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美国电影《检阅日》。
片名The Inspection (2022)。
颁奖季前涌现出大量自传、半自传式的电影,纪录片制片人艾利根斯·布拉顿(Elegance Bratton)带来了自己的半自传式电影。
本片创作灵感来自艾利根斯·布拉顿的个人真实故事,将其辛酸经历拍成故事长片。
亚历格斯·布拉顿1979年出生,因为是一名同性恋而被母亲赶出家门无家可归长达十年。随后他决定参军,但是需要从母亲那里拿到出生证明,也就是影片开场的一段戏。
亚历格斯·布拉顿的母亲在影片获许制作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他母亲的生前的一些珠宝被拿到影片中作为道具。
影片主人公埃利斯·弗伦奇(Ellis French)是一名年轻的黑人同性恋,他的性取向不被认可,所有人都歧视他,甚至自己的母亲也觉得生了一个怪物。
埃利斯·弗伦奇16岁就被赶出家门,然后一直过着流浪生活。
为了证明自己,埃利斯·弗伦奇决定参军,通过成为一名军人来得到社会认可。可这条路同样不好走,部队里的氛围甚至比外面社会还恶劣,新兵训练营就像一个地狱,尽管如此,军营也比母亲对他的伤害要小,埃利斯·弗伦奇只能不断坚持下去。
埃利斯·弗伦奇的表演有一种无声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的眼睛、他的下巴、他的嘴唇。
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痛苦的,但也可以看出他有着钢铁般的决心意志,他不想让自己被周围的人和事摧毁。
他的形体动作也从驼背变成挺胸,说话声音也变得更加洪亮,训练也变得愈发刻苦。观众将这种变化看在眼里,逐渐对他产生同情和期待。
母子关系贯穿全片,也是影片结尾的落脚点。
导演用极简、犀利的镜头表现了母子两人的紧张关系。母亲是一名虔诚的狱警,极度反对否定儿子的同性恋身份。而儿子则被扫地出门,当了9年GAI溜子,对母亲的态度感到很受伤却又无可奈何。
埃利斯·弗伦奇参军的目的就是能够让母亲改变观念,憋着一口气要通过新兵营训练,却没想到自己反倒是得到了周围人的部分认可,偏偏老母亲就是死犟,依旧视自己为怪胎。
《检阅日》是导演献给母亲的作品,但却依旧无法改变母亲的看法。
《检阅日》不是一部完美全面的电影,影片很接地气,表现了一个失落的灵魂在不被认可的社会环境下苦苦挣扎,用比较常见的军旅题材做背景板,讲述了一个发自内心的伤感故事。
但影片的结尾来得很突然,仿佛并没有讲完故事。这大概也就像导演本人的经历一样,一直身处痛苦之中,久久不能释怀。
本片围绕同理心展开,在一个对同性恋相对温和的环境下,再次唤醒少数群体的痛苦记忆。
故事在新兵营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对埃利斯·弗伦奇母亲的刻画却被可以缩减。这也反映出导演在对陌生人和亲人的不同态度。海洋型国家奉行拳头就是硬道理,敢于动手才会赢得尊重,因此埃利斯·弗伦奇在对陌生人的霸凌时,偶尔会敢于爆发反抗,因此也赢得了一些尊重和认同,而他在对自己亲人时,却显得狂怒无能,除了卑微地祈求母亲转变观念,剩下只能黯然神伤。
我觉得影片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一位同性恋者的心路历程,而是他以自己的经历阐述少数族裔在海洋型国家争取利益的正确做法。
少数族裔,不仅限于LGBT群体,还包括有色人种,比如另一名穆斯林新兵,只有敢于抗争、勇于抗争才能获得平等权利,逆来顺受只会被揍得头破血流、气得怒火中烧。
经过《检阅日》的一番折腾,埃利斯·弗伦奇能通过上级军官检阅、能够获得同行的认同,但就是被老妈拿捏得死死的。
导演多年后审视自己的记忆时,发现了其中痛苦元素,也发现了值得庆祝的片段。就是不知道其他少数群体能不能有此幸运了。
酷儿历练新兵营,
老母亲十动然拒。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把基佬和黑人的身份放进从军的过程,加上此前与母亲的矛盾以及虚度的光阴,呈现得当的话,会有很大的戏剧张力…… 可惜,故事最后,男主的的变化也没能让我收获欣慰,反倒显得可悲起来,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同性恋问题上得到启示,向自己、士兵和母亲证明偏见是可以被打破的。尽管煽情,但就认同这个主题的表达而言,教官的塑造还有后续检阅日的遗憾收场,都很深刻的反映了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伤害。而这种动机不纯的努力,则成为抛开外界眼光、探索内心答案的最大障碍……
呦呦呦,切克,切克,切克,动次打次,动次动次打次。
主角是个倪哥同性恋,
被母亲感觉是异端,
丢出了家门好些年,
他身边儿这些个同伴,
要么吸毒,流浪,堕落人间,
要么死亡,苟活,黯日无天。
倪哥想要改变世俗的偏见,
好让母亲对他态度有所转变。
他用了一种方法来试验,
要了出生证明去军营体验。
经历了上级羞辱,战友凌辱,室友侮辱,
他对于改变偏见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反抗的越是激烈,
体罚的他身心俱惨,
甚至一度闹到要举报上边,
好在有个有出柜倾向的教练,
感同身受同情倪哥默默陪伴。
倪哥感激想用身体报答恩眷,
换来却是教练说教心中黯然,
但日子还是熬到了那一天,
检阅日他邀请了母亲观看。
可惜母亲对这东西不敏感,
以为参军把他取向改变,
从此对女人有了执念。
可惜吃饭的时候露馅。
从母亲拿起龙虾说这个龙虾是假冒我就知道要完。
果然,龙虾就是龙虾不是鱼蛋,
倪哥没有丝毫改变。
他参军的意图很明显,
却有些幼稚和可怜。
就像是用跳舞来证明光年就是时间。
母亲失望的离开
倪哥泪流满面。
只有最后有个上级对他说感谢安慰他的心田。
倪哥就是这个电影的导演,
用亲身经历把母亲纪念。
可惜母亲看不见,
可就算是看见也只会抽根烟,
惆怅片刻见了倪哥马上翻脸。
就如剧中所演。
此电影完!
对于同性恋,我感觉这东西既然客观存在就合理,但大部分人认为不合理,它又不怎么合理,所以你想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我认真的看了看,这是导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
部队有部队的生存法则,而对于亲情也有法则。想要你母亲的认同,导演你找错了路,
我感觉想改变母亲对你的看法,只能下猛药,比如你告诉你母亲说你现在成了人兽恋,整天看着绵羊,小猫哈士奇都像美女,还不由自主的石更。
甚至想和一头鳄鱼或者是鲶鱼结婚。
他母亲绝对崩溃,正所谓破后而立!
当你母亲彻底崩溃的时候,你再说其实我还是个同性恋,说不定你母亲的心境就会有所改变。
总比恋兽癖好吧!你母亲肯定会这么想!
想通过部队来改变母亲对你的看法,只能是缘木求鱼,对牛弹琴,也不知道这导演能不能看到,反正我看到他母亲已经没了。
估计导演看到我这个注意绝对猛拍大腿,痛不欲生为什么不早点认识如卧龙凤雏的我。
本文首发于“QAF中文站”公众号
由A24出品的《检阅日》重心并不在反映美国部队“不问不说”的政策上,而在于刻画一个同志如何从无名小卒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如何从四处漂泊到寻得归宿。对于弗伦奇而言,他参加海军陆战队的原因很简单,正如他在电影中所说,“要是我能为国捐躯,我就是英雄,是人物,而不是无家可归的‘死基佬’。”
弗伦奇很早就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被母亲逐出家门,漂泊在外的九年时间里他并没有寻得自己的立足之地,看着身边的朋友无所事事甚至惹上麻烦,在他看来如果继续混吃等死,自己只会以一个无名小卒的身份结束这一生;而如果能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一员,他就从nobody变为了somebody,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所事事,而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而除了让自己的人生有所不同之外,海军陆战队对弗伦奇而言还有另一层意义,那便是长期漂泊之后第一次有所归属。
从电影的结尾可以看出,弗伦奇的母亲还是没有选择接纳他,甚至当着全体队员的面戳穿弗伦奇的同性恋身份,而这一次全体队员并没有指责什么,而是以呼喊海军陆战队和“乌拉”的方式化解尴尬的气氛,相较于原生家庭而言,海军陆战队此刻成为了弗伦奇的归属。
这部电影的另一条剧情线是弗伦奇和他母亲的关系,从电影里可以看出,这样的亲情纽带对于弗伦奇而言无法割舍,哪怕他的母亲对他并不友好,但他依然寄希望于自己的母亲可以有所转变和爱自己。也许这样的希望对于弗伦奇而言是一种安慰,但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折磨,因为每一次希望的破灭都只会让心更痛。
电影最后母亲来参加检阅日庆典时态度的转变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亲情纽带是一种折磨这一点。母亲满心欢喜地以为海军陆战队让弗伦奇“恢复正常”了,而当弗伦奇告诉她自己的性取向并没有变时,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大转弯直接让两个人的关系重回冰点,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而回归这部电影的片名,“检阅日”其实不仅是在检阅新兵,也是在检阅这段艰难维持的母子亲情。正如豆瓣友邻@朝阳区妻夫木聪写道:
检阅日不仅仅是部队检阅训练成果的日子,更是孩子接受母亲检阅的日子,但很显然,他并没有通过母亲的“考核”。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可以检阅母亲的思维转变的话,那这个母亲显然也是“不过关”的。
所以这条亲情纽带反而成为了两个人之间的彼此束缚,默默影响着他们各自的生活。
“不问不说”政策是美国克林顿政府制定的对待非异性恋者服兵役情况的官方政策,从1994年2月28日生效至2011年9月20日。该政策规定军队或任命的官员不得询问或要求成员透露他们的性取向(不问),但也禁止任何非异性恋者在美国军队服役期间公开透露他们的性取向或谈论任何同性关系,包括婚姻或其他家庭信息(不说)。该政策规定披露自己是同性恋或从事同性恋行为的服役人员应被开除。在该政策生效期间约有13000多名士兵受此影响被开除。
在这部电影中“不问不说”政策更像是一个时代背景,因为相较于其他同性恋士兵在部队中的遭遇而言,弗伦奇的处境其实并不算坏——虽然恐同行为无处不在,但他至少遇到了一位不在乎他身份而愿意帮助他的教官,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入伍考核。当然这仅仅是部队生活的开始,后来的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推荐两部同时代背景的电影,以便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一政策对当时美国同性恋士兵的影响:
A24出品!同为弱势群体议题,黑人母亲对于儿子性向的激烈态度恰恰反映了更为真实的现状而非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大团圆」结局注定只是「电影剧本」而非那个时代的常规操作,作为黑人母亲对于孩子同志身份的不理解与不认同才是更符合人物性格的真实记录。个性压抑与军中霸凌是常态,「不问不说」年代里这就是个基本操作亦无任何奇怪之处。电影中铺报纸的一幕印象深刻,究竟源自何等的嫌弃才会触发母亲此种举动。不禁感叹人类的思想进步如此伟大才让那该死的荒谬一去不复返!!
导演试图呼吁重塑一种正确的masculinity,却似乎陷入了toxic masculinity(而不只是军旅生活)那套“杀不死我的都让我更强大”式精神控制逻辑且不自知,剧作更是严重顺拐,这似乎不是单单一套“自传性”的说辞就可以抹过去的。男主角演得很好。
#NYFF60 关于男同性恋的演绎方式,眼睛很重要。
还是没有得到妈妈的爱~
NYFF 闭幕 导演说这是我自己的故事 观影结束有人问你和妈妈在电影结束后的故事是什么啊 导演说 没有什么故事 她没几年后就过世了… 这场演员是穿的颜色最活泼且最有个性和stylish的!
#TIFF2022# What a spectacle of hypocrisy. 这真的是一场“完美”的America-centric, anti-abolitionist, homonationalist clown show. 明白这是导演自身经历的revisit,以及故事本身的personal weight,然而缺少自反性的后果就是最终仍在singing praises to the imperialist regime. 可惜了Jeremy Pope颇有突破性的演出。
其实拍的挺好,尤其佩服导演的勇气和坦诚,就是前半段过于阳刚,引起不适。虽然是在不问不说的年代,但主角依旧要饱受歧视和侮辱。片尾处导演个人及母亲相片一出,还是有点难过。当经历了所有的痛苦历练排挤打压,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活了下来,到最后拍了一部电影献给最爱的对方,而仅仅是为了得到她的认可,这样一份爱真的太沉重了。为什么要将最爱你的人推至门外,为什么?检阅日不仅仅是部队检阅训练成果的日子,更是孩子接受母亲检阅的日子,但很显然,他并没有通过母亲的“考核”。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可以检阅母亲的思维转变的话,那这个母亲显然也是“不过关”的。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彼此对对方的检阅结果,真的还重要吗?如果亲情成为一种窒息的负担,那就试着松手吧,尽管那很难。
nyff媒体场。导演自传性质,黑人军旅同志题材,中规中矩,不难看。zzzq从来不应该单独开来成为减分项。导演从homeless,到参军,到导演作品获选纽约电影节闭幕片,戏里戏外都很励志。NYFF选了个名不见经传导演作品,压力不小,勇气可敬(据说closing night开始免费送票了)
又一部A24人工智能出品
关于那个压抑年代“不敢说 不能说 不要说” 的军队同性禁忌,A24选片真的毒辣啊,经典小切口、边缘角色、社会议题。
军队里除了发骚就是互扯头花吗?无语。
被淹没于大颁奖季和A24“乱打牌”之中的一部片子,质感很“素”,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拒绝对这个式样的故事做任何粉饰或是“禁忌”“温暖”等任何一个可能俗套(但会好看的)包装,而是利用它对窒息的军中文化与个人经历做检视;尽管不曾提供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收尾或是明显的观点,却足够展现角色(本人)所经历的成长和挣扎。Jeremy Pope和Gabrielle Union的对戏丰富了本身很单调的进程,从《好莱坞》《姿态》到这里,Jeremy在未来此早能等到一次属于自己的聚焦。
8.0/10 #NYFF (补标) 纽约电影节真是敢选这样一部电影作为闭幕片。即便我不认可其中将少数性群体身份的自我救赎放置在军旅生活所呈现的男性气质/英雄主义和以“反恐”为目标的国家精神之中的这种行为,但依然承认这部影片的难得之处:作为基于导演自身创伤和私人经历改编的处女作,导演并未一味地沉溺在自我表达中,也未使用过度的情感宣泄,而是呈现了难得的克制,来完成了一部各方面水平都不错的剧情片,在这种意义上已实属难得。残酷的现实和出格的想象相互交织,并未喧宾夺主地取代叙事本身的节奏,虽然在此层面上也体现了其手法的传统,和对于更广阔观众群体的预期,缺乏更大胆的表达。但母亲部分的支线也并未被更改为令人宽慰的完美结局,而是保留着不可弥合的状态,足以体现导演的坦诚。
长官和妈妈可以考虑去女德训练营
这是什么家长啊,片尾还要向她致敬?
简单版的士兵突击,就是最常规的讲述社会边缘青年如何透过军营成长,但同时遭遇身份危机的故事。看起来导演受月光男孩的影响很大,不过坚持艺术风格的形式在好莱坞主导的美国市场还是值得嘉奖的。军营的部分拍得还不错,母子关系的部分比较扣分,从编排对白到造型以及表演都有点尤为刻意了。
中规中矩.
頭一次在電影作品中看到不接受同志身份的黑人母親,看到她最後離去的背景還是蠻難過的,可這才是現實啊,我們都可能是那訓練中途就堅持不下去而退出的新兵。。。
感觉这部电影的重心并不在反映美国部队“不问不说”的政策上,而在于刻画一个同志如何从无名小卒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如何从四处漂泊到寻得归宿。亲情是一条无法割舍的纽带,承载着爱与安慰,但也承载着痛苦与折磨,最后母子的对话其实是彼此间的一种妥协。看到这是导演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拍的还是很惊讶,加一星吧。
故事本身是表达方式都很私人,但是选择了非常冒险的一种艺术美学追求,反而提高了不少的观赏性呢。男主演的真不错,比奥斯卡提的那五个都值得。