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是我目前看过最对胃口的亲情电影,父母缺位,手足相顾,懂事坚强的长兄和听话可爱的弟弟,所有元素都戳中我的心。 片中的母亲非常年轻,贪玩爱闹,丢下孩子们流连于一段又一段爱情中。她的心理年龄也很小,前期和孩子们打打闹闹,后期的两个镜头,一个是依偎在长子肩头诉说新的艳遇,一个是幼子睡着后用手护着妈妈,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母亲在家庭关系中并未担起家长的责任。 但当我站在常规道德高地去谴责母亲不负责任时,又忍不住思考,她为何如此?她那么年轻,却拥有两个不小的孩子,这真的是她在自愿情况下怀上的吗?或许我们不该简单地批判她,毕竟影片隐藏了她成为母亲之前的遭遇。 杰克对母亲的感情也很复杂。最开始对母亲把男友带回家,走路踩过他的漫画书等行为生气,并且扔掉男友的衣服作为发泄,后来却因母亲的种种作为逐渐失望到麻木,情感转变令人痛心。 虽然母亲在男友即将动粗时保护了杰克,但男友愤然离开后母亲对杰克说的那句“非要这样吗?”,语气是略带抱怨的,她不希望孩子阻挡她谈恋爱。而且她选择去追男友,而非安慰受惊的孩子,也能看出母亲心中的天平是倒向爱情的。 杰克出于孩子对母亲天然的爱,虽然对妈妈的失约和失踪感到失望,但母亲的前男友让他面对母亲抛弃他们的事实时,他却情绪失控了,他仍然不肯相信母亲的所作所为是源于对他们的爱与重视不足。最后发现母亲自他走后就回收了备用钥匙,他意识到她可能只是他们的母亲,再不能称作妈妈 。 杰克和弟弟的相处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但两人都全身心爱着对方。杰克在学校时惦记弟弟,在母亲闺蜜家里接回弟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弟弟过得好不好,而弟弟即便是衣衫不整被人扔出门,也还是回答哥哥说自己还好。杰克在商店发现弟弟不见时一直寻找到商店关门,回到家看到弟弟蜷缩在门口的地板上睡觉,立刻温柔地揉他后颈喊他起来,弟弟也没怎么责怪哥哥把他弄丢了。他们在报废车上休息时杰克让出仅有的被子,坐公交时将弟弟从肩上转移到更舒服的柔软包裹上睡觉,流浪时也用自己单薄的臂膀背起疲倦的弟弟。 而弟弟对他的付出也回馈了无限的信任。这个年纪的小孩,没睡够的状态被叫醒也完全不发脾气,哥哥让他起身就起身,哥哥带他去哪就跟着去哪。对于小朋友来说,哥哥是比妈妈更加值得依靠的存在。 我印象最深的是哥哥教弟弟绑鞋带的情节。杰克一直拼尽全力护着弟弟,可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永远保护他,三日的流浪生活让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迅速成长到可以脱离母亲的成熟状态。但离开家庭浪迹天涯的生活是危险的,弟弟必须跟着他一起成长,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总之,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最符合我想象的天使乖宝宝和理想兄弟情的片子,有机会应该会多看几遍。
想起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还有《何以为家》,大人太过于自私,只想着自己的幸福,而孩子美好的童年被大人一步一步摧毁,正是这样缺少爱的小孩却格外懂事,他们更加会去爱别人,让人泪目,正像《何以为家》里面的台词,“我要控诉我的父母,他们生了我。”我觉得生而不养就是最大的罪过,而小孩,老人,这两个话题更是永远的话题,他们是最“脆弱”的群体,需要整个社会去关怀,更需要每一个亲人体贴入微的照顾。
母爱是伟大的,好多人都这样认为,当然,也有很多的创作者喜欢从母亲的角度去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诠释母爱的伟大,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再美好的事情都会有例外,当例外来临,我们不能用普通的方式去判断。母爱伟大,母爱确实伟大,母亲伟大,母亲确实伟大,然而并不代表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就像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一样,母亲依旧是母亲,母爱依旧是母爱,然而这个母亲,以及这份母爱却与伟大二字不沾边。
《杰克》是一部以小孩子的视角去审视母爱以及母亲的电影。本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杰克的小孩子,因为自己的母亲是未婚生子,杰克从小就没有能感受到父爱。一直以来视自己的母亲为生活的核心的杰克就连感受到的母爱也是断断续续。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爱的缺失,杰克从小就显得比一般的小孩子成熟。这一点也表现在杰克就像一个长辈一样照顾只比自己小几岁的弟弟,然而杰克的母亲不仅仅在他的童年屡次缺席,更是对自己的小儿子也缺乏起码的关心。
有一天,杰克在照料自己的弟弟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弟弟被烫伤了。此后,杰克便被自己的母亲送进了福利机构。身在福利院,杰克一直挂念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再一次意外中,杰克误认为自己杀了人,惊慌之余他从福利院逃了出来,一心想要找到安全港湾的杰克最后只找到了自己的弟弟,然而母亲在哪里,杰克带着弟弟踏上了一条艰难险阻的道路。
《杰克》是一部让人看了感觉心里非常堵的电影,本片用另一种视角来诠释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母亲以及没有丝毫关爱的母爱。杰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她的生活中只有自己是重心,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正常母亲所需要的责任感以及关爱。
这样的性格的人所影响下的自己的孩子,自然是一个非常懂事的人,这种懂事甚至是超越了正常孩子的年龄。杰克有着超乎常人的懂事以及“求生技能”,然而这种技能本不该在这样一个孩子的身上展现的,然而他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杰克是一个正常一点的孩子的话,那么他最终所面临的将会是一个更加窘迫的局面。当母亲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的时候,谁来照料杰克,又有谁来照料杰克的弟弟?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答案。
让一个原本应该享受美好童年的孩子背负着家庭的责任感,这本身就是残忍的。杰克的母亲如果确实是不在,那么杰克的行为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杰克的母亲是真实存在的。她没有任何托词可以将两个孩子随意地甩开不管,然而她却真实的那样做了。好在这个家庭还有杰克,他担当了自己母亲的重任,努力的带着自己的弟弟生活着。
影片的最后,我们或许会有一种解脱的感觉,相信这个感觉在本片的主人公杰克身上也是存在的。杰克最终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彻底地认清了自己的母亲不关心自己死活的事实。伤心欲绝的杰克变得更加的冷漠,他独自带着弟弟回到了福利院。或许这个冰冷的陌生的地方,才会给予自己应有的关爱。
这个结局对于杰克来说是一种解脱,然而对于屏幕外边的观众来说心情只能是更加的沉重。此时此刻的杰克是一种心灰意冷的状态,这种状态之下,杰克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会是怎样?引用弗洛伊德的论断来说,童年的阴影会伴随一生。而杰克的一生将会被自己童年的经历所影响,未来在哪里,未来对于杰克来说,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或者说他将来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童年的经历会给自己留下什么样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确实值得银幕前的我们来考虑。
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社会性质的角色,而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当中,人们不需要逃避,更需要接纳,只有接纳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的扮演他。然而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而这种不愿意承担最终会伤害到本该无辜的人。如果杰克的母亲一开始就不愿意接纳自己两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的话,那么杰克和自己的弟弟本不该诞生,然而她却没有这么做。最终只能留给本该有一个美好童年的杰克一个不幸的开端。
缺失的母爱使得杰克的母亲没发生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反倒使得杰克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孩子,这个词语用在他身上并没有太过于夸张,试想一下,一个跟自己的母亲互换了身份的几岁的孩子,他用尽全力能做到怎样?杰克很伟大,然而这种伟大却让人心疼。
……
你好,再见
我觉得杰克一直都有大人的意识
他知道,去福利院是对这三个人最好的选择
对于妈妈而已,她把自己所有的幸福依托给了下一个男人,她沉浸在恋爱的喜悦里,她的生活重心必然发生变化,以前就不全在他们身上,今后只会更少。
对于弟弟而言,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会让他更为糟糕。
对于杰克而言,他在福利院亲身感受过,原来对回到妈妈的怀抱有过期望,但周转了一圈以后,他终于明白:福利院也有疼爱他的阿姨,也有可以相交的朋友,未必就比外面的世界差。
至于大家所说的,失望也好,给妈妈幸福的机会也好。其实,对于大家而言,都是最好的无奈的选择。
电影挺平淡的,没有情感的发泄口,杰克,弟弟和我都压抑着没有爆发,电影最后没有人大哭大闹,导演用极力克制感性的叙述方式,让观众像挤牛奶一样,寻找影子,寻找爱。
德国社会比中国冷漠的多。两个小孩在大晚上四处乱逛,出入各种杂乱的场所都无人关心,这要是在中国,总有好心大妈出来询问的。
杰克超越了年龄的成熟,弟弟身上也看不出一点的娇气,被放养的孩子能这样,心疼也无奈。我7岁的时候也开始做家务了,所以看到<一次别离>里的父母,成天就知道让女儿只管读书,十几岁,盘子堆着也不用她洗。
以后我的孩子,也得洗碗做家务,养好习惯。
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有多少孩子和杰克兄弟一样,他们无从选择父母,但又必须努力活下去。这个男孩承受了在他年纪不该承受的重担,他懂事的照顾弟弟,总是深沉淡定的漠视周围的一切。最后的结局让人心塞,但这就是现实。他们的母亲看起来比杰克还要幼稚,也是个可怜女人……
很达内
虽然很讨厌小孩子,但是这个男孩我愿意替他那个傻逼母亲养着他。
想想Jack其实也是一个内心被动的小孩,他尽力的隐藏情绪,小心翼翼对这个世界里的人们迎合和摸索着,尽管执拗,倔强,他的渴望是那么真,那么强烈。编剧的厉害在这儿,借着故事的发展用一种主动的方式去表现这个小男孩被动又剧烈波动的内心。
真是因为没结婚没孩子,让我无法痛感这样的思念吗?不过相较特别近非常响,这里的小大人,并不至于让我想将他拖出银幕来抽。
借少年杰克之眼,一窥人间之冷暖。少年与弟弟游荡在偌大的城市里,小偷小摸睡僵尸车。家门紧闭,亦无一盏接纳的灯。与《单车少年》同类型,其魅力在于你不可预见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尤其是儿童的视角展现大人世界的复杂无稽。镜头故意设限,在车行通过摇到弟弟在系鞋带来使画面拼接完整,有拼图的乐趣。
那些被迫快速成长的孩子~
一个小孩得有多失望才会离开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妈妈。
亲情经不起谎言,尤其是对你的父母或子女。故事平实凝练,电影语言朴素质朴,情感贯穿电影始终,心里深深的难过,小杰克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但他没有一个好妈妈。心酸心凉。
我觉得最温情的就是兄弟俩一直不分开。
感动又心酸,一心维护妈妈的哥哥终于意识到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哥哥简直是十项全能,自立,然而会不会对性格有影响?
对妈妈失去信心的主线设定是挺好的,但中间流浪找妈妈的部分过于冗长,搞不清走向,最后的反转太仓促。
小男主表演得太好了。足足多加了一星
让人联想到《单车男孩》的影片。伴随影片开头的例行生活片段,杰克在家庭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及其与母亲间去权威性的相处方式使传统家庭母子结构被不断打破,在柏林的城市空间里,导演以谨慎的个人观察及儿童视角实现了主角与其他角色关系的多层性。寻母之旅的大段手提长镜头跟拍强化了全片现实记录风格。
Drama; It's better to be alone than chasing someone who doesn't care about you. 2014-2-7 Berlinale Palast, Berlin
故事伊始杰克与弟弟如同野兽一样的嬉闹已经揭示了导演的意图——幼兽离开血缘与社会意义的「母体」,在如同荒野一般的人类社会游历本身也是一种「世界性」,兄弟俩的流浪并非有人类道德意义的「拥护/批判」,也与「母爱」与否无关,真正的意义在于自由,而这种真正意义上脱离束缚的自由最终还是让位于生存,这才是生而为人的最大悲剧。
西式的育儿观念中,倾向于比较热切和频繁地跟孩子表达亲密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认为自己被需要。当然没问题,只要你的行动跟言语相一致,孩子就不会迷惑,不会认为父母的爱像是一种表演,表演父母的角色,“我很爱你哟,儿子”,行动上却无动于衷。杰克与妈妈失联的一天两夜,他妈妈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他被大孩子欺负,不知道他夜宿停车场废弃的车后座,不知道他去超市偷了一架望远镜,不知道他差点以为弟弟走丢了,不知道他央求过妈妈的前男友给他找妈妈,不知道他终于发现妈妈对他的爱,仅仅是一种煽情的表演,妈妈连他留在家门口的纸条都没看过,妈妈连他的电话留言都没听过,所以第二天一早,他牵着弟弟又回到了福利院。越来越多单亲、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敏感、早熟却不擅表达的孩子,擅长伪装的大人们准备好了吗。
此娃无妈胜有妈。
儿童片就是得奔跑起来!
率先登场的竞赛片,儿童题材,从开头喜欢到结尾(另一位中国记者的说法是,从头哭到尾)。哭并非因为煽情,即便在家庭片中,德国人仍旧在感情宣泄上非常节制。11岁的小演员Ivo相当出彩,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新闻发布会上,一举一动都是小大人的样子和神态。能否拿奖,还得看竞赛单元另几部儿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