与向往。随后剧中才咿咿呀呀响起了胡琴,而胡琴流出的也是昆曲,这是对小说的特殊改动,这处改动,一方面为影片奠定了整体凄凉的基调,令一方面,则重复暗示了流苏内心对美的向往,与她名字相称,而这种向往的不可得,在幽暗封闭的大家庭中的被压抑,透露出白流苏的苍凉,而这,是第一次凸显。
当四嫂明里背里说白流苏的长短时,白流苏捏紧了手中的针线,她在绣鞋,仿佛下一秒刺针就要扎破她的手,流出鲜红的血。妇人妇语向来是如此尖锐可怖,尤其是当妇人妇语发生在自己的家中,就更显可悲。
流苏终于忍不住四嫂的辱骂,跑到母亲跟前哭诉。母亲是怎么做的?母亲在流苏哭诉的那刻先吐了口痰,接着转过身回避,最后她说,“熬个十几年总会有出头的日子”。“十几年”,母亲视流苏的青春、生命如同物件,表面上是安慰,可谁都明白,那只是不想管罢了。流苏的生命在家人眼中成了没价值的商品,等待廉价出售,等待过手。
当流苏一个人待在房间,四嫂隔着墙骂她时,导演的灯光布置使四嫂的影子在墙上随四嫂一起肆虐摇荡,十足讽刺,这处细节很好地暗示了没落巨宦家庭的腐烂氛围。
通过以上细节,也就不难明白白流苏遇见范柳原时的珍视,因为那是她所剩无几的救命稻草。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对话是整部剧中的重头戏,在交谈中,范柳原把每句话都接到情话上,有些玩世不恭,是一种中产阶级情调。而白流苏则处处表现娇羞。“你知道吗,你善于低头”用范柳原的这句话形容电影中的白流苏最是贴切,但正是因为导演刻意彰显流苏的娇羞,反而失了原著中人物的韵味。影片中的白流苏是个过于纯洁,羞赧,有着傻傻的无奈,是个顺从无反抗精神的女人,而在张爱玲小说的原著中白流苏则是个自知悲凉,将爱情当做一场生命的博弈,多顾虑的女子。影片对于人物的偏差性理解使得影片得不到大众的嘉赞。
随着故事的流动,范柳原逐渐将话语从情爱落到了性爱,他说,“一个善于低头的女子,脖子上会长皱纹,不信,你回房解开衣领看看。”“我想把你带到马来西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我无法想象你在马来西亚穿着旗袍的样子,不过,我也不能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样子”于是当两人一起在沙滩上晒太阳时,范柳原会主动过去,贴在白流苏手臂上。但白流苏挣脱了有些气愤地走了,白流苏想着他也许会追回来,但回到房间从窗子里望出去却发现他躺在了她的椅子上,继续晒着太阳,而他身旁,是那位外国女子。这里其实是范柳原给流苏释放的一个信号,即离开了你我依旧有许许多多的女人。当范柳原无法得到真正的现实满足,只能在精神上自慰时,他放弃了,他决定把流苏先放放,晾在一边。这种男强女弱的生存处境是流苏的另一重悲凉,而这也是当时女性普遍的苍凉处境。
随着两人重归于好,影片来到范柳原给流苏打电话那晚。影片中流苏房间内镜子的摆放设计十分用心。镜子对着窗子,同时照到流苏,镜子使得流苏接电话时的慌忙与不知所措朦胧化,也暗示了范柳原在电话中承诺的似真似幻,难分真假。
在两人做爱过后,范柳原不出所料选择去英国,他选择把流苏当做偏房,打算暗自包养,可见,范柳原对流苏仍处在喜欢阶段,而那并非真正的爱,十足可叹。
范柳原走了,流苏独守在浩荡的空房,她用湿了的手在墙上摁了个手印。女性的苍凉在此赫然显现,当没有了男人,女人只剩下了无聊,琐碎,和贫乏的生命力。
战争的突然爆发使柳园返回到家中,开门的瞬间两人紧紧相拥。其实流苏是早就爱上了柳园,而柳园直到在逃难的卡车上,听完流苏说的一番话,“如果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如果扎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才真正爱上了流苏,他明白原来流苏会为她守寡。
战乱平息,两人回到家里,柳园看见墙上那个湿了却印在墙上的手印,他明白了流苏的孤独,当柳园趴在地上用抹布擦地,可见,他终于放下了浮华世界,开始静下心踏踏实实过日子。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流苏的幸福是偶然获得的,而这,在我看来,却是她命运最大的苍凉之处。
5 ) 为了张爱玲的词和周润发的笑
范柳原说,流苏的特长是低头。周润发的特长,是笑。周润发一笑,让看的人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释怀不了的烦恼,心里也跟着笑,开心之余感叹他的漂亮。恋爱当中看到这样的笑,一定很甜蜜。他不笑的时候,眼神里面也还是有笑,一种聪明的笑,让人不禁要猜:他在想什么?他在笑什么?女人看到这样笑就惶恐了,原本的骄傲也要瓦解一半。这就是周润发迷人的地方。
如果说世界上(包括虚拟世界)我所知的人里面有可称为“情圣”的,范柳原便是一个。他一个浪子,处处留情,却从不受牵绊,除了潇洒多金以外,他的情话是最迷人的。他会发现女人身上自己都不曾察觉的美,流苏本来也许并不怎样美,经过他一说,所有人都会为她心动,她是无用的女人,而他说无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意味深长;他说她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小动作里有种罗曼蒂克的气氛”、像“唱京戏”,女人被这样的精微的欣赏过,自己一定很享受,从而变得更美;他想和流苏上床,溜进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上,还大大方方的告诉她,我一直想看看从你房间的窗户望出去月光是什么样的;他明明是不想结婚,却用本来不擅长的中文谈论最优美的古文,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悲哀的诗,因为生死离别本来都做不了主,我们却偏要说我们一辈子都要在一起,一种又悲哀又残酷的揭示了真相般的开脱;他去码头接流苏,说她的雨衣像药瓶,流苏以为被取笑体弱多病,没想到他说:你是医我的药。这种过山车般的心情如此刺激和撩拨心弦,大概让白流苏也一下子心动神摇了吧。
所以周润发不置可否的笑,和范柳原温柔一刀的情话,结合在一起是妥当的,女观众看了大多都会喜欢。原著中范柳原其实并不多么英俊,但是放到大荧幕上,总是要养眼一些才对得起观众,虽然三十年前那种松垮的白色大西服看起来有些滑稽,但风度翩翩又高大的周润发还是能驾驭,战争爆发以后他们在街上偶遇印度公主,周润发当时那件驼色毛衣的居家男人打扮,头发梳的油光可鉴,又漂亮又整齐的,给人一种很高级的感觉,顿时让我觉得女主角能站在他身边实在是太幸福了。只是用手勾女人下巴接吻那种过时的耍帅动作让我一直没法释怀。
至于女主角扮演者缪骞人,光是当时看到海报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与其说她剧中那个短发的造型像白流苏,不如说像个看到白流苏会脸红的那类下巴凸出毫无灵气的书呆子男人,而且动作也呆笨,看到无论如何范柳原也还是喜欢她,追求她,觉得好不可思议。他们在餐厅看茶叶杯底那一段,她想看又不好意思看的几个眼神,本来应该是很有神韵的,结果表演的也非常像因为自己不美所以在男主角面前自卑(不应该啊,那时候生活中的周润发也爱过她),真的很令人失望。不过和范柳原在一起久了,可能因为妆容改变的原因,也可能因为看习惯了,觉得整体顺眼了许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她都不是白流苏。
这部电影拍摄于30年前,所以服装布景化妆看上去都很古老,至少和现在我们熟悉的影视剧很不一样,但是也恰恰这种陌生的老旧的感觉,让我觉得很真实,愿意把它想象成就是张爱玲所写的那个时代。在那种历史氛围中去看,很多粗糙的地方就可以原谅了。
当然作为原著痴迷的读者,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忠实原著。每次听到他们一字不落的把张爱玲写的字字珠玑的句子讲出来的时候,我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张爱玲的才气和神一般的灵光在那一刻复活了。最美好的部分不能改编,那么便直接传递给观众吧。这也算是导演非常有眼光的一个选择。
这里要除开一点,那就是小说发出的一些关于人生的议论,换做人物讲出来会有点突兀。比如白家四嫂讲女人要给男人当上,却上了男人的当,那么就是双重罪恶,杀了她都嫌污了刀那一段,他们家人还在旁边若无其事的继续吃饭,难道没有被暂时张爱玲附体的四嫂这番毒舌高论为震惊吗?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还觉得很不过瘾,于是找到陈数扮演白流苏的电视剧版来看,穿旗袍的陈数美则美矣,却还是有很多刚毅的神情,不像流苏像铁梨花,然后那种烂大街的布景和服装道具,让人完全没办法进入情境,最后,看到流苏在路上对范柳原说:你就喜欢这样在大街上和女孩子搭讪吗?以及大家都称呼他维范董事长,我就对它彻底死心了。并且,这部36集的电视剧一直到22集以后才慢慢开始展开小说里的情节,所以基本上,我判定它并不是一部和张爱玲有关的《倾城之恋》了。
郁闷之余,真的好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出现,不奢望每一部都达到李安的水准。其实只要忠实原著,一定程度上还原原著的气氛,我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6 ) 倾城之恋
小时候爱读张爱玲,大抵是受了妈妈的影响。印象中,有一阵她床头总是放着一册张爱玲全集,也不记得是一套书中的第几卷。书的背面,是张爱玲身着旗袍,烫了头发扶着腰,颈项向左上扬起四十五度角。
读过了金庸、三毛和老舍,巴金的家春秋太长,是看不下去的,就把张爱玲抓来读一读。看得第一篇是沉香屑第一炉香,那时候读不懂,一篇文章前前后后看了个几遍,也仍然是糊涂的,80后的尾巴如何能够读懂半个世纪前的愁思。但我知道妈妈看的东西总是好的,并且也着实喜欢书里那种旧上海的调调,于是竟硬着头皮念下去。倾城之恋,十八春,怨女,红玫瑰与白玫瑰。那个时候完全看不明白,只是读着故事,看着浓缩在她小说里面的人生。
今天是闲来无事,打开PPS,竟然在爱情片里看到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豆瓣上评价不高。电影里出现的女演员真的是一个赛一个的平庸姿色,包括女主缪骞人,虽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样貌,却也长得并不那么讨喜。或许这样的真实才是导演所追求的。果真,若是让一个精灵清透的姑娘来演流苏,那影片的结果反而是理所当然。看着电影,突然之间被范柳原的一句话触动,他站在那堵墙下说:“流苏,如果那时我们在这墙根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小时候看这故事时,觉得范柳原是最最靠不住的,那种朝秦暮楚的态度,感叹生死无常来推脱流苏压在他身上的期望——是的嘛,爱就是要在一起,要结婚,要相守一辈子的嘛!而如今回头来看,却觉得他分明是最浪漫最真实的人,用他的话来讲,洋化,用流苏的话来讲,新派。柳原说的那番话,她矢口否认,她的爱情和婚姻是捆绑在一起的,她认定,愿意嫁的人,便是自己爱的人。她心里的期望,是柳原能够心心念念时刻将她放在心上,并最终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果说这真的是爱情,那她的爱情背负了太多。
徐太说精神恋爱的坏处是,恋爱的时候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在说些什么。柳原说出那句:“我自己都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流苏也就应着:“我懂的,我懂得你。”其实她并不懂柳原在说什么。但她瞪大了眼睛希望他相信她懂得的。取悦于人,迎合他的喜好,这样便处于弱势了。
文章的题目取的很好。张爱玲写说,城市的沦陷成全了她,又或许她的爱情才是因,沦陷才是果。柳原说要去英国时,定是没有想要回来找她的。他离了她,她的故事便如后来那个印度公主一样落魄。而后来经过那些枪林弹雨之后,看到她和柳原携手并肩在街上买菜,看到她如一个普通妇人般舀水做饭挑拣白菜,脸上写满欢喜,她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够陪她柴米油盐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罢了,不是为了男人的财产或是他能带给她的生活。那晚她午夜梦回,揽住身边熟睡的柳原,这个男人终于是她的了。
小说里柳原的漂亮话儿从此就不再说给流苏听了,他又有新的目标,而流苏并不介意,还是心满意足。对她来讲,柳原的不定性,反而成了她的保障。外面的女人终究是野花野草,而她和他,在今后的一生,才是被命运绑缚住的一对。
爱兰之间的《不了情》是《倾城之恋》留给「不完整之人」继承的遗产——有宝玉,金钗和渣子。桑弧在「识人拾金」方面是慧眼而深刻的,而他的「拾金不昧」也是令众人敬佩的。同为继承人,许鞍华便不如桑弧幸运。张爱玲在嫁给胡兰成之前先嫁给了曹雪芹,结了婚便不离了——认为女儿生来清秀如水,男儿要么是太老实不开窍的憨憨,要么是开了窍不正经的浊物。仅这一点,就证明了张爱玲文学上一点也不风流。一点可惜。这部作品讲的是「紫霞仙子」在遇到「意中人」之前的种种臆想和期待。特别不食烟火,不通人事。所以,作者视点其实更多系在怀有《待嫁女儿心》的「七妹」身上,就如《天仙配》那般,相当古典。彼时,尚未成名的许鞍华是懂得张爱玲的,但也如张爱玲懂得她母亲那样——对于「爱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而,只知其一也比一无所知、麻木不仁要好。
张爱玲的对白气场很奇怪。一个女人的爱情感悟太多,看上去再聪慧也多少有些悲怆,因为那些都是教训的影子,可是无论多么心如明镜也逃脱不了失败者的现实。倾了一座城,才把露水之缘化作细水长流。天时地利人和,只能说白流苏运气真好。
不知道缪骞人到底哪点好看,跟佣人阿栗站在一起,就像两个老妈子。发哥身为二十世纪华人影坛第一大风流帅哥,跟她暧昧来暧昧去,真让人无法入戏。
许鞍华自评不好看的倾城之恋,后悔没用林青霞扮演白流苏,后悔美指一刀剪去的缪骞人长发,后悔男女主角的造型过于呆板,后悔戏剧感不足的群众演员……却固执推荐这部邵氏出品的倾城之恋,里面有如今不复存在的浅水湾酒店,里面有许鞍华实景拍摄的130房间,里面弥漫着张氏苍凉的稀薄浪漫。
女主選糟了。。整個故事的合理性就沒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淡淡怀旧味,缪骞人面相寡淡苦相,但胜在有种疏离感,这点挺接近白流苏。
我倒极喜欢这个有些木讷的缪骞人,竟有少少妩媚,整个片子看下来像场舞台剧。
相爱之后 婚姻之前 一场战乱 有情心安
笑场不断……年轻的发哥颜值自然是极高的,但是这片儿怎么看都是浓浓的玛丽苏气,属于霸道总裁爱上我那种路子。尤其“这堵墙不知怎么让我想起天荒地老来”明明在小说里那么经典结果拍出来简直笑死……
把张爱玲小说中的温柔细腻用电影语言来表达是非常困难的,李安没有做到,反而许鞍华做到了。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都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一次完美的诠释。可以想象的到,电影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两位女性之间灵魂的互通,两位女人用文学与电影分别叙述了一个个浪漫凄凉悲怆婉约的爱情故事。
3.8 一看到女主還在想,她看上去超級硬派怎么演白流蘇呢?果然繆騫人演的白流蘇有點硬派木訥的女人味,還不夠心機決絕。周潤發的范柳原倒是跟心目中的很貼合,情節雖然忠實原著,但連電影裡每一次人物的走動都像舞台劇般精細,連燈光都是如此就有些過。
许鞍华太想拍张爱玲了,反而拍得没有了她自己,正如有些人太爱一个人了,反而丢了自己。“没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女人。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或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尽管缪骞人的木讷式妩媚别有韵味,可她不是我心目中白流苏的模样。发哥饰的范柳原倒很对我胃口。
叙事节奏不错,但长度不够显分量较轻。家遭轰炸时范来敲门,白走近,一个唱戏式的惊愕停步扬手,继而开门拥抱,很妙。再回家时,范打开门,鸽子飞起,我真担心发哥此时掏出手枪啊!
改编张爱玲永远难讨好,所以这个不温不火的也就不错,很可以解解渴。汪明荃唱的主题歌很好听。
发哥竟然演范柳原,可白流苏也太丑了吧。。。
小说里那些充满机锋的语言,太难用影像和对白表达出来,许导真有勇气。有很多空镜营造小说里的家庭气息。谨慎的改编点:1、开场用昆曲应题;四哥的二胡也拉昆曲,破落的气氛和流苏的对镜自怜形成奇妙的对比;2、逃亡段落对英国人的描写,算是一种对香港殖民文化的反思。
气质和原著都有差距 但是年轻的发哥实在销魂 小说里范柳源说白流苏是善于低头的女人 电影里周润发却真是一个善于接吻的男人 黄生说的真没错 周润发的爱情电影 15分钟内都应该有结局 这样一个现世 我们对爱的忐忑与试探并不比他们少 但再没有故事以外的男人可以指着一堵墙说 “到那时候,也许你会对我有
对白几乎未改,场面符合想象,但偏偏话里少了机锋,景中又缺了神韵。我觉得张爱玲眼中爱情的前提大概是平等,其首先先验地作为一个目的一种需求而存在,用以填补某种大背景下造成的缺失,而当爱情超越性地由生存必需品进阶为精神必需品的时候,情感反向激烈对撞需求,把由自私主导的欲求博弈推向义无反顾,使其变得没有余地,但随着人物处境的变化爱情在人的“需求尺度”中的位置同时也发生改变,这种位置的相对性决定着平等,影响着现实中爱情的可能性和纯粹度。
不好不坏,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后半段就逐渐腻味了,这片子结构上有问题,而且太流于表面了,电影剧本直接拿着小说文本拍,肯定是不行的…不过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观众,觉得这电影还蛮有旧时代风情的,如今是找不出几个演员能演出来张爱玲作品的感觉了,除非各个导演都是李安,所以就算许鞍华要拍《第一炉香》也不是很让人看好,而现有的几部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老电影,演员倒是多少还有那个味道在的。很多人批评两位主演的表现,讲真这本小说也就是张爱玲文笔好,单看人设并没有什么特别鲜明的特点,缪塞人和发哥外形气质上的差距,不也是小说里面外界对他们说三道四时会提到的么,从这个层面上看选角并不算差,反而还过于真实了。以及年轻时候的发哥真是帅,禁得起大特写,穿白西装站在那里会发光,就当是看看他的颜值看这部片也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