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信仰不要老婆孩子了?在我们的价值观里简直难以想象。我觉得如果发生在中国,只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老婆一直忍辱负重,要么老婆孩子一闹男的就妥协了。深究原因还是我们的文化是以家庭为重的,进一步说是以孩子为重的。为了孩子一定要换一个更好的环境。抛妻弃子只可能是为了名利,信仰是什么东西?
油画般的质感,富人阶层的生活,罗马、意大利的风光,森林、冰雪、蕾丝裙与衬衣、餐具、烛台、桌布、木地板……是一部十分温情与高贵典雅的电影,矛盾与冲突也基本在日常的温情之中,不至于滑落到真正的残酷之中。且剧中人物的行为、操守,大都高尚,除了亨利克和他后来的养子。
连遭遇移情别恋情人的餐厅女招待都表现得那么高尚,只为了来成全一个偏执、傲慢、狂妄、外表冷静内心粗暴的受迫害妄想症试图以一种残酷无情的方式去打破、改变他生活中的社会秩序与阶层的年轻人的爱情。他真的对安娜是爱吗?我很怀疑,他可能需要一个女仆,无疑,一个真正的公主会无形中提升他的精神至上主义者的魅力。
所以,后面的无论安娜为他做什么,做多少,哪怕一件小事,跳个舞,他宁可推倒安娜和孩子,都不会如安娜所愿。更别提能体现他仁慈的收养养子。安娜认识他,是她一生真正不幸的开始。因此,最后她大着肚子对他说,和他在一起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其实已经是善意的背叛了。对自己的背叛。
回到现实,一个富家女,别无所求嫁给一个穷小子。随他远嫁他乡,在冰天雪地、穷乡僻壤,既要支持他的工作,又要操持家务、生养孩子,还有比这更伟大更无私奉献的爱吗?我觉得是没有了。然而,她获得了什么?她生下孩子都不能回大城市自己家和母亲一起过圣诞。以爱为名义的控制与欺压,在爱面前,打破阶级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能尊重与平等对待对方。可是亨利克一件也做不到,也没想过去做。
亨利克对富人阶层的憎恶,从他自己的出身,他和他母亲一辈子的悲剧,私生子,不为父亲家庭所接受的人生。到他巧取豪夺般得到安娜后,与她母亲和她家庭的处处作对,以及他愚蠢地侮辱镇上的工厂主,最后更是直接参与劳工暴动,逼死了工厂主,而无一丝怜悯和反思,也拒绝给他做祷告,直接体现了他无情、残酷与冷血。他并不像他所想的那样是在行善,传播上帝的福祉,他只是利用宗教的权力来践行自己内心多少有些扭曲的意愿。他多少是将安娜作为祭坛上牺牲的羔羊了。
虽然安娜有她的局限,她不喜欢那个收养的孩子,她有阶层的眼光,但那并不是她的错。她坦诚,热情,有自己的边界。她可以给予但不打算献祭自己。和以后长大后的英格玛·伯格曼一样,我有多喜欢安娜,就有多厌恶牧师亨利克。不过,还好是安娜,有一个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带孩子回去,一辈子都不用担心生活的优越条件的家。只是最后,我们也都明白,他们再在一起,在哪里,也并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生活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充满龃龉、粗暴、冷漠、忽视,安娜习惯和梦想的那种浪漫又温馨的家庭生活并不会在他们之间发生。因而背叛自己从来就不会是善意的背叛,年幼的英格玛·伯格曼今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痛苦,首先都经过他母亲的身体与心灵的过滤,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电影资料馆 4排1座 怕困买了罐雀巢咖啡 着急进场取完票把手机摔了。还差20分钟结束时胶片断了 半个多小时后修好继续放映 电影节时字幕故障 这次又有这个意外 命途多舛。
非常舒服的一次观影 3小时并不觉得长。体会到一一说的的那种代入感 跟着角色高兴伤心。看完后骑车在正午的树荫下 没有了早上的怨气 变得平静。
胶片的质感太迷人了!细腻的情感 配乐的钢琴声入魂。这种电影就应该在电影院看么!
享受在影院看听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电影场景。
“但是,我们能够彼此谅解吗?”
伯格曼真是人性的分析大师。他的故事永远把人物的命运放在及其真实、残酷的、阴郁的、欢乐、悲伤、不幸、幸福的光影对比中展示。就像生活里有阴天和晴天。他把人写的有灵性。男主的固执、自尊,面对妻子的阴郁、强势,又离不开彼此的矛盾。无法用只言片语表达的东西,都通过镜头演绎出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内心的外化。他的喜怒哀乐如同戴着枷锁。他的妻子的爱和付出,他视为理所当然。唯一真正动他感情的是儿子差点被一直好心照顾在家的男孩儿出于报复想带着他的儿子跳入河流中,他暴怒将男孩一顿暴打。他的内心极其残忍失去自控的一场戏,最表达他的内心。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他主导着一切。他很少会露出笑脸。他虽然也是个善良的人,永远被他独立的不与常人同样的生活目标所驱使。一样可以发挥专长的提拔,被他视为对他的侮辱。他的内心似乎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画地为牢。而这个目标令他烦躁不安、令他众叛亲离。最终沦为孤家寡人。这样的追求是符合上帝的意志还是符合他对自我的定义。他生活中有什么牵挂吗?他奋斗的目的是什么?是争一口气,还是为自己和所爱的人赢得一份安稳舒适的生活?他似乎永远在与生活斗智斗勇。说他一心追求信仰吧?他似乎不相信上帝是可以将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也不感觉上帝是他的精神寄托。他的矛盾思想,虽然不无生活经历带来的感悟。但他的精神追求势必是充满形式和真实内心的冲突的。他的职业不如说是精神控制的一种表达,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因为他虽然善心收留孤儿,但他并不真正为孤儿着想。这种所谓的善心,最后不得不演化为一场悲剧。
还有他和工程师在教堂的一场矛盾冲突。看出他和工程师完全不顾幼小的孩子的感受,用语言互相攻击侮辱。他如果是真善的话,完全可以选择更明智的方式。
整部作品,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因为他不仅写的是两种阶级结合后的婚姻矛盾。而是不同成长背景带给人的成长多么深的影响。
感谢伯格曼献给人类如此精彩的戏剧。
Den Goda Viljan的翻译应该是"The Good Will",Viljan是单数。不知为何英文片名是复数。
感觉影片主要还是在刻画人物性格,以及男女主角各自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婚姻。
男主角是个牧师,有着一定精神上与职业上的追求,愿意去穷乡僻壤艰苦传教。但是个人性格的缺陷仍极其明显。比如未婚同居,比如脚踩两只船,比如喜新厌旧,比如脾气较差,对小孩和女人使用暴力,比如专制、控制欲很强。但基督教对其性格还是有好的影响,比如他在某种程度上同情劳工,厌恶资本家。
女主角是个富家千金,她的性格她母亲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比较单纯,没有涵养。但是在大节上似乎要比男主角更加坚定。当男主角已经放弃了对她的追求的情况下,她仍然决定与其成婚。嫁鸡随鸡,到了穷乡僻壤,毅然抛弃了积习,再苦再累,也当起了一家主妇,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当觉得自己的孩子无法在那里获得良好的生活的时候,毅然决然离开丈夫,回到Upsala (大镇子).
相比之下,男主于一时的好恶敢于拒绝女王提供的职位,却无法真正承受离开女主和孩子的生活,最终屈服于女主,背弃了自己立下的在荒凉处找到自己的决心,回归了城市。
据说,男女主的原型是瑞典一位著名导演的父母。这位导演的对其父母的认知与评价也就非常明显了。
The Good Will说的是谁为了谁的Good will?显然是男女主的家长虽然认为两人不合适,婚姻会产生很大问题(确实如她们所预见),并在婚前竭力阻止,但一旦成婚却仍然给了他们祝福与支持。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都算是good will了。
影片时长3小时,如果不是对这位导演的家史非常感兴趣,其实看起来是比较费力的。电影的摄影非常好,每个场景看起来都像是油画一般,足见功力。
总体感觉这部影片是比较私人的一部电影,主要在回忆自己的家史,并于此同时,刻画了瑞典20世纪初的一些社会情况与各个阶级的生活状况。
母女联手弹琴有《秋日奏鸣曲》的影子,家庭纠葛和阴影在作品最底色处泛光。即使我们如此相爱,我们仍要为嫉妒猜疑怨恨所折磨。
和《婚姻生活》一样,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史诗,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一样,则关注伯格曼的童年。比利·奥古斯特是拍摄史诗征服者佩尔而获得伯格曼的信任的,在这部影片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伯格曼的编剧,他把那段父母的过往理解为神话,也是部分谅解,同时间接地涉及到当时瑞典的社会主义运动、边远地区牧师的精神至上主义的生活(让人想到梵高在成为画家前的那段虔诚的经历),富贵者与贫穷者的生活方式的难以协调。伯格曼的杰出之处在于,从来不会把故事停留在“爱”,相反,通过母亲偷看女儿的信,亨利抽养儿的巴掌,年轻夫妇之间的冷战与僵局,影片不断地渴望着同时也质疑着伟大的爱,最终把它描绘为一种伯格曼式的纠结和缠绕。
片子里的小孩不是伯格曼,伯格曼是片尾母亲肚子里怀的老二,电影讲的是伯格曼出生之前的事。结尾处理得真好,为了妻儿,亨利希妥协了,放弃在穷乡僻壤布道的理想,接受了首都的体面生活。也许每个儿子出生前,做父亲的都有过这种妥协吧。孩子眼里的父亲,也许就是父亲在做父亲前看不惯的样子。
想起上午放映事故的事情,我倒没觉得字幕不匹配这件事给我造成多少困扰,毕竟有原版的英文字幕可以参考,真正让人困扰的是那群在电影院里大呼小叫、因为自己一点权益受损就要破坏所有人观影体验的人。资料馆最终一定会免费重映的,这已经是一种惯例,于我而言重映更多是为了弥补这群人带来的恶劣体验。
太凶猛了。三个小时丝毫不觉得冗长,没有一句话是废话,虽然听不懂瑞典语,但仅从翻译都能感觉到语言的优美和抑扬顿挫。架构在集体人性上的婚姻,两位母亲、两位主角惊人复杂而真实,人物厚度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看似平凡,其实质感超强,北欧有史以来最大制作。金棕榈当之无愧。
男猪让我想起某个人,或说某些人。女人总是更善于让步和妥协,但那是为了爱。而且不要以为她们的妥协和宽容无止境。这部片是关于生活本身的,有过一些体验的人大概会更好地感受吧。
关于婚姻有几个老调重弹的感想:1、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生活狠难没有矛盾,这些矛盾当爱还在时尚能抵挡,当爱消耗殆尽时,就会成为梦魇。2、父母对儿女的婚姻直觉往往是对的,因为保护下一代是所有动物的天性。3、一波三折的恋爱开始往往预示着一波三折婚姻生活,正所谓始乱终弃是也。
August他把平凡拍得太真實太深刻,深刻到電影結束仍久久不能自拔。 180分中不斷有人離場,但結束時的掌聲說明了一切。不要輕易在家嘗試挑戰這三小時,因為那種炙熱的溫存很難被理解。
【新天地UME】三个小时和最晚场造成三分之一不到的上座率,因此而没有杂音,能够静心。简单空灵的钢琴主调不断响起,如诗如画的摄影,全靠眼神和举手投足来传达的情绪转变和突然爆发的感情冲突,连那张弛的节奏都充满诗意。隽永的美,感人至深。结尾处的家庭聚会几乎跟芬妮与亚历山大开头一模一样啊
和平 6.19 2045 / UME 6.12 2045
服了资料馆的观众水准!!放映故障没有中文字幕,大家一起看英文字幕20多分钟,才有少数人起哄。直到工作人员反复调试也没弄好,出来说只能放英文字幕版,不看的可退场。结果多数人选择继续看英字幕版,那可是将近3小时的全靠对白推进的剧情片!1点半放映完还有不少人接着看下一场....电视版更好!
该片中的女主为了她坚信的爱情,每每的作出退让,生活中当遇见各种诱惑、试探而每每需要选择时。。。我们该如何去判断呢
电影中我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为了剧情而去虚造情绪,让人物显得虚假。这就是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原因。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3小时胶片版。剧本由伯格曼根据父母的婚姻故事而改编,却不肯亲自导演。前半是八点档狗血爱情肥皂剧,后半则是另一视角下的《芬妮与亚历山大》。除了女主爸爸之外的不少角色都由内而外散发出令人生厌的臭脸气息。尤其是男主角,简直就是一个自讨苦吃的极品奇葩矫情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过苦行僧的生活。本片充分体现了门当户对在婚姻当中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在影院,我怀疑我很难看下去。于是影院的魅力就都来了,几乎一声不经意的呼喊都会让你一惊。导演很喜欢借环境引申情绪,四季的变幻。包括配乐、情绪都是很缓的渗入,让观众一点点的去感受角色的困扰并辐射自身。
北影节先后因字幕有误和断胶片往返影院多次才看完。回味两天仍无法提炼个明晰主题:阶级与性格是婚姻危机的根源?爱是恒久忍耐彼此牺牲?顾全家庭搁置理想是善意的背叛?都是,但都不够,厚重而深邃的电影值得再三朝圣。PS个人道德观:苦难不值得夸耀,更不能成为一言不合就冒火打老婆的免死牌。
在资料馆发生了播放事故,但所有人都在黑暗里等待,躁动和沉默。前排的一个大姐喊,“这怎么会事啊,也不给个解释” 那一刻,那么客观地感受到自己就是鲁迅笔下那些沉默者。这无关于英文字母大家是否看得懂的问题,而是我们面对这样粗暴的商业行为是否要反抗的问题。谢谢刚才发声的人。
世界史 恍如隔世的320分钟,片子结束,像是过完了一生。伯格曼用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创作生涯进行回顾,将几十年对婚姻与宗教的思考融入剧本里,感情真挚饱满,亨利和安娜虽然打破了阶级之间的阻拦,走到一起,但是婚后发现,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打破的,那就是性格方面,双方都很强势,加上猜疑之心,足以使这段婚姻走向终结。导演精心调制的光与色,使每一帧都具备油画的质感,堪称顶级艺术品。
⒈哇,这应该是我看过的制片国家最多的电影;⒉额,中文匹配出现问题,只有英文字母可以辅助观影,仿佛有种来到英语课堂的既视感;⒊胶片放映、字幕匹配等出现问题,希望观众能谅解的同时,影院方也应在放映前做好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备,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放映;⒋资料馆,这次,我依然谅解你!……
伯格曼父母的故事,看的是4集的迷你连续剧,每集90分钟,分4天看完。整体有些拖沓,不过如果剪成180分钟可能有些地方就不可能解释的很完整。还有不得不感叹,那配乐真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用啊!!配乐很衬瑞典的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