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土

HD中字

主演:Alina,Khan,Ali,Junejo,Salmaan,Peerzada

类型:电影地区:巴基斯坦语言:乌尔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乐土 剧照 NO.1乐土 剧照 NO.2乐土 剧照 NO.3乐土 剧照 NO.4乐土 剧照 NO.5乐土 剧照 NO.6乐土 剧照 NO.13乐土 剧照 NO.14乐土 剧照 NO.15乐土 剧照 NO.16乐土 剧照 NO.17乐土 剧照 NO.18乐土 剧照 NO.19乐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

本文原载公众号: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 qq.com 欢迎关注。

一个男同性恋爱上了一个变性人,最终,他的妻子死了。

我常以为,性别议题(广义上的性别议题,包括性向问题、父权问题、女权问题、跨性别者问题等等)大有文章可做。这个看法有这么几点理由:第一,它仍是一个“猎奇”的话题。我们不得不客观地肯认,即便在当今社会,在大银幕上看“千奇百怪”的人相爱、接吻,仍是一个具有一定视觉冲击的事情。这种原始的视觉感受它本身就具有一定荧幕价值。第二,它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应当关注敏感话题,因为敏感话题之所以成为“敏感”话题,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聚焦了最多的社会的矛盾和隐慝,触及到了一些难缠的抑或底层的利益。通过关注敏感话题,我们能更精要地找到一些社会的症结或底层逻辑,更能找到那个“由特殊到普遍”的“关键特殊点”。第三,它的故事的立足点很“简单”。人物的行为路径是比较确定的,人物之间的矛盾也是很天然的,因为这一切都立足于人物的身份特征。只要给每个人物安上一个“新标签”,比如,主人公是“追求独立、拒绝标签的新女性”,她的父亲是“迂腐的大男子主义者”,那么,故事的矛盾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说来不免讽刺,因为似乎原本拒绝刻板印象的性别议题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新的“刻板印象”,不过这是不成阻碍的,因为反对标签的标签仍然是反对标签的——这样,导演和编剧似乎就不用费尽心思地为自己的故事寻找立足点了,人物本身就具有了驱动故事的全部立足点。但是这个优势有的时候也会变成不足,《乐土》就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不足,这将在文章结尾提到。第四,性别议题的内容有足够丰富和真实的创作素材。第五,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性别议题很容易触及到那些深刻且全面的矛盾。其中就包括经典的三大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矛盾、人与自己的矛盾。比如,一个跨性别者,由于其身份,就天然地要面对自己身份的转变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人与自己的矛盾)、自己的父母、朋友如何接受自己的跨性别的问题(人与他人的矛盾)、跨性别者如何免遭社会歧视并正常生活的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而且,聪明的创作者轻易地就把性别议题与大他者凝视、政治讽刺、精神分析结合起来了,并且可以轻松地嵌套进青春片、悬疑片等等类型片中去。

电影《乐土》讲述了男同性恋海德(Haider)在婚内背叛自己妻子穆塔兹(Mumtaz),爱上了自己老板,跨性别(男跨女)舞者碧芭(Biba)的故事。海德对碧芭的爱是一个扭曲的“误会”,海德是同性恋,他对碧芭抱有的只是一种错误的性幻想,他不把碧芭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而只是一个另类的男人。这一“误解”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彻底决裂。穆塔兹是一个渴望“独立”的女性,她热爱工作,不想做家庭主妇,关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胜过为家族生育子女。在这个意义上说,穆塔兹在这个婚姻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传统意义的“丈夫”,而个性柔弱、长期失业的海德则扮演了传统意义上“妻子”的角色。穆塔兹在家庭中被所有人忽视,她的丈夫出轨,她的岳父只希望她生一个儿子然后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她的嫂子(也是她的朋友)不支持她逃离这个家庭,她丈夫哥哥只希望告诉海德要多关注家庭。彻底绝望的穆塔兹,在儿子即将出生时选择了自杀。碧芭是一个坚强的跨性别者,在舞厅受人歧视但从不放弃且积极争取机会,在海德的帮助下她成为了舞厅的“台柱子”,并爱上了海德。最终,她却发现,海德爱的只是想象中的作为“男人”的她,而并不真正接受她的女性身份。

一、高水平的镜头和桥段设计

《乐土》是巴基斯坦导演塞姆·萨迪克(Saim Sadiq)的处女作,巴基斯坦也并不是一个电影工业高度发达的地方,但是,这部电影却显示出十分成熟的镜头和桥段设计。

《乐土》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宽画幅,而是使用了窄画幅。有趣的是,正如窄画幅的运用高手韦斯安德森一样,塞姆·萨迪克用了许多纵深画面来表现人物关系,而且在电影也展示出油画般的配色。

在电影的前十七分钟,也就是主人公海德遇见碧芭之前,每一个桥段都毫无废笔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可以说“利用效率”极高。比如,在影片开头的一个“杀羊”的桥段中,由于屠户没来,只好让海德亲手杀羊。在这个桥段中,一家之主,海德的父亲坐在椅子上不断地指挥和斥责海德,一边说海德连羊都不会杀,很没用,一边不停地指挥、催促海德杀羊。而海德按着羊却迟迟不感下手。此时,穆塔兹看见丈夫懦弱的样子,夺过海德手上的刀,利落地划破了羊的脖子。这一桥段的结尾,导演给了一个正面定格镜头,聚焦在脸上沾着羊血的穆塔兹的脸上,穆塔兹眼带凶狠地盯着画面外的海德,画面较远处,模糊的海德父亲同样望着这一切。这个桥段精巧地展示出海德作为一个男同性恋而缺乏某种为传统所期待的“勇猛、凶狠”的男性气质,穆塔兹作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女性而拥有这种“干净利落”的“狠劲”,父亲则作为一个父权的象征,持续不断地压迫着海德。这个纵深的镜头展示的是三个人的群像,但主角是海德。海德和穆塔兹都是被凝视者,但是在这个桥段中,海德的地位是最低的。通过这个纵深的定景镜头,来自妻子和父亲的目光仿佛从内心深深处凝视着海德,给海德以巨大的外在的压力。

导演有意通过镜头的设置让海德处在一个被凝视的状态下。比如,海德去舞厅面试的时候,同样的手法再次出现,镜头聚焦在跳舞的海德身上,画面较远处,模糊的其他舞者坐在地上,嘲弄地看着小丑一般的海德。

通过窄画幅和桥段设计,导演让观众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上,让观众的视野走向纵深。相比于容纳信息量大的、适合展示大场面和视觉奇观的宽画幅,窄画幅无疑更适合展示这种隐秘的内心戏。通过对窄画幅和纵深效果的运用,导演把影片中处处存在的“目光”变成了一种来自整个社会文化和父权制度“凝视”,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主人公那种“被人观看”的局促感。

这样的镜头和桥段不仅在海德身上使用来表达“被观看”,还被用在穆塔兹身上来表达“被忽略”。

海德被舞厅录用了,晚饭时,一家人坐在一起,讨论海德赚钱之后应该怎么花的问题。穆塔兹想要买一个空调,而以父亲为首的其他人迅速否决了她,然后自顾自地说起把钱用在喂养孩子上面。这时,导演用一个固定镜头聚焦在穆塔兹的后背,餐桌上的人则模糊。清晰和模糊就是穆塔兹和这个家的隔膜,穆塔兹的背影在这个坐了五个人的餐桌上显得那么孤独,她和这个家格格不入,这个家也丝毫不在乎她的看法,仿佛两个世界。

导演在颜色上也很有设计。蓝色、绿色和红色在影片中十分常见和醒目。这些颜色,有的时候用来表示隔绝,有的时候用来暗示情绪。比如,碧芭第一次出场跳舞时,黄色的暖色的舞台和蓝色的冷色的观众席形成鲜明对比,舞台的边界直接呈现为一条黄色的分割线,把舞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从而展现了作为变性人的碧芭即便跳得很好,也不受观众欢迎。还有碧芭和海德在最后激烈地争吵时,导演通过一盏顶灯,把画面变成了红色。这个红色既烘托了之前性爱的暧昧氛围,有充当了争吵时愤怒的催化剂。类似的镜头设计在电影中还有很多,这里不多赘述(所以《阿凡达2》大面积的蓝色真没什么好看的,还不如《阿凡达1》森林景观所展示的那种色彩斑斓……不拉踩不拉踩……)。

二、每个人的性压抑

影片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海德、碧芭、穆塔兹,每个人都活在世俗眼光的压抑和父权的压迫下。导演给每个人都安排了独特的“性压抑”。

海德:两次拒绝女人的邀请。影片中有三个紧密联系的桥段,先后是:在碧芭家中,海德拒绝碧芭的“邀请”;在自己家中,海德拒绝穆塔兹的“邀请”;海德向妻子撒谎,出门后和碧芭热吻。海德是同性恋,他不愿意和自己的妻子发生关系,只能在父亲的要求下和妻子发生关系,目的是“孩子”。一开始,海德并不愿意和碧芭发生关系。海德的内心是复杂的,他怀有对自己妻子的责任,不想背叛自己的妻子,他也对碧芭有所畏惧,不敢跟这样一个变性人发生关系,同时,他也不确定自己对碧芭的感情。回家后,可以说,正是穆塔兹让海德确认了自己的性的要求,在以会吵醒孩子为由拒绝穆塔兹之后,他至少在身体上确认了自己不愿意跟妻子发生关系。此时,碧芭已经在手机上悄悄联系海德,海德借口自己出门走走,出去见到了碧芭。在这里,导演利用镜头和光影设计,在碧芭和海德的对视中,确认了海德和碧芭互相的爱意。于是,在情感上和身体上,海德都接受了碧芭。这时,出轨发生了。海德的性压抑所显示的是两个悲剧。一个是穆塔兹身为同妻的悲剧,一个是海德错把跨性别者碧芭当作男性性行为对象的悲剧。这两个悲剧,前者,造成了穆塔兹的孤独。后者,造成了海德和碧芭关系的破裂。

穆塔兹:窗户前的自慰。穆塔兹由于海德不愿意与其发生关系而苦闷。一天晚上,穆塔兹在窗户前用望远镜看着街道上自慰的男人而自慰,还被偶然进门的海德的哥哥所发现。穆塔兹的性压抑是身为同妻的悲剧,来源于丈夫的冷漠。穆塔兹的自慰是这种受冷漠的极端的体现,在穆塔兹的生活中,他的丈夫虽然关心她但是没有办法真正爱她,她的岳父只把她当作生养孩子的工具,他的嫂子和哥哥只期盼她扮演好海德的妻子这个身份。她热爱工作,却被岳父一句话剥夺了工作的权力。就连自慰,都会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隐私的拥挤的令人痛苦的父权家庭中而被丈夫的哥哥打断。其实,在影片中,穆塔兹并没有过分要求海德的爱,穆塔兹明确表明出来的,只是想要一个空调,而这个家甚至连一个“廉价的中国空调”都不愿意买。因此,影片结尾,面对穆塔兹的自杀,嫂子才会喊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

碧芭:想在性爱中成为女人。碧芭的性压抑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在电影中明确展示出来的原因,是海德对她的“错误的幻想”。跨性别不代表着同性恋,根据影片提供的信息,碧芭应该是长期服用雌性激素,还没有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者。碧芭跟海德第一次展示出矛盾,就是碧芭告诉海德自己正在攒钱做手术,而海德却隐晦地表示他不认为碧芭一定要做手术。这里就已经暗示了,海德是身为一个男同性恋者把碧芭当作男性而非女性。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最终的性爱中展示出来了。在碧芭和海德彻底决裂的那次性爱中,海德的表现是想要担任男同性性行为中的角色,而碧芭是想要担任异性性行为中的女性角色,他们肢体语言上赤裸裸地冲突展现了他们身份认可上的矛盾。不得不说,这里展现出了戏剧性的一幕,就是身为跨性别者的碧芭对着身为男同性恋者的海德大骂:“死基佬,滚出去!”

记得当初《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性爱戏份全部被删减了。而《水形物语》这样一部电影,性场面无疑是展示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的最高潮。于是,国内版的《水形物语》就让人看不懂,或是完全会错意,误解了电影的重要主旨。《水形物语》中的人物群像和《乐土》有一点相似,因为《水形物语》也是展示了三个主人公的性压抑,并且通过三个人的性爱场面(Giles没有严格的性场面,只有他示爱男服务生,然后被拒绝的桥段)阐发了三个人的深刻的孤独。翻看豆瓣上的影评,很多人都用“政治隐喻”“跨物种畸恋”“暗黑”等类似词汇来描述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些只是附加在这个影片上的“政治正确”的次要因素,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应该是“每个人的深刻的孤独”。在这一点上,《乐土》也有表现,但是《乐土》更中心的不是“孤独”,而是身份认同和父权压迫,在《乐土》这里,“孤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客体化的父权

影片中,男主人公海德的父亲无疑是父权的化身。在影片中,他安排儿子和儿媳妇的生活,贬低儿子的价值,和穆塔兹暗中交战。但是,导演没有简单地这样“利用”这个角色。而是给这个人物赋予了同样的厚度。这是这个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导演用了两个桥段来展示这一点。第一个桥段是老父亲尿裤子,海德等人都不在家,父亲坐在轮椅上,导演用一个特写镜头告诉我们轮椅难以跨过门槛,最后,父亲尿裤子,并被自己的好友,一个年龄相仿的女性看到了。这里,导演用这种老年人生活上的窘迫来提醒观众:同情。

但这还不够,父亲的好友因此留了下来照顾父亲。第二天,这位好友的儿子竟然找上门来,要求海德地父亲道歉。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母亲在别人家夜不归宿,有损母亲的清白。在这个桥段中,导演又一次利用了固定镜头和纵深的镜头语言,只是这一次,海德的父亲不再是凝视者,而是被凝视者。一个年迈的男人竟然要面对一个年轻男人的公开指责,只因为他和这个年轻男人的母亲独处了一晚。这一次,父权制度的压迫挥刀向压迫者。

通过这样的桥段,那个原本由海德的父亲所代表的父权就客体化了。它表明,父权背后的不是“父亲”,因为“父亲”本人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在这样一套父权制度的压迫下,每个人都被迫安置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按照自己性别的要求和家庭的地位行动。我们可以打趣地说,这就是“封建伦理害死人”。

这样的做法避免了思想层面上的浅薄和偏激。类似的做法在《犬之力》(The Power of the Dog)中也有运用,就是让电影一开始的父权的代表着也受到父权的迫害,从而把每个人都描绘为受害者。不过,《犬之力》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更深一步,指出了这个“父权”是由权力上位者(在电影中表现为官员、富人)构建的,而《乐土》显然没有走到这一步。

四、不足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了。一般,说一个处女作“优秀”,就是说,它在相对的意义上,要么“工整”,要么“有灵气”,要么“既工整,又有灵气”。《乐土》算的上是既工整,又有灵气。当然,《乐土》也“工整”大过,“灵气”。要求高一点的话,对于好电影来说,人们总是要求“灵气”胜过要求“工整”。看看同样参与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角逐并且获奖的《寄生虫》吧,至今还在被人诟病“太过匠气”。当然了,《乐土》作为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电影,和我国报送参评的《奇迹·笨小孩》比起来,就是神作了。

在“工整”方面,镜头设计虽然考究,但是重复设计也比较多。比如上文提到的,在一个围坐的场景中,用一个固定镜头从人物背后拍摄,这样的设计在电影中出现了至少两次。可是,这样的镜头又没有韦斯安德森那样精妙有独创性。

而且,人物设计方面完全依靠人物的性别定位来推动人物发展,就显得有点偷懒。影片一开始是冲着海德和碧芭的爱情为主线,但是碧芭突然就因为和海德的吵架而消失了,接着就变成了穆塔兹的独角戏。虽然,这一切确实在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但是还是显得有点“话没说清楚”,在穆塔兹死后插叙海德和穆塔兹相认识的往事也显得有点“找补”的感觉。

当然,事无完美,对于一个优秀的电影,所谓的不足都像是“个人的偏好和遗憾”,而且显得过分苛责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惊喜,让人思考的好电影。

五、补充

影片中两次提到“中国”。一次是讨论买空调的时候,嫂子和哥哥说最近有一个叫“xiang(祥?翔?)”什么的新品牌。然后说,中国的电器廉价,所以肯定也质量不好。巴基斯坦人民也会对中国的产品有这样的看法吗?

第二次是碧芭说的,说“昨天有一个中国的男人从火星上回来了”,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应该是“太空”而不是“火星”?毕竟我国还没有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啊。

电影的台词设计也挺有意思。比如海德讲的笑话,一只蚊子和一只鸡相爱了,但是它们接吻后就死了,因为死亡是爱情的宿命。还有穆塔兹面对寻找萤火虫的孩子,生气地说:“我们住在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也有某种隐喻。

2022.12.26

 2 ) 反抗与自由。

最打动我的镜头是Haider与Mumtaz在夜晚的天台谈心,对面是巨大的Biba的人形立牌,Haider向Mumtaz坦白自己其实在做伴舞,问她会不会对他失望,Mumtaz静静凝视着Haider,最后说“我嫉妒你。”从最开始宰羊的场景开始,Haider和Mumtaz的人物对比就十分鲜明。看乐土时我会偶尔想到丰乳肥臀,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父权制家庭之中,被期待着的男性反而是懦弱的柔软的,而那些不被期待的女性则是勇敢的。而之后朋友调侃的吃软饭和无法生育也在为Haider真实的身份认同做铺垫,Haider作为顺性别男性,他是这个父权社会的获利者,可他并不是一个心安理得的既得利益者,他会在结婚前去询问Mumtaz的意见,会承诺Mumtaz结婚后也可以出去工作,他也为妻子所遭受的痛苦感到不安,但他的懦弱让他选择闭口不言,在Mumtaz被迫在工作和家庭做出选择时,他违背了自己曾许下的誓言,默许了这个家庭对Mumtaz的暴力。同时,作为同性恋,他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他与Biba偷情假装自己喜欢的仍然是女性,他隐瞒了自己真正的身份认同(甚至我认为他可能自己也压根不知道),他对Biba的情感是爱欲混合着反抗,绿色的星星灯打在两人脸上的时候真的太动人。

而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则是勇敢的,向往自由的。Mumtaz因为Haider的工作被迫放弃自己的工作,在饭桌的冲突中,她的价值被不断贬低,最终只剩下一个——生孩子。这是社会对女性系统性的暴力,她两次用望远镜窥视窗外的男人,凭此满足自我的欲望,而最终,她怀了孕,她已经明白生了孩子她就再也不再属于她自己,生了一个还要生第二个,第三个,她不愿意一辈子被困在家务和孩子之间,于是她以最决绝的方式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把他们最期待的男孩一起带走,也完成了一次对这个家庭的报复。Biba同样的自由,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她是一位女性,于是她就去做手术让自己的身体也变成女人,她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身材,大胆地追求自己爱的人,同时也可以很果断地离开,她也用不被社会所理解,接受的方式反抗着制度。邻居女人也是一样,她说“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她们是自由,她们是勇敢,她们是女人。

 3 ) 观后感

首先感慨于爱情的戏剧性与随机性,其次感叹“所谓”父权的懦弱(最后不还是全部崩塌),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那些窝囊事,管好自己都不容易啊,最后我就想,有些话题那么小的国家就敢于去探究甚至用电影表达,所以我们到底是极度的自信还是不自信呢?应该是极度的不自信吧…………………………………………

 4 ) 一位巴基斯坦女性决定去死

穆塔兹的死来得无缘由且无预兆。她如此平静坦然地赴死,说明她已然彻底绝望。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发现丈夫海德爱上了变性女星——如果如此,她可以选择哭闹来发泄情绪——而是知道自己怀孕了。这意味着今后摆在她面前的是一眼望到头的平淡一生:像嫂子那样,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在家照顾老人和相夫教子。

很显然,在接受这段婚姻之前,她便有自己的想法——电影在结尾作了必要的回溯——她不想像绝大部份巴基斯坦女性那样被家庭捆绑一生,她想要工作,并有自己的生活。一旦有了孩子,这种愿望便无法实现了。当然,在导致她自杀的原因里,还应该加上她对着邻居自慰被丈夫的哥哥撞见,这不仅是一种羞耻,还是一种罪恶。

穆塔兹是自杀的,但也是被杀死的。正如嫂子所说,他们全家人都是帮凶。哥哥对她的死没有丝毫的惋惜,反而指责她杀死了未出生的侄子,也就是家庭唯一继承人。这是父权制家庭里女性的价值:穆塔兹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除此之外,她没有自我实现的价值。穆塔兹显然无法一直忍受这种父权制束缚,于是选择了结束生命。

海德潜在的同性恋取向,既是穆塔兹自杀的一个缘由,她在肉体和情感上都没有获得作为妻子应有的满足;同时也是为了呈现一种落后国家传统与现代相撕裂的景观:在被传统深重束缚的“乐土”,一群不受社会待见的边缘人有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表达,会有一种双赢的效果:好比那句老话,“拍给西方世界看”。

可以想见,如果取消掉变性女星的设计,穆塔兹的自杀仍然具备充分的理由。毕竟她事实上并没有发现穆塔兹外遇变性人的事(很可能有所意识)。于是乎,我们可以认定,这是导演向欧美国家展示巴基斯坦人权境况有意无意间搭建的景观,既能唤起自由民主国家的观众基于“政治正确”的同情心,也能博得电影评论界的一片好评。

 5 ) 最后,他们杀死了她

#ICA# #LFF# #First Feature Competition#

电影节第五场,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场。非常可惜错过了开场15分钟,导致在最后才知道那颗“定时炸弹”原来在开场已经埋下,好喜欢最后结尾处他们回到最初的时候,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叙事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剧情上的张力更多是利用视觉和角色表演呈现的,台词其实是比较少的(最后那场戏台词有些过于直白,但张力还是很强)。

视觉上,很多元素帮助影片呈现那种父权社会下的压抑。4:3的银幕比例不光在远景群像戏时呈现那种空间上的压抑感,还可以在搭配中景手持时帮助角色传递情绪。暗红色也基本为影片的主色,不光压抑,搭配光影的使用很大程度还帮助了叙事。构图上群像戏的处理也非常好,门框镜子这种延展空间和压缩空间的手段使用的也很好。还有几次后脑勺镜头印象很深,不论是妻子等待“大家”对于她是否工作的“审判”,还是隔壁邻居家孩子“审判”自己母亲,都很好的利用了这种镜头带来的压迫感。最后妻子葬礼上的长镜头也很不错!

角色上是非常出彩的,每个角色的代表性都非常明显,主要角色都是处于《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所阐述过的“B面”上的人,当然,除了哥哥,因为哥哥是继承了父亲身份的人。

丈夫G的演员把角色演绎的非常好,尤其是每一次靠在对方肩膀上时,直接把这个形象激活了。舞女T把在男权社会丛林下一步步坚持走下的状态表现的非常有活力,而在对方对于自己性别认知错误后那种暴怒和脆弱的的表现也异常的“真实”(这里很多时候可以看到阿莫多瓦影片中人物的影子)。妻子就更直白,那段儿望远镜场景展现的性压抑感太牛了,还有结尾处展现出的那种被忽视以至于如此平静的展现死亡。这也爆发出极大的张力。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这个角色,他是家里的话事人,但却由于年纪太大而被挤到了B面,无法自由行动和失禁都是对于他失去权力的一种展现,更是到最后由他所构建的社会推走了愿意照顾他的人。而其余的角色,尤其是在葬礼上那拥抱丈夫的人,无不是送上毒药的人。

不喜欢的点就是结尾嫂子喊出的台词太直白了,不过也真好哭。

 6 ) Fuck The Patriarchy

在Biba愤怒地把Haider赶出家门的时候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到流泪。

最后看到Mumtaz在婚前问“我能工作吗”,简直痛不欲生。

在几个场景里男主的动作都表现出了依附,电影以软弱的男人来写无畏的女性。

Mumtaz作为妻子想要空调、工作、爱和性。但她得到的是拥挤的家庭空间、不能吵醒小侄女的性、用望远镜观摩别人以自慰。她失去了工作,因为男人挣的钱才算钱,哪怕是去erotic theater跳舞。在被剥夺工作的权利,降格为生育工具之后她得到了被确认为男孩的胎儿,她在那时的快乐让我都有些迷惑,她真的快乐吗?她没有空调,没有工作,没有爱。丈夫曾夜里来寻她,问她关于结婚怎么想,她只是问“我还能工作吗”,曾经得到的承诺都是虚假。

Biba作为跨性别舞者想要成名、身份、爱和性。她面对别人“调笑”她裙子下面有什么时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什么玩笑?我不在乎你裤子里什么样,我也不在乎你的鸡有多小。”她扼住了他的喉咙,我想为她鼓掌叫好。但是Haider在性爱中把她当作男性,在那一瞬间被爱的幻觉化作汹涌的海浪被父权制的大海托起冲击着她也冲击着我。她没有得到什么。

Nucchi一直是温柔的贤妻良母形象,最大的叛逆也只是和Mumtaz一起去游乐园玩。最终她爆发出的“是我们杀死她”的呐喊给电影画上有力的句点。

永远的娜拉,永远的末路狂花,永远逃离,永远用死亡换自由。

(Mumtaz的唇上痣一直让我很在意,因为演员本人是没有这颗痣的,所以这一定是为了剧情设计的。不知道在巴基斯坦是怎么样,在中国唇上痣代表着食欲和性欲。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女性的欲望,而我想在父权制之下也只能表现为女性不被满足的欲望。是我一直探寻的“女性饥饿”。)

(Mumtaz笑起来的样子、卷卷的头发和寿辰那天画的红唇让我想起我的一个伊朗女性朋友。希望她一切都好。希望她自由。)

 短评

在「父权」与「道德」的双重淫威下,三个「不信命」之人的结局,势必愈加难看。她本可以成为优秀的化妆师,但终究屈于暴力、惨淡收场、归于「乐土」,他喜欢男人,却言之薄薄、瘾于尘世、独享痛苦;他(她)该是个女性,亦难冲破桎梏、艰辛生存、深埋自我。导演虽是处女作,但对于细节的处理与人物性格解读精准到位,加之主演们饱满的演绎,恰到好处的人物比重处理与角色分割,堪称佳作。戛纳影展酷儿金棕榈,代表巴基斯坦逐奥,祝好运!!!

10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她坐在客厅正中,他却看不见了。她手里拿着农药,他却看不见了。

12分钟前
  • bang
  • 推荐

开场关于生育与残杀的生猛又日常的处理基本奠定了整部影片对于父权制的态度基调——重男轻女的家族延续与所有为此服务的捕获与绞杀,非纯粹男性之外的任何事物都是制度对父权的献祭,而导演完成了在此之下的群像。女性的束缚与酷儿的性别议题难得冲突得如此融洽,毕竟性别认同也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所以欢迎来到这苦难的世界。用光影将黑色朦胧成与白天完全不同的世界,除了欲望从人们的心底钻出,更多的是看清了压抑的本质,我喜欢Biba更喜欢Mumtaz,然而对于这样的女性来说,悲剧几乎是必然注定的,以至于最后一场戏,我会认为是导演的理想化处理。PS:本片有爱情吗?不理解对方的性别认同是爱情吗?对妻子的忽略甚至无视是爱情吗?在我看来,这全是懦弱的男性为自己的需求服务,尽管他也是受害者之一。

14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来自巴基斯坦的一部导演处女作,惊艳了今年戛纳,获”一种关注”评委会奖,也是今年申奥最佳国际影片的有力竞争者。剧作上,围绕着主题阐释,将群像塑造把握得如此紧密与恰当,调度、摄影、美术制作将东方市井风物又表现得浓厚、细腻,实属难得。一些网友们哀叹:对比小邻居巴基斯坦的电影,Our 的电影还在“一片洼地”之中,令人深思。

1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本届最佳

24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很东方也很普世,很传统也很摩登,温柔包裹的残忍,和睦掩翳的绝望,一群顾全体面的好人活成了彼此的囹圄。导演用油画般典雅的镜头语言将这一束悲剧呈现得既锋利又沉静,使巴基斯坦于我等由一串刻板印象的概念符号复原为层次丰富的杂色人间。时代文艺像域内这般虚伪和瘠薄的地界不多了,“巴铁”也远远走在前头了。

29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以往看的伊斯兰国家电影,都是类似黑板,坎大哈这种高糊,制作粗糙的电影。但是乐土这部电影镜头语言,色彩运用都非常成熟。某些镜头里可以看到王家卫的影子,但是又有油画般的恢弘感。剧情上整个电影每个女性角色,和想要成为女性的男人,都受到了来自父权社会的压制。生了3.4胎仍然是女孩的大嫂,想要重组家庭却不被儿子接纳的婆婆,想要彻底完成角色认同的舞女,想要自力更生拥有自由的妻子,那些在车站里只露出眼睛的无数女人。这是巴基斯坦的乐土,那我们的乐土,有更快乐吗。再次惊讶于巴基斯坦都可以拍出题材大胆,画面精美,立意深远的,获得戛纳的电影,我们电影路在何方。

3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今年这两部真够逗的,圣蛛是表面女主讲男性,乐土是表面男主讲女性。不过乐土的剧作就更聪明一点,男主的同性恋身份成为了“中间者”,一方面与女性分担来自父权的压迫,另一方面他也是压迫女性的一分子。他答应让蒙塔兹工作,没有做到;答应给蒙塔兹空调,也没有做到。他否认比巴的女性身份。女性一直不被看见、不被承认,但她们却活得强大且无畏,与之相对,男人是如此懦弱畏缩。邻居妈妈敢说“我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男主他爸却连一句正面回应都做不到。蒙塔兹更决绝,男人夺走她的工作,她就夺走男人的儿子,以牺牲的方式去实现绝境的反抗。比巴则更主动,没人能让她低头,没人能夺走她的身份。当飞舞的萤光落在比巴脸上化成绿蝶,当蒙塔兹穿着红裙奔跑时,她们是美丽,是自由,是女性。

38分钟前
  • 红喑
  • 推荐

悉尼电影节SFF第12场,看完忍不住带头鼓掌,哭得崩溃不止。就算观众素质再糟糕也还是忍了。后排真有人对着trans姐姐说disgusting你真的disgusting到我了OK?还有人明目张胆录像的真的绝了。

39分钟前
  • harunorange
  • 力荐

裹尸袋上的绳扣系死了她的一生,游乐园的头套隐藏了他的爱欲。不被看见的妻子,蹦起来去够自由。不敢宰羊的丈夫,跳起来拥抱真爱。人形立牌摆在房顶挑战世俗,父权却从不会失禁。坐到女性专属的地铁车厢,缺氧世界哪里还有乐土。你还是看不见我吗?像城市的萤火虫,如初见时的承诺,沉进大海难觅踪迹。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电影的完成度极好,而且富有非凡的意义。这部电影是对父权抗议、是对宗教的挑战、是对世俗的呐喊、是对偏见的反抗…你无法想象一个在人们张口闭口都要感谢阿拉真主的穆斯林国度,有人会用特殊群体的爱情和欲望,去交织出一段如此惨烈又美好的光影。电影里有几次画面的质感,真的让我想到了王家卫。巴基斯坦都可以有这样的电影了,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我自己出生的国家也出品一部这样的电影!

41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粗陋的、细腻的、妖冶的、温柔的、卑微的、坦诚的。红绿色光影交织的那一幕真美,两人的心跳似乎都要漏掉一拍。

46分钟前
  • Low on space.
  • 力荐

实在惊艳,近年很少碰见想讲很多东西却可以分配好比例节奏的戏,男导演视角里女性力量的主导,这两小时已经满到快要溢出屏幕却还是如德芙般丝滑巨石般沉稳。先建起稳固的性别/个人、性向/家庭、父权/社会三大亚洲视角问题矩阵,又在其中穿插青春爱情片般的迷幻浪漫和丰富的女性自我,歌舞特色油画光景,荷尔蒙与欲望毫不吝啬,挑战宗教挑战世俗,当前追求的思潮都满上,工业与私人互不冲突极度舒适,最后二十分钟略显疲惫,直白的话藏在景语里处理更得当,但片尾逐渐在镜框里走远的大海又弥补上了,选择死亡是最原始古老与生俱来的勇气,也是通向自由最宽敞的大路,妻子的死是崇高的,丈夫的死是懦弱的,闪回到定婚呈现的却只有纯净,再看海报像是内心具象和归途。我们还要学会在第三世界里去除俯视性的惊讶,因为看上去只剩我们还在井底了。

48分钟前
  • deadautumn
  • 推荐

很喜欢故事走向和三个人物的处理,特别是男主妻子在怀孕之后的转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状态是比人物更大的主角,第三幕处理的像化骨绵掌,剧本写的很不错。在城市空间部分,看得出来灯光和摄影的用心。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巴基斯坦电影都可以探讨这些话题了,真厉害。三个主角各有各的烦恼和诉求。也就各自对应着他们的话题。很厉害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ICA# #LFF# #First Feature Competition# 长评 - 最后,我们杀死了她。角色上是非常出彩的,丈夫G的演员把角色演绎的非常好,尤其是每一次靠在对方肩膀上时,直接把这个形象激活了。舞女T把在男权社会丛林下一步步坚持走下的状态表现的非常有活力,而在对方对于自己性别认知错误后那种暴怒和脆弱的的表现也异常的“真实”。妻子就更直白,那段儿望远镜场景展现的性压抑感太牛了,还有结尾处展现出的那种被忽视以至于如此平静的展现死亡。这也爆发出极大的张力。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这个角色,他是家里的主人,但却由于年纪太大而被抛弃无法自由行动和失禁都是对于他失去权力的一种展现,更是到最后由他所构建的社会推走了愿意照顾他的人。而其他角色,尤其是在葬礼上那些拥抱丈夫的人,无不是送上毒药的人。

55分钟前
  • 力荐

她想工作,他想当零,TA想变性——三个对父权说不的角色共同撑起今年的酷儿棕榈奖得主。新人导演舍不得剪辑导致故事拖长,但视听语言非常成熟,脏乱市井被调得色彩斑斓,一看就是有行业资金支持的用心制作。这才是最让我无语的——连巴基斯坦都能拉到融资拍自己的酷儿电影,我们却只能靠电影人为爱发电、拍粗制滥造的学生作品…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谁是亚洲电影洼地不用多说了吧

1小时前
  • 二狗
  • 力荐

欲望日复一日地被压制 希望一点一点地被蚕食 看似永远不可打破的社会规则让众生各有各的痛苦 这乐土又究竟是谁的乐土

1小时前
  • 水包酱
  • 推荐

质感真好,如同是看了一部巴基斯坦版的杨德昌电影。我尤其喜欢家庭内部每一个人涌动的心事,他们在这种压抑的文化中想要透气的欲望。可残酷之处在于一个人想要逃离,会把另一个人拖向深渊,其结果是一并沉了下去。片中最让人心碎的一幕是女人拿着毒药在卫生间自杀,她的丈夫都进来了,却丝毫没有察觉。这样的悲哀太深沉了。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