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风云战国之列国》以战国七雄的英雄人物 、国家命运为线索 ,探索战国时期的六国兴衰史以及秦王朝一统天下背后更深层的秘密 ,为广大观众再现2200多年前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每集讲述一个国家的兴衰,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君主和大臣等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有时候真的仅仅因为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一场战役的成败。
在看第一集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越来越不对劲的感觉,后来发现这片子反映的历史原来与我从百度百科所知的苏秦历史资料相悖(别笑我、百度百科是了解人物历史最方便的方法……)
本人非历史专业,只是稍稍整理下资料。
先概括一下我怀疑问的第一集的历史内容:燕哙禅让子之,太子不爽、通齐抗子之,齐背信、太子被杀,齐攻燕、燕失都,三年后,燕昭王即位,苏秦过来“得志”,当燕国间谍16年,怂恿齐国(齐湣王)灭宋,宋被灭,齐实力大损,燕趁机攻齐,苏秦向齐王承认自己是间谍,被车裂而死。
这段有什么毛病呢?毛病多了去了,它和我所知的历史完全不同。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资料:
这里说接待苏秦的明明是燕文侯而不是什么燕昭王。
死因显然与片中所说的不同,更多的是涉事人物的不同,燕哙到差不多他死了的时候才即位,他又如何与还未即位的燕昭王生离死别?直接把开头变成结尾?嗯?
于是乎我查找了一些……嗯……更权威的资料,即使在某个自由的百科全书里也与百度百科说的极为相似,但其中还有一条目录名曰“苏秦生平之异说”。
首先先贴一下那个百科里关于他死后的事:
“但后来苏秦在齐国为燕国做间谍的事被泄露,齐国与燕国之间的嫌隙也越来越大。所以近代亦有说法采信雀山竹简观点,苏秦入齐实为灭齐,替燕国复仇与争取国际空间,诱导齐国犯下连串错误。例如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便采取了此一观点。
按《史记》记载,接着苏秦的弟弟苏代和苏厉为燕昭王做反间,怂恿齐湣王攻灭宋国,导致诸国联合反齐,燕将乐毅遂能大破齐国。”
貌似这集里他做的事都是他欧豆豆们做的?
而《苏秦生平之异说》如此写道:
“近代有学者认为苏秦活跃于张仪死后,《史记》关于苏秦用计让张仪入秦的记载有误,与张仪的连横同时对峙的应为公孙衍的合纵。另外,苏家五兄弟——苏代、苏厉、苏辟、苏鹄、与苏秦之中,苏秦的年纪其实最小。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过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其中8篇和《史记》、10篇和《战国策》有共通之处。据考证,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根据出土文献的考据结果,苏秦的生平可能是这样的:他少年从师于齐,伏案苦读《太公阴符之谋》。燕昭王(前312年—前279年)即位后,以前国遭丧乱,为了图强雪耻,大力招揽贤者。苏秦在这时自周前往燕国。他为燕昭王建立的第一件功劳,是游说齐宣王归还了因燕丧所夺取的十城。燕国送质子到齐国,苏秦为使,此时为齐湣王七年(前294年),齐国国政由孟尝君主持。苏秦在齐,颇受善待,与孟尝君友好,后返回燕国。前292年,齐、赵、秦三国鼎立,竭力争夺宋国土地时,苏秦向燕昭王献策,企图借助秦、赵之力攻破齐国,由他作为燕的特使派到齐国,以助齐攻宋为名,做间谍工作而达到破齐的目的。苏秦向燕昭王保证自己“信如尾生”,保证自己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后来苏秦成功离间齐、赵关系,齐灭宋而国力大损,以至引起五国合纵伐齐。当乐毅破齐之时,苏秦遭齐湣王判以反间之罪而车裂于市。
关于苏秦的生平,近代有一部分观点主张的这些事与《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异:一、苏秦没有用计让张仪入秦;二、苏秦是为燕昭王、而非燕易王向齐国讨回十座城池;三、《史记》中苏代和苏厉的功绩其实苏秦之所为。资治通鉴取材于史记,史记于汉武帝时成书而纵横家书竹书纪年为先秦史籍应以先秦史籍为准,苏代苏厉应为苏秦别名。
然而,《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不像《史记》那样完整系统而有条理,前因后果及相关内容不清,时序难分,且一概都没有署名,也使得此书帛准确性被质疑;另一方面,史记通过“诸侯史记”、朝廷所藏文献和旅行各地取材的资料编写,《六国年表》以《秦记》为基础作成的,将近代挖掘出的将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所载战役和《秦本纪》、《六国年表》相比对,因为基本一致,证实有其根据性。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固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这就与片中情节契合度较高了。(除了傻不拉几的自曝)
所以……为什么现在还没人提出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Wikipedia.
燕国,一个神秘的存在。它血统纯正,出身高贵。仿尧舜尊周礼, 阴谋和天真并行,野心和理想同伴。燕昭王用苏秦报齐国之仇。
赵国,赵人与秦人同根同祖,去了北方的弟弟成了赵人,去了西方的哥哥成为秦人。赵人,好勇而气躁,任性而胡作非为,性情暴烈无视法度,民间惯于私斗,庙堂妄诛乱杀,本来能与秦国抗衡,最终也只能失败。
楚国,崛起与丛林和草莽,国土最大。中原各国视楚国为蛮夷,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熊通自立为王。吴起变法,一时让楚国能与秦国抗争。楚国建立在分治的基础上,分治的贵族以各自的利益为重,资源和力量始终无法聚合,但他们能够同仇敌忾时,却也只能是负隅顽抗,最终殒命。
韩国,忠义之邦,正直之名传遍天下,它励精图治,虎狼之国不敢入侵。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却是第一个被灭国的。赵氏命悬一线,从小被寄养在赵家的韩厥冒死救下赵氏孤儿,知恩图报,韩氏一族也以忠义耿直而闻名天下。聂政为报答严遂,刺杀韩廆,韩哀侯被误杀。为了不让人认出身份牵连严遂,聂政划破脸颊,自抠眼珠毁容之后自杀,聂政自杀之举,被韩人称颂,领天下震动。舍身取义,刚猛正直是韩人的性格。法家申不害当权二十多年,韩国吏治整肃,强盛一时,被称为劲韩。然而,术治之风,也埋下了韩国灭亡的种子。权术和阴谋大行其道,君臣勾心斗角,官场尔虞我诈,一己之安危被视为最高利益。战国中期之后,韩国沦为避祸谋人的术治之邦。韩魏联军被秦军击败,韩军拒绝做先锋,当魏人被攻击的时候也拒绝救援。长平之战,改变了历史。韩国为了苟延残喘毁掉了唇齿相依的兄弟。大学者韩非为救韩国,去往秦国做间人。这是掉下悬崖之前,最后的一搏。因为时运不济,韩国选择了术治,也因此改变了国家的气质。当强悍和耿直消亡后,苟活成为韩人的秉性。韩国之亡,亡于在诸国博弈中奉权谋之术为国策,放弃了熬炼真正的实力。
魏国,开创变法先河的国度,秦国闻之色变,战国第一个霸主。然而,它灭亡的时候却没有一丝悬念。曾经的辉煌和谢幕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春秋末期,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这个长寿的老人与普通人相反,年龄越大思想越创新,且颇具异端色彩。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倡导与时俱进的治国理念。魏斯尊子夏为师,子夏是第一个享有国师名号的士人。上古时代,在贵族和平民之间逐渐出现了一个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没有贵族的权利和财富,因此他们投身于学术和文化。子夏,正是当时士人的灵魂宗师。魏国西河地区,魏斯为子夏建立学堂,天下士人蜂拥而来,西河学派诞生。魏斯任用子夏学生李悝变法。魏斯胸怀宽广,深得士人认可,因此天下的大才都聚集到了魏国。人多了就不珍惜和信任了。吴起是一个罕见的军事天才,战国一世,只有白起和王翦可以与他相提并论。在西河,吴起打造了驰名天下的魏武卒。这支军队身体强健,纪律严明,其强悍程度,一时无人能敌。新君忌惮吴起,吴起屡屡不得志最终逃去了楚国。魏国一百多年来,一直无法逃脱这个魔咒,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人才,一边孜孜不倦地为对手输送人才。他们自大多疑,有大才而不用,这些大才最红协助他国或削弱魏国的实力或直接灭亡了魏国。
齐国,有最繁华的都城,最富庶的人民,它有一座学宫,是天下的文化中心。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六国。曾和秦国并驾齐驱。田氏代齐,齐人家境殷实,爱音乐爱赌钱,生活如此美好没有人愿意打仗送死。如果遭遇大战和硬仗,士气则马上瓦解。太后干政,无为而治。齐国,一个奇异的国度。他们创则了上古时代,最为耀眼的商业文明。齐国之亡,亡于齐人。
秦国,出身草莽,被华夏正统视为蛮夷。文化落后,昔日的蛮夷最终成为了六国的掘墓人。公孙鞅变法改变了秦国也改变了秦人。公孙鞅死于秦法,而他是秦法的制定者。秦法为国君而定,国君是最大的法。当一个人的权势威胁到国君的时候,它难逃一死。公孙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铁血人物,其心肠之硬,手段之酷,结局之惨很难找到相似之人。秦武王嬴荡举鼎猝死。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在于秦人独一无二的军功文化,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无坚不摧。
1·主观性较强,拍历史纪录片不能客观一点嘛?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主观描述。2.战国时期各国都铠甲整齐鲜亮,殿堂或雄伟或堂皇,嗯,这很国产剧。可着那几套衣服几处模拟建筑用呗。3.拍战国,要想拍好就要大篇幅,如果要简短,那就别拍了。4.参考文献仅有战国策、史记等寥寥几部,还是多看看书再讲故事吧。5.麻烦,要讲故事你去拍电视剧,别拍纪录片啊。
相信每一个高考生都会经历背诵默写的“折磨”,有人靠理解记忆,有人靠肌肉记忆。不才,我就是肌肉记忆的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过分对称、大量排比,很容易背。本以为是六国耽于享乐,毕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看了《风云战国之列国》才明白,一个国家的覆灭,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
从小到大的历史课,对于先秦时代,讲的都非常少,基本上先秦都并到一课,然后就“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扫六合”开始了封建社会的讲解,只知始皇千古一帝,不知秦国为了一统大业做了几代努力,原来“奋六世之余烈”也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已。
“韩赵魏楚燕齐”是背诵多年的六国灭亡顺序
韩国之亡,亡于权术。一个正直的国家,最终因为权术变得狡诈多疑。不肯先送死、还见死不救,如此行径谁会再与其同盟?
赵国之亡,亡于任性。自上而下,尤其是君主,更为任性,一个和秦国同根同族的国家,却最终一个被灭一个灭人,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律太重要了,秦人用法律约束了任性,可赵人依旧我行我素,那当代人,如果不懂得自律,最终也会被时代淘汰。
魏国之亡,亡于士人。战国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开局就是王牌,西河学派培养的尽是治世之才,可是魏国掌权者只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知培养人才应该要了解人才,士人需要功名,却用人开疆拓土不给回报,又心怀仁慈,不杀以绝后患,最终这所高校源源不断地为秦国输送人才,也亡于这些人才。
楚国之亡,亡于贵族。雷佳音在《国家宝藏》中守护楚国的“云纹铜禁”,1年了,还是忘不了那几句话
云纹铜禁 天下独一无二 看它便可知我大楚 曾经的心高气傲 可也是它 再精雕细琢 再标榜正统又又何用 不做真正有利于 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亡国 不过迟早啊
太过精美,即使在27样顶级国宝中都一眼难忘,贵族奢靡,区域自治中央还不集权,出了事情也自守门户不管他人,灭顶之灾来临之时,楚国开始了万众一心、抵御外敌,醒悟太晚,也不过就是垂死挣扎。不过楚人最终是六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投降的国家,直至最后也保留了大国的尊严。
燕国之亡,亡于传统。一个血统最为纯正的国家,恪守礼制不思变革,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恪守礼制甚至可以算的上是天真无邪,燕昭王识得苏秦和乐毅,才让小小燕国也强劲一时,儿子上任猜忌乐毅,最终也让燕国灭了。
齐国之亡,亡于偏安。田氏代齐,把原本的国君流放,国君先祖还是田氏先祖的恩人。齐国的百姓应该还挺幸福的,有钱,如何享乐,真的是快意人生,蹴鞠是中国发明的,却成了巴西的国球令人唏嘘。齐闵王太惨了,抽筋悬梁,好生残忍。秦国举国皆兵,齐人快活无比。
贤才遇明主,知遇之恩和无限信任令人感动,燕昭王和苏秦、楚悼王和吴起、秦孝公和商鞅、秦昭襄王和范雎,都是士人,都不被本国信任,可怜吴起和商鞅,遇到了明主却不是长寿的明主,境遇悲惨令人叹惋。
秦国被六国鄙视,因为秦国出身卑微,“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秦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出身不重要,一定要拼一拼,咸鱼一定会翻身,不努力一把你怎么知道逆袭的不是你呢,你怎么知道你的同行不是很差的呢?不过秦国的“逆袭”,也告诉我们,跨越一个阶级,真的需要几代的努力,七代明主代代知人善任,才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实力。
秦国是士人的乐园,正是这些士人,才改变了蛮夷的秦国,无论是士人还是庶民都是一个庞大的团体,无论怎么说贵族还是一小部分,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国家才能长存,无产阶级万岁!!!
同样是在家办公期间看完的纪录片,都是和媳妇在吃午饭或者晚饭的时候看一集,到今天“秦终于统一了六国”,非常不错。
关于战国历史,有一个小的感觉就是在中学时候学习的历史现在好像忘得除了几个成语典故也没剩下啥,只剩下零星几个渣渣...🤦
个人感觉算是比较不错的国内历史纪录片,挑选的片段和角度还是比较耐看的,选取了很多大众熟知的故事片段。每集的时长控制在1小时,看起来长短也比较适中,突出了很多重点也是看起来能感受到起伏的很舒适状态。演员的选取看起来也比较合适,至少没有看出太大的违和感(要求比较低... ),没有让我感觉跳戏。
1)名将必过的小城门
全剧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就是展示每个名将的精彩瞬间都要驾马穿过这道小门。
这是一道神奇的小门。
每个人都有他的辉煌与衰落。
2)国家宿命论
其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每一集在将每一个国家的时候都会说到决定这个国家命运的是啥啥啥或者是这个国家(或者人)的特点是啥啥啥,比如“灭亡齐国的不是秦国,而是齐人”、“赵人性格暴烈”、“楚国的贵族风气”等等。从后往前看,确实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走向,但是不知道身在其中的当事人,是不是从他们的前人那里能看到自己国家(或者人)的特质,这种结果是不是早就是定论,这种果是不是早就埋下了因。
3)变法变法大变法
最后一点就是国家若想变得强大,比如要变法。谁变法变得彻底、变得持久、变得坚决,谁就胜出了。国家、家庭、个人,都需要在某个时刻开始改变,改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越是想要伟大代价越是痛苦”。
刷完剧后,严重想要再读一遍《战国歧途》,推荐。
看完剧后,媳妇问我:如果回到战国,你想在哪个国家生活?
我说:你先选。
她说:如果作为普通人会选择齐国,你呢?
我回答说:当然是齐国。
她说:为啥?
我回答说:因为你在齐国。
历史就应该是他本应该成为的样子,不要修饰,不要掩盖
虽然只有七集,但真的没有办法坚持看完。它自称为一个历史纪录片,拍法却完全不是纪录片的拍法,内容不严谨,史实、传说混为一谈,剧情部分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细节,一直在展现人物情绪,闲着没事就呼天抢一通,而服化道之类的细节又有很多一眼就觉得不对劲的地方。看在演员很辛苦的份上勉强给个及格。
还不错,比较新颖的纪录片形式,就是有时候跳出史书自己加的台词略为尴尬😓典型:天杀的XX……ps:秦王嬴政是秦昭王的曾孙,他说成孙子了
王劲松老师演的燕昭王真的绝了,眼神里都是戏
看了一集后有点想看《史书》了
半纪录片形式,类似《玄奘之路》。格局野心颇大,剧情引人入胜,解说抑扬顿挫,质感直追电影,非常值得一看。片头模仿《权力的游戏》,用三维动画绘出战国七雄疆界,甚是热血。
1、燕过无痕——222年,燕国之亡,亡于传统;2、烈乱之国——228年亡,任性而暴烈,亡赵者赵人;3、楚,贵族之殇,223年亡;4、韩,权术的代价,230年亡,术治=苟活,小国之悲歌;5、魏,士人的魔咒,自大而多疑,225年亡,秦国人才的培训地;6、齐,靖绥之谜,安居乐业,221年亡;7、秦,为什么是秦;奋六世之余烈,每代相邦均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形式还蛮新的,演得也可以!内容讲得简单了点,有点散
取战国七雄各自历史中的片段和缩影,点到即止、一笔带过。虽少了些厚重,视角却也独特。纪录片这样拍,虽有些向受众妥协之嫌,也总比拍了无人问津要好。
绝了,王劲松老师的燕昭王绝了
张子演的商鞅、大魏王演的齐王,挺有看头
质感还行,内容太单薄啦,就是把历史节点挑出来几个,堆一堆演一演,都不连贯。台词太情绪化了,把燕王哙和苏秦演的像个憨憨,上朝像拉歌大赛,啊,白期待了好久这个纪录片。
Tony老师听说我是学历史的让我推荐历史片。我给他推荐了《大秦帝国》《贞观长歌》和《东周列国志》,这个月去,他给我安利了这个,战国七雄一国一集,一上来就是彭华老师说的燕国八百年,然后从燕国最后一百年开讲,助演有王劲松和海一天等人,阵容相当强大,片子主旨明确,兼有史学思考,每一集找寻一个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有的说的比较在理,有的略显牵强,但可以给大众以思考,算是新时代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尝试。楚国篇讲楚怀王之死的那段话非常点题——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血与火浇灌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冷酷的季节怒放。
燕国亡于坚持王道不合时宜,赵国亡于任性爆烈盛乱交接,楚国亡于贵族强权,分治之弊,韩国亡于鬼蜮权术,魏国亡于士人的魔咒,置大才却不用,齐国耽于享乐,绥靖必亡。虽是片段式,不能揽尽全貌,但以点带面,六国兴衰也尽收眼底。
金铁木编剧的果然风格独特
虽然对于大部分喜欢历史和纪录片的观众来说,这部片子可能失于预期。但对于想看点严肃题材又不爱看干巴巴纪录片的观众来讲,这个系列真的值得追。明显这部剧情纪录片的定位不是历史爱好者,而是普罗大众。如果能吸引大家由此去了解历史,对战国这段往事感兴趣,片子的价值就已经凸显了。我们现下的情况是,学术圈搞学术圈自己那一套,论文力争写得让人看不懂,针对大众的知识科普却远远不够。《明朝那些事儿》这种书,在历史专业研究者来看根本不值一提,看都不要看。但有多少学生为此爱上历史,甚至走上历史专业。对大众的知识性科普工作实在是已经迫在眉睫,毕竟我们早已受够了每天都是微博和知乎上的婆媳关系,娱乐八卦和视频网站上的狗血电视剧。只基于此,我就要给它五星好评。
话说这片头是模仿权力游戏吧?几位演技派都相当出色 但最喜欢的还是李立群的表演 其次是王劲松郑则仕和喻恩泰
主动禅让燕王哙是个狠人啊,他是多不乐意上班啊。
比大部分历史剧都好,虽然六国必败观点总觉得有点牵强,不过值得一看。
感觉是把初一的历史书搬上了银幕,剧情简单粗暴,人物充满演技,服装造型满是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