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一家之主?
男主父亲坐在家中客厅的核心位置的沙发上,指挥着一切,对各种事情评头论足,任何决定都需要通过他的认可,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他的一概不管。
女主妈妈整天忙得目不暇接,要顾到男主老公,要照顾自己母亲,要替儿子和女儿操心,家中大小事情都经过她手。
其实女主妈妈才是掌握实权的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之主,而片中的男主父亲更像是由于传统背景而天然自带的那种象征意义上的一家之主。
当女主觉醒后,真正的地位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男主看似还在做着决定,但是自己却没有施行的能力,那就都是空谈。不过最后男主和女儿都开始意识到这种状况,以后或许就会开始改变。
其实谁是真正的一家之主并不重要,家庭本就是一个集合体,也许并不需要像国家一样有层次划分,有一个人当家做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到家庭中,这和实现个人的追求也并不冲突,多尝试去换位思考,原来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也并不那么容易。
女主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身份很多,唯一忘却的和无暇顾及的就是自我的这个身份,如何去平衡这些身份之间权重,真的是一门学问。
同为新人导演,看完王希捷导演的《一家之主》,我不知觉回想起此前2021年阮凤仪导演的《美国女孩》,2020年许承杰导演的《孤味》。
这三部电影,或者说这一类型的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这个大环境下,其实都在探讨一个关于“家庭”的主题。
而家庭的存在,就是一种微妙的血缘关系的相连。
因为你看到一家四口,并没有表现得十分的热络,但却因每天繁琐的事情而产生了连接。远在美国的儿子说要特产,喊着妈妈订机票。失业回家的女儿忙着自己的事,连快递也要妈妈去到付去取,要穿什么衣服只会在喊。身边的丈夫坐在沙发,连洗碗说了也没做,对着煮好的饭菜总会有说辞。作为一家之主的妈妈,忙前忙后,如何分配家里的空间想着法子。
这种微妙的血缘关系,都建立在“家庭”这个根深蒂固的命题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也从侧面印证了,所谓的一家之主,不正是维系这个“家庭”的关键所在吗?
把家庭成员之间相连起来,不在于控制权的高低,不在于家里财政的付出多少,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是所有家庭成员,都会不知觉,很自然地就想到她,联系她,关注她。
所以当这位“一家之主”不在家,所有人都一团糟,有事也不知道要找谁了。
很多人在观影后都认为这部电影过于平整,流于表面,人物之间的关系纯粹是指向后续“一家之主”的自我觉醒。
但我并不认同。
所谓的自我觉醒并非是关键,妈妈选择了拒绝丈夫,女儿的要求,说了“NO”,是明白了,自己除了是家里的一份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虽然有诸多的身份,但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一样。
可她还是那个忙前忙后的“一家之主”,不是说她明白了这个“觉醒”,所有此前的一切都会改变,她还是担心着打算放弃美国的教授身份回到台湾做农民的儿子,担心着女儿的事业和将来的婚姻,担心着母亲的健康,担心着丈夫的不着调。
这就回归到这些关于“家庭”的华语电影的内核:
“事情永远都没有得到解决,矛盾忘记了一个,总会来另外一个。烦恼去掉一个,总会增添一个。每天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降临在这个一家四口,就好像没有尽头。但家里的四个人都知道这叫做牵绊,在华人世界里,这种牵绊是挥之不去的。”
所以,一切都好像过去了,但新房子还未买,家里的空间还是那么窄,儿子回到台湾会怎样,女儿事业会不会有起色,要不要接妈妈回来,丈夫是不是打算再创业。。。。
所以,电影的最后,我们只看到了丈夫和女儿在修补那漏雨的挡棚。也许,很多事情,现在无法解决,也是总会有解决的时候,或者解决的决心,解决的办法。
“家庭”,只有生活在里面,你才懂得。
她不再是罗太太、大嫂、叶老师、媳妇、妻子、女儿和母亲,只是那个爱画画的叶兰心。
柯柯
当我们看到 ”一家之主“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家之主是这个异性恋家庭里的男性还是女性?在传统性别观念里面是女主内,男主外的。男主外就是说男性挣钱养家,忙忙碌碌,他是有对这个家各个事情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的,而女性在这个家里面所从事的种种是不被看到,不被承认有贡献的,即无偿劳动,所以她的话语权是没有的,所以传统性别观念里的一家之主指的是男性。而导演恰恰颠覆了这个一家之主即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里的一家之主是影片中的女主叶兰心。
叶兰心从最开始任劳任怨,照顾所有人到有了女性意识觉醒,为自己开始想,以自己的感受为主,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过程。
本文将试着分析影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PS文中会有很多剧透!!
这部影片最开始的一段话是由女主叶兰心和她的妈妈孙勤芳的对话展开的。从孙勤芳的话语里,可以看出来,叶兰心当时是可以出国继续自己画画事业的,但是她却选择了另一条大多数女性被教育都会走的路:结婚生孩子。很多女性在小时候有被教育要独立?人生可以选择不结婚的路?能得到很多夸奖吗?答案是否定的。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是:“一个女生不需要很努力,之后找个好人家嫁了就好了,有人疼有人爱多好啊!”、“女生那么要强干什么呢”、“你那么厉害,小心以后没男的要你”。所以不是叶兰心自己不选择,而是这个社会对女性选择的包容度很低。和现实相结合一下,现在的女性到了25岁左右,会被身边的家人和亲戚甚至朋友不停地问:
“你怎么还没男朋友啊?你都年纪这么大了,等你到了30岁都没得挑了。”
“一个女生怎么能不结婚不生孩子呢?”
“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儿。你都25了,该结婚了。”
这些话语全都给女性指明了一条路:结婚才是“唯一”的出路。孙勤芳同样也对着叶兰心说过一句话:“你老了可以嫁了。”在不被支持不被鼓励的情况下,她选了这个路。
叶兰心是一名画画老师。电影的开头是一群小孩子在画她,其中有一个小孩子问:“你们在画什么,怎么那么奇怪?” 这些小孩子说:“我们在画叶老师。” 问问题的孩子继续问:“为什么叶老师有那么多颗头?” 交画的时候有个孩子问:“那叶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这里暗指叶兰心作为一个女性被社会和家庭所强加在身上的各种角色,同时也和影片中叶兰心在机场找孙勤芳时想不起来自己的名字相对应。她扮演着很多角色:罗太太、大嫂、叶老师、媳妇、妻子、女儿和母亲。可是她却不是她自己了,她甚至在这些角色的前面“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没有了自己。女性在进入婚姻生活,生孩子后,被迫成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女性,她被冠上了这是谁谁谁的老婆、这是谁谁谁的妈妈。为什么在这些称呼的后面不能说一下她本人的名字呢?她难道没有名字吗?
影片在孩子交完画画后,转到了介绍叶兰心一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从这里开始,窒息感迎面而来,因为太真实,太符合现实生活了。首先叶兰心手上提了很多东西进家门,看到家里一片狼藉,而丈夫罗大伟看不到提的东西,只是跟个大爷一样坐在椅子上。他看不到叶兰心手上提的东西,甚至还在夸自己:看,今天我干活了!他以自己的标准为叶兰心“精挑细选”了书架上的书籍。他说:
“今天有时间,把你的书柜整理了一下(...) 有些书啊,书店里翻翻就行了,家里就这么大,留点有水准的吧。” “这书柜我随便这么一摆设,品味就不一样吧?” ”家里就是隔一段时间就要整理,身外之物要舍得丢才行。”
有询问叶兰心这些书还需要的意思吗?没有!甚至不忘对着她说教:看,你看的这些书是没水准的。这让我想到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的一本书《爱说教的男人》,男性总是用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非常自信地向女性解释一下东西,就算这个女性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都不行,都要点评说一下,用一种贬低女性抬高自己的方式去说教。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影片中罗大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比如罗大伟对自己的女儿罗家宁工作方案的否定,书的水准是谁定的呢?说教完后还不忘主动夸自己。一下:看,以我的标准整个书架都上升了一个档次。这个品味又是谁定的?当叶兰心收拾罗大伟的茶壶的时候,他却说:“这茶壶卖不了我自己还能泡茶用呢。”他的东西不能随便扔,但是叶兰心的东西不重要可以随便不经允许、不经询问地扔掉!
男性对女性的打压太容易了,父权与夫权都让男性掌握了最高话语权,可以命令、支配和控制女性,甚至帮女性决定很多事情。
凯特·米列在《性政治》这本书中提到,“父权制中的基本气质特征分类是按照“男性好胜”和“女性顺从”这样一条界限划分的。(...) 父权制的主要机构是家庭。家庭既是反映大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人们也大社会联系的纽带。(...) 男性在家庭中和家庭外一样,物质和精神地位是十分牢固的。”
一个父权制的社会赋予了男性高高在上的地位,它又让男性在异性恋婚姻家庭中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夫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在异性恋家庭中眼里能看到家务,而很多男性却“看不到”,他们心中的家务=有个女性来做。叶兰心在影片中也体现了这点,她在家庭中顺从,任劳任怨,而罗大伟只需要用自己那高高在上的权力指挥:罗大伟退休在家,叶兰心在外面工作,可是家里的家务、做饭等这些事情谁做的?叶兰心!她跪在沙发那儿捡垃圾袋,罗大伟依旧坐在椅子上看东西只是抬个腿而已,命令叶兰心吃这个鱼要用煎的,什么活儿不干,但是会说你最近拿手的几道菜变味了,明天多准备两道菜吧等等,告诉叶兰心卫生间的灯泡坏了要换。他做了什么?坐在椅子上叨叨叨命令叶兰心,吃过饭的碗只知道堆在那儿堆成山等着叶兰心回来刷!而影片的开头到转到叶兰心说孙勤芳的事情,这中间她手里的家务活儿没停过。当叶兰心想要把孙勤芳接到家里来照顾,房子里明明有空房间,只需要收拾一下,却被罗大伟以“哪有地方”、“谁照顾”给拒绝。叶兰心照顾过罗大伟的家人,他的家人就可以来家里住,而叶兰心的妈妈就不可以!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叶兰心在家里画画的地方是一个小方桌,本身腾出来了一个房间想让孙勤芳来住两天,她把自己画画的东西搬到了这个房间里,有了地方画画,但是女儿罗家宁回家住了,她被迫把自己画画的东西从房间里里搬到厨房冰箱旁边的一个小桌子上。家里这么大的地方,没有一个房间是给叶兰心画画的!! 在之后给罗家宁看房子的时候,也说了:那我女儿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这也表达了叶兰心心中对于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空间的渴望和呐喊。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也提到了:“ 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叶兰心虽然有物质基础,可是强加在她身上的种种束缚是没办法让她拥有一个房间的,她的画画创作只能伴随着家务劳动和罗大伟的命令。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另一个细节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异性恋亲密关系和家庭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很多人也在小红书APP中讨论过:男生站着尿尿有多脏。罗家宁对着叶兰心说:“马桶旁边有你老公的尿尿啦!”如果就这个问题和男生讨论,会有以下说辞:“这尿尿方向怎么能控制住呢?”、“男的都是这样尿的。”、“是个男人怎么能蹲着上厕所呢?”、“我已经打扫了,那我也没办法。”、“我打扫的时候你都没看见。” 等等。男生把马桶搞脏了,打扫的是谁?女生。女生上厕所看到马桶边都是尿液就是应该的?女生就应该坐在脏马桶上上厕所?女生打扫马桶就是应该的?
片中的罗大伟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他不知道马桶会脏吗?他不知道尿到地上会很难闻吗?不知道要打扫下吗?他能这么心安理得地尿到地上就是因为男生站着尿尿,尿得到处都是这个现象被很多人当成理所当然,就应该这样!甚至很多男生在小时候, 还相约着一起参加“尿尿比赛”,看谁尿得更高、更准、更远,这还能激起男性的好胜心。整个社会对男性的包容造成了男性是不会为女性考虑自己尿尿这件事儿是会造成影响,且尿完应该自己打扫的。比如在一个异性恋模式下的家庭环境里,有一个男孩子,这时候站着尿尿打扫的是这个家庭里的妈妈。而到了结婚后,打扫的是这个家庭里的妻子。这个男孩子用做什么?什么都不用做!这时候讨论这个问题就会说:“我从小就是这样啊。”、“我从来没见过男的坐着尿尿。”等这些话语都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性别不平等,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的特权。
片中的一条主线是孙勤芳、叶兰心和罗家宁展现的母女关系,即女性对女性之间的一个影响。影片随着叶兰心要照顾孙勤芳展开了孙勤芳和儿子叶翰心的关系。影片中看到孙勤芳再次拿着菜走到自己的别墅前时,叫儿子翰心开门,但其实儿子早就把孙勤芳留给他的房子给卖了,出国移民。而孙勤芳生病在养老院,照顾她的是谁?是叶兰心。同样,在叶兰心自己的家中,儿子罗家宇一样也是远在国外,对叶兰心的关心在对话中也看不到任何体现。影片中,不管是叶翰心还是罗家余都是没有真实出现在自己母亲生活中的,他们的形象是缺失的,而在身边的是谁?是女儿们。
在父权制社会中,家庭里是重男轻女的,很多人也会说我养儿子是为了以后有人照顾我,养儿防老,养女儿都是为了别人(这里的别人也是指为了男的)女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重要的,她们的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只因为他们是男的。所以,从小到大家里好吃好喝好用的甚至说话、玩的玩具以及任何事情是围绕着一个男孩为主的,他的需求是家里的第一位。女孩儿在重男轻女家庭里所受到的身心伤害是无法弥补的,那些以男的为中心的行为和话语会让她内心很怀疑自己,否认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也不自信,会让她觉得自己很多余。比如孙勤芳生病找的是叶翰心而不是叶兰心、罗家宁在和叶兰心的对话中询问道是不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等等。一个女孩儿在重男轻女家庭里得到的支持和重视相比于男孩儿是少很多的。
叶兰心的女性意识觉醒与和孙勤芳关系的改善有很大的关系。在她已经被各种琐碎家庭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从孙勤芳的嘴里得知其实她是支持自己的时候,这是一种肯定和力量。同样罗家宁在自己做项目的时候,叶兰心说让她放心去做,钱的事情她来想办法。这在孙勤芳、叶兰心和罗家宁中间是一种女性支持女性、女性力量的传递。女性不仅仅是一种性别,更是一种处境。她们变成了一种同盟的关系。叶兰心躺在孙勤芳的病床上,变得不再害怕自己一个人面对生活。这时的叶兰心找回了自己,她不再以罗大伟或者任何人的需求为主,女性意识的觉醒让她发现:
身边的这位男性不过是墙上的一幅画而已。他不重要。
其实故事的主题很明确的,类似的主题也数不胜数,但往往流于“主旋律”,能把一壶老酒,品出新的滋味,需要导演、编剧、演员的功力。
电影做到了,感觉很不错。
在故事的开始,画外音就在说一个问题——当年的决定。
妈妈说,如果你再坚持,我也会同意。
女儿说,我也没那么坚定。
是的,一个有见识的成人,自己都不能做决定,而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这好像是不太合理。
然而,在传统家庭结构里头,太多的人往往就“服从”了这样的决定。
那,这样的“决定”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鲍起静可没给出完美的答案。
她在和她的女儿交流的过程中,好像也没透露出对“错误决定”导致的生活的不满。
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她的女儿已经成为了现代女性,对这一套已经不以为然。这个社会崇尚自由,如果自己不能做决定,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两种思想的碰撞,哪个才是对的?
或者说,要把这两种思想分个对错,本身就是个错误。
然而,在故事的开始,女儿还没有出场。
家里头的“大老爷”,完全是“油瓶倒了也不会扶”的那种,整天盘踞在他的宝座上,遥控器犹如“生杀大权”一样掌握在自己手中。
妻子想看个自己喜欢的电视,门儿都没有。
这样的境遇也能忍?
或者,鲍起静已经忍了很多年。
家里头儿女都长大了,公公也送走了,只剩下自己的妈妈。
养老院的抱怨一个接一个,鲍起静在家、工作、养老院之间忙得团团转,但生物钟却精准得一分不差,妥妥在闹钟响之前,按掉。
可是,想把妈妈接回家,得经过老公同意。
小心翼翼的向“皇上”请旨,“皇上”的旨意是——你都忙了这么多天,腾出来的房间,不就是为了这个么。
这就是默许了,鲍起静忙得也有个奔头。
可是,女儿横插了一杆子,回家和妈妈讨论人生。
鲍起静回想起当日种种,好像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关于“潜力”,貌似都和“责任”挂钩,她觉得支撑起整个家,是自己的责任,“潜力”自然都发挥得出来。
而此时的女儿,是不想有任何的“责任”了。
如果说工作的“责任”,女儿也是有的。
敢于向“潜规则”开枪,这份“担当”确实勇气可嘉。
然而,“接下来怎么养活自己”,这个问题,她可考虑不了。
年轻女儿,只想着理想,至于现实,可以摆在一边。
这不,回家“啃老”来了么。
混吃混喝还不算,该买的东西还要买。
货到付款,自己没脸去取,还得辛苦老妈掏腰包。
这种实现“理想”的方式,确实值得人学习。
最最要命的是,当老妈掏完了腰包。
还得听文艺女青年感慨生活。
这就是告诉你,别以为花了个“货到付款”,这事儿就这么结束了。
这点小钱可不算什么。
烦的就是女儿吗?
自家的小姑子也不是省油的灯。
到这边来蹭点当年老爸剩下的字画什么的,完全不带脸面的,走的时候还得顺一花瓶。
自家老公看着妹妹叨叨叨,完全不发表意见,鸽笼比较重要。
可惜事实证明,被老友摆了一道,鸽子的命运最后怎样,故事也没交待,应该不会炖了。
一事儿催着一事儿,远在美国的儿子也不安生,订个机票的事儿,学校不帮忙订,直接越洋电话打回家找老妈。
一堆事情忙完,老公来了一句,要不,妹妹说的阴宅,咱考虑考虑?
鲍起静气得要吐血,老公还人畜无害的来一句——现在不考虑,谁知道将来俩子女把咱丢到哪儿?
为了兼顾家里头所有人的需要——老公要工作室,女儿要回来住,儿子带着媳妇儿还有肚中的孩子也要从美国回来,最好把老妈也接回来——鲍起静决定买房。
正好,自己曾经教的一个小朋友,现在搞投资,有用了。
“老年防骗指南”鲍起静也是学过的,啥投资啥回报的,都不要,就要一套房。
可惜的是,女儿那边缺钱啊,买房也缺钱啊,哪哪都缺钱啊。
眼看着鲍起静就掉进了投资陷阱。
可是,自家的老公,还在抱怨,这是什么烂鱼——皇上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对鱼过敏的。
于是,那个精准的生物钟,再也控制不住时间。
而故事在这里开始,好像就恍惚了现实和想象。
导演处理这段的手法还是蛮新颖的,她的妈妈,她的女儿,貌似通过玫瑰花,展现了一种传承。
可是,主题好像又不仅限于此。
人生的路,往往会后悔当初,然而,即便当初,未必会比现在幸福。
这需要漫长的时间经历,才会有的感悟吧。
她的女儿,只会感慨你等的人和她等的人。
好多时候,我们大概都会在自责——我还是令你失望了。
有了这样的“动力”,才会有“前行”的勇气吧。
然而,现代的观念已经变了——你令我失望了。
你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我做到?
这,大概是女儿理所当然“啃老”的心理建设吧。
所以,故事即便是到了最后,她还在问——我的衣服洗好了没。
对了,身边的电视也还是蛮有故事的。
鲍起静应该是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电视,“皇上”看着,哎呦,4K哎,客厅的“皇上专享”明显“德不配位”,也不管老婆同不同意,换了再说。
最后的结局——一个连垃圾分类都不会的“皇上”,在别人面前,只能乖乖挨骂立正。
故事的结尾,其实也不太意外。
真正的“一家之主”,当然是非鲍起静莫属。
而吃瘪的“皇上”和“公主”,也只能说——别说,煎蛋还是你妈煎得好吃。
至于有没有鱼,可不是“皇上”想吃就能吃的咯。
故事感觉还是很有张力的,导演也没有明显的倾向。
一家人,就这样磕磕绊绊的走。孩子们的决定,和父母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
,时长01:31
是别丢了自己,还是快乐就好,还是为了家人付出,故事不会给你答案。
至于那最后的600万,鲍起静有没有拿回来,这个不是故事的重点。
负评多是嫌叶兰心觉醒太晚,觉得电影节奏不好。
但我却觉得刚刚好。
作为一个单身妈妈,太清楚家里千根线等一根针的感受了。
习惯了在孩子上学的闹铃之前10分钟起床做饭,也觉得静谧的凌晨闹钟刺耳,我也常常还不等闹钟响起就醒来,按熄闹铃,用厨房里的叮当唤孩子起床。
忙完了孩子忙家务,再匆匆忙忙赶去上班,上班中途替父母解决一些零碎事,晚上回家又是一通忙碌,等孩子睡下已是近10点,还要在加班/家务/娱乐/洗澡/休息……之间抉择一番,总不可兼得。
疲惫。常年每天只睡6个小时,深度睡眠53分钟。但我也已习惯。仍舍不得偶尔在深夜悄悄打开零食柜,一包薯片一瓶快乐肥宅水,一本小说或是一部电影的时光。身材与轻松,也不可兼得。
一年也没有几次朋友聚会,就是有也常常是相互陪着对方完成家里的采购等事顺便相聚,谁也不嘲笑谁,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吗?听朋友抱怨老公和婆家人时,我还时常庆幸:幸好早早丢掉了啥用不顶光添堵的老公,不用劳心劳力还受累受气,更不用为婆家事忙到脚打后脑勺。还能在生活的罅隙中偷得片刻自己,在窒息的时候腾挪出一点喘息的空间。
我也常愤愤地想,我是XX的女儿、XX的妈妈、X老师,一年到头都当不了几小时我自己……忍不住回味自己婚前自在的生活,可用不了三分钟,“妈妈妈妈”的叫声、眼前繁多的待办事项,就把我拖回了现实。中年女性哪有时间伤春悲秋?
所以,中年妇女的生活里,哪有什么觉醒?老公是自己找的,孩子是自己生的,毛病是自己惯的——若是不惯,恐怕要花更多心力去争吵也不一定有用,想想都心累,不如自己动手,出力不受气。
忙忙碌碌、稀里糊涂的,半辈子就过去了。
我也如此。孩子肉乎乎软绵绵暖烘烘沉甸甸的感觉还留在臂弯里,却已经马上就要过7岁生日了。被气得要死的时候真想把她丢出门去,可是能丢去哪里呢?气稍稍退去又过去打开房间门把人拉出来重新教育。家里也没第二个人帮你解围,自己架上去的台子还得自己找台阶下来,再手把手地教孩子该做什么。累得不行刚坐下,她又小兽一般偎过来问这啊那啊在哪里,装傻说“不知道,自己找!”转眼看她没头苍蝇一样在屋里乱转又觉得她可怜,又似头牛一样压着气站起来为她忙碌。
在我背后支撑我的,也只有我的妈妈。
早上我来不及,妈妈帮我把孩子送进校门;我不能去接的晚上,妈妈往返辗转两个多小时去帮我接她。只这一项,我已足够感激:妈妈的妈妈也已90高龄,可妈妈却因为给我帮忙常年无法去看看,也是为我做出了巨大牺牲。
前段时间妈妈阳了,恰逢朋友的爸爸重病入院,危机重重。我心下慌张怅然,半晌才发现自己正在害怕没妈妈了的生活;又想若是我妈病重,我不顾一切地救她却让她遭受痛苦,她会责怪我吗?一时茫茫然。
说电影节奏不好的,大约还是年轻人,或是生活中的幸运儿,有人分担了他们生活中的辛苦吧。
好在母亲与女儿之间,总有一些幸福时刻。如同叶兰心与孙勤方。
每次采购都要带女儿一起去,大包小包,又要担心市场人杂女儿走丢,总是紧紧拉在身边。女儿早已习惯在我挑选商品时在旁边狭小的空间自娱自乐。我也知道女儿人小身矮看不到高处的东西,所以常常托住她腋下把她举起让她看案台上的商品。即使胳膊酸痛,也享受这份小小的信任与依赖。
单身时最爱八月的桂花飘香,每次闻到都觉得这是幸福的味道,总想要是有个瓶子能把这香气装起来就好了,可以以后与心爱的人分享。如今年年都可以和女儿分享这份甜香,两个人仰头在近处寻觅,再到远处深嗅,一起叹息“哇,好香!”再呵呵笑作一团。桂花香果真是幸福的味道。
每一位母亲,也都曾是女儿。成为了母亲的女儿,又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了一个家。
电影中,母亲送给女儿一样礼物,女儿回赠母亲一朵鲜花。母亲给女儿的第一份礼物,是一餐一饭的温暖和片瓦遮头的安全;第二份礼物,是助你前行、实现自我的信任与勇气;第三份礼物是什么呢?是在辛苦的生活中承担的力量和守住自我的智慧啊。
要说片中的丈夫和儿子呢?仔细想想都是白眼狼,百般照顾也不领情,用人脸朝前不用脸朝后,推脱的比答应的多,答应了也不一定做,雄心壮志大结局却龟缩回壳,咳,多看他们几眼就来气,不如听之任之、置之不理吧,人生走到尽头,不都是一个人么。
一个女人,一生里有自己的本领、价值、传承,守护,脚挪方寸间,心纳云天海,这不就是生活最好的节奏么。
家庭这个词汇,是平凡而玄妙的,因为它融合了好几种爱情,无论是恋侣、父母还是主人,都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身份认同和找寻自我方面出现了幻境,对的不开心、错的很坦然。正如世俗所谓的标准那样,看似一切都好,然则恍惚无趣…… 什么样的生活才最值得呢?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是,纯粹的责任至上,绝不可能,因为人是讲究心理慰藉的,就像环境那样,明明很熟悉,却又很陌生,这可是动物都办不到的…… 往小了说,这是一幅被摊开的生活画卷,满地鸡毛的失意落寞也好,明媚愉悦的治愈瞬间也罢,都是那本难念的经。但到了普世的角度,活着就代表众生的影子,它触及到人群普遍的痛楚…… 那么如何走向幸福呢,我想答案就是为自己而活吧,以服务自己为前提,不讨好也不迎合,找寻最原始、本真的模样,只为了当下的快乐,毕竟一个人,连自己都爱不了,如何谈得上幸福呢。换句话说,因拼命握住而失去的,比索性放下能获取的要多的多…… 最后,饰演父亲的那位,形象太深刻了有木有。
1.这么一个自我享受型的老公有什么用?留着过年?2.珍爱生命,远离中介。3.电影三星半,但鲍起静值得,《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这算是她演得最好的另一个女性角色,而且这里她的儿子叫家宁、家宇,天水围里她的儿子叫家安。
传统的中国女性,围着灶台打转,操心在一家人的生活琐碎里,电影前半段,节奏、镜头有种急促的紧迫感,随着母亲的视角被环境追着走,后半段则更多陷入意识流的觉醒,被一直教育以这种方式相夫教子的女性一代又一代传承。然而那么多标签母亲、女儿、妻子,她却忘记了自己。我喜欢结尾全家人围在桌子上等女人来吃饭,那一刻她才真正成为了“一家之主”。
2022年10月9日晚看过,女主与邓公于1980年在黄山合影过,真老戏骨。分担家务,尊重妻子梦想,败家儿女不如不要,年纪大了存款不能轻易梭哈投资。
前面有些无聊,但又很真实。叶小姐拥有白日做梦的女儿,撒手当皇帝的老公,在家当隐形人的儿子。一个女人在家既要当妻子、母亲、女儿之外,还要当保姆。重点是还要在外面教书赚钱。最喜欢的一段是她跟妈妈两个人回故居,一直在外坚强的她,只有在妈妈面前才是孩子。
按设定是50-60的女性,台湾女人都这样?可怕。大陆女性这个年龄段都在丝巾旅行广场舞了...
整部作品的基调很奇怪,工整的部分很无聊, drama的部分又非常做作。最大的问题是电影中的每个人物之间,关系只停留在表面,也感受不到他们对彼此的感情,也许这就是真实生活中的常态。想平静隽永,又要故弄玄虚,简单说就是处女作的通病吧…看见鲍起静就不禁会和天水围比较…真怀念那时候的许鞍华
能get到導演的想法,無奈執行有偏差。對比瀑布的暗喻明喻,更加無法接受這淺顯直白。
东亚中年女性生存实录一则: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处理。如果我是女主,应该早就崩溃八百次了。可是啊,能怎么办,就算骗自己,如果没有了自己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之主”,可能也就没有这个家了。及时修理,尚未晚矣。
一家之主,顾名思义,便是可以主宰房间的分配,但是接住在养老院妈妈回来住的那间房被小女儿回来住下,儿子又打电话来说回家里住,那边老公被哄着投资买阴宅,期间鸽舍还霸占去了阳台,家里的家已不被控制,要去买一间大房。那一家之主她是如何支配自己的家呢?厨房冰箱旁放了一张小桌子,就是她的“办公”空间,深夜老公睡了才可以使用电视看自己喜欢的影集,客厅成为了“休息”场所,而在各方的意见下,只能去厕所“冷静”。新的时代,家在变小,但并不能有效的利用,户型、新潮的设计,通通都不重要,所以剧情安排她跟随妈妈回到了老家。“当有一天你的需求回到你的身上,丈夫就只是墙上的一幅画”,电影里鲍起静饰演的女主角叶兰心莫名其妙的与自己和解,这是危险的,她经历的每一步都是生活的陷阱,我并不主张最后的和平。
我觉得这是今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是今年最好的台湾新人导演作品。前半段传统家庭关系描写得真实细腻,后半段意识流觉醒点到即止。期待导演更好更成熟的作品。
金马57遗珠,比我想象得好很多,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上几乎都无可挑剔的女性临近退休之年重拾自我,在华人世界这样的电影真的太少太少。PS.近年越来越多的香港演员密切参与到台湾影剧产业中(鲍起静《一家之主》、黄秋生《四楼的天堂》、林嘉欣《美国女孩》、刘俊谦《小晓》等等)实在是件好事
题材挺好的, 一家之主就是免费保姆. 本来好不容易想转变心态为自己而活, 结果丈夫和女儿一句话又心软甘心做保姆了, 这也体现了大部分母亲弱势和宿命.
「當你開始把你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時,你的丈夫就只是家中一幅畫」影片不難看,但越看到後面越顯冗長,敘事便跟鮑起靜飾演的母親一樣陷入一種迷失的狀態,結尾斷點也有些畫蛇添足,2020就拍完的片,現在才看到,這兩年重新修修補補似乎好像沒有補救回來,如果懂的取捨,角色更加聚焦於鮑起靜一人,或許更能感受到導演想探討的女性在家中定位議題。查了一下是王希捷導演首部劇情長片,分開來看片段是挺好看的,但是組合成劇情長片有待加強,要再加油
失去自我,找到自我。
没想到有一天会看到鲍起静和陆弈静同框。Reclaim, 从此我就是我自己了。
“男的不行”,而且有一整套社会体系和服务作为保障,确保这些男的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保持“不行”。
鲍起静演得很好。可是影片最后一段什么意思啊?被困顿于家庭生活一地鸡毛中的东亚女性难道仅仅依凭着那点儿母性代际间的情感延续就能突破重围?影片前段一堆令人窒息的冲突架构已然抛出了问题,但最后却以一碗鸡汤收束,可惜了。
流于表面的女性意识觉醒,虽说讲生活,但过于的刻板化,将配角都用作工具人。结局用梦境来做引导是最没有趣的做法之一。
当有一天,你的需求回到了你自己身上,丈夫就像墙上的一幅画。
所谓一家之主,就是高级行政保姆,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个喝茶看报养鸟的老伴。大到买房投资养老,小到洗衣收拾取快递订机票,每天在被数不清的琐碎缠绕,什么巴黎学画画啦,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这是中产阶级家庭中年女性,那普通家庭呢?【SMURF/6.7G/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