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

第12集

主演: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养老:在生命列车进站之前

时间是洪水猛兽。出生、上学、长大······猝不及防地,《人生第一次》已经从生命伊始加载到风烛暮年。在人生的函数图上,由“第一次”勾勒的生命弧线一开始总是向上的,现在却也不得不以减速度的姿态缓慢挪向终点。

养老,是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这段路要怎么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戴华奶奶,79岁,决定去养老院,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再去做一次头发,再去小区合唱队做一次指挥,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华奶奶用微小而郑重的仪式来温习告别。

行李打包好后,她舍不得立即离开。离开家的这一步向来艰难。还记得在《上学》一期中,年幼的孩子舍不得离家去学校,于是会嚎啕大哭。如今,年迈的老人舍不得离家,却只会沉默着辗转。在已经光滑润泽的老藤椅上再坐半刻,在老家具前伫立抚摸,然后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关灯退场。

王意仁爷爷,86岁,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养老。他似乎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房子里有老伴儿的味道。煮面吃时,他说做梦梦到去给老伴儿买烤鸭。聊着房子,想起老伴儿一手装修完,只享受了三年,嗔怪着:“说走就走。”翻翻相册,向摄制组炫耀:“她胆子大得很,不怕死,穿着裙子跳降落伞。”说着说着,嘴角就勾起来。曾经我们幸遇良人,把信誓旦旦的爱情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而现在,转眼就到了斯人已逝,往事历历的境地。

人对离别的共情往往最强,生死离别尤甚。从苏东坡悼念王弗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到归有光含泪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深情而专一的情感总是动人。

清明祭奠,王意仁把重要的事说给妻子听:“你的孙子也要结婚了,外孙也有自己的女儿了,你是太外婆了。”曾经浴血沙场的男儿,有钢铁般的意志,内心也有着绕指的柔情。他久久伫立,仿佛在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想你。”

老迈之年,犹如拄杖蹒跚的夜晚,但在戴华奶奶和王意仁爷爷的身上,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太多终点来临的慌张感。戴华奶奶离开家时,卸载了许多东西,选择再走一段新路,王意仁爷爷珍藏着过往的记忆,年复一年,怀念爱人,怀念从前。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呈现出平实的感受和从容的态度。

在养老之年,回首往事,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当兵跳伞时,血气上涌的年少轻狂;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遇到心仪的对方时,能够勇敢地上前,不曾怯懦错过;也许会想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那种眼含热泪的生命喜悦;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面对病痛考验时,伴侣相守的矢志不渝····当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们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那即使走到暮年,又还有什么好慌张的呢?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爷爷害怕死去,老伴儿柔声安慰:“那就要长寿哦。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只要享受就行了。去担心,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你一直努力到现在。以后只要一直享受就可以了。”享受就是赚到呀!

作为观众的我,正走到人生的半途,在看到已经走过的《出生》、《上学》、《长大》,就像是在看曾经的自己。在看到《相守》、《养老》等未曾经历的情节,就像是在预习人生的功课。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里,都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发现自己。希望未来终会走向下一个节点自己,不至慌张,能多从容。

 2 ) “童年就是,当人长大了,回想起小时候。”

我们看着别人的童年,努力想着自己。依稀能回想起童年的片段。

纪录片里的童年与我的童年有相似,更多的是不同:我的童年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我的独家记忆。

我记得,

在春天的阳光下,我和姐姐来到家后面的田野里,我们坐在白色的石山上,我们采来野花,做成花圈,戴在头上。我穿着红色的小棉袄,正中间是白色的图案。不一会儿就出汗了,觉得热乎乎,原来春天来了。

我记得,

在家中的小房间,我坐在冰凉的瓷砖地面上,对着心爱的娃娃,久久地一个人度过。

我记得,

家门口的台阶上,阳光暖洋洋的,真舒服。我采来野花与小草,认真地假装自己在做菜——方言里管叫“摆公公槽”。没有好用的迷你工具,但就是能一个人玩很久。

我记得,

我带了我最喜欢的小毛毯去幼儿园,想要让所有小朋友都知道我有这么漂亮的小毛毯。午睡时躺在课桌拼成的“床”上,只想要心满意足地好好地睡一觉,隔壁床的小朋友伸出手扯了我的小毛毯。

我记得,

幼儿园时我差点迟到,夏天的一个早晨,我换了无数套衣服,还是不能决定穿哪套去幼儿园。一个人跑到学校门口,碰到送完小朋友的妈妈们,我像大人一样打了招呼继续冲去教室,才发现迟到不是什么big deal。

我记得,

阳光下,我们排着队背《春晓》,老师搬了凳子坐在阳光下。阳光应当使我感到温暖,可站在教室里的我却觉得冷,我害怕背不出古诗,我只是单纯地害怕背不出来,我并没有想到背不出来只需要再背一遍,并不是什么big deal。

我记得,

一觉醒来,自己被压在爷爷的摩托车下。长大后听妈妈说,那天家里的大人都急开了锅,找不到我。

我记得,

我从照片里记得家里的小狗,我心爱的小黄伞,我最早的闺蜜——“很凶”的甜甜。

我记得,

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菜田间。在视野里空无一人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的天地。我的脚印踩在野草上、土壤上、竹叶上、树阴上,我越过小溪,往山上走,等木子成熟。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

 3 ) 拍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感受

大家好我是陈威林,大家平时都叫我William,是这次《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在这想跟大家聊聊关于人生第一次拍摄时的情况和感悟。

作为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我主要拍摄了《入学》《长大》《当兵》《结婚》这四期,现在有三期都已经在央视网和B站上播出了,看到属于自己的镜头的衔接还是颇有感触,感觉情景浮现自己面前,又回到了拍摄现场。

当时接触到这个片子是在八月,在欧阳大哥的推荐下说是有部纪录片要开拍了,当时心情还是挺激动的,我本身是(纪录片/微电影)出生,在学校拍了好几年,出校园后,就奔向了文化传媒公司干起了网大摄影师,到现在已经是好几部院线电影(不知名)的摄影指导了,陆陆续续还拍过几个纪录片,对于纪录片还是一直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参加的第一次会(2019年08月),在去开会之前我在优酷上把秦导先前的《人间世》翻了个遍,也算是给自己做个功课,了解导演的风格以及对于整体节奏的一个把握。作为职业摄影的我本想还和秦导聊聊,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色调、镜头设计、光线设计、选景、服装、道具,或者是有时间先做个lut之类的,带着这些想法我去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是第一次见到秦导,他当时在主持会议,大家人都齐了,我当时还提前十五分钟到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强,自愧不如尴尬直到会议散去,会议大致上了解了许多关于人生第一次内容上细节,让我更深刻的见识到了纪录片,慢慢的我放下了当时最初的想法,真实拍摄的时候,没那么多的准备时间让你去做准备,而是要有作为摄像老师的敏锐的嗅觉,不让一处细节从我镜头里划走。曾经有人说,纪录片最精彩的细节都在关机之后,确实有几次,有着感同身受。

拍摄《入学》相对于简单,一开始倒是挺担心的,毕竟摄影界三大难题,小孩、流体、动物是最难把控的。因为拍大人,你前期都会去进行沟通,这样遇到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不按套路出牌,但开拍之后,我把这些问题放下了,找准了小孩子的动向,就相对简单了,问题就在于你懂不懂小孩子咯。而且一定要跟他做朋友,不要让他感觉摄影机的存在,也不要让他以为你是留着胡子的怪蜀黍,打成一片相处久了,小孩子跟你就不再陌生了,毕竟现在的小孩子接受能力还是可以的,有时候很容易分心,想一出是一出,但又怕丢失细节,为难死我了。

拍摄《长大》这期算是最讨喜的,可能是因为自身就是农村出来的原因吧,小时候家里也放过牛,那时候是生产队,牛会分配到家里来养几天,而且每次都是我去放,后面老爸老妈都出去了打工了,我便也成为了留守儿童,直到大四毕业。我大概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不会写诗,所以我会砸玻璃,长到这么大做了很多错事,远不止砸玻璃那么简单。农村的孩子比较早当家,知道世间疾苦,也想到了些画面,能够打动观众的。可是,当我去拍时,是去补拍的,压力瞬间小了许多,当时去之前也看了别人拍回来的画面,轮廓光用得不错,跟孙导聊说要拍什么,怎么拍,呼之欲出,结果看素材时感觉整个故事都快拍完了,算是在心里卸下来重担。当然意外的收获也会有的,比如大家看到的一个小伙子,偷看镜头的时候被老师抓了,我并不是有意勾引他,我当时看见教室门前开了半扇门,当时要几个其它同学上课时的状态镜头,我随身携带了两个镜头,一个24-70一个70-200,当时我拍完了前排准备走的,无意瞄到了他,然后我赶紧换上长焦果然看到他在瞄我,然后还要做出掩耳盗铃之势,其实在讲台的老师是把大家看得很清楚的,不要以为堆的书很高,那都是自己给自己掩耳盗铃,有直觉他会被抓,就一直录着,果然,老师也发现了让他起来答题,果然把他给整懵了“你长大后要是看到那段,在这我先说“对不起”啊!”这是最真实的,聊到这个真实的镜头,我们没有任何彩排,都是蹲点拍摄,所有的素材都是如此,并没有按照以前拍摄TVC,每个镜头去讲究角度、光线、起伏落伏、服装等等,而是根据拍摄对象给的什么样子的我们就怎么样拿,没有人为的干扰因素在里面。(比如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在影像的成像里面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而是当时是他们(主角)给什么就是什么,再比如书桌,当时书桌找了几个角度去拍,高了矮了都不行,只有真正体会到主角多高,我就多高的机位,这也是大家所看到的感觉。还有个细节,那个桌子其实分得很清楚,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他们分清楚,还是那么杂乱无章的给他们搁置着,上面放着许多杂物,作为一个孩子,小时候我做作业会有大板凳配着小板凳,城里的孩子都有书桌,甚至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他们羡慕的,但也是他们不知道的。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很原始的东西,很纯洁。

真实性就是纪录片所具有的魅力,有些事情对于他们习以为常,但是对于观众却有深远的影响。

拍摄《当兵》,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军营,当时在大学的时候就有想过休学去当两年兵再把大学读完,大三谈了恋爱就没去成,只能作为了梦想。走进军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军营里的哥哥们,我对他们的新鲜感确实强,当时就想把我自己看见的第一幕给记录下来,那时候他们刚做完体能训练,满头大汗的排着队走向食堂,那么井井有条,当时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辛苦,确实做军人基础体能是你当兵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底子,真正在战场的时候,你可是拖的全班的后腿,这个脸可不能丢,不断刷新自己身体的极限,才是自己走在别人前面的本钱。说来也巧,被拍的哥们刚好把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给进行到底了,还做了伞兵,那就是“张书豪”,好样的,自己填下志愿,自己下了决定来军营接受挑战,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佩服。当然知道这一段也是看到片子出来了才知道的,当时我们拍摄有几个对象,而且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但书豪还是体现东北爷们的气概。当时拍摄我去了两次,每次都隔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是新兵入伍,要过了基础训练,还要学跳伞所有动作,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敢让他们这些新兵跳,“伞兵,跳了伞才是正宗的伞兵”,“地下铁铮铮男子汉,上了飞机变怂蛋”当时进去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大家在军营里,班长在说他的经历,战士们都围在旁边,班长给他们传授着他过往的经历,说得再多都要靠自己去感受,勇敢的踏出机舱遨游在祖国蓝天之下,那样的感触才是你当时最享受的,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同样的心情,不管他们去做什么,摄制组都奔在最前面,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会重复,使我们整个拍摄不敢有一丝怠慢,都是这样把他们的细节给收集在ssd里,每天的素材至少在700G左右,每去一次几个T的素材量,然后导演又再把这些看一遍,找到每处情节梳理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拍摄纪录片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如果采用蹲点拍摄,那便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给你摆机位,应提前想好你自己的位置,事件的随机性很强,作为摄影一定要抓稳细节,同时要兼顾构图(构图作为摄影的都知道这个必须放在第一位),光线的运用(个人建议:找准了环境光,再从环境光里面去拿到主光和轮廓光即可),无非不到一定情况请不要打灯去破坏事物的真实性,但是一定要打,请找准影响最大的光源去加强它,这样你会事半功倍,镜头也不是固定死的,长镜头可采用,一定要跟着主角动起来,那样观众的代入感才会强。(Vvei_Lin)

 4 ) 《人生第一次》在见到你之前,我已经爱上你了【第一集:出生 The World First Sight】献给天下的母亲

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

人生第一次

光听片名,想必大多数观众已经知道要拍什么

节目组将镜头对准十二个人生节点,对准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们并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

但片中有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不论何时何地,你总能在这十二个片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它像是我们人生旅途的里程碑

原来,每个人都在不同时空经历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而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

你的人生正在经历第几集呢?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

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却往往难以预料

比如说,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哀嚎,痛哭,锤墙

也敢怪她们会感慨:“没有生过人,谈什么人生”

在第一个故事中,吴丽辉正经历着产前的阵痛

即使是无痛分娩也不代表着全程无痛

这是最疼的一针,上麻醉需要从脊髓注射,穿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吸气,呼气,用力,坚持!

年轻的丈夫攥着吴丽辉的手,原本只有产妇的独角戏,多了一个身影

再吸气,再呼气,用力,再坚持一下!

整个过程,产妇都要卯足了劲,把脸憋得通红,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这一过程甚至有妈妈累到虚脱

当花光毕生的力气,看到宝宝的那一刻,正式晋升为妈妈的产妇们泪水悄然滑落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一切的辛苦与疼痛,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报

产妇向爽,因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她必须先做心脏手术,才能剖腹产,手术风险告知书上列着密密麻麻的备注项

病房里,丈夫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

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他们将双胞胎的名字取为“春和、景明”,出自《岳阳楼记》,是向爽梦到的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双胞胎名字中的诗意,正是这个家庭对未来不灭的希望

手术室门口的老人正在抹泪,丈夫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自己却紧张到踱步、挠头

一台手术,三条人命

好在向爽的心脏手术和剖腹产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丈夫一路奔向妻子,看到玻璃后的爱人,自己却转身而哭

母子平安

年轻的父亲地在走廊上来回踱步,碎碎念着

举重若轻,字字有力

随着宝宝们的降生,第一集走向了圆满的结局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他们睁开双眼,不住啼哭,伴随着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成为茫茫人海的一员,开启未知的旅途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

人生第一次

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长按关注 班克西赫

 5 ) 推开世界的门

http://t.cn/A6waNJWA 《人生第一次》已经走到了最终章,从第一次的出生、成长、上学、当兵、上班、买房、婚姻、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镜头对准了部分人群,以点概面,平铺直述的告诉你,人生的哲学。

有的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有的人品到的是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年纪和人生的阶段与经历。

出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我一直不太赞同过分歌颂母亲生育的伟大,毕竟这场到来并非自愿,做好了为人父母这个“自私的”决定,一定是伴随着责任的,毕竟幼小无措的婴孩是没有办法一出生就直立行走自给自足的,你带他来了,得准备好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出生对于普遍家庭来说,显然是喜悦大于痛苦的,纪录片里喜极而泣的父亲,那一刻的动容都是真实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成长,幼儿园是开启人生第一次迈出人际交往融入群体的第一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也会明显的有了差异了,从出生到三岁前家庭做好的准备,都决定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如何自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很多话,但学习能力却很强,父母老师的行为举止都很容易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看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看到父母的影子,他们在吸纳和学习,模仿周遭大人的行为言谈,并用自己的方式转换出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能看到,谈吐大方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家里也是给予了爱与尊重的。

上学,这期我个人很喜欢,但看评论争议很大,大概能明白为何而来。诗意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山区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很多人觉得矫情,何必教给本就辛苦的孩子这些,让他们变得更敏感,更容易自怨自艾,这种帮助是否是积极的。毕竟诗歌总是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让山区里的孩子直面内心是否有点残忍。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疗愈的作用大于痛苦,比起让他们收获懵懂无知的快乐,我倾向于选择清醒,清醒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坚定的走出大山,而不是顺势步入父母的后尘。也许什么都不知道的过完这辈子也很幸福,那既然更优质的教育走进了大山,又何苦去欺骗孩子们。诗歌可以更为柔和的告诉孩子,如何与不完整和解。毕竟山里的孩子也许没法拥有钢琴,但诗歌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去触碰自然的音符,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树立另一种自信,毕竟自然的馈赠山里的孩子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懂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大概就是一定程度化解了不完整的戾气,修复家庭教育的缺失。毕竟父母抱着钢筋泥土就没法拥抱孩子,父母教育程度的有限也很难做到良好的教育,这是贫困的家庭很难避免的,那最起码用诗歌疗愈这些孤独的孩子吧。

当兵,这个题材我没有切实的经历体会,无法客观的评价,但能看到男孩们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感谢这些未来会守护国家安稳的军人吧。

上班,对准的是特殊人群,一定程度的行动不便让他们迈入社会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常人,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到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且还能拥有自信的孩子,无疑父母是不容易的,他们势必是做好了打一辈子的仗的准备才重塑了自己年轻的内心陪着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些年轻人的顽强和坚毅是平常人的数倍,只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完善方便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能看到更多残障人士可以自如的行走在大街上,而不是总是听到“你都行动不便了还出门麻烦别人干嘛。”这样的言论。

买房和婚姻,如今这两件事快合并了,谈到买房未必会谈到婚姻,但谈到婚姻势必容易牵扯到买房。这两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因孩子而起的心病,我个人目前对这两件事是提不出太多客观看法的人,都是主观的,比如我对房子没有要求,对婚姻更是谈不上想法和渴望,我也不认为这一定要强制性的纳入人生必经阶段之一,但并不排斥,顺其自然的事情,取决于人和事的统一,毕竟这些事,靠想是想不来的,到底有缘分这东西,很玄吧,我也觉得。单谈纪录片里的内容,对准的大体还是城市家庭和跨国家庭的婚姻,有自主选择权,财产上相对独立,有父母为依托,人生仿佛一场接力赛。父母如果有能力并自愿为孩子买房,谈不上啃老,当然孩子们自己有能力那绝对是更值得赞扬的事。纪录片的角度也相对对准的人群不算大众,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终归还是复杂得多。

退休和养老,算是并驾齐驱的两件事,退休后就伴随着养老,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城里的条件优渥的退休老人是如何丰富生活与养老的。到了这两段我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吧,算是展示给老人看一种不依赖儿女也可以过的很快乐的一种方式。养老对准了失去伴侣的老人,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一个选择去了条件非常不错的养老院。行至这一步老人也懂得了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荣誉带不走也浑不在意了,必备的衣物和几张照片,就是全部了,养老院比想象中好很多,甚至遇到了少年时的同学,这最后一段路还有友人相伴,到底还是平静很多。

告别,这个话题无疑是最沉重的,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行。首先给我们讲述了慢慢失去记忆的老人,共同记忆是一种需要相互印证的存在,我们追溯记忆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说一句我记得,可一方的遗忘会让另一方的怀旧追忆孤掌难鸣,这其实对没有遗忘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被爱的人忘记了。老巢面对懵懵懂懂垂垂老矣的妻子,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他一个人去面对遗嘱面对身后事,老巢在这件事上无疑是开明而豁达的,遗体捐献出去,不必立墓碑,作为一个军人他要发挥最后的价值,儿子的不同意也可以理解,生者的情感需要有到点的依托,不然内心始终有透风感,空落落的,但儿子最终依然是尊重父亲的选择。老巢安排好了一切,本想可以安心陪伴老伴了,疫情来袭,需要居家隔离,没法像以前一样和老伴见面。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老巢头上,却成了一座大山了。他在屏幕这头听说老伴儿对他不再记得甚至摔断了腿,看着老伴儿木讷又佝偻的样子,心痛如斯,却无能为力。《寻梦环游记》里也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被人记得就算逝去了你也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尚且活着就被爱人遗忘了呢,我大概多少能体会老巢颤抖的手和难掩的悲痛,我怕到另一个世界你找不到我可怎么办,所以你得记得我是个好人,这样最起码,你会信我。

最后,希望这辈子到头来我能坦然的说出“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6 ) 人生海海 隽存点滴

5.25 E1-E3

本来抱着业务学习的心态,结果第一集就哭得不能自已。

看第一集《出生》的时候,开了会弹幕就不得不关掉了。弹幕给了观众自由表达的途径,也由此使人毫无准备地直面人性狭隘和卑劣的一面,那恶意令人胆寒。在真实的等待和分娩画面前,母亲饱受这世上最大的疼痛,那神色和行止,是多厉害的演员也诠释不足的。

人当然该有生育的自由,但看到选择一次两次怀揣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孕育骨肉时,我只想表达尊敬,任何置喙都显得太轻佻。人类要自我历经多少苦难,又给予他人多少泪和痛,才能成长成熟,直至终老衰亡。

第三集《长大》最佳。

讲述是山村中的孩子们,一群会写诗的精灵。小男孩和小女孩都选得典型,失孤少年和留守儿童。山间天然之景,与孩童天真之感,相辅相成,互为对仗。

开头有意思,语文考试中作文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大概因为诗,太难评判好坏。陈丹青说,他最难回答别人问怎么读懂一幅画,“你用眼睛看就好了”。诗也是这个道理,一说就错。因为美和感受是没法解释透的,你怎么解释这一刻有多快乐或悲伤呢,解释这在胸腔里回荡着的一切,除非你剖心剜肺了。

诗,作得极有灵性,带着不事雕琢的真切。如同一柄鼓槌,敲在每个人心中,发出大小不一的回响,于我是振聋发聩久久不散。我在孩子读诗时想,这才是复制不了的天分,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无,也许只停留在那个人、那个地点,抑或只是那一刻了。我完全不懂诗,也体会不出名家的诗好在哪,只好盲目靠心灵,等待文字叩击,承受洗礼或羞辱。

主人公小男孩所作

隐晦点出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沉疴,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回来了,而留在这的才是真正的主人,二十年前的话题了。不动声色地蒙上哀凉的幕布,如同亘古不变的天堂山,也许他们的孩子依然还要在山脚下嬉戏,山坡上写诗,山顶上眺望无边无尽的远方。

几乎海明威

在技法上还是学到了很多:

纪实段落越多越好看,不必去刻意拼接不圆满。

旁白切忌自以为是地解读他人的心理动态,也不要叙述地太多,显得聒噪。

音乐铺得不要太满,可以适当铺带歌词的。

要有留白,但又讲得清,实在是高级技法。

 短评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2分钟前
  • 你不会开花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好美的名字

6分钟前
  • 倔强的犀牛
  • 力荐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 “长大” :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10分钟前
  • 若我是只喵呢
  • 力荐

视角极好,抓住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悲喜,串起人生的图景。那一点一滴的痛与挫,塑造了我们。第一集,人母所经历的磨难,声声入心,每个男人都理应见证。第二集的定格用得很棒。

14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19分钟前
  • 4%
  • 推荐

没生娃且还有计划生娃的姑娘们,建议不要看第一集,只会加深你的恐惧

24分钟前
  • 冷清翛
  • 推荐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29分钟前
  • 默尔索
  • 推荐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

34分钟前
  • cruiseowl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37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推荐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41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第一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

42分钟前
  • 露西西
  • 力荐

就凭诗歌课那一集,五分!我也想上那样的诗歌课。第二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满补习,竞争与物质,大山里的孩子纯朴 ,自由。漭水中学的校长太棒了!

46分钟前
  • 今者吾丧我
  • 力荐

第一期哭的稀里哗啦 是感动 因为新生命的到来 为母亲的伟大 为生命的意义

48分钟前
  • 是七七七七呀
  • 力荐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49分钟前
  • Nowhere Man
  • 力荐

1、出生—太好哭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2、上学—太好笑了。什么是童年?3、长大—太辛酸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4、当兵—太燃了。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气。5、上班—太励志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6、结婚—太甜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要相信爱情。7、进城—太不容易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8、买房—太难了。这万家灯火,能有一盏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就好了。9、相守—五味杂陈。从病房里看人间百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是最美好的事。10、退休—太暖心。你我手牵手,一起去上老年大学。11、养老—五味杂陈。“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12、告别—怕忘了亲人们,怕忘了这个世界。

52分钟前
  • Ginger
  • 力荐

四星半吧,有些地方隔靴搔痒,最喜欢的是当兵。最不喜欢的是写诗那一集,太矫情了。不是矫情不好,是这样的过分诗意的老师不太适合那群孩子吧,除了让他们对自身遭遇更加敏感、过于自怨自艾、得失心重,对他们的帮助真的是积极的吗?我深深的怀疑。(我自己就是一个轻度抑郁,看这一集疼到不行,很痛苦,所以想问,何必要指引他们打开内心脆弱的大门??)

55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目前出了4集。第一集:妈妈生孩子固然辛苦,但我不觉得伟大,孩子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的,是父母“自私地”将他们带来的,那就要承受痛苦。时至今日,我还是认同“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我觉得十月怀胎、父母教育(不谈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无恩有情的一种关系。第二集:讲子女上学包括家庭教育,有些小孩的回答,不禁让人哂然一笑,“保护家庭、挣钱”都不该从孩子嘴里出来。第三集:“妈妈把太多爱给了姐姐”。

59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镜头捕捉的很好,导演用镜头而不是过多的旁白来记录一些事实,留给观众去思考。

1小时前
  • 魔神小霸王
  • 力荐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1小时前
  • TM1001
  • 还行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1小时前
  • 艾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